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绣杀曹操长子,为何还要投奔曹操,贾诩列出三点原因

张绣杀曹操长子,为何还要投奔曹操,贾诩列出三点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457 更新时间:2024/1/30 6:43:20

官渡之战前夕,几方势力剑拔弩张,袁绍刚刚平定了公孙瓒,实力大增,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没有之一。而曹操在公元198年收复徐州,干掉了吕布,其地盘和实力进一步扩张,曹操和袁绍都清楚,一山不容二虎,双方必定会有一次决战。

此时此刻,曹操、袁绍都将目光移到了西南,因为这里还有张绣刘表,张绣、刘表的态度将决定整个天下的走向。刘表一贯坐山观虎斗,野心不算大,只想着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于是,张绣就成了双方的焦点,张绣的“脑袋”就是贾诩,即使贾诩一直以打工者的身份出现,但众人都不敢轻视这位“ 三国第一毒士 ”。在面对投奔袁绍还是曹操的问题上,贾诩是如何决策的呢?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贾诩怒怼袁绍使者

是时,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对峙,袁绍脑子很灵活,马上派人向张绣抛出橄榄枝。倘若张绣投奔了袁绍,将是曹操西南方的一个大隐患,况且张绣可是杀了曹操长子曹昂,已经和曹操结成死仇。

倘若真的是张绣当家做主,他必定会投奔袁绍,好在贾诩在场,在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之后,张绣将贾诩视为救世主,贾诩投奔张绣之后,张绣的命运就发生了转变,换言之,贾诩就是张绣的保命法宝。

袁绍派使者来见张绣,希望其尽快归附,并许诺高官厚禄,张绣脑子没有多少墨水,真的就准备答应,贾诩见此场景,马上予以反对。

贾诩一贯人狠话不多,见到袁绍使者,一点面子也不给,直接放下一句“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袁绍和袁术虽说是兄弟,但事实上还不如路人,双方你争我夺,早已没有一丝兄弟情分。贾诩掐半拉眼角也看不上袁绍,直接拒接了袁绍的橄榄枝。

见贾诩态度如此,张绣害怕了,他毕竟势单力薄,一旦得罪了袁绍,可没有什么好果子吃,贾诩并不慌乱,怼走了袁绍使者后,他建议张绣,我们投奔曹操。

张绣言听计从,贾诩算无遗策

在张绣看来,他杀了曹操长子,还有其大将典韦,和曹操结成死仇,这还如何投奔。贾诩不慌不忙,给张绣解释了其中奥妙。

史料记载“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原将军无疑!”

曹操将汉献帝迎立在许都,便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道义上占据了主动权,其政权的合理性、合法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如果张绣投奔了曹操,就拿到了合法的腰牌,其地位更能得到保障。

第二点,当时曹操势力相对较弱,张绣的投奔,曹操必定欢迎,很明显,贾诩已经将曹操看了个通透。曹操要和袁绍争个高下,必定顾及不到张绣,倘若张绣在背后捅刀子,那是曹操最不希望看到的,不论出于哪个角度考虑,曹操必定会欢迎张绣的投诚。

第三点,曹操有称霸天下的壮志,他必须会抛弃私人恩怨,曹操志在天下,所以他考虑问题,不会从私人角度出发,从政治上考虑,他接受张绣,不仅仅是冰释前嫌的问题,还能营造一个海纳百川的明主形象,更能获得天下人的支持。

作为帝王,就必须有开阔的胸襟,这一点曹操自然清楚。想当初,雍齿屡次背叛刘邦,被刘邦恨得咬牙切齿,即便如此,刘邦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不仅没有责罚雍齿,还给予高官厚禄,随之稳定了军心。

当然了,曹操不是不记仇,而是从大局考虑问题,曹昂的死对曹操造成的伤痛很难愈合,可时局不同,他必须抛弃前仇旧恨,稳住后方,才能一举覆灭袁绍。

袁绍这个人心胸较为狭隘,如果张绣投奔了袁绍,最多就是锦上添花,不仅不会受到重用,还随时可能被抛弃,除此之外,袁绍阵营的内部斗争很激烈,张绣、贾诩作为外来户,必定会被边缘化,一个不慎,就可能殃及池鱼。

听得贾诩一席话,张绣茅塞顿开,他毫不犹豫,归附了曹操。

曹操大度,张绣双赢

在张绣看来,贾诩的话就是真理,他碰到贾诩,真可谓遇到了贵人,否则凭他的头脑,可能早就死于诸侯的混战之中。

史料记载“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要说贾诩是真的为张绣考虑吗?一方面的确是,因为只有保全张绣,才能保住他自己,另一方面,贾诩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张绣的平台太小,要想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曹操这个靠山更稳固。

之所以贾诩能算无遗策,很大程度来源于其考虑问题的方式,他常常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并非自己,如此这般,就能将问题看得更全面,更透彻。

不出贾诩所料,曹操对张绣是热烈欢迎、大加礼遇,张绣到了曹操营中,曹操拉着张绣的手,一同落座,在旁人看来,这哪里是仇人,更像是许久未见的兄弟,与此同时,曹操还让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为妻,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对于贾诩,曹操更是夸个不停,曹操拉着贾诩的手,深切地说:“让我取信于天下,就是您啊!”随即贾诩被任命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张绣也被封为扬武将军,心满意足。

曹操得到贾诩,无异于如虎添翼,而张绣的归附,也让曹操再无后顾之忧,在贾诩的操作下,双方取得双赢的局面。

波云诡谲、凶险万分的局面,就被贾诩的几句话化解了,“三国第一毒士”的名号果然实至名归,其高超的谋略着实令人佩服之至!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书十》

标签: 张绣贾诩袁绍刘表诗人汉朝曹魏曹操手下

更多文章

  • 贾诩其实早已识破草船借箭,大喊4字,可惜曹操没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酸奶别加热标签:贾诩,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孙权

    导语:三国时期谋士众多,但要说可以明哲保身的人就只有贾诩一人而已。他年轻的时候返乡路上被山贼掳走,这群山贼搜刮完财宝之后本想全部处死他们,但贾诩却淡定的说我外公是段公,你们让我写一封信给他,他一定会拿千金来赎我。段公因为镇守西北十数年,匈奴和羌族人都很害怕他,山贼也知道他的威名,恐惧之余不仅把贾诩的

  • 董昭:比贾诩、荀彧还可怕的谋士,帮着曹操闷声发大财,高寿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董昭,贾诩,曹操,荀彧,袁绍,比贾诩

    一、脱离袁绍公元196年,也就是建安元年,汉献帝终于摆脱了李傕和郭汜的魔掌,一路逃亡一路向天下诸侯发出呼救。袁绍收到消息后,心情很复杂。他是依靠反董卓,成为天下诸侯之首的。而汉献帝却是董卓拥立的。若救援了汉献帝,是不是就等于推翻了自己之前的“人设”?虽然他手下谋士看出汉献帝的价值,奈何最终被袁绍否决

  • 为什么评价贾诩为''毒士'',来看看他一言乱天下的操作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贾诩,董卓,曹操,王允,汉献帝,张绣

    贾诩是三国时期一个比较有名的人物,被评价为''曹魏五谋士'',还有一个更加有牌面的评价——''毒士''。''毒士''这个绰号是什么时候出现,谁给起的,小编不知道,但是至少可以看出它非常受认可。那么贾诩为什么被视为''毒士''呢?下面小编就来说一说这件事。贾诩的生平经历首先我们来说一说贾诩的生平经历。

  • 从这些事上告诉你,贾诩为什么被人称为“毒士”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贾诩,曹操,袁绍,董卓,马超,孙权

    导读东汉末年朝纲败坏,战火纷飞,诸侯争霸,这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时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群雄争霸的年代涌现出了很多非凡的英雄人物,英雄豪杰,山中隐士,借着这个乱世大展拳脚,谋得一方天地。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帷幕,形成了魏蜀吴平分天下的局面,进入了新的历史篇章。也说起三国可能大多人的

  • 三国演义里,贾诩降曹后献四大计谋,奈何未被全采纳

    历史解密编辑:洪都烟客标签:贾诩,袁绍,马超,张绣,曹丕,大军,魏文帝,历史片,古装片,曹操手下,三国演义(电视剧)

    袁绍于199年派出特使,向张绣投降。张绣正要答应,贾诩在张绣面前拒绝了袁绍派来的使臣。贾诩还提出了三条向曹操投诚的原因:第一,曹操以皇帝为尊,以天下为借口;二是因为曹操的军力比较薄弱,所以更倾向于招揽其他的势力;三是曹操的野心很大,他相信自己可以既往不咎。张绣遵照贾诩的劝告,率领大军向曹操投降。曹操

  • 王允施美人计,吕布诛董卓,董卓四将乱京师,名士贾诩初露锋芒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董卓,贾诩,吕布,曹操,李傕,三国,王允施

    十八镇诸侯共诛权臣董卓,表面和睦,实则勾心斗角,心怀鬼胎,以自身利益为主。董卓兵败虎牢关,迁都长安。各镇诸侯先后散去,为争地盘,相互攻伐。董卓迁都长安后,自号"尚父"出入僭天子之仪仗,大封亲族为高官列侯,建宫殿,积钱粮,选美女来享乐。董卓残杀降卒取乐,威压满朝文武。司徒王允见外镇诸侯伐董失败后,巧施

  • 曹操临死前,贾诩3年不出家门,女儿只嫁寒门,3年后发现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雪清爽雪千寻标签:曹操,贾诩,曹丕,袁绍,董卓,马超

    贾诩,凉州第一智者,同时也是三国最长寿的顶级谋士。他与郭嘉、荀彧不同,并非曹操的心腹知己。而且细说起来,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典韦的死,贾诩也有一份责任。但就是这样险恶的关系,聪明过人的贾诩,还是在生性多疑的曹操手下安稳度过了晚年。这种匪夷所思的结果,和贾诩自私自利、善于自保的性格脱不开关系。氐

  • 皇帝的妃子守寡有多难?若不是贾诩出面,被权臣看上的她还真难说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贾诩,皇帝,董卓,刘辩,汉献帝,刘协

    初平元年,面对山东各地刺史、州牧声势浩大的联盟讨伐,长安城内跟脚未稳的董卓狠了狠心,决定杀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年前才被自己废掉的小皇帝——刘辩,也就是如今的弘农王。 虽然这个废帝在长安貌似已兴不起任何波浪,然而外面的那些“叛军”却将这个小皇帝当成了正统,成为了一个针对自己的活招牌,顶着压力养着这么

  • 赤壁之战前贾诩劝曹操不要打,裴松之认为应该打,你认为呢?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曹操,裴松之,贾诩,刘备,孙权,袁绍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征荆州。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屯驻在樊城的刘备得知消息后想进占江陵,被曹操率骑兵在当阳击溃,刘备逃至夏口。曹操在江陵休整军队,大赏荆州投降的文臣武将,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封为列

  • 贾诩的一句话,让曹操下定决心,最终传位给曹丕!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贾诩,曹操,曹丕,袁绍,曹植

    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汉末三国时期,夺嫡之争同样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了。比如孙权有7个儿子,在长子孙登去世后,余下的几个儿子就围绕着东吴太子的宝座,从而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而就曹操来说,也是因为长子曹昂的去世,从而导致其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犹豫不决。值得注意的是,在曹丕和曹植争夺魏国太子的时候,贾诩的一句话,让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