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擒获吕布时,郭嘉荀攸等谋士都在身边,为何只听刘备的意见?

曹操擒获吕布时,郭嘉荀攸等谋士都在身边,为何只听刘备的意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话春秋 访问量:2534 更新时间:2024/1/25 21:11:01

曹操表面上是在征求刘备意见,但实际上却是给刘备挖了一个坑。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二月,在曹操围困了下邳三个月之后,吕布军中上下离心,最终,吕布无奈之下,只得下城投降。

而在被五花大绑至曹操面前时,吕布试图说服曹操,让他放了自己,而对此,曹操也表示出了迟疑,犹豫究竟要不要杀掉吕布。

关键时刻,一旁的刘备说了一句话,彻底终结了吕布的性命。

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三国志》

正是这句话,让曹操下定决心,最终将吕布缢杀于白门楼之上,然后枭首示众,同样也是因为这句话,让吕布在临刑前,气愤的骂刘备为“最叵信者”。

那么问题就来了,虽说史书中没有记载当时都谁在现场,但曹操身边必定有一帮谋士,因此对于杀不杀吕布,曹操为何不征求身边谋士的意见,反而仅凭刘备一句话就下定了决心呢?

难不成,果真是刘备的这句话,说到曹操心窝子里了吗?

当然,这个理由也不是不能成立,毕竟,吕布曾经干过的“光辉往事”,确实让曹操实在是放心不下。

早年间,吕布原为并州刺史丁原手下,担任骑都尉一职,并且,丁原待吕布不薄,不仅对他十分亲近,还升任其为主簿。

到了汉灵帝病逝,丁原受大将军何进召唤,率兵来到洛阳,与何进一起商议诛杀宦官等事宜。

但结果,何进还没动手,他便被宦官设计杀掉,之后,袁绍等人又开始大肆诛杀宦官,整个洛阳城当时是一片大乱。

在这种情况下,有兵有将的丁原,就成了一方势力,但与此同时,董卓也率兵来到洛阳,他在吞并了何进的部属之后,便有意除掉对他造成威胁的丁原。

不过,由于丁原也具备一定实力,因此董卓始终没有找到机会下手,而他在得知吕布与丁原亲近之后,便打起了吕布的主意。

最终,在董卓许以重利的情况下,吕布公然反水,将丁原杀害,而董卓也由此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

之后,董卓不仅对吕布许以高官,同时还和他结为父子,且对其十分信任。

但随着董卓掌控朝政的时间一长,他各种暴虐的行为愈发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不满,除了天下诸侯起兵对其讨伐外,朝堂上也在暗流涌动,部分官员试图想办法除掉董卓。

在这其中,以司徒王允表现的最为积极。

王允深知董卓爪牙密布,戒备森严,如果没有万全之策,怕是难以成功,而恰逢此时,吕布因与董卓的一名婢女私通,担心事发而心怀不安,加上董卓曾因小事而向吕布掷出手戟,这些都让吕布对董卓怀恨在心。

因此,王允意识到,想除掉董卓,吕布是关键。

于是,王允秘密召见吕布,将诛董计划和盘托出,最初吕布觉得自己是董卓义子,不便下手,但在王允的一番“父与子关系论”的劝说下,吕布最终同意这个计划。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三国志》

之后,董卓被吕布诛杀,而吕布也因此加官进爵,不仅进封为温侯,还与司徒王允一起同掌朝政。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董卓旧部李傕郭汜又趁势作乱,王允也死在二人手中,而吕布在一番抵抗后,因战败逃出城去。

之后,吕布便开始了四处流窜的日子,先投奔袁术被拒,后又投奔袁绍,而与袁绍决裂后,又被曹操追击,无奈之下投奔刘备,并将徐州据为己有,总之是好一番闹腾,最终因曹操不断围攻,被困于下邳城内后,无奈投降。

且不说吕布离开洛阳城后的流窜日子,单是他当初杀丁原投董卓,之后又杀董卓投王允,这就让他留下了“不忠不义”之名。

所以,刘备就是用一句话,把吕布曾经的过往抖搂了出来,以便让曹操有所警醒。

因此,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曹操听完刘备的这句话后,决心杀掉吕布,其实也是能说得过去的,毕竟吕布虽猛,但曹操更爱惜自己的生命。

他也不想有朝一日,再步丁原、董卓的后尘。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时和曹操一起在白门楼的肯定不止刘备一个,为何其他人不发声,偏偏是刘备说了这么一句话,难道曹操的谋士,就不知道吕布狠起来是个敢灭老板满门的主儿吗?

再者,曹操对于吕布的过往,想必不比刘备知道的少,对吕布究竟是杀是留,他心里就难道没有一点自己的主意吗?

另外,像曹操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会仅听刘备一人之言,就做出最终判断呢?

针对上述这些疑问,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在白门楼之上,曹操最终缢杀吕布, 并非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至少,在刘备说那句话之前,曹操心里是已经有确定的主意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一一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史料记载,吕布在投降时,并非如演义中那样被下属绑到曹操面前的,而是眼看大势已去,主动出城投降的。

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后汉书》

这一点,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同样如此,直到吕布出城投降后,曹操这边才命人将其捆住,带至白门楼上。

这么一来,在曹操来到白门楼上之前,自然是有时间与自己的谋士们,开一个简短的碰头小会,而小会的主题就是,杀不杀吕布。

而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白门楼上,曹操身边的谋士一言不发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和上司曹操已经在登楼之前,达成了共识,或者是已经统一了意见。

具体这个意见是曹操做主拿定主意,还是谋士建议后曹操采纳,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此,在登上白门楼之后,这些谋士并不需要说话。

那么,曹操与谋士最终商定的结果,究竟是杀还是留吕布呢?个人认为,应该更多的是杀掉吕布,而不是留下他的性命。

为何呢?我们还是从史料中找证据。

在登上白门楼后,吕布看到曹操,第一句说的就是“缚太急,小缓之”,啥意思呢?就是说,吕布觉得捆他的绳子绑的太紧了,因此希望曹操能稍微松一点,这样能让他好受些。

而曹操对此的回应则是,“缚虎不得不急(紧)也。”

试想,如果曹操真的不想杀吕布,或者说没有这种心思的话,那么他的第一反应,是应该马上叫左右给吕布松绑,然后请入上座等等。

但是他没有,反而调侃吕布是“虎”,因此必须绑紧点。

所以从这里就看出,曹操压根就没准备留吕布性命,他和手下谋士之前商定的结果,就是像吕布这种造起反来直接灭主子满门的家伙,必须杀掉。

也就是说,不管刘备有没有说那句“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曹操都会杀了吕布,绝不会留他性命。

毕竟,就连我们千百年后的非当事人都知道,依照吕布的秉性,以及以往的行事风格,他这种人是不可能被长期所用的,而这一点,相信作为当事人的曹操,自然更比我们清楚。

退一万步讲,就算曹操不清楚,他的手下谋士也会十分清楚吕布的德行,所以,不要认为古人没有我们现代人聪明,尤其是像曹操这种从血海尸山里一路走出来的枭雄,对于谁能用谁不能用,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况且还有一点,曹操这种人,历来没有事到临头时,再征求他人意见的习惯。

所以言归正传,不管当时刘备说没说那句话,或者是他说杀以及不杀,都改变不了曹操心中已经决心要杀吕布的事实。

但是问题又来了,为何曹操还要表现出是听了刘备一言,才决定要杀吕布的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正史中,曹操并没有征求刘备的意见,而是刘备主动“加戏”,说了那么一句话。

但不管怎么样,确实是曹操在听了这句话后,表示“颔之”(即点头,深以为然的意思),然后下令杀了吕布。

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三国志》

刘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颔之。---《资治通鉴》

那么,曹操为何要这么做呢?实际上,这是曹操玩的一个小心机。

曹操是想杀了吕布不假,但是,他不能一上来就喊打喊杀,直接处决了吕布,因为这么做的话,对他的名声不利。

试想,当时天下群雄并起,每个有实力的诸侯都在想办法招纳人才,而曹操如果在吕布已经投降的情况下,二话不说,直接下令宰了吕布,那么传出去,就会让天下人觉得,就是投降曹操,也不会有活路。

这个结果,显然不是曹操想要的,因此他需要找一个既能杀了吕布,还不背锅的办法。

而恰好,刘备主动表态,帮助曹操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刘备也是“鬼精”的很,他也没有在所说的话里十分直白的说明要杀掉吕布,而是给曹操举了两个例子。

啥例子?当然是吕布的‘辉煌过往’喽。

刘备的意思很简单,我说话了不假,但我只是列举了已经发生的事实,没有说要不要杀吕布,反正吕布曾经干的两面三刀的事情我已经告诉你曹操了,至于你杀不杀,那你自己看着办。

但这句话,确实是要了吕布的命,因此这也是吕布为何在临死前,骂的是刘备而不是曹操的原因所在。

而曹操呢,有了刘备这句话,自己想要的目的就已经达成,毕竟开口提建议的是刘备,将来传出去,坏人也是刘备。

这样一来,曹操就没有了不能容人的嫌疑,同时也给吕布有了一个交代,意思就是,你(指吕布)看,就连当初救过你的刘备,都没有替你说好话,所以你可别怪我杀了你。

于是,吕布卒。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刘备为何要在这个时候说那句话呢?安安静静的当一个吃瓜观众不好吗?

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刘备之所以会在这个关键时刻说那句话,就是因为他真的是想杀了吕布。

历史上的刘备,可以说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什么叫真性情的人呢?就是我喜欢你,那是真的愿意为你掏心掏肺,但我要是恨你,可就真的是恨不得弄死你。

而对于吕布,刘备是真的想弄死他。

想当初,刘备二十多岁就参加了平定黄巾,因战功好不容易混了个安喜县县尉,结果却碰上个黑心的督邮,无奈之下,只能弃官远走天涯。

到后来,又投公孙瓒,之后又跟着青州刺史田楷对抗袁绍,继而再到徐州,因抵御曹操有功,被陶谦表奏为豫州刺史,驻兵于小沛,这才勉强算是有了自己的落脚之处。

而这一年,刘备已经有35岁。

再之后,陶谦病重,临终前将徐州托付给了刘备,起初刘备不愿接受,在陈登孔融等人的多番劝说下,刘备这才答应,领了徐州牧。

两年后,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到了这个时候,刘备才真正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盘。

而这一年,刘备37岁。

漂泊半生,终于在不惑之年前夕,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而将来的事业,也充满了希望,因此,刘备在这个时候,满怀信心准备大展拳脚。

但是,吕布来了。

吕布来投奔刘备之初,可以说是如丧家之犬,为了能让刘备收留,吕布在态度上表现的十分恭敬,不仅口称“贤弟”,并且还让刘备坐上座,同时命妻妾向刘备行礼。

总之,吕布当时的表现,要多尊敬就有多尊敬。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决定,还是收留吕布吧,毕竟在当时来说,也只有他和吕布,出身都比较低,所以,理应相互团结,相互扶持才对。

但是,吕布却算计了刘备。

先是偷袭了下邳城,之后又将刘备妻儿俘虏,恰逢刘备被袁术所败,只能向吕布求和,就这样,徐州便落在了吕布手中。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刘备辛苦半生才开始起步的事业,转眼间被吕布全毁了。

要知道,人生有几个三四十岁?而在这个年纪,刘备几乎是一切归于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说当时的吕布毁了刘备一辈子,都不为过。

试想,这样的一个人,换谁谁能不恨他?

更惨的是,在刘备还没缓过神来,吕布又率兵来攻,致使刘备大败,只能带着残兵败将,仓皇离去,投奔了曹操。

而在前去投奔曹操的路上,看着自己越来越少的一帮部下,再想想如今的处境以及渺茫的前途,你能说刘备心中毫无波澜吗?

所以,再次在白门楼上,看到这个毁了自己大半生心血的人,同时也是导致自己部下战死的人,换做我们是刘备,最大的想法是什么?

弄死他,一定要弄死他,哪怕知道曹操这是给他挖坑。

这就是刘备为何在当时,非要说出那句话的根本原因,没别的,他就是不想曹操放过吕布,因此,才在适当时刻,助力了一把。

套用一句经典台词就是,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这便是当时刘备在面对吕布时的真实想法。

总而言之,在曹操擒获吕布时,之所以没有问身边的谋士,是因为他对于杀不杀吕布,已经拿定了主意,因此就不需要再问,而看似曹操当时是听取了刘备的意见,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曹操把恶名甩锅给了刘备,不过这对于刘备来说无所谓,只要吕布能死,一切都值得。

标签: 曹操吕布刘备董卓袁绍

更多文章

  • 曹魏五谋臣之“谋主”荀攸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曹魏,荀攸,曹操,荀彧,董卓,贾诩,汉朝,三国,曹操麾下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谋士团体中有五位顶尖谋士被后世称为“曹魏五谋臣”,他们在曹操征战的岁月里为曹操以自身的谋略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有早夭的郭奉孝,有被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有“勇冠贲育”的程昱,也有号称“毒士”的贾诩,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最后一位号称“谋主”的荀攸。荀攸字‘公达’,是荀彧的侄子,同时

  • 【三国说-30】三国曹操阵营顶级军师之“谋主”荀攸

    历史解密编辑:粤卫平台标签:曹操,荀攸,荀彧,袁绍,贾诩,诸葛亮,三国说,三国(电视剧),古装剧

    【三国说】栏目精彩回顾:《三国演义》以及三国戏曲、评弹等文学艺术的广为流传和深远影响,三国成了国人心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以至于不谈三国,不足以语历史,对一衣带水的日本影响尤深,对诸葛亮、郭嘉等智谋之士顶礼膜拜,三国游戏层出不穷,让国内外又产生了无数三国爱好者。三国时代,战争是主线,军事谋略成为关注的焦

  • 曹操有谋主荀攸,刘备有谋主法正,两人谁更胜一筹呢?

    历史解密编辑:荒野星辰标签:刘备,荀攸,法正,袁绍,东汉,夏侯渊,曹操手下

    导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是谋士的作用。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不胜枚举,如秦末范增、张良,隋末唐初的房玄龄、杜如晦,元末明初的刘伯温,李善长等等。其中三国时代更是一个巅峰,魏蜀阵营都有着这样的人物,被比作谋主的比如曹营里的荀攸,刘备营中的法正。那么这两人谁更胜一筹呢?综观历史上的潮流变迁,

  • 贾诩让张绣归降曹操,张绣:我杀了他儿子,他不会放过我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贾诩,张绣,曹操,袁绍

    公元199年,贾诩让张绣归降曹操,张绣大叫:“我杀了他儿子,他不会放过我的!”贾诩说出三点理由,张绣服了。话说因曹操因一己私欲,把张绣的婶婶邹氏纳为妾,导致张绣愤而起兵袭击,曹操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为保护他而战死。但彼时,张绣经过三次与曹操正面硬刚,折兵损将。带着4000多兵士困守安阳穰

  • 贾诩和郭嘉均属曹魏阵营,谁的才智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小辣椒影视标签:贾诩,郭嘉,曹魏,司马懿,曹操,曹丕,三国,汉朝

    贾诩和郭嘉均属曹魏阵营,谁的才智更胜一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先来说第一点,就是很多人所要说的智慧以及能力。估计很多人都要说郭嘉很是出名,所以他的智慧就要比贾诩高很多,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比较的方面,可以这样说,贾诩的智慧要比郭嘉好很

  • 张绣杀曹操长子,为何还要投奔曹操,贾诩列出三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张绣,贾诩,袁绍,刘表,诗人,汉朝,曹魏,曹操手下

    官渡之战前夕,几方势力剑拔弩张,袁绍刚刚平定了公孙瓒,实力大增,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没有之一。而曹操在公元198年收复徐州,干掉了吕布,其地盘和实力进一步扩张,曹操和袁绍都清楚,一山不容二虎,双方必定会有一次决战。此时此刻,曹操、袁绍都将目光移到了西南,因为这里还有张绣和刘表,张绣、刘表的态度将决定

  • 贾诩其实早已识破草船借箭,大喊4字,可惜曹操没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酸奶别加热标签:贾诩,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孙权

    导语:三国时期谋士众多,但要说可以明哲保身的人就只有贾诩一人而已。他年轻的时候返乡路上被山贼掳走,这群山贼搜刮完财宝之后本想全部处死他们,但贾诩却淡定的说我外公是段公,你们让我写一封信给他,他一定会拿千金来赎我。段公因为镇守西北十数年,匈奴和羌族人都很害怕他,山贼也知道他的威名,恐惧之余不仅把贾诩的

  • 董昭:比贾诩、荀彧还可怕的谋士,帮着曹操闷声发大财,高寿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董昭,贾诩,曹操,荀彧,袁绍,比贾诩

    一、脱离袁绍公元196年,也就是建安元年,汉献帝终于摆脱了李傕和郭汜的魔掌,一路逃亡一路向天下诸侯发出呼救。袁绍收到消息后,心情很复杂。他是依靠反董卓,成为天下诸侯之首的。而汉献帝却是董卓拥立的。若救援了汉献帝,是不是就等于推翻了自己之前的“人设”?虽然他手下谋士看出汉献帝的价值,奈何最终被袁绍否决

  • 为什么评价贾诩为''毒士'',来看看他一言乱天下的操作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贾诩,董卓,曹操,王允,汉献帝,张绣

    贾诩是三国时期一个比较有名的人物,被评价为''曹魏五谋士'',还有一个更加有牌面的评价——''毒士''。''毒士''这个绰号是什么时候出现,谁给起的,小编不知道,但是至少可以看出它非常受认可。那么贾诩为什么被视为''毒士''呢?下面小编就来说一说这件事。贾诩的生平经历首先我们来说一说贾诩的生平经历。

  • 从这些事上告诉你,贾诩为什么被人称为“毒士”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贾诩,曹操,袁绍,董卓,马超,孙权

    导读东汉末年朝纲败坏,战火纷飞,诸侯争霸,这是一个充满了魅力的时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群雄争霸的年代涌现出了很多非凡的英雄人物,英雄豪杰,山中隐士,借着这个乱世大展拳脚,谋得一方天地。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帷幕,形成了魏蜀吴平分天下的局面,进入了新的历史篇章。也说起三国可能大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