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皇帝曹髦之死是司马昭此生最大的黑历史。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将司马昭的人设毁于一旦,甚至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鲜为人知的是,弑君是司马昭一党在局势濒临失控时的应激反应。本鬼个人认为局势濒临失控的直接原因之一是司马昭轻视了一个要害官职。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奉汉献帝至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但“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需要各种配套措施,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措施是控制负责保卫皇帝的禁卫武装。对于权臣来说,只有真正控制禁卫武装才能做到真正的“挟天子”。
于是曹操专门设立了一个新官职——中领军。“中”指的是宫中,“领军”则指的是统兵权,“中领军”就是控制宫中禁卫武装的官职。曹操任命的第一任中领军是史涣,此人早在曹操镇压黄巾起义之前就是曹操的门客了,资历可能比夏侯惇都老,是曹操的老乡和深受信任的心腹。
从曹操开始,东汉和曹魏的中领军一直都是由实际最高掌权者的亲属或心腹担任,比如夏侯渊、曹真、曹休、夏侯尚、朱铄、桓范、夏侯献等等。就连曹爽专权的第一步都是弟弟曹羲代替蒋济出任中领军之职。“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夺取中领军的兵权。
司马师掌权后任命司马昭的岳父王肃出任中领军。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去世后,掌权的司马昭继续让岳父王肃出任中领军。甘露元年(256年),王肃去世,中领军空缺。诡异的是,直到景元三年(263年)司马望任中领军,曹魏的中领军在记载中竟然空缺了七年。
本鬼认为中领军空缺七年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司马昭轻视中领军的重要性,没有及时任命合适人选填补空缺;第二种是时任中领军背叛了司马昭一党,被西晋官方掩盖了。但无论哪种可能,从甘露元年(256年)到景元三年(263年),没有忠于司马昭的亲信出任中领军。
没有亲信出任中领军就无法真正控制宫中禁卫,对皇帝的控制自然也就出现了破绽,而“司马昭弑君”恰恰发生在中领军空缺时期的甘露五年(260年)。如果中领军是司马昭的亲属或心腹,无法命令宫中禁卫的曹髦根本出不了宫,也就不会出现当街弑君的“名场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