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当年司马昭杀死曹髦后,被万人唾弃,他是如何善后平息众怒的?

当年司马昭杀死曹髦后,被万人唾弃,他是如何善后平息众怒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原始人侃历史 访问量:4654 更新时间:2024/1/1 6:41:56

曹髦有可能是曹操后代当中最优秀的,当初曹叡无子,如果将皇位传给曹髦,恐怕就不会有司马懿篡权的事情了。曹髦也是曹操后代当中最有种的,尽管自己被司马昭架空,仍然义无反顾的率领随从在夜里偷袭司马昭,最后被人当场杀死。那么司马昭杀死皇帝曹髦后是怎么妥善处理这件事情呢?曹髦为什么会出此下策,做出以卵击石的举动呢?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自从高平陵政变后,司马家族逐渐控制了朝廷。司马师不满当初曹爽控制的傀儡皇帝曹芳,于是上书要求废黜曹芳,立彭城王曹据为皇帝。而郭太后则坚持要立高贵乡公曹髦为皇帝。实践证明,郭太后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为什么呢?

曹髦太聪明了,以至于人称“小张良”的钟会在私底下都称赞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意思是说,曹髦的文采比得上曹植,武略比得上曹操。钟会的话一点都不夸张,曹髦不但学问造诣很深,而且胸中多韬略。

曹髦经常与大儒和名士探讨经学和玄学,在讨论中,曹髦总能发表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驳倒对方的观点。曹髦在玄学上提出的疑问,当时的许多名士都回答不上来,以至于大家都称曹髦为颜回在世。

曹髦曾经两次试图夺权,第一次差点成功,第二次丢了性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曹髦即位后的第二年,毌丘俭、文钦就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师专权。司马师亲征淮南,采用坚守不战的策略,最终叛军军心涣散,纷纷逃窜,司马师率军掩杀,经过激战,毌丘俭战死,文钦逃往孙吴。但是司马师在战斗中受到惊吓,眼疾发作,仓促病逝于许昌。临死前交代,将大将军之位交给司马昭。

曹髦为了夺权,下旨让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司马昭镇守许昌。此时钟会看出了曹髦的计谋,于是建议司马昭上书皇帝,要求带兵回洛阳。钟会和傅嘏也上书请愿,最终司马昭亲率大军返还,无奈,曹髦只能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督管内外诸军。

曹髦不甘心被司马昭架空权力,曾经愤愤的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不愿像当年的汉献帝刘协一样,窝囊的生活一辈子。于是选择了铤而走险,于公元260年5月初六夜里,发动兵变,亲自领兵去刺杀司马昭。

曹髦带的兵很少,只有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召集来的数百人而已。临行前曹髦找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议,大家都不同意皇帝冒险,但是曹髦决定玉石俱焚,拼死一战。而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则背叛了曹髦,向司马昭报信。

曹髦带着士兵冲击南门,中胡军贾充领军前来阻截,曹髦亲自执剑拼杀,士兵们都不敢上前阻拦,眼看要败。这时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说:该怎么办?杀还是不杀?贾充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说呢?于是成济一矛扎死了皇帝曹髦。

曹髦死后就很难办了,司马昭吓得面无表情,急忙找众大臣商议。大臣陈泰气的吐血而死,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孚则俯身趴到曹髦身上嚎嚎大哭,司马孚是个忠臣,终其一生都以魏臣自居,虽然司马炎最后篡权,但是司马孚直至死也不承认自己是晋臣。

没有办法,司马昭找来郭太后,逼着以郭太后的名义来栽赃曹髦。郭太后下昭:当初立曹髦为皇帝,是考虑到他好诗文,假以时日能够成为明君。谁知道曹髦性格暴虐,阴戾顽劣,于是我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着要废了他。他于是贿赂我身边的人,想要毒害我。还让士兵朝大将军的宫殿射箭,自己也混迹于士兵当中亲自指挥,最后被人杀死,这岂不是上天要惩罚他吗?这样的人只能废为庶民,以民礼葬之。

就这样,司马昭的手下杀了皇帝曹髦,最后还以太后的名义给曹髦泼脏水。大家都知道事情的真相,以至于多年后王导给晋明帝讲述当年司马懿夺权以及司马昭杀死曹髦的事情,晋明帝都不敢相信,趴在床上自问:像这样得来的皇位怎么能长久呢?我真为自己的祖上感到耻辱呀!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髦是个非常聪明的皇帝,曾经在司马师病亡时谋划夺权,但是被钟会看破,没有成功。最后忍受不了司马昭的专权,毅然率兵反抗,在战斗中被人杀死。司马昭为了掩盖弑君的罪行,以太后的名义诬陷曹髦,最后废曹髦为庶民,以民礼安葬。曹操如果泉下有知,会有什么感想呢?

标签: 司马昭曹髦司马师曹操钟会贾充

更多文章

  • 司马懿的老朋友满宠的孙子为什么成了司马昭的“眼中钉”?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满宠,曹髦,贾充,汉朝,三国,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

    对于熟悉三国史的朋友们来说,满宠一定不是陌生的名字。自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辟为从事以来,满宠为曹魏屡建奇功,比如辅佐曹仁守樊城而间接导致关羽“走麦城”,多次击败孙权而得名“满数十”等等。另外,满宠与司马懿的关系不错,满家一直是司马家的盟友。然而到了司马懿的二儿子司马昭掌权期间,满宠的孙子满长武

  • 司马昭消灭蜀汉后,为何不趁势进攻东吴,从而一统天下呢?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司马昭,蜀汉,钟会,曹魏,邓艾,东吴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公元263年8月,魏国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

  • 曹髦唯一一次翻身的机会,本来准备动手,但被司马昭识破了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曹髦,司马昭,司马师,魏国,毌丘俭,贾充

    嘉平六年(254年),魏国皇帝曹芳,被司马师废掉,司马师本来准备立曹操的儿子彭城王曹据为皇帝,郭太后以辈分问题为由,坚持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皇帝,曹髦是曹丕的孙子,是东海王曹霖的儿子。就这样,年纪轻轻的曹髦被推上了前台,成为了魏国第四位皇帝。曹髦是历代帝王中,最不幸的帝王之一,因为,他被臣子所弑杀。司

  • 大招民兵,蔡英文暴露“司马昭之心”

    历史解密编辑:枢密院十号标签:军事,民防,三国,二战,蔡英文,司马昭,民进党,法学家,台湾地区领导人,解放军“环岛”军演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本是台湾警察部门此前为运用民力防窃及防抢而喊出的口号,最近又在岛内街头大量出现,只不过变成用来招募民兵的噱头。距离2024年选举还有半年多时间,蔡英文当局为骗取选票,又开始配合美国煽动“全民皆兵”。招募民兵口号根据台湾《联合报》5月5日的报道,为落实蔡英文所谓“全民防卫”的观

  • 为什么曹操、曹丕不敢杀汉献帝,而司马家的司马昭却敢弑君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曹操,曹丕,司马昭,汉献帝,曹魏,三国,曹操麾下

    司马昭弑君,是三国时曹魏甘露五年五月(260年6月)发生于曹魏都城洛阳的重要历史事件。公元260年,曹魏皇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背叛而泄密,其本人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使武士成济弑杀于南阙。曹魏皇帝曹髦被弑杀后,权臣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忠于曹髦的大臣王经及亲属被杀,成济则被夷灭三族。对此

  • 钟会之乱:钟会和司马昭,两个聪明人相互算计,司马家计高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邓艾,姜维,司马昭,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氏,司马炎,书法家,钟会之乱,史说三国

    钟会目送着灭蜀功臣邓艾被押运回京,正洋洋得意。突然收到司马昭的来信,钟会气极反笑:“想要杀我?没那么容易!”原来,钟会在成功诬陷邓艾谋反之后,司马昭派遣心腹大臣卫瓘来到成都,卸去邓艾的兵权、并用囚车押送往洛阳;又派钟会接管邓艾大军、驻扎成都,以防军中哗变。与此同时,司马昭又让贾充领兵1万入斜谷、自己

  • 司马昭看到刘禅门前的3字,为何杀心全无,司马昭:反过来读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刘禅,蜀汉,司马昭,司马懿,诸葛亮,史说三国

    自从蜀汉丞相诸葛亮离世之后,蜀汉后主刘禅就撤销了丞相的职务并取消北伐计划。因为没有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蜀汉国内问题慢慢被暴露出来,刘禅为此启用了诸葛亮推荐的蒋琬、费祎来解决问题。虽然蒋琬和费祎能够短暂解决问题但却不能根治,最终司马昭趁蜀汉内忧外患之际派兵攻打蜀汉,第二年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刘禅出

  • 刘禅在门上刻下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刘禅,司马昭,诸葛亮,刘备,魏国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王侯将相不计其数,每个朝代能够名留青史的人寥寥无几,一种是明君贤臣,一种是大奸大恶之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的《蜀相》几乎可以代表着后世人对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评价。虽然诸葛亮只是一介臣子,而且也没有完成刘备匡扶汉室的最终理想,但是他的才能和忠君的高尚

  • 为什么钟会在灭蜀之后,会倒反司马昭,专家:看他的档案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司马昭,钟会,司马师,邓艾,曹操,曹魏

    公元263年,当司马昭接到蜀国被灭的消息时,他的心情无比复杂。三年前他没忍住自己的欲望,而导致曹魏四代曹髦横死街头。虽然搞定了曹髦,但他当时的条件还不足以自立门户。因此处境异常尴尬的他,选择了西征蜀汉,他希望凭借一场泼天的大功,来为自己的改朝换代增添筹码,现在虽然计划达到了预期,但他却一点也高兴不

  • 今日, 券商太给力了! 主力是司马昭之心, 人尽皆知!

    历史解密编辑:朱哥的游戏时间标签:大盘,a股,股市,三国,司马昭,散户投资者

    周四股市收盘!昨天的A股,走步非常漂亮,低开消化利空,高走制造台阶,让散户舒服的走下去,说实话,我很佩服主力的勇气,竟然这个时候还沉住了气。盘中,券商板块凭借一己之力,将整个行情推向了最高潮,意味着什么?中国主力,现在是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了,我为何这么说?如下所示:第一:就在前天,很多人预测昨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