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号高阳,是一个远古部族的名称,也是这个部族数代领袖的统称。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颛顼列入五帝之一,位居黄帝之后。
颛顼是少昊时代东夷族群的一个旁系分支,这从高阳这个名号就可以看出来。所谓高阳就是高高升起的太阳,显然和太昊、少昊的“昊”字一脉相承。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少昊“国”处于东海之外的一个大壑中,少昊就是在此把颛顼抚养成人的。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颛顼诞生在若水,后在空桑长大,并在此继承了少昊的大统。若水和空桑都是神话中的地名。
前已述及,《山海经》中所谓“东海之外大壑”的东海,极有可能是指今天鲁东南的沂沭河盆地,在公元前 4300 ~前 3000 年时,这里大部分地区由于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形成了众多大小不一的湖泊大泽,空桑正是指湖泊大泽之外种有桑林的成片陆地。而东海之外“大壑”可能蕴含有这里曾经是一座活火山的历史真相——因为火山喷发时热量巨大,所以才会有太阳神在此沐浴这一神话的形成。
《山海经》记载 ,太阳神们喜欢在太阳照耀下的活火山里沐浴——那种火红背景下神人戏水的场景显然是古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写照。
颛顼是少昊的继承人,是初生的旭日娃娃,少昊把他带到活火山里“孺”养,亦即让颛顼接受阳光和活火山的“沐浴”——这可看作是少昊对少年颛顼继位前的政事历练和培养。颛顼可能是玩得高兴,把用来演奏圣乐的“琴瑟”都扔到了一边。然而这“琴瑟”是用长在“空桑”之地的太阳神木“若木”做成的。
夏天在水域环绕的“方丘之上”,用“琴瑟”伴奏“咸池之舞”来歌颂赋予万物生命的太阳之神 ,在古人看来是一件神圣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事情。
“若水”是同“若木”联系在一起的。“若木”既是太阳树又是生命树,“若水”意即洗过太阳的“若木之水”,为太阳诞生时的洗婴汤。颛顼诞生于若水,所以世代都司掌着对太阳的祭祀权。
今日沂沭河盆地
显然,真实生活中“若水”应该就在“空桑”之地生长的“若木”附近,从这个意义上讲,“若水”很可能就是今天山东境内的沂河和沭河,或者是已经消失了的位居沂沭河盆地的某条河流。
“若水”也被认为是今河南境内的汝河 ,可能是颛顼部族的发祥之地。后来颛顼部族迁徙至鲁东南沂沭河盆地,“若水”一名也随之东移嫁接至沂河、沭河头上。这或许就是《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 的历史背景。
汝河发源于今河南省泌阳县西北部五峰山,流经泌阳、遂平、上蔡、汝南、平舆、新蔡六县,至新蔡县班台与洪河汇合,长 222. 5 公里,流域面积7376 平方公里,属豫东地区,从考古学角度观察,基本在东夷族大汶口文化势力范围以内。
《帝王世纪》说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年而冠,二十而登帝位” ,实际意思是说,颛顼部族成长壮大起来后成了少昊所凭依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并继少昊成为东夷族群联盟集团的盟主。
颛顼势力发展起来后,向西北扩张,其政治中心随之转移到了今鲁中北和鲁中南泰安大汶河流域一带,大汶口遗址可能就是其迁移后的新的都邑。
按照古人迁徙一般要把原来地名一起带过去的习惯,这个地方也就成了新的空桑之地。空桑又叫穷桑,根据《周礼正义》等记载,新的空桑或穷桑在今山东曲阜附近。大汶口遗址北距曲阜市中心不足 50 公里,恰在这个范围内。
大汶口遗址紧傍大汶河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有国曰颛顼。生伯服,食黍。”意思是说颛顼的后代建立了“食黍”的“伯服国”。“有国曰颛顼”应是指颛顼早期部落。黍是耐旱作物,在远古时代广泛种植于黄河流域。
《山海经·大荒南经》在后面又给出了“颛顼国”的具体位置:此“国”在“焦侥国”与“张弘(长肱)国”之间。
“焦侥国”是一个由身材特别矮小的人组成的部落,“国”中之人都姓几,以优质的谷物即黍为食物。“焦侥国”处在“东海之外,大荒之中”。“张弘国”则处在大海即东海深处的一个岛上。这里的人长着鸟嘴,生有翅膀,善于捕鱼。他们还驯化了四种野兽,可以任意驱使。
联系到今天山东东南一带的沂沭河盆地在公元前 4300 ~前 3000 年,很可能就是《山海经》所说的东海,那么“颛顼国”地处沂沭河流域极有可能就是真实的历史状况。
颛顼号高阳,高阳又是地名。文献记载,高阳在古代雍丘县西南“二十九里”处,还有一个说法是古代圉县有高阳亭,经考证,这两个地方都在今豫东杞县境内。
《博物志·史补》记载,黄帝成仙后,有个名叫左彻的臣子,砍削木头雕了一具黄帝像,带领诸侯们朝拜。过了 7 年,黄帝还没有回来,左彻就立了颛顼为首领,后来左彻也追随黄帝成仙而去。
这个故事反映的实际情况应该是,最后一代黄帝死后,黄帝所在的华夏族群没落,失去了作为部落联盟集团盟主的资本,曾经是这个集团重要成员的东夷族群,因颛顼的强势崛起而成为新的东夷华夏两个部落联盟集团的盟主。
不过,尽管是“新官上任”,颛顼还是举着黄帝的旗号行事,沿袭了黄帝以来的治国策略,从而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今日濮阳
颛顼定都之处,还有一个地方叫帝丘。帝丘又称商丘或濮,古代文献多称之为“颛顼之虚”,在今河南濮阳县境。 这应该是颛顼族群在不断发展壮大时,其中一支从穷桑即曲阜向西迁徙,抵达河南濮阳、内黄一带,定都于此,这里也就成为新的穷桑或空桑。
按《吕氏春秋》《史记·殷本纪》等文献记载,颛顼之后可能又把帝丘迁至今淮阳西南一带,穷桑或空桑之名也随之再次变迁地域,降临该地。从颛顼都帝丘到春秋时卫国迁都帝丘,前后绵亘两千多年,帝丘因此声名赫赫。
——摘编自李琳之:《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有增删,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周初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官方发布的“2021 历史好书 60 种”榜单。
《元中国时代》入选“2020 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 ”,同时在 2020 年 “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读者投票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二名,在“历史的回响”类别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长安街读书会推荐干部书单(经典篇)“2022长安街十部好书”等推荐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