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为何说改变华夏史的是颛顼帝的“绝地天通”?其间隐藏巨大秘密。
文化搭台,军事唱戏。所有军事的内核,一定是文化。
完全可以这样说,黄帝统一天下后,如果不进行文化的重新编程,面临的还是再次分裂。
武统天下的黄帝,来不及更换文件软件,就匆匆走了。是颛顼帝这个总设计师,改革了华夏文化旧生态。
先民的文化中心是图腾崇拜。删除所有其他民族的崇拜物,不大可能。那样,会四面树敌。真正的改革者,必须具备开放的姿态。开放不是烩菜,更不是拼盘。这让我们想起罗斯大公那场闹剧:把诸神拼盘在同一神庙,而人心依然一盘散沙。
必须有一个主流价值观。
把重要部落图腾的主要零件,安适在中心部落的图腾主架上,绘制一个新图腾,把它绘制在旗帜上,这样做,虽是表面工作,但旗帜引领方向。
龙,表达着这一创造。
那颛顼帝如何改革?
其实,这次开放的程度并不高,有点强迫性转基因。
因此,改革很惨烈。
先看改革形势。
相传,蚩尤扰乱人间的秩序,恃强凌弱,欺凌炎帝。炎帝找黄帝帮忙,于是,就有了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结果是黄帝取胜,蚩尤被杀。
接着,黄帝又派杀死蚩尤的应龙,消灭东夷部落。夸父被杀。
那就是说,蚩尤部落和夸父部落(其祖先是帝俊)是黄帝部落的敌部落。这两个部落被击夸后,其子民的意识形态归向问题,至关重要。炎帝部落虽视好黄帝部落,其子民的思想认识也是个大问题。
黄帝的孙子——颛顼帝,在天下一统后,当务之急是整肃三个问题部落。颛顼帝两次发布“绝地天通”的命令,对未必心服的问题子民进行思想改造,统一认识,达到轩辕氏帝业的长治久安。
我们无数遍地提醒,先民对图腾的崇拜,重于自己的生命。颛顼帝的此次换脑,是另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其激烈程度不压于其祖父黄帝的那场武统。从“绝地天通”的“绝”字,就能想见一二。
拥有自己图腾的问题子民,本身在对抗中就拥有神圣性。要对付拥有信仰神圣性的问题子民,颛顼帝必须找来更加神圣的借口,摧毁问题子民的信仰堡垒。
《淮南子.大荒西经》上说:“颛顼”(zhuān xu)命“重”(颛顼帝的孙子)两手托天,奋力上举;令“黎”(颛顼帝的孙子)两手按地,尽力下压。于是,天地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颛顼还命令“重”和“黎”分别掌管天上众神事务及地上神和人的事务。此后,天地间神人不经“重”“黎”许可便不能够随便上天下地了!
(《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卭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神圣性支撑着合法性。每次大的行动,先民们都要凭借神鬼的力量。本身和神鬼搅在一起,再经后人传说,神话就此产生。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透过这些唬人的神话,剔见行动的本来面目。
然而,因为价值观和分析方法不同,对同一个神话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绝地天通”来说,有儒家情结的学者认为华夏古代文明来自于多文明的融合,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在长期演变过程中趋于整合。于是“绝地天通”作为主轴,将这些不同的神话纳入其中。“绝地天通”之前,为“巫觋当道的巫教文化时代”“神人混杂时代”,之后为“神人以和时代”。而“绝地天通后的神人以和时代”的完成者,乃是帝尧,他们极力夸赞帝尧。
据此,他们认为将“绝地天通”之后建立人间秩序放在尧的传统底下,“绝地天通”的重要意义才能显现出来。
颛顼帝的图腾信仰唯一化,逐渐正统,帝尧为正宗一脉。
《尚书孔氏传》说:“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绝地天通”的目的在于:天地相分,人神不扰。这是一种有序化、制度化的文化秩序重建。
《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祇不至於天,明不相干。”
意谓使天地各得其所,人于其间建立固定的纲纪秩序。
这种重建,为颛顼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为法家提供了“皇权专制”的根基,为神仙家提供了神仙体系。
尤其为儒家的礼制提供了神性资源。
“绝地天通”最后炼成一个字:
前有“绝地天通”的递牌,后有儒之“和”了,前呼后应,掀翻桌面,庄家为赢者。
胜者为王败者冦。
颛顼帝要的就是这种宣传结果(样片),而儒家是这种结果的后期完美者(后期剪辑者)。
对于历史来说,神话是表,历史事件是骨。寻找历史相对的真相,就得剔肉见骨。“绝地天通”就是一场信仰大博斗。
第一阶段:黄帝剪灭诸族,比如蚩尤和夸父部落。
第二阶段:整肃信仰。先黑蚩尤族,再尽力将夸父族边缘化(另文详论),最终用行政手段来一场“绝”的革命。
第三阶段:尧为正统。
这就是华夏历史的核质编程。
起先,子民还能参与到神的生活中去,绝地天通之后,就无法再接触到自己在天上的神了,心目中的那个神永远失了。
神没了,权力没了。
这是割断肚脐,或者叫精神阉割。
他们很痛苦。
参考文献:
1、《尚书孔氏传》
2、《国语.楚语下》
3、《尚书·吕刑》
4、《山海经·大荒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