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蓬莱有座山叫“雨山”,过去写作“羽山”,相传为“殛鲧”之地

蓬莱有座山叫“雨山”,过去写作“羽山”,相传为“殛鲧”之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胶东故事会 访问量:3773 更新时间:2023/12/9 20:08:14

蓬莱地处胶东半岛北部,其辖区地势总体南高北低——南面与栖霞交界的艾崮片区高山起伏,中部为低山丘陵,北部沿海区域则相对平坦。

在中部的低山当中,以龙山、雨山、巨山等较为知名。它们不仅具有地标属性(要么山顶有地标建筑,比如龙山上有信号塔;要么是几个乡镇的交汇点),而且还有着丰富的人文传说。接下来就以雨山为例,对之做个简要介绍。

雨山(地图标注名称),海拔371米,地处原徐家集、南王、龙山店三乡镇(乡镇合并之后是北沟镇、南王街道、大辛店镇)的交界处。此山在过去也被称作“羽山”,因此其周边不少村庄都带有“羽山”的前缀,如羽山大丁家、羽山小丁家、羽山大李家、羽山刘家、羽山张家村等(现在已经将羽山和雨山混用,下文统一用羽山的旧称)。

(▲这座山的位置示意)

就绝对高度而言,这座羽山并不出众,但它在古籍史志中却很有存在感。其背后的原因,主要与“羽山殛”的传说有关。

(▲蓬莱羽山风光)

大禹治水”,是一段家喻户晓的上古传说,而与之紧密相关的另一段传说,就是“羽山殛鲧”。

“羽山殛鲧”在《尚书·舜典》和《史记·五帝本纪》中都有记载,大体意思是鲧治水劳民而无功(单纯采用围堵之策),舜帝将他在羽山明正典刑。鲧有个儿子叫大禹,舜帝后来不计前嫌,又用大禹治水(采用疏导之策),最终获得成功。

这座“殛鲧”的羽山到底在哪里(前提是殛鲧确有其事)?《尚书》和《史记》并没有详细提及,后世对之说法不一,有海州说、临沂说、蓬莱说等多种观点。而其中的蓬莱说,认为“殛鲧”的羽山就是刚才所提到的“羽山”(雨山)。

较早明确记载“蓬莱羽山”的地理文献,为北宋时期编撰的《太平寰宇记》。该书称:“羽山在蓬莱县南十五里,尚书云殛鲧于羽山,孔安国注云其山在东齐海中,即此也。”

不过,成书更早的《汉书·地理志》却说:“祝其(县,属东海郡),《禹贡》羽山在南,鲧所殛。”

到了明清时期,相应各地在修撰州志、县志时都各持己说,海州方面认为在海州,蓬莱方面认为在蓬莱。清代在汇编《大清一统志》时,虽然将这两种说法都予以收录,但更倾向于“海州说”。

(▲蓬莱羽山附近若干村庄的场景)

上古传说,缥缈难考,孰是孰非,普通人也没有必要纠结。不过,“羽山”在蓬莱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这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

根据清康熙版《蓬莱县志》记载,当时该县共划为三隅八保,其中一个保叫作“羽山保”。很显然,它就是以“羽山”来命名的。

羽山保具体管辖八个社,分别是雨诸谷社、王里社、芝山社、龙山社、虎山社、平山社、羊头(扬头)社和朱牟院社。这些社的具体辖区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通过社名也可以大体推断出,南王、龙山店、徐家集片区不少村庄应该都属于羽山保的范围吧。

标签: 雨山蓬莱舜帝大禹龙山羽山

更多文章

  • 三苗、欢兜、共工、鲧:上古四罪,因犯下罪行被尧舜禹流放四地!

    历史解密编辑:梦归秋辰标签:共工,颛顼,欢兜,祝融,舜帝

    梦归陇原东,文史尽辰(梦归秋辰:第390期)很多读过《史记》的小伙伴想必都了解上古四罪,他们因为犯下滔天罪行被尧舜禹发配到四个地方。在《史书·五帝本纪》里是这样记载的: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卫,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上

  • 比秦始皇更“劳民伤财”的“暴君”-夏鲧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颛顼,大禹,帝喾,嬴政,夏鲧,黄帝

    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记载:“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就是说,尧帝根据当时的“四岳”的建议,让夏鲧去治水。结果,夏鲧治了九年,还

  • 息壤并非神物,鲧也没有窃取,却搞了破坏,舜才是杀死鲧的元凶

    历史解密编辑:史学听讲堂标签:大禹,祝融,五帝本纪,帝尧,息壤,神物

    图片来自网络在《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无独有偶,在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的文献《尚书·洪范》中,也有一条类似的记载。箕子:“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这段话的意思是:鲧在治水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帝

  • 帝舜杀了鲧,为何还传位大禹?考古发现改写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大禹,大禹治水,洪水,考古发现,黄河,舜的

    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了几千年,随便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大禹治水的时候非常用功,连家人也顾不上,就算是自己新出生的孩子,他都没有时间看,这也有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但是在大禹治水之前,是大禹的父亲鲧奉舜的命令在治理泛滥的黄河,但是因为多久治水无果,最后鲧被舜杀死了,随后子承父志,大禹才接了父亲的

  • 鲧治水9年,遭到杀害,为什么大禹治水13年,反而还能家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昴日星官标签:伯益,东夷,水患,先秦,夏朝,大禹治水

    禹太太呆了一会,就把双眉一扬,一面回转身,一面嚷叫道:“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下,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忘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这位禹太太的性格十分相似,脾气都很暴躁。动不动就要发脾

  • 大禹的父亲鲧,为何死后尸体三年不腐?这其中有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江山社标签:大禹,唐尧,大禹治水,虞舜,水患

    在远古传说中,鲧是地位仅在唐尧之下的部落首领,鲧是标准的贵族出身,属于“高干子弟”,所以他深受唐尧重用。当时的人对水灾束手无措,哪怕是被后世奉为英明君主的唐尧,也对各地频发的水患望之兴叹。作为领导人,唐尧怎能看百姓活在水深火热中?对此他立刻召开了联盟会议,各部落首领都投了鲧一票,认为以他的能力定能平

  • 帝舜杀了鲧,为何还传位大禹?考古发现改写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大禹,大禹治水,洪水,考古发现,黄河

    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了几千年,随便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大禹治水的时候非常用功,连家人也顾不上,就算是自己新出生的孩子,他都没有时间看,这也有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但是在大禹治水之前,是大禹的父亲鲧奉舜的命令在治理泛滥的黄河,但是因为多久治水无果,最后鲧被舜杀死了,随后子承父志,大禹才接了父亲的

  • 民间故事:后羿射日之后,六只妖怪作恶,还嘲笑后羿只剩一支神箭

    历史解密编辑:陌笑已徒然PLUS标签:后羿,后羿射日,九婴,妖兽,天神

    后羿射日之后,天底下的山精海怪都老实了起来。因为它们听说后羿共有十支射日神箭,只射出了九支,还剩一支神箭,震慑着天下的妖兽。太阳是三足金乌所化,一生不落地,是天下最强大的妖兽之一,连太阳都被射死了九个,其它妖兽自然不敢尝试神箭的力量。然而时间久了,总有些脾气暴躁的妖兽,会忍不住出来作恶。六只妖兽开始

  • 寒浞勾结后羿的爱妃,杀后羿、灭夏朝,最终的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于你爱音乐标签:后羿,寒浞,黄帝,爱妃,族长,寒国,后羿(夏朝)

    后羿十九年,后羿的宝贝义子寒浞和他的爱妃纯狐联合起来把后羿杀死在寝宫的床上。接着寒浞升殿召集群臣宣布后羿的罪状,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寒。寒浞把后羿的这名妃子纯狐据为己有,立为正妃,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帝王之路。寒浞的祖先是在黄帝身边管理作坊内工匠的工官,后来黄帝将其封于寒(今山东潍坊市一带),其属地称为寒

  • 后羿徒弟为何遭人唾弃?嫦娥奔月、后羿枉死都由他一手造成

    历史解密编辑:漂江孤影标签:后羿,成仙,嫦娥,仙丹,射日

    我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习武之人非常讲究武德——“武”,止戈也。古代的师父在传授武艺给徒弟之前,都会教徒弟要明辨是非善恶、信爱他人、通晓仁义、惩善扬恶。习武之人最看不起那些欺师灭祖的小人,他们或因嫉妒、或为利益而背信弃义、大逆不道,最终一定会遭到世人的谩骂和唾弃。上古时期,为解决民间疾苦而射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