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医圣张仲景留下「两条龙」,专门收拾咳痰喘,给肺一个“铁布衫”

医圣张仲景留下「两条龙」,专门收拾咳痰喘,给肺一个“铁布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神希园 访问量:3117 更新时间:2024/1/18 22:52:35

要讲到武侠中的防御绝学,可能“金钟罩”和“铁布衫”是排得上号的。对于人体脏腑而言,由于肺脏在人体承担着“华盖”的作用,因此,它更需要保护,古今很多中医称肺为“娇脏”,因此,肺更需要增强防御能力。然而,对于肺的养护,其实早在医圣张仲景时期,就留下来两个千古良方,专门守护肺脏健康。

医圣张仲景所留下的两个守护肺脏的良方,由于功效卓著,作用强大,张仲景便用四大神兽的“青龙”命名,也就是说,医圣张仲景为了肺脏的健康,留下来两条龙,为治疗肺系和呼吸系统疾病,发挥积极作用,堪称是给肺一个“铁布衫”,让肺少受伤害!

大青龙汤由“麻黄六两(去节),桂枝(去皮)、甘草(炙)各二两,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等7味中药组成;而小青龙汤由“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等8味中药组成。煎服方法,都需要先煎麻黄,煮沸后,去上沫,然后再将其他中药放入一起煎煮。

大青龙汤是由麻黄汤重用麻黄(也可以说是麻黄汤加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等中药组成;也可以说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去掉芍药加上石膏而成。而小青龙汤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去掉杏仁、生姜、大枣,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等组成。两方对比,有三味中药是相同的,分别是麻黄、桂枝和甘草,也就是麻黄桂枝甘草方根,主要用于治疗发热、恶寒、无汗、身痛等主证。

从大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来看,如果不计较药量,都是在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基础上加减的,大青龙汤是桂枝麻黄各半汤去芍药加石膏,并调整药量组成;而小青龙汤是桂枝麻黄各半汤去大枣、杏仁,加细辛、半夏、五味子,并将生姜换成干姜,然后调整药量组成。

那么,这两个方剂,医圣张仲景为什么要给他们冠以“青龙”之名呢?这个里面有很多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青龙二字,有“苍”和“乾”的意思,因此“青龙”既有“天气升发”的内涵,也即“乾天”的内涵[1]。第二种解释就是,青为东方木,龙能兴云治水,此处指麻黄一药,至于取名“大小”,“大”“小”之义在于麻黄的用量[2]。第三种是,青龙代表东方的神兽,有升阳的特性,方中麻黄主药颜色青苍,形似青龙,以此命名,寓意升阳发散[3]。这感觉要记住大小青龙汤的命名原则,只要记住“东方青苍”就行了。

大小青龙汤,虽然都叫青龙,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可不能简单的认为,“大舅二舅都是他舅”。因此,对于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的作用和用途都是需要分清楚,当然,还有二者的相同之处,也不能忽略。对于大小青龙汤的区分,说法有很多种,但是为了方便记忆,有一种说法最好记,那就是大青龙汤适合从实而化热所形成的表寒里热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寒包火证”;而小青龙汤适合从虚而生寒所形成的表寒里饮证,也就是俗话说的“寒包水证”[4];虽然二者看似像是南辕北辙,但实际上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随着现代临床的不断研究,发现大小青龙汤的临床运用极其广泛。大青龙汤可治疗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炎、胸膜炎等,还可治疗外感高热、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5]。小青龙汤不仅广泛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在鼻后滴流综合征、分泌性中耳炎、脑梗死、鼻炎等疾病凡属外寒里饮者亦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还治疗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慢阻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6]。

从医圣张仲景,到现代临床,可以说都证实了大小青龙汤对人体肺部以及呼吸系统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大小青龙汤,清代著名医学家喻嘉言认为,大青龙汤可以“升天而行云雨”,小青龙汤可以“鼓浪而奔沧海”[7];当代也有学者认为,大青龙汤“发汗力强似龙兴云致雨”,小青龙汤“驱除水饮如龙潜隐于波涛之中”[8]。这些表述,说明大小青龙汤与“肺主治节”(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功能可谓是环环相扣。

大小青龙汤的主证都是太阳伤寒兼有里证,而且都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主证或兼证,因此大小青龙汤都有着麻黄汤的影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情况不能忽略,那就是在《金匮要略》中,出现过大小青龙汤可以同治一病,也就是“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可以,小青龙汤也可以。这又是咋回事呢?其实与表寒里热关系不大,因为“溢饮”这种疾病的治法,重在发汗,所以大小青龙汤都可以,甚至说麻黄汤也可以。因此,有医者认为,大、小青龙汤的区别并不在于大青龙汤灭火、小青龙汤治水,而二者的关键在于升阳,在于麻黄[9],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大小青龙汤的麻黄剂量不低,因此医圣张仲景一再叮嘱,服用大小青龙汤后,出汗之后就要立即停止服用,以免导致汗多亡阳,累及少阴,甚至更危险的状况。因此,对于大小青龙汤的使用注意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忽视,除了“发汗后、止后服”之外,麻黄先煎或者久煎,都对青龙类方剂的临床效果发挥有着内在联系。

当然,正是由于大小青龙汤的要点在于“麻黄”,但医者皆知麻黄的发汗之力峻猛,而惧而不用;又加上仲景对麻黄类方有着不少禁忌,因此医患双方对于这类方剂还是存在着误解或敬畏,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有是证开是方”,只要方药对证,照常运用,可保无

参考文献

[1]史光伟,王凯莉,郭宏明,等.基于“太阳为开”图解大、小青龙汤[J].中医药导报,2018,24(16):17-19.

[2]王宣懿,叶海勇.《伤寒杂病论》大小汤钩玄[J].国医论坛,2019,34(5):3-4.

[3]郭王红,周胜元,黄丽君.以升阳为基考析大、小青龙汤[J].国医论坛,2021,36(3):1-2.

[4]姚洁琼,李宜放.《伤寒杂病论》大小成对命名方剂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6,22(7):11-13.

[5]彭万年.大青龙汤的 临床运用与研究[J].新中医,1994,(S1):100-101.

[6]龚李萍,王玉兰,郭超峰.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2):468-472.

[7]清·喻嘉言. 医门法律[M].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傅衍魁,尤荣辑.医方发挥[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9]曹越,闫曙光.浅析大、小青龙汤[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43):184-185.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更多文章

  • 血瘀生百病,分享一个张仲景的化瘀名方,帮您打通全身气血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茯苓,桃仁,丹皮,桂枝,瘀血

    瘀血一除,百病全无,大家好,我是贾医生。今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个中成药,可以活血通脉,帮您打通全身气血。在说这个药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瘀血?中医认为啊,这个瘀血其实就是在体内运行的速度缓慢,滞留不通的血液。这些瘀血会阻滞正常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疼痛、麻木、肿胀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 皮肤瘙痒,医圣张仲景的一奇方,仅仅一味药,快速缓解

    历史解密编辑:医承有道标签:艾叶,黄连,苦参,湿毒,医学家,皮肤瘙痒,医圣张仲景,中国古文献

    中医讲,风胜则痒,又讲湿毒作痒,又讲小汗发不出来身必痒。可见,瘙痒和风、和湿、和汗都有关系。以前就碰到过这么一位小姑娘,她说自己得了一种怪病,本来只是普通的皮肤瘙痒,奇怪的是,天气一热就痒得厉害,抓手手痒,抓脸脸痒,抓背背痒,天气一转凉又消失了。她试过各种止痒的产品,但都没起到作用。问,中医能不能治

  • 张仲景经典方子,囊肿,斑点,瘀滞皆可用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张仲景,茯苓,囊肿,桃仁,桂枝

    大家好,我是沈医生,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中成药,出自张仲景之手,价廉效好,把你身上的囊肿,斑点,瘀血通通化掉。有的人手臂上,脸颊上慢慢出现了很多小黑点,以为是老年斑,不重视。同时呢,还总是觉得头晕头疼,肚子疼,胁肋疼,感觉像有针在扎一样,到了晚上还会加重,有的人甚至在医院查出了包块,囊肿等等。舌头颜色

  • 解读一剂张仲景最简单的祛湿方,只需三味药,清肺健脾、利水渗湿

    历史解密编辑:傻妞说事标签:茯苓,水湿,渗湿,张仲景,祛湿方,医学家,清肺健脾,中国古文献

    喉咙痰多不祛、吃什么感觉都没味道,做什么事也都提不起精神,有气无力的,脸色也黯淡无光,四肢水肿,舌苔也特别的黏腻、这些都是典型的体内痰湿湿重的表现,为什么身体会出现这些问题呢?这些问题在中医上讲跟我们的脾肺两脏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上讲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气虚弱,

  • 张仲景“除湿圣方”,除去一身湿气,排尽肺中顽痰巧治睡觉打呼噜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湿气,茯苓,五苓散,打呼噜,白术

    大家好,我是沈医生,经常感觉喉咙里有痰,怎么吐也吐不完?睡觉时还经常打呼噜,吵得人睡不着觉?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了!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张仲景除湿圣方,祛除全身湿气,化尽肺中顽痰,巧治睡觉打呼!你知道吗?体内湿气大,不仅会导致心慌,头晕,头发脸上爱出油,早上起来脸面浮肿,以及嘴里粘腻,不想吃饭,经常腹胀

  • 便秘严重、痛苦不堪,医圣张仲景:以这个方为基础,那都不是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神希园标签:便秘,中药,君药,大黄,承气,医学家,医圣张仲景,中国古文献

    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能够及早实现“财富自由”,因此对于“貔貅”可是十分热衷。“貔貅”作为五大瑞兽之一,它的特点是“有嘴无肛,只进不出”。然而,像貔貅这般“吞万物而不泄,纳食四方而不出”,也只能是“貔貅本貅”,换做其他任何生物,恐怕很难做到,尤其对人体而言,要是“只吃不排”,那整个身体是受不了的。别说

  • 张仲景的一个安神方,两味药,让你一觉到天明

    历史解密编辑:能量源标签:滋阴,阴虚,生地黄,张仲景,安神方,医学家,中国古文献

    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养生堂饮食养生,药物养生,运动养生,起居养生,百科偏方!百合地黄汤在生活中用到的机会特别多,如果你经常失眠,并且是心阴亏虚、心神不宁导致的,这个方子就可以做个参考。失眠的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其病位主要在心,

  • 上热下寒?张仲景用一方,打通中焦脾胃,引火归元,泻心补肾

    历史解密编辑:水大叔叔标签:张仲景,甘草,中医,中焦,上焦,补肾

    上热下寒到底如何调理?为什么有的人啊,容易上火、口腔溃疡,并且还容易长痘,咽干舌燥,牙龈肿痛。同时呢,还容易拉肚子,手脚温度不高,还怕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女性同志呢,还多见宫寒痛经。一个人身上,同时有热又有寒,这该如何调理呢?中医认为啊,这多半是中焦不通,导致身体里的阴阳啊,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

  • 专家建议抵制中医:李时珍是扯淡,张仲景是迷信,中医是骗子

    历史解密编辑:马芳菲娱乐说标签:李时珍,张仲景,中医,王福重,伤寒论,西医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华夏,我们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传承了很多具有自己独特性的文化。无论是汉语言文化还是中医,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瑰丽的一部分。但进入现代社会后,有关中医是否真的有科学依据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西医大行其道的当代,更是有很多年轻人对于中医嗤之以鼻。但好在大部分的人对于中医

  • 水湿在哪里,病就在哪里,张仲景两味药祛湿方,横扫体内一切湿气

    历史解密编辑:意难平标签:水湿,祛湿,湿气,运化,健脾,湿方,张仲景,医学家,中国古文献

    中医上讲,“湿多百病生”,你的湿气在哪,哪就会生病,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名医张仲景的祛湿方,让你无湿一身轻。那水湿是从哪生出来的呢?也就是我们的脾脏,中医上讲,脾主运化,可以运化体内的一切水液,我们的身体平时摄入的一些水谷精微都需要脾主运化的功能来分散布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很多人平时喜欢吃一些性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