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含冤而逝的著名中医陈慎吾,一生专学张仲景,人称“伤寒论大家”

含冤而逝的著名中医陈慎吾,一生专学张仲景,人称“伤寒论大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程健康谈 访问量:3020 更新时间:2024/1/19 16:16:42

陈慎吾先生,1897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儒学世家,是清代医学家陈念祖的后代。他的原名为租望,号慎吾。

陈慎吾自幼家学严格,从小就饱读诗书,精于儒学,又旁通岐黄。后来因为其亲族被庸医所误,所以立下了学医之志,开始发奋学习中医。由于他的儒学功底深厚,学习医学来事半功倍。

33岁的他跟随河南儒医朱壶山学习,学成后,在姑父同仁堂族长乐铎的支持下,在京师开始坐诊行医。

开始行医后,就公开使用陈慎吾的名字了,因为慎吾和“真悟”通音,有着悟道人生疾苦的意思,也切合他所执念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决心。

41岁的陈教授在恩师朱壶山的推荐下到孔伯华主办的北平国医学院执教,在此期间他和孔伯华、施今墨二老过往甚密,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后来就任于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组长,以及院务委员会委员。

陈教授行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视病患如亲人,他治病从来都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诊治都很慎重,而开方时也会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不用贵药。

尽量选用普通的药物,来减少患者的负担,正是他这种处处为民,为病人着想的行医风格,深受百姓爱,一时声名远播。

之后,北平国医学院受到日伪政府的迫害而被迫关闭,陈教授为了兴中医事业,复苏民族化 ,他顶着日伪当局对中医的迫害,边行医救人,边在家中带徒授课,为培养中医后续人才而呕心沥血。

抗战胜利后,又开始了内战,国民政府更是对中医推行消灭政策,这让陈教授深恶痛绝,于是奋起反抗。他将传统的带徒传业模式变为集体授课,倾尽全力传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还带领学生临床实习,让学生能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为中医的传承培养后继力量。

解放后,经政府批准将私立北平中医研究所改名为汇通中医讲习所,陈教授新任所长。陈教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习中医,每晚不是在编写讲义就是在修订讲稿,经都是一干一整晚。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对于经典中难以领会的地方,耐心讲解,循循善诱,务必能让学生理解。

一直到1958年该校交于北京中医学校期间,共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弟子遍布全国各地,可谓桃满天下。

1962年,陈教授见中医本科学生基础课少,基本功不扎实,怕今后难有人担当中医重任,于是心急如焚,他联合李重人、秦伯末、任应秋、于道济等人联名给卫生部写了有关书面报告,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先继承才能提高。

但是这五位学者的报告在文革中,却被四人帮污蔑,将此事炮制成“五老上书”事业,陈教授被关进牛棚,受到了残酷的批斗。而且凝聚他一生宝贵心血的重要资料在文革中都被毁于一旦。

年逾古稀的陈教授受此打击一病不起,但是他在病榻旁还一心惦念着中医事业。1971年,陈教授抱病写下了《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为中医教学事业做了最后一笔贡献后,陈教授于1972年含冤病逝。

陈教授为人刚正不阿,即具读书人的传统美德,又兼高尚的医德,他治学严谨,在中医教学的三十年内,一共培养了千余名学生,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中医专业人才。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更多文章

  • 南阳张仲景健康公园开园

    历史解密编辑:扬眼逗眉标签:张仲景,公园,南阳,仲景,中医药

    6月10日,南阳张仲景健康公园开园。南阳是医圣仲景故里,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张仲景健康公园是仲景文化品牌提升工程的有机单元,也是中医药文化推介传播的重要窗口和有效载体。公园建设因地制宜,将绿化融入城市生态,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乐,让仲景品牌这张城市名片更加靓丽,成为中医药文化科普和宣传教育的前沿阵

  • “细辛不过钱”?别逗了!医圣张仲景告诉你:需要用多少就用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神希园标签:配伍,中药,细辛,白芍,生用,张仲景,医学家,老中医,本草别说,中国古文献

    古人曾说,“济世之道,莫大于医;疗病之功,莫行于药”,也就是说,在大千世界中,有什么东西是比生命健康重要的呢?在中医世界里,有什么东西是比中药更重要的呢?当然,古今中医几千年,针灸与中药可以并列作为中医最独到的文化符号,不过要论使用频率最高、受众面积最大、接受度最广的,依然还是中药。在使用中药的过程

  • 湿气重,百病生,张仲景千古祛湿第一方,祛湿散寒,断湿气之源

    历史解密编辑:知心学姐说健康标签:祛湿,湿气,甘草,茯苓,健脾

    大家好,我是赵医生,湿气重,百病生,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经典的祛湿方,由医圣张仲景所创,可健脾散寒祛湿,彻底斩断湿气生成的源头,如果你也有以下症状,那就快来看看吧!现在人都知道,湿气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当体内湿气严重时,我们就会头晕头重,脸上油腻,四肢困重,腰酸无力,关节肿胀,浑身发懒不想动,只想

  •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仲景,伤寒论,医圣,金匮要略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在中医的历史上有一个避不开的人物—张仲景。因为他写了一本流传后世的名作《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阅读历史上是否有张仲景其人?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150-219年)人,与曹操、刘备、华佗处于同一时期。但是南宋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与陈寿的《三国志》里都没有专门地提

  • 医圣张仲景留下「两条龙」,专门收拾咳痰喘,给肺一个“铁布衫”

    历史解密编辑:神希园标签:甘草,小青龙,大青龙,麻黄汤,医学家,医圣张仲景,中国古文献

    要讲到武侠中的防御绝学,可能“金钟罩”和“铁布衫”是排得上号的。对于人体脏腑而言,由于肺脏在人体承担着“华盖”的作用,因此,它更需要保护,古今很多中医称肺为“娇脏”,因此,肺更需要增强防御能力。然而,对于肺的养护,其实早在医圣张仲景时期,就留下来两个千古良方,专门守护肺脏健康。医圣张仲景所留下的两个

  • 血瘀生百病,分享一个张仲景的化瘀名方,帮您打通全身气血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茯苓,桃仁,丹皮,桂枝,瘀血

    瘀血一除,百病全无,大家好,我是贾医生。今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个中成药,可以活血通脉,帮您打通全身气血。在说这个药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瘀血?中医认为啊,这个瘀血其实就是在体内运行的速度缓慢,滞留不通的血液。这些瘀血会阻滞正常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疼痛、麻木、肿胀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 皮肤瘙痒,医圣张仲景的一奇方,仅仅一味药,快速缓解

    历史解密编辑:医承有道标签:艾叶,黄连,苦参,湿毒,医学家,皮肤瘙痒,医圣张仲景,中国古文献

    中医讲,风胜则痒,又讲湿毒作痒,又讲小汗发不出来身必痒。可见,瘙痒和风、和湿、和汗都有关系。以前就碰到过这么一位小姑娘,她说自己得了一种怪病,本来只是普通的皮肤瘙痒,奇怪的是,天气一热就痒得厉害,抓手手痒,抓脸脸痒,抓背背痒,天气一转凉又消失了。她试过各种止痒的产品,但都没起到作用。问,中医能不能治

  • 张仲景经典方子,囊肿,斑点,瘀滞皆可用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张仲景,茯苓,囊肿,桃仁,桂枝

    大家好,我是沈医生,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中成药,出自张仲景之手,价廉效好,把你身上的囊肿,斑点,瘀血通通化掉。有的人手臂上,脸颊上慢慢出现了很多小黑点,以为是老年斑,不重视。同时呢,还总是觉得头晕头疼,肚子疼,胁肋疼,感觉像有针在扎一样,到了晚上还会加重,有的人甚至在医院查出了包块,囊肿等等。舌头颜色

  • 解读一剂张仲景最简单的祛湿方,只需三味药,清肺健脾、利水渗湿

    历史解密编辑:傻妞说事标签:茯苓,水湿,渗湿,张仲景,祛湿方,医学家,清肺健脾,中国古文献

    喉咙痰多不祛、吃什么感觉都没味道,做什么事也都提不起精神,有气无力的,脸色也黯淡无光,四肢水肿,舌苔也特别的黏腻、这些都是典型的体内痰湿湿重的表现,为什么身体会出现这些问题呢?这些问题在中医上讲跟我们的脾肺两脏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上讲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气虚弱,

  • 张仲景“除湿圣方”,除去一身湿气,排尽肺中顽痰巧治睡觉打呼噜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湿气,茯苓,五苓散,打呼噜,白术

    大家好,我是沈医生,经常感觉喉咙里有痰,怎么吐也吐不完?睡觉时还经常打呼噜,吵得人睡不着觉?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了!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张仲景除湿圣方,祛除全身湿气,化尽肺中顽痰,巧治睡觉打呼!你知道吗?体内湿气大,不仅会导致心慌,头晕,头发脸上爱出油,早上起来脸面浮肿,以及嘴里粘腻,不想吃饭,经常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