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仲景治疗腿抽筋,只用了一个2味药的方子!

张仲景治疗腿抽筋,只用了一个2味药的方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医承有道 访问量:4233 更新时间:2024/1/28 5:22:37

  一个朋友,从去年冬天开始,夜间睡觉的时候经常发生“腿转筋”,几次痛得他从睡梦中醒来……

  去看医生,医生说缺钙,于是,我的这位朋友天天喝牛奶、晒太阳,腿转筋现象并没有缓解,反而趋严重。

  一些人,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腰酸了,背痛了,腿抽筋了,就开始吃钙片了。但是吃了真那么有效吗?我且不评判,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没有缺钙这种概念。

  中医有个脏象理论,《黄帝内经》上就讲了,是说“肺主皮,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肝主筋,肾主骨”,这段话揭示了五脏和全身的对应关系。

  其中“肝主筋”怎么理解呢?中医讲肝是主藏血的,筋的舒展离不开血的柔润,如果肝血不足了,筋得不到足够的柔润,不就会抽筋吗?

  中医还有句话,叫“肝主风”,自然界的树啊,草啊,有风吹才会动,人体的零部件不由自主的动的话,也是像自然界一样,有一种“内风”在吹动,“内风”的源头就是肝。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知道该怎么治了。

  润肝需要用白芍。也不能只用白芍这一味药吧,那就给它找个伴吧。找个什么伴呢?想了想,还是找炙甘草吧,中医讲“甘酸化阴”,白芍是酸,炙甘草是甘,它们两个作伴肯定行。

  这个方子可不是我发明的,早在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开出这个方子了,叫“芍药甘草汤”,治疗人伤阴血导致的脚挛急不伸。

  芍药甘草汤一点都不苦口。而且方便配制,芍药和甘草这两味药在一般的中药店都能买到,取白芍20克,甘草10克,或用开水冲泡,或用温火煮,可当茶水饮用。

  注意:我这里说的白芍一定要是生白芍,甘草也是一定要用生甘草,不要炙过的,因为炙过的药效就改变了。

  白芍味酸,能够起到养阴柔肝,调和卫气的效果;甘草则性甘,既能止疼,又能补虚;一酸一甘正好符合了中医上“甘酸化阴以养肝”的说法,所以说肝血充足了,筋得到了滋润,自然也就不抽筋了。

  毫不夸张地说,芍药甘草汤是酸甘化阴的典型方子,有养血柔筋,缓急解痉的效果。有一本书叫《朱氏集验方》,它把芍药甘草汤叫去杖汤,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腿疼时不得不用拐杖,用完这张方子以后腿不疼了,不用拐杖了,那就把它叫做“去杖汤”吧。

  后来看《郝万山讲伤寒论》时,发现郝万山前辈也有用这个方子的经历,他讲起这个方子还兴致蛮高的,我至今还记得他讲的一个用这个方子的经历。

  事情是这样的,郝万山是中国中医大的老师,有次去看学生踢球,看到有的学生踢着踢着腿就抽筋了。郝老师就说,他有办法让同学们踢球的时候不会抽筋。同学们都很高兴,有一次要跟其他班级搞足球比赛,同学们就请教郝老师如能不腿抽筋,郝老师就让同学们早上先喝芍药甘草汤。

  同学们为了不抽筋,都喝了不少,结果呢?比赛还是输了。同学们都向郝老师反映,大家没有一个抽筋的,但是腿都没有劲,跑不动。这成了他们班级的一个笑话,看来喝多了也不行。

  如果说桂枝汤为群方之魁,那么,芍药甘草汤则是小方之首。纵览古今中医典籍,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各期刊杂志,其涉及临床各科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显著,在小方之中,当属芍药甘草汤。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后来有人戏换成“熟读小方证治三百首,不会诊病临床也能诊”。虽然夸大些,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

  版权申明:

  1、源: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更多文章

  • 含冤而逝的著名中医陈慎吾,一生专学张仲景,人称“伤寒论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老程健康谈标签:伤寒论,陈慎吾,中医,金匮要略,张仲景

    陈慎吾先生,1897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儒学世家,是清代医学家陈念祖的后代。他的原名为租望,号慎吾。陈慎吾自幼家学严格,从小就饱读诗书,精于儒学,又旁通岐黄。后来因为其亲族被庸医所误,所以立下了学医之志,开始发奋学习中医。由于他的儒学功底深厚,学习医学来事半功倍。33岁的他跟随河南儒医朱壶山学习,学

  • 南阳张仲景健康公园开园

    历史解密编辑:扬眼逗眉标签:张仲景,公园,南阳,仲景,中医药

    6月10日,南阳张仲景健康公园开园。南阳是医圣仲景故里,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张仲景健康公园是仲景文化品牌提升工程的有机单元,也是中医药文化推介传播的重要窗口和有效载体。公园建设因地制宜,将绿化融入城市生态,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乐,让仲景品牌这张城市名片更加靓丽,成为中医药文化科普和宣传教育的前沿阵

  • “细辛不过钱”?别逗了!医圣张仲景告诉你:需要用多少就用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神希园标签:配伍,中药,细辛,白芍,生用,张仲景,医学家,老中医,本草别说,中国古文献

    古人曾说,“济世之道,莫大于医;疗病之功,莫行于药”,也就是说,在大千世界中,有什么东西是比生命健康重要的呢?在中医世界里,有什么东西是比中药更重要的呢?当然,古今中医几千年,针灸与中药可以并列作为中医最独到的文化符号,不过要论使用频率最高、受众面积最大、接受度最广的,依然还是中药。在使用中药的过程

  • 湿气重,百病生,张仲景千古祛湿第一方,祛湿散寒,断湿气之源

    历史解密编辑:知心学姐说健康标签:祛湿,湿气,甘草,茯苓,健脾

    大家好,我是赵医生,湿气重,百病生,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经典的祛湿方,由医圣张仲景所创,可健脾散寒祛湿,彻底斩断湿气生成的源头,如果你也有以下症状,那就快来看看吧!现在人都知道,湿气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当体内湿气严重时,我们就会头晕头重,脸上油腻,四肢困重,腰酸无力,关节肿胀,浑身发懒不想动,只想

  •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仲景,伤寒论,医圣,金匮要略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在中医的历史上有一个避不开的人物—张仲景。因为他写了一本流传后世的名作《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阅读历史上是否有张仲景其人?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150-219年)人,与曹操、刘备、华佗处于同一时期。但是南宋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与陈寿的《三国志》里都没有专门地提

  • 医圣张仲景留下「两条龙」,专门收拾咳痰喘,给肺一个“铁布衫”

    历史解密编辑:神希园标签:甘草,小青龙,大青龙,麻黄汤,医学家,医圣张仲景,中国古文献

    要讲到武侠中的防御绝学,可能“金钟罩”和“铁布衫”是排得上号的。对于人体脏腑而言,由于肺脏在人体承担着“华盖”的作用,因此,它更需要保护,古今很多中医称肺为“娇脏”,因此,肺更需要增强防御能力。然而,对于肺的养护,其实早在医圣张仲景时期,就留下来两个千古良方,专门守护肺脏健康。医圣张仲景所留下的两个

  • 血瘀生百病,分享一个张仲景的化瘀名方,帮您打通全身气血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茯苓,桃仁,丹皮,桂枝,瘀血

    瘀血一除,百病全无,大家好,我是贾医生。今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个中成药,可以活血通脉,帮您打通全身气血。在说这个药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瘀血?中医认为啊,这个瘀血其实就是在体内运行的速度缓慢,滞留不通的血液。这些瘀血会阻滞正常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疼痛、麻木、肿胀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 皮肤瘙痒,医圣张仲景的一奇方,仅仅一味药,快速缓解

    历史解密编辑:医承有道标签:艾叶,黄连,苦参,湿毒,医学家,皮肤瘙痒,医圣张仲景,中国古文献

    中医讲,风胜则痒,又讲湿毒作痒,又讲小汗发不出来身必痒。可见,瘙痒和风、和湿、和汗都有关系。以前就碰到过这么一位小姑娘,她说自己得了一种怪病,本来只是普通的皮肤瘙痒,奇怪的是,天气一热就痒得厉害,抓手手痒,抓脸脸痒,抓背背痒,天气一转凉又消失了。她试过各种止痒的产品,但都没起到作用。问,中医能不能治

  • 张仲景经典方子,囊肿,斑点,瘀滞皆可用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张仲景,茯苓,囊肿,桃仁,桂枝

    大家好,我是沈医生,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中成药,出自张仲景之手,价廉效好,把你身上的囊肿,斑点,瘀血通通化掉。有的人手臂上,脸颊上慢慢出现了很多小黑点,以为是老年斑,不重视。同时呢,还总是觉得头晕头疼,肚子疼,胁肋疼,感觉像有针在扎一样,到了晚上还会加重,有的人甚至在医院查出了包块,囊肿等等。舌头颜色

  • 解读一剂张仲景最简单的祛湿方,只需三味药,清肺健脾、利水渗湿

    历史解密编辑:傻妞说事标签:茯苓,水湿,渗湿,张仲景,祛湿方,医学家,清肺健脾,中国古文献

    喉咙痰多不祛、吃什么感觉都没味道,做什么事也都提不起精神,有气无力的,脸色也黯淡无光,四肢水肿,舌苔也特别的黏腻、这些都是典型的体内痰湿湿重的表现,为什么身体会出现这些问题呢?这些问题在中医上讲跟我们的脾肺两脏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上讲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气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