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仲景“启动阳气”的方子!突发性耳聋,被它通开了,请学习

张仲景“启动阳气”的方子!突发性耳聋,被它通开了,请学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柯讲 访问量:1486 更新时间:2024/2/29 18:22:25

昨天,有一位中医前辈跟我讲,说我的中医科普专栏办得好,把原汁原味的中医,呈现给读者。

如果继续这样做下去,一定会为中医的传播、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其实,产生多大的作用,我不敢奢望。我只是自私地,想让更多人感受中医的魅力。这样,我们这些中医人,好能有一口饭吃。

初衷,仅此而已。

现在,我要给你说的这个故事,也是原汁原味的中医故事。你看完,也许有恍然大悟之感。

关于什么呢?就是突发性耳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55岁,医案记载姓赵。

这个人,大概在一个礼拜之前,忽然不知道为啥,两只耳朵就听不见声音了,一点都听不见。

这个人,之前没有耳鸣史,家里头的亲戚也没有耳聋病史。这个病是怎么得上的呢?

患者百思不得其解。走了不少医院,也没得到确切解释。只不过,大夫把诊断结果告诉他了,这就是“突发性耳聋”。

怎么办?几经权衡,决定看中医。

看的是谁呢?是当时安徽的中医临床家,胡翘武。

胡老先生,生于1915年,幼年开始学医,16岁拜师,21岁悬壶济世。这个老先生的学术生平,我就不细说了,您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阅。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迟,舌淡润,苔薄白。整个人身材清瘦,乏力,面色晦暗,头晕,少神,小便清长。

胡翘武老前辈看着患者,发现他身体略有蜷缩之意,于是就问他,你是不是怕啊?

患者点头称是,说自己最近这段确实畏寒怕冷。

这时候,胡师书方一首,但见——

制附片6克(先煎),麻黄3克,细辛6克,香附10克,石菖蒲10克,川芎30克,蝉衣6克,炮甲6克,甘草6克,羌活10克,当归10克,一共开5剂。

结果如?患者服用药物以后,两只耳朵逐渐就听到声音了。音量从小到大,从模糊到清晰。与此同时,身体怕冷,头晕的感觉也开始减轻。

这时候,效不更方,继续投用5剂,而且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补骨脂15克。

5剂药喝完,患者诸证悉平,生活完全恢复正

这是胡翘武先生早年的一张医案,就诊时间是30年前,即1991年。

其实,这个患者如果放到现在,我估计有很多中医人,会束手无策。老师我,就应该是其中之一。因为我在第一时间看到此案的时候,曾扪心自问,应该如何应对。说实话,在看到答案之前,我根本想不出什么思路来。

这就体现出,老一辈中医人,他们的造诣,够我们这些后生学一辈子了。

我跟你讲,这个人的问题,在于阳虚外感。

你看,这个人,在耳鸣的同时,身体畏寒怕冷。

我们什么时候会畏寒怕冷啊?答案是感冒、外感风寒的时候。

也就是说,这个患者在耳聋的同时,外感风寒,他感冒了。

感冒了,对一般人来说,没啥大不了。

可是这个人,偏偏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素体阳虚。此人素来身体清瘦,发病之时小便清长,乏力少神,面色无华。这一看就知道,是属于阳虚之体,也就是肾阳不足。

因此,从外面来的寒邪,就看准了此人的弱点,于是寒邪长驱直入,同时直接伤及患者的肾阳。肾开窍于耳。肾阳本来就不足,再被寒邪所郁闭,那耳窍自然就得不到阳气的濡养,于是就听力下降。这个过程,用中医的行业术语讲,就是太少两感。

这个时候怎么办?既然寒邪把体表、肾阳都给郁闭住了,那自然就要散寒,温补肾阳,动患者这一身的阳气,从而把耳窍“冲开”。

怎么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再来体会胡翘武老前辈当时用的配伍——

制附片6克(先煎),麻黄3克,细辛6克,香附10克,石菖蒲10克,川芎30克,蝉衣6克,炮甲6克,甘草6克,羌活10克,当归10克。

这里头,前三味药值得注意。这是经方麻黄细辛附子的组合。

这张方子,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治疗素体阳虚、外感风寒的方子。因为外感风寒,所以患者可能发热、畏寒怕冷。因为阳虚,同时肾阳又为寒邪所伤,所以患者神疲、脉象沉微。

这时候,就用麻黄,散寒解表,驱散外头的寒气。再用附子,温助肾阳,启动阳气之源,从而将寒邪由内而外地赶出去。细辛,既能帮助麻黄驱散外头的寒邪,还能帮附子奋肾阳。因此,这三味药组合,就成了一张“启动阳气”的方子。它好比开车时的那一脚油门,用下去以后,阳气噌地一下就窜上去了。

当然,光这些,还不够,医案里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香附、石菖蒲、川芎、蝉衣、炮甲、羌活和当归。这几味药,行气、活血、开窍,帮助患者把耳内郁闭的气机打开。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当然,我的解说,应该讲是比较笼统、稚嫩的。有很多妙处,我无法写出来。这就留各位有见地的读者朋友,更好地补充吧。

总之,通过这样的调治,患者的阳气被催发启动,郁闭于内外的寒邪被驱散,耳朵自然就好使了。

其实,这个突发性耳聋,证属阳虚外感的,还真就不少。尤其是在秋冬季节,一些身体素来虚弱的老人,在外感寒邪以后,确实存在着听力下降,甚至听力丧失的可能。此类例子,很多。不管西医用什么理论来解读它,中医看,就可能考虑太少两感。我这篇文字,就是想把这个问题点出来,让大家心中有数。素体阳虚的人,一定要在今后这个季节里,注意保暖,防止受寒。

当然,到底是不是所谓阳虚外感、太少两感,必须结合舌脉等综合因素来判定,不能轻易下结论,更不可以轻易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之类的方药(更何况其中的附子有毒)。中医用药,不是儿戏,非专业读者,绝不能贸然尝试。

但无论怎么说,中医对一些病症的理解和思维方法,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感受和推敲的。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务必要继承。

@中医耳鼻喉科张大夫

#耳鸣#

#健康真相馆#

标签: 张仲景阳虚风寒耳聋阳气

更多文章

  • 经脉不通,百病丛生,张仲景“通脉方”通脉散寒,治肢体冷痛抽筋

    历史解密编辑:有史标签:张仲景,经脉,当归,温经散,通脉

    大家好,我是屈医生。中医上有句话叫做“脉通一寸,延寿一年”,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张仲景独传的“通脉方”,专治肢体冷痛、抽筋。经脉是我们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道路畅通气血运行才能畅通,我们身体才会无病无痛,身体好了心情好,寿命自然长久;可一旦我们的经脉气血不通了,就会腿疼腰疼,还特别怕冷,特别是如果天

  • 张仲景治疗腿抽筋,只用了一个2味药的方子!

    历史解密编辑:医承有道标签:芍药,张仲景,痛性痉挛,老中医,医学家,朱氏集验方,中国古文献,白芍,甘草,腿抽筋

    一个朋友,从去年冬天开始,夜间睡觉的时候经常发生“腿转筋”,几次痛得他从睡梦中醒来……去看医生,医生说缺钙,于是,我的这位朋友天天喝牛奶、晒太阳,腿转筋现象并没有缓解,反而趋向严重。一些人,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腰酸了,背痛了,腿抽筋了,就开始吃钙片了。但是吃了真那么有效吗?我且不评判,从中医的角度来

  • 含冤而逝的著名中医陈慎吾,一生专学张仲景,人称“伤寒论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老程健康谈标签:伤寒论,陈慎吾,中医,金匮要略,张仲景

    陈慎吾先生,1897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儒学世家,是清代医学家陈念祖的后代。他的原名为租望,号慎吾。陈慎吾自幼家学严格,从小就饱读诗书,精于儒学,又旁通岐黄。后来因为其亲族被庸医所误,所以立下了学医之志,开始发奋学习中医。由于他的儒学功底深厚,学习医学来事半功倍。33岁的他跟随河南儒医朱壶山学习,学

  • 南阳张仲景健康公园开园

    历史解密编辑:扬眼逗眉标签:张仲景,公园,南阳,仲景,中医药

    6月10日,南阳张仲景健康公园开园。南阳是医圣仲景故里,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张仲景健康公园是仲景文化品牌提升工程的有机单元,也是中医药文化推介传播的重要窗口和有效载体。公园建设因地制宜,将绿化融入城市生态,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乐,让仲景品牌这张城市名片更加靓丽,成为中医药文化科普和宣传教育的前沿阵

  • “细辛不过钱”?别逗了!医圣张仲景告诉你:需要用多少就用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神希园标签:配伍,中药,细辛,白芍,生用,张仲景,医学家,老中医,本草别说,中国古文献

    古人曾说,“济世之道,莫大于医;疗病之功,莫行于药”,也就是说,在大千世界中,有什么东西是比生命健康重要的呢?在中医世界里,有什么东西是比中药更重要的呢?当然,古今中医几千年,针灸与中药可以并列作为中医最独到的文化符号,不过要论使用频率最高、受众面积最大、接受度最广的,依然还是中药。在使用中药的过程

  • 湿气重,百病生,张仲景千古祛湿第一方,祛湿散寒,断湿气之源

    历史解密编辑:知心学姐说健康标签:祛湿,湿气,甘草,茯苓,健脾

    大家好,我是赵医生,湿气重,百病生,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经典的祛湿方,由医圣张仲景所创,可健脾散寒祛湿,彻底斩断湿气生成的源头,如果你也有以下症状,那就快来看看吧!现在人都知道,湿气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当体内湿气严重时,我们就会头晕头重,脸上油腻,四肢困重,腰酸无力,关节肿胀,浑身发懒不想动,只想

  •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仲景,伤寒论,医圣,金匮要略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在中医的历史上有一个避不开的人物—张仲景。因为他写了一本流传后世的名作《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阅读历史上是否有张仲景其人?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150-219年)人,与曹操、刘备、华佗处于同一时期。但是南宋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与陈寿的《三国志》里都没有专门地提

  • 医圣张仲景留下「两条龙」,专门收拾咳痰喘,给肺一个“铁布衫”

    历史解密编辑:神希园标签:甘草,小青龙,大青龙,麻黄汤,医学家,医圣张仲景,中国古文献

    要讲到武侠中的防御绝学,可能“金钟罩”和“铁布衫”是排得上号的。对于人体脏腑而言,由于肺脏在人体承担着“华盖”的作用,因此,它更需要保护,古今很多中医称肺为“娇脏”,因此,肺更需要增强防御能力。然而,对于肺的养护,其实早在医圣张仲景时期,就留下来两个千古良方,专门守护肺脏健康。医圣张仲景所留下的两个

  • 血瘀生百病,分享一个张仲景的化瘀名方,帮您打通全身气血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茯苓,桃仁,丹皮,桂枝,瘀血

    瘀血一除,百病全无,大家好,我是贾医生。今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个中成药,可以活血通脉,帮您打通全身气血。在说这个药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瘀血?中医认为啊,这个瘀血其实就是在体内运行的速度缓慢,滞留不通的血液。这些瘀血会阻滞正常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疼痛、麻木、肿胀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 皮肤瘙痒,医圣张仲景的一奇方,仅仅一味药,快速缓解

    历史解密编辑:医承有道标签:艾叶,黄连,苦参,湿毒,医学家,皮肤瘙痒,医圣张仲景,中国古文献

    中医讲,风胜则痒,又讲湿毒作痒,又讲小汗发不出来身必痒。可见,瘙痒和风、和湿、和汗都有关系。以前就碰到过这么一位小姑娘,她说自己得了一种怪病,本来只是普通的皮肤瘙痒,奇怪的是,天气一热就痒得厉害,抓手手痒,抓脸脸痒,抓背背痒,天气一转凉又消失了。她试过各种止痒的产品,但都没起到作用。问,中医能不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