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建元革新:年轻汉武帝的初次改革,却以赵绾、王臧的死落下了帷幕

建元革新:年轻汉武帝的初次改革,却以赵绾、王臧的死落下了帷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话春秋 访问量:2394 更新时间:2023/12/26 7:07:53

“奶奶老了,还是养养老的好!”得到了汉武帝的这个口谕,赵绾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作为建元革新的主要推动者,此刻的御史大夫赵绾当仁不让,折子可是早就写好的,老太太也该休息休息了,在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看来,只要折子递上去,获得了皇帝的首肯,权倾一世的窦太后就完蛋了,但情况可没有那么简单。

建元革新的本质是黄老之术与儒术之间的一场正面交锋,进一步讲是西汉的国策之争。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一直秉承黄老之术,推行无为而治,而到了汉武帝制的时候,其弊端也逐渐展现,因此,汉武帝决定除旧布新推行新政。那么以什么为基础来推行新政呢?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汉武帝决定推崇儒学,按照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看来,推行新政是没什么难度的,有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主推其事,又有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鼎力支持,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于是汉武帝就毫无顾忌,开始大刀阔斧的干了起来。

建元革新的主要内容有两个:兴儒学,除弊政。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兴儒学是要统一治理国家的思想,把长期推行了黄老之术转到独尊儒术上来。从具体的着手点来讲,兴办太学,把儒学作为国家的正统提到最高的位置上来。

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史记·儒林列传》

提到儒学,除了董仲舒之外,还有一个人是必须提的,这个人就是申公。他是齐鲁之地的大儒,当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以研究《诗经》而闻名于世。年轻的时候申公曾在诸侯之间游历,但发现诸侯中没有几个是真正推崇儒学的,大多是些附庸风雅、欺世盗名之徒,申公很失望,便回到鲁地,在家里专心传授弟子学业,决定终身不出门,并谢绝了所有的宾客来往。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在等待时机,暂时蛰伏不出罢了。

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史记·儒林列传》

汉武帝重用赵绾、王臧,推行新政、兴儒学设立明堂,但是设立明堂之后,谁来主持呢?御史大夫赵绾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威望也不够,于是向汉武帝推荐申公出山。为什么是申公而不是其他人呢?因为赵绾是申公的弟子,曾跟随申公学习《诗经》,因此,建议汉武帝请申公入朝,汉武帝的诏书到了鲁地,申公不再藏拙,立刻奉旨进京。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由此可见,申公不是真正避世,而是在等待机会,毕竟对他来讲,让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才是最大的志向。而赵绾作为他的门生,正在践行申公的理想。

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史记·儒林列传》

申公来到京城后,汉武帝立刻接见,并向他询问治乱之策。这个时候的申公已经有八十多岁了,他回答说:“想要实现国家的大治,不在于当政者说什么,也不在于说话的多少,而只在乎具体去做什么,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史记·儒林列传》

汉武帝年少气盛,喜欢人写文辞精美的文章,本来想听申公的几句奉迎之词,听到申公这样的回答,不仅眉头紧锁,颇感失望。然申公已经来了,又不能让人去,于是拜申公为太中大夫,主要管理明堂的日常事务。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史记·儒林列传》

建元革新的另外一位推动者王臧,也是申公的学生,他曾经做过汉景帝的太子少傅,汉武帝即位后,他上书申请作为汉武帝的宿卫,只过了一年,就被汉武帝拜为郎中令。郎中令是九卿之一,是仅次于三公的高官,更为重要的是,郎中令负责管理宫内的侍卫,也就是直接负责皇帝和皇室的安全。至此,汉武帝为改革所做的前期准备,已经完全就绪。位列三公的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御史大夫赵绾全是自己的人,九卿之一的郎中令,负责宫廷宿卫的王臧也是自己人,汉武帝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

诏贤举荐

光靠这些人,还不足以推行新政,要除旧布新,现在这批靠黄老之术上位的官吏必须全部换掉,需要全部换成推崇儒术等革新举措的人。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史记·儒林列传》

汉武帝的诏书颁布郡县及各诸侯国,要他们举荐方正贤良之士,并在其中择优举行殿试,从中为国家选拔人才。公孙弘严助主父偃、东方朔等人,都是通过汉武帝的这项政策,才逐步崭露头角的。

列侯就国

列侯,就是有封地的诸侯们,就国,就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作为地方诸侯,不到自己的封地上去治理地方,而一直在留在京师有什么意义呢?这条政策颁布之前,有大量的列侯们,根本不到自己的封地去,而是长期在京师待着。那为什么他们想这么做呢?第一,京城的政治环境好,只有在京城才有进一步提拔的可能,因为他在天子的眼皮底下,你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被领导所看到。所谓追求政治进步的人,都不想离开京城,到偏僻的穷乡僻壤去。第二,封地条件太差,怎么能和京城相比?在京城里可以养尊处优,在封地不仅要操心封地治理,生活环境比京城还差上万倍。

既然列侯们都强烈反对,那汉武帝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么做呢?只有一个原因,列侯们都是黄老之术的受益者,有他们在京城,就会对黄老之术和无为而治的国策构成强大的政治支撑。只有让他们远离京师,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汉武帝才能在中央政府推行新政、大展拳脚。

除关

这个除是指去除,是指函谷关。秦朝严刑酷法,进入函谷关,必须有文凭路引,否则根本无法进入。到汉武帝统治时期,已经天下大治,除了北方匈奴侵袭之外,内部安全问题,已不是主要的社会矛盾,为了彰显国泰民安天下大治,汉武帝颁布了除关的诏令。

检举

检举,检举什么样的人呢?主要的目标是宗室以及窦氏。从汉文帝时期开始,主要的内部矛盾就是做大的诸侯对中央政府的威胁,尽管经过景帝时的七王之乱,主要的几个诸侯国,都已被大大削弱,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问题一直存在。这个时候主父偃还没有进入汉武帝的视野,推恩令还在酝酿之中。因此,汉武帝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用检举的方式,把那些横行不法的诸侯绳之以法,这样就可以收回他们的封地,消除他们对中央的威胁。

窦氏外戚,上有窦太后、窦婴,下有靠黄老之术上位的大量官员,他们牢牢掌控着中央政府的各项权力,是汉武帝推行变法革新的最大阻力。因此通过检举这种形式,可以把这些人从权力中枢清除出去。

终局

导致建元革新失败的导火索,是御史大夫赵绾的奏折,内容在文章开头的时候我已经说过,就是说以后所有朝廷上的大事不必再奏请东宫过目了,皇帝自己就可以自作主张。说白了就是让窦太后可以安心养老了,再也不要过问朝堂上的事。

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汉书·武帝纪》

赵绾的这个奏折,还没有拿出来,就被窦太后察觉了,对于窦太后而言,你搞改革可以,想除旧布新也没什么问题。但你要夺取我手中的权力,想自行其事,彻底推翻黄老之术的治国之策而推行儒术,那是万万不行的。

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史记·儒林列传》

窦太后让人搜集赵绾、王臧的过失,并令人上书参奏两人,汉武帝迫于压力,只能将两人罢官免职,交给廷尉处置。这还没完,窦太后免去丞相窦婴、太尉田蚡之职,用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至此,汉武帝的班子被彻底搞垮,汉武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别有用心的人,他们想通过赵绾、王臧的嘴,来构陷汉武帝,达到废除汉武帝的皇帝之位的目的。赵绾、王臧为了维护汉武帝,在狱中自杀,而他们的老师申公也被以身体有病为由,安排回到鲁地,明堂被废黜,汉武帝的建元革新彻底失败。

这个时候汉武帝很颓废,感觉自己成了傀儡皇帝,甚至想要放弃。所以汉武帝老师的卫绾来到京城,对汉武帝说出了一番肺腑之言。进是勇气,退是智慧。退并不是输,但不退就一定会输。只有“示弱求安,露拙藏智”,才能有“厚积薄发”,建元革新之所以失败,关键的问题在于势弱,无势则无威,无威则无信。

建元革新,表面上看汉武帝稳操胜券,实际上背后暗潮汹涌。窦太后一直在冷眼旁观着一切,当发现建元革新的真正面目是要废除黄老之术,而推行儒术的时候,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将赵绾、王臧下狱,窦婴、田蚡免官,安排自己人来做丞相与御史大夫,进而把汉武帝架空。只能说初登大位的汉武帝,与老辣的窦太后相比,还相差甚远,这就是成长所付出的代价!

标签: 赵绾刘彻王臧丞相郎中令

更多文章

  • 儒生赵绾和王臧,为武帝出力颇多,却遭到残忍对待

    历史解密编辑:风雨同度嘟嘟标签:赵绾,武帝,王臧,刘彻,儒生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汉武帝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君王。自高祖建立汉朝以来,后来的继位者皆选择用道家的黄老之术来治理国家,由于黄老之术轻政府,重民生,所以使得汉朝快速走出秦末战火的阴霾,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所以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对道

  • 卜昭信:书法永存 纪念老先生

    历史解密编辑:影响力聚焦标签:卜昭信,书法,书法家,韩复榘,魏碑,巨野县

    卜昭信,山东巨野独山乡卜庄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读书习字,曾上私塾20余年。后在家教书2年;在关外教书2年;在绥化当县录事7年,并代理过国民党绥化县县长;又在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部当书写4年。1950年被选为巨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1957年被选为巨野县第一、二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 昭信皇后李祖娥,生在一个“禽兽”王朝的温婉女子,结局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李祖娥,皇后,高湛,高演,皇位,宫女

    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时期的女子,哪里有什么地位可言。即便是高管大户家里长大的女孩子,也是随时会沦为权力的牺牲品。对此,她们永远没有“say no”的权力。就连皇后,天底下地位最尊贵的女子,也很少有能够幸福过完一生的。历史上下场凄惨的皇后可不少,像是汉国皇帝刘渊的单皇后,汉国昭武皇帝刘聪的皇后靳月华,就连

  • 代表说|刘少群:加快开通香海大桥昭信互通出入口,便利出行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Plus标签:高铁,广珠,刘少群,香海大桥,改扩建工程

    “香海大桥建成后,并没有开通昭信互通出入口,近在咫尺的高速出入口却无法使用,周边群众意见较大。”2月9日,珠海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珠海市人大代表、珠海市珈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少群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直言。刘少群说,香海大桥于2022年11月6日正式通车,北起西部沿海高速坦洲枢纽互通立交,路线

  • 郅都一到雁门,匈奴兵望风却退,不敢相逼

    历史解密编辑:岛未晴心未眠标签:梁王,郅都,景帝,匈奴,太后,邹阳,高帝,雁门,韩安国,汉高祖刘邦

    郅都一到雁门,匈奴兵望风却退,不敢相逼话说窦婴入谒太后,报称临江王冤死情形,窦太后究属婆心,不免泣下,且召入景帝,命将郅都斩首,俾得雪冤。景帝含糊答应,及退出外殿,又不忍将郅都加诛,但令免官归家。未几又想出一法,潜调郅都为雁门太守。雁门为北方要塞,景帝调他出去,一是使他离开都邑,免得母后闻知,二是使

  • 汉初风云:景帝阻止兄终弟及,郅都铁面济南大治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景帝,太后,刘荣,郅都,刘武,刘彻

    汉初风云:景帝阻止兄终弟及,郅都铁面济南大治从太子刘荣被废,至胶东王刘彻得为太子,中间也经过了两月有余,生出一种波折,几乎把两亲家母的秘谋,平空打断。还亏王氏母子生就多福,任凭他人觊觎,究竟不为所夺,仍得暗地斡旋。这位觊觎储位的人物就是景帝胞弟梁王刘武。梁王刘武前次入朝,景帝曾有将来传位的戏言,被窦

  • 西汉的郅都公正廉洁、刚直不阿,却被史家称为“酷吏”,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同学趣谈小段子标签:郅都,皇帝,西汉,史家,窦太后,汉景帝刘启

    汉代是个酷吏辈出的时代,历史上有记载的就多达十几名。其中有个叫郅都的,也被列入了“酷吏”之列。他是西汉时期的河东郡杨县(山西省洪洞县)人,是西汉早期的以严刑峻法打压不法豪强、皇亲国戚的所谓“酷吏”。但是,他和其他的酷吏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执法的出发点和别的酷吏是不一样的。他敢于向朝廷直言进谏,并常常

  • 司马迁笔下的酷吏郅都,为何比李广更强,更让匈奴人畏惧?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李广,郅都,汉朝,司马迁,匈奴人,窦太后,科学家,汉高祖刘邦

    谈及西汉抗匈名将,最广为人知的是李广和程不识。然而翻开西汉历史,却能惊奇的看到一个比李广、程不识更牛的边将。匈奴到底有多么害怕他呢?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别说见到他真人了,即便见到他人偶画像,匈奴人都胆颤心惊,以至箭都射不中。这个人叫郅都,匈奴最害怕的汉代边将,可惜鲜为人知!汉武帝反击匈奴之前,

  • 文景之乱(二五)窦太后逼刘启处死郅都,朝廷给出的罪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刘启,刘荣,郅都,王娡,窦婴,窦太后,汉景帝,文景之乱,孝文窦皇后

    郅都是汉景帝刘启时期的名臣,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大的名声。他文武全才,在各地为官立下大功,被刘启所重用,被当作心腹来培养。他是西汉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的典型代表,执法不畏避权贵和皇亲,被后世评价为维护封建秩序的酷吏。可是他并没有好下场,而是卷入了皇太子之争,白白的丢了性命。他奉刘启之命审查废太子刘荣侵占

  • 贾姬如厕时被野猪袭击,汉景帝命郅都营救,郅都:死一个还有别的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启,贾姬,郅都,刘荣,太后,丞相

    汉景帝时,宠妃贾姬在上林苑如厕,遭遇野猪袭击。汉景帝命郅都前去营救,郅都不救!无奈,汉景帝只好拔剑,亲自去救。不料,郅都却跪下来阻止道 : “死一个贾姬,还有别的姬妾,陛下岂能自轻?”令人没想到的是,见死不救的郅都不仅没有受到任何责罚,还得到了窦太后的夸赞,从此青云直上。这是怎么回事呢?郅都是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