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汉南越王赵眜:其实我是个收藏家

西汉南越王赵眜:其实我是个收藏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新快报新闻 访问量:3510 更新时间:2023/12/26 8:31:20

■8月20日,“探秘岭南化瑰宝——西汉南越墓”亮相央视《中国考古大会》。

■虎头金钩扣龙形玉佩,南越王墓出土。

■玉盒由青玉雕成, 南越王墓出土。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曾入选“新华荐书2021年度十大好书”。

■收藏周刊记者 玮倩 通讯员 黄巧好

从《中国考古大会》第十三期“探秘西汉南越王墓”谈起

一道约30厘米宽的石缝,竟揭开一次重大考古发现的序幕……引人入胜的开头,是《中国考古大会》 “探秘岭南文化瑰宝——西汉南越王墓”节目的序幕,也是一段至今惊喜频仍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先声。

“岭南文化之光”,说的就是位于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2022年8月20日,在央视《中国考古大会》第十三期上,这道“光”耀亮全国。

坐镇节目“考古专家团”的大咖,分别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西北大学教授王子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全洪,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梅田;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在现场“实验室”中,展示了“南越国木简”的发掘整理细节。在专门营造的“穿越”和“发掘”空间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白真上神”(青年演员于朦胧),领衔挑战重重关卡,抽丝剥茧,代入感极强。

古墓之谜、大咖坐镇、“上神”冲关——结果就是,节目很火爆,反响很给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统计,节目播出后引发各界热议,微博主话题阅读量破12.6亿,融媒体端阅读量达92.7亿人次。(节目可在APP“央视频”上观看。)

一时间,“探墓”、“访宫”者众。南越王博物院方面对记者透露,《中国考古大会》节目组于今年初与该院接洽节目摄制一事,广州市文广旅局领导高度重视,院方全力配合,为节目提供了学术研究、文物复制品、节目录制人员、展厅拍摄等各方面支持。节目播出后,大量观众慕名前来,看南越文化、看“王”。

评价南越文化?专家团如是说:“南越王墓、南越王宫遗址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见证。”“以秦汉大一统为背景,南越文化也是面大海、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因此秦汉历史创造具有世界史的意义。”

王是谁?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和“赵眜”玉印证明了墓主人的身份。

延伸

姓名:赵眜

本职:王

兼职:收藏家

当我们由本次“岭南文化之光”,来阅读同题文章《南越王墓:岭南文化之光》(作者全洪,文章出自《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竟还发现了西汉南越文王赵眜的“兼职”身份:收藏家。

全洪对记者介绍,南越文王墓中随葬了一批战国时期的遗物,如铜镜、铜鼎、整玉雕琢的玉器以及海外器物,其中玉盒与洛阳金村战国墓的极其相似。

他在文章中写道:“考古人员发现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实用器和珍爱之物,尤其是有些玉器在当时就已经破裂,却依然被珍视,经重新修补加工后继续使用并随墓主人一起入葬相伴千年,可见古人对于玉,甚至是残、断、碎玉器的珍惜。”

“虎头金钩扣龙形玉佩出土于南越王墓玉衣头罩的右侧位置。由一条青玉雕刻的龙和一个金质的虎头带钩组合而成,形成一幅龙虎争斗的生动图景。玉龙长体弯曲成S形,张口衔鳍,尾巴回卷,下半部分折断,断口两边各钻有3个小圆孔,以线绳连缀。虎口形成的套銎,出土时正好套在玉龙的折断处。显然是龙形玉佩下半断裂后,特意制作了一虎头金钩与之相配,使玉佩的功能改变成为带钩。”

“还有一件玉盒,由青玉雕成,玉质温润,内外打磨光洁,雕琢精细,堪称玉器之精品。盒盖一侧原已破裂,沿着裂缝钻有对称的2组小孔,还在盒盖内侧刻有凹槽,应是以丝、麻类线绳把破片连缀起来,线头可掩藏在盒盖里面的凹槽内而不外露。”

全洪特别指出:“从这些出土文物的修复可以看出,当年的南越王非珍视这些宝贝。原因有二:第一,这些玉器本身非常难得;第二,历史上的南越王其实是个文物爱好者,甚至是一位收藏家。”

注:本文部分图文资料来自央视《中国考古大会》,南越王博物院,全洪《南越王墓:岭南文化之光》(《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月第1版)。

标签: 南越王玉器收藏家玉佩秦汉

更多文章

  • 建元革新:年轻汉武帝的初次改革,却以赵绾、王臧的死落下了帷幕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赵绾,刘彻,王臧,丞相,郎中令

    “奶奶老了,还是养养老的好!”得到了汉武帝的这个口谕,赵绾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作为建元革新的主要推动者,此刻的御史大夫赵绾当仁不让,折子可是早就写好的,老太太也该休息休息了,在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看来,只要折子递上去,获得了皇帝的首肯,权倾一世的窦太后就完蛋了,但情况可没有那么简单。建元革新的

  • 儒生赵绾和王臧,为武帝出力颇多,却遭到残忍对待

    历史解密编辑:风雨同度嘟嘟标签:赵绾,武帝,王臧,刘彻,儒生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汉武帝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君王。自高祖建立汉朝以来,后来的继位者皆选择用道家的黄老之术来治理国家,由于黄老之术轻政府,重民生,所以使得汉朝快速走出秦末战火的阴霾,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所以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对道

  • 卜昭信:书法永存 纪念老先生

    历史解密编辑:影响力聚焦标签:卜昭信,书法,书法家,韩复榘,魏碑,巨野县

    卜昭信,山东巨野独山乡卜庄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读书习字,曾上私塾20余年。后在家教书2年;在关外教书2年;在绥化当县录事7年,并代理过国民党绥化县县长;又在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部当书写4年。1950年被选为巨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1957年被选为巨野县第一、二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 昭信皇后李祖娥,生在一个“禽兽”王朝的温婉女子,结局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李祖娥,皇后,高湛,高演,皇位,宫女

    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时期的女子,哪里有什么地位可言。即便是高管大户家里长大的女孩子,也是随时会沦为权力的牺牲品。对此,她们永远没有“say no”的权力。就连皇后,天底下地位最尊贵的女子,也很少有能够幸福过完一生的。历史上下场凄惨的皇后可不少,像是汉国皇帝刘渊的单皇后,汉国昭武皇帝刘聪的皇后靳月华,就连

  • 代表说|刘少群:加快开通香海大桥昭信互通出入口,便利出行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Plus标签:高铁,广珠,刘少群,香海大桥,改扩建工程

    “香海大桥建成后,并没有开通昭信互通出入口,近在咫尺的高速出入口却无法使用,周边群众意见较大。”2月9日,珠海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珠海市人大代表、珠海市珈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少群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直言。刘少群说,香海大桥于2022年11月6日正式通车,北起西部沿海高速坦洲枢纽互通立交,路线

  • 郅都一到雁门,匈奴兵望风却退,不敢相逼

    历史解密编辑:岛未晴心未眠标签:梁王,郅都,景帝,匈奴,太后,邹阳,高帝,雁门,韩安国,汉高祖刘邦

    郅都一到雁门,匈奴兵望风却退,不敢相逼话说窦婴入谒太后,报称临江王冤死情形,窦太后究属婆心,不免泣下,且召入景帝,命将郅都斩首,俾得雪冤。景帝含糊答应,及退出外殿,又不忍将郅都加诛,但令免官归家。未几又想出一法,潜调郅都为雁门太守。雁门为北方要塞,景帝调他出去,一是使他离开都邑,免得母后闻知,二是使

  • 汉初风云:景帝阻止兄终弟及,郅都铁面济南大治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景帝,太后,刘荣,郅都,刘武,刘彻

    汉初风云:景帝阻止兄终弟及,郅都铁面济南大治从太子刘荣被废,至胶东王刘彻得为太子,中间也经过了两月有余,生出一种波折,几乎把两亲家母的秘谋,平空打断。还亏王氏母子生就多福,任凭他人觊觎,究竟不为所夺,仍得暗地斡旋。这位觊觎储位的人物就是景帝胞弟梁王刘武。梁王刘武前次入朝,景帝曾有将来传位的戏言,被窦

  • 西汉的郅都公正廉洁、刚直不阿,却被史家称为“酷吏”,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同学趣谈小段子标签:郅都,皇帝,西汉,史家,窦太后,汉景帝刘启

    汉代是个酷吏辈出的时代,历史上有记载的就多达十几名。其中有个叫郅都的,也被列入了“酷吏”之列。他是西汉时期的河东郡杨县(山西省洪洞县)人,是西汉早期的以严刑峻法打压不法豪强、皇亲国戚的所谓“酷吏”。但是,他和其他的酷吏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执法的出发点和别的酷吏是不一样的。他敢于向朝廷直言进谏,并常常

  • 司马迁笔下的酷吏郅都,为何比李广更强,更让匈奴人畏惧?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李广,郅都,汉朝,司马迁,匈奴人,窦太后,科学家,汉高祖刘邦

    谈及西汉抗匈名将,最广为人知的是李广和程不识。然而翻开西汉历史,却能惊奇的看到一个比李广、程不识更牛的边将。匈奴到底有多么害怕他呢?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别说见到他真人了,即便见到他人偶画像,匈奴人都胆颤心惊,以至箭都射不中。这个人叫郅都,匈奴最害怕的汉代边将,可惜鲜为人知!汉武帝反击匈奴之前,

  • 文景之乱(二五)窦太后逼刘启处死郅都,朝廷给出的罪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刘启,刘荣,郅都,王娡,窦婴,窦太后,汉景帝,文景之乱,孝文窦皇后

    郅都是汉景帝刘启时期的名臣,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大的名声。他文武全才,在各地为官立下大功,被刘启所重用,被当作心腹来培养。他是西汉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的典型代表,执法不畏避权贵和皇亲,被后世评价为维护封建秩序的酷吏。可是他并没有好下场,而是卷入了皇太子之争,白白的丢了性命。他奉刘启之命审查废太子刘荣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