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迁笔下的酷吏郅都,为何比李广更强,更让匈奴人畏惧?

司马迁笔下的酷吏郅都,为何比李广更强,更让匈奴人畏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趣故史 访问量:2237 更新时间:2023/12/26 6:52:54

谈及西汉抗匈名将,最广为人知的是李广程不识。然而翻开西汉历史,却能惊奇的看到一个比李广、程不识更牛的边将。

匈奴到底有多么害怕他呢?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别说见到他真人了,即便见到他人偶画像,匈奴人都胆颤心惊,以至箭都射不中。

这个人叫郅都,匈奴最害怕的汉代边将,可惜鲜为人知!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前,汉朝边境防守匈奴的将军中,李广和程不识最广为人知,两人都能让匈奴畏惧的望而却步,但两人用兵却截然不同。

《史记》中程不识评价 :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鬬以自卫。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李广行兵懒散,治军简便易行,容易被敌军突袭,但士兵会为李广卖命。而程不识却是靠严肃军纪和制度,一板一眼执行,虽然“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所以,这两人镇守一郡时,匈奴往往不敢来犯,这两人犹如匈奴克星一般千古留名,尤其是李广,更是成为千百年来歌颂的对象,所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然而,郅都却比这两人还要牛,可谓是匈奴最害怕的汉代将军。

《史记·酷吏传·郅都传》: 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

匈奴得知郅都就任雁门太守时,惊恐万分。郅都才抵达雁门郡,匈奴骑兵便全军后撤,远离雁门。更为惊奇的是,匈奴制作了郅都木偶画像,立为箭靶,令匈奴骑兵奔跑射击,匈奴骑兵因畏惧郅都,竟无一人能够射中。

可见,郅都一张画像,就能让匈奴胆战心惊,古往今来,能有如此威名的将军,仅郅都一人。

相反,司马迁在记载李广时,只是“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与郅都威名相比,李广的确不如。

需要注意的是,在司马迁眼里,郅都是一个人见人厌的酷吏,只记载了几段话,而李广却是国之干城,大篇幅的介绍,并给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评价。

那么,郅都为何让匈奴如此畏惧?

其实很简单,这就是严格按照规整制度办事的结果。汉承秦制,继承了秦朝依法治国理念,郅都是其中佼佼者。

与一般酷吏不同,郅都除了皇帝,其他人一概不怕,包括周亚夫、皇亲国戚等,《史记》中称“(郅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公元前148年,废太子临江王刘荣刘彻异母兄长),因侵占宗庙地修建宫室犯罪,郅都严格按照程序审讯,导致刘荣惊惧,最终畏罪自杀。

可以说,郅都就是严格执法的典型。史书上没有介绍郅都在雁门的所作所为,但不难想象的是,郅都肯定严格执行军纪和制度,让匈奴人找不到一丝机会。而且,郅都严格执法,在国内都敢斩杀皇亲国戚和土豪劣绅,遇到匈奴更不会手下留情,所以才让匈奴畏惧而远遁。所以,从郅都身上,也可以看到成功的办法,即持之以恒的坚持规章制度,不畏任何强权。

令人遗憾的是,刘荣之死让窦太后勃然大怒,深恨郅都执法严苛不肯宽容,后来窦太后找到机会就处死了郅都。郅都死后不久,匈奴骑兵重新入侵雁门。

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於是遂斩郅都。

一个背负千古恶名的酷吏郅都,虽然威名远甚李广,震慑匈奴的传奇却鲜有人知,究其根源,就在于郅都的法家身份,让儒家深厌之。

更多文章

  • 文景之乱(二五)窦太后逼刘启处死郅都,朝廷给出的罪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刘启,刘荣,郅都,王娡,窦婴,窦太后,汉景帝,文景之乱,孝文窦皇后

    郅都是汉景帝刘启时期的名臣,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大的名声。他文武全才,在各地为官立下大功,被刘启所重用,被当作心腹来培养。他是西汉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的典型代表,执法不畏避权贵和皇亲,被后世评价为维护封建秩序的酷吏。可是他并没有好下场,而是卷入了皇太子之争,白白的丢了性命。他奉刘启之命审查废太子刘荣侵占

  • 贾姬如厕时被野猪袭击,汉景帝命郅都营救,郅都:死一个还有别的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启,贾姬,郅都,刘荣,太后,丞相

    汉景帝时,宠妃贾姬在上林苑如厕,遭遇野猪袭击。汉景帝命郅都前去营救,郅都不救!无奈,汉景帝只好拔剑,亲自去救。不料,郅都却跪下来阻止道 : “死一个贾姬,还有别的姬妾,陛下岂能自轻?”令人没想到的是,见死不救的郅都不仅没有受到任何责罚,还得到了窦太后的夸赞,从此青云直上。这是怎么回事呢?郅都是杨县(

  • 苍鹰郅都,汉景帝手中的利剑,最后却因为太后护短丢了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演员你是呀标签:刘启,郅都,太后,刘恒,刘荣,匈奴

    在古代时的封建王朝,皇帝的命令谁敢不从,抗旨不遵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但是在汉景帝时期,就有这样一位侍卫,面对皇帝要求救人的命令,不但不遵从,而且还不让皇帝自己去救。犯下这样的大罪,这个侍卫不仅没有被杀头,反而得到了太后的赏赐,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侍卫为什么宁愿抗旨,也不去救人呢?据《史记酷吏列传

  • 晁错与郅都难道不值得被称赞么?太史公为何要给他们差评呢?

    历史解密编辑:爱读书的陕北大叔标签:晁错,郅都,刘启,酷吏,汉朝,太史公,窦太后,司马迁,历史学家

    汉景帝时期,有两位大臣是大叔颇为喜欢的,一是晁错,二是郅都,但是这两位大臣却是太史公都不大喜欢的人,评价也都不大好。在大叔看来,太史公的评价其实不够客观的,是存在偏见的,给予差评是不合适的。先来说说晁错吧!晁错是汉景帝一朝最具有政治眼光的政治家,虽然七国之乱起源于他,但是七国叛乱也是迟早都会发生的事

  • 《史记》把郅都列为酷吏,有以偏概全之嫌?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郅都,刘启,刘荣,太后,皇上,窦太后

    作者:赵心放郅都生卒年不详,西汉河东郡杨县人,在历史上不算一个著名人物,但也不是完全黙黙无闻,在司马迁的巨作《史记》中就专门有他的一篇,是放在《酷史列传》里的。读罢这篇名为《“苍鹰”郅都》的文章,笔者不敢苟同司马迁对酷史的定论,笔者管见把郅都列为酷史,有以偏概全之嫌。(一)酷史的定义何谓酷史?就是中

  • 汉景帝宠妃如厕遇野猪,郅都违令不救,太后却赏百金,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醉风文史标签:刘启,郅都,皇帝,野猪,窦太后,汉景帝

    酷吏,无论是从字面意思还是背后逻辑来看,都不是一群好相与的普通角色,这类人往往能摒弃宽仁、善心之类的道德包袱,一切都以统治者的意志行事,因此酷吏深受统治者的喜爱。话说回来,历史上但凡有点雄心的皇帝,谁又没用过酷吏呢?比如汉武帝任用主父偃逐步削减诸侯的实力,武则天使用来俊臣排除异己等等,酷吏就是皇帝手

  • 中行说投降匈奴, 14万铁骑入塞, 汉朝“和亲”的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大北北大宝贝标签:匈奴,冒顿,刘恒,汉军,辽东,铁骑,汉朝,汉高祖刘邦

    汉朝“和亲”的悲哀,对匈奴妥协的辛酸。前174年,中行说大怒:“让我去陪嫁,我就带匈奴杀入长城”。8年后,老上单于、中行说率14万骑兵抵达甘泉宫,长安震动,汉文帝下令戒严,狼狈不堪。前200年,冒顿单于围困刘邦在白登山,32万汉军惨败,被迫“和亲”,每年还得给匈奴送去“礼物”,汉朝负担很大,也很耻辱

  • 被视为汉奸老祖宗的中行说,从太监变为匈奴的谋士,背后有何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匈奴,李陵,刘恒,刘邦,武帝,汉王朝,谋士,中行说

    中行说:汉家贱如草,出塞成良谋国人对汉奸的痛恨有时比痛恨侵略者更甚,如汪精卫、洪承畴等等,但对于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汉奸中行说,相对来说人们的看法就有些不太一致。因为,他走上汉奸之路,有很大程度上是被逼无奈,可以说并不是他的本心,所以,同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汉奸相比,他有着一些令人同情之处。观点不一致的

  • 中行说历史上是第一个汉奸吗?他都做了哪些危害本民族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匈奴人,匈奴,刘恒,汉奸,宦官,中行

    电视剧《汉武大帝》展现了一个汉奸中行说的嘴脸,因为汉民族从汉朝算起,所以,有人称中行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奸。中行说,姓“中行”,名“说”(音“月”)。中行是个古老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姬姓。晋文公时期改三军为“三军三行”(所谓的六军),其中“三行”之一的中行,主将叫荀林父。荀林父姬姓荀氏,因为官居

  • 汉初风云:中行说送亲降胡,薄将军擅权自裁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匈奴,贾谊,刘恒,刘武,稽粥,文帝

    汉初风云:中行说送亲降胡,薄将军擅权自裁某日,匈奴派人报丧,是因冒顿单于病死,其子稽粥嗣立,号为老上单于。汉文帝意在羁縻,复欲与匈奴和亲,因此再派遣宗室女翁主(汉时称帝女为公主,诸王女为翁主)往嫁稽粥,作为阏氏。特派宦官中行说护送翁主,同往匈奴。中行说不欲远行,托故推辞,文帝以中行说为燕人,生长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