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汉的郅都公正廉洁、刚直不阿,却被史家称为“酷吏”,为什么?

西汉的郅都公正廉洁、刚直不阿,却被史家称为“酷吏”,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同学趣谈小段子 访问量:3979 更新时间:2023/12/26 6:53:17

汉代是个酷吏辈出的时代,历史上有记载的就多达十几名。其中有个叫郅都的,也被列入了“酷吏”之列。

他是西汉时期的河东郡杨县(山西省洪洞县)人,是西汉早期的以严刑峻法打压不法豪强、皇亲国戚的所谓“酷吏”。

但是,他和其他的酷吏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执法的出发点和别的酷吏是不一样的。

他敢于向朝廷直言进谏,并常常能让人们认可、接受他的意见、建议。他刚直不阿,公正廉洁,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更不收受别人的贿赂。

但是他做事,有时可能做得过了些。下面,就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一下郅都这个人。

一、刘的老婆遇到危险时,直言谏阻。

一天,郅都跟随汉景帝刘启在上林苑。当刘启的嫔妃贾姬到厕所去时,一头野猪突然闯了进去。

情况紧急,刘启随即示意郅都,想让他去救贾姬。但是,他装作没看见,不肯前去。刘启急了,想亲自去救贾姬。

刘启的妃子贾姬(剧照)

他一见,立即跪在刘启面前说:失掉一个姬妾,还可以再招选一个,天下难道会缺少贾姬这样的人吗?陛下可以自己看轻自己,如果出了事,让祖先和皇太后如何面对呢?

刘启听到他如此说,稍加思索,就没有行动。这时,那头野猪也离开了,虚惊一场!

野猪(像)

这件事传到了太后的耳朵里,窦太后就赏赐了他黄金一百斤,从此也很看重他。

但是,郅都想过没有,在皇帝眼中,贾姬与他孰近孰远?再说,那是一条人命啊!竟然自己不救,也不让皇帝去救!

二、地方的宗族横行不法时,铁面怒杀。

汉景帝刘启时,济南的宗族有300多家,势力强大,蛮横奸滑,济南太守管理不了他们。于是,刘启就任命郅都去当济南太守。

刘启命郅都任职济南(剧照)

他到了济南,不仅惩处了一些宗族的头头脑脑,还杀了这些强横家族的所有成员。

这样一来,其余的都吓得筛了糠,再也不敢行凶作恶了。过了一年多,济南就显现出了路不拾遗的景象。

同时,因为他的手段的“狠辣”,导致周围十多个郡的郡守,也都畏惧郅都,深怕自己哪天犯在他的手里,也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人犯了罪,量刑而处。但不能肆意妄为,更不能草菅人命。

三、国家的边塞遭到袭扰时,驻守威震。

为了边塞的安宁,汉景帝刘启任命郅都为雁门太守,并命令他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所有事务。

雁门关(图景)

匈奴人早就听说了郅都的厉害,一见他镇守边关,就远离了汉朝边境,直到郅都离去,匈奴人一直都不敢靠近雁门关。

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恨,匈奴人按照郅都的模样,做了些木偶人当箭靶,让士兵们练习射击。据说,没有人能射中。由此可见,郅都在匈奴人中的威慑力有多大。

练习射箭的匈奴骑兵(图景)

人的名,树的影。没有两把刷子,是很难让人畏服的。

四、皇帝的儿子接受审讯时,漠然置之。

郅都因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工作业绩突出,被朝廷升任中尉之职。

他执法从不避权贵。为此,达官贵人们,乃至皇族成员见到他,也不敢正视,暗地里都称他为“苍鹰”。

号称“苍鹰”的郅都(剧照)

当时的丞相是周亚夫,周亚夫位高权重,根本没有把郅都放在眼里。而郅都见到他也只是作揖,并不跪拜。

汉朝在初建国的时候,分封了很多诸侯王,这些诸侯王逐渐做大。

到了汉景帝时,已严重威胁到了皇权,并成尾大不掉之势,很多朝臣都畏惧他们,刘启也深感不安。于是,朝廷就加大了对他们的监管力度。

因朝廷怀疑临江王刘荣有不轨行为,就把他召到中尉府接受审问。

临江王刘荣(剧照)

当临江王索要纸笔,给皇上写信表示谢罪时,郅都却不让官吏给他书写工具。

魏其侯窦婴得知后,暗中派人给临江王送去了书写工具。临江王刘荣不知是畏罪,还是害怕刑讯,给刘启写完了谢罪信后就自杀了。

当窦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后,异常愤怒、震惊,责令刘启严惩郅都。刘启认为郅都是忠臣,不想处置他,但拗不过窦太后,只好把郅都杀了。

帝王们之所以重用酷吏,为的是维护他们的统治,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但到了该舍弃的时候,也就舍弃了。就像郅都劝汉景帝不去救贾姬,是一个道理!

严格意义上来说,郅都不能完全算是一个酷吏,只能说他是一个做官非常“严肃”、处事非常“苛刻”的人。或者说,他处理事情过于偏激一些。

生前,他常常告诫自己:远离父母为朝廷当差,就应当在职位上奉公守法,尽职尽责,保持节操,绝对不能顾念私情。

也许就是因为他用刑残酷,行事偏激,才被归入了“酷吏”的行列。

更多文章

  • 司马迁笔下的酷吏郅都,为何比李广更强,更让匈奴人畏惧?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李广,郅都,汉朝,司马迁,匈奴人,窦太后,科学家,汉高祖刘邦

    谈及西汉抗匈名将,最广为人知的是李广和程不识。然而翻开西汉历史,却能惊奇的看到一个比李广、程不识更牛的边将。匈奴到底有多么害怕他呢?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别说见到他真人了,即便见到他人偶画像,匈奴人都胆颤心惊,以至箭都射不中。这个人叫郅都,匈奴最害怕的汉代边将,可惜鲜为人知!汉武帝反击匈奴之前,

  • 文景之乱(二五)窦太后逼刘启处死郅都,朝廷给出的罪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刘启,刘荣,郅都,王娡,窦婴,窦太后,汉景帝,文景之乱,孝文窦皇后

    郅都是汉景帝刘启时期的名臣,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大的名声。他文武全才,在各地为官立下大功,被刘启所重用,被当作心腹来培养。他是西汉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的典型代表,执法不畏避权贵和皇亲,被后世评价为维护封建秩序的酷吏。可是他并没有好下场,而是卷入了皇太子之争,白白的丢了性命。他奉刘启之命审查废太子刘荣侵占

  • 贾姬如厕时被野猪袭击,汉景帝命郅都营救,郅都:死一个还有别的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启,贾姬,郅都,刘荣,太后,丞相

    汉景帝时,宠妃贾姬在上林苑如厕,遭遇野猪袭击。汉景帝命郅都前去营救,郅都不救!无奈,汉景帝只好拔剑,亲自去救。不料,郅都却跪下来阻止道 : “死一个贾姬,还有别的姬妾,陛下岂能自轻?”令人没想到的是,见死不救的郅都不仅没有受到任何责罚,还得到了窦太后的夸赞,从此青云直上。这是怎么回事呢?郅都是杨县(

  • 苍鹰郅都,汉景帝手中的利剑,最后却因为太后护短丢了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演员你是呀标签:刘启,郅都,太后,刘恒,刘荣,匈奴

    在古代时的封建王朝,皇帝的命令谁敢不从,抗旨不遵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但是在汉景帝时期,就有这样一位侍卫,面对皇帝要求救人的命令,不但不遵从,而且还不让皇帝自己去救。犯下这样的大罪,这个侍卫不仅没有被杀头,反而得到了太后的赏赐,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侍卫为什么宁愿抗旨,也不去救人呢?据《史记酷吏列传

  • 晁错与郅都难道不值得被称赞么?太史公为何要给他们差评呢?

    历史解密编辑:爱读书的陕北大叔标签:晁错,郅都,刘启,酷吏,汉朝,太史公,窦太后,司马迁,历史学家

    汉景帝时期,有两位大臣是大叔颇为喜欢的,一是晁错,二是郅都,但是这两位大臣却是太史公都不大喜欢的人,评价也都不大好。在大叔看来,太史公的评价其实不够客观的,是存在偏见的,给予差评是不合适的。先来说说晁错吧!晁错是汉景帝一朝最具有政治眼光的政治家,虽然七国之乱起源于他,但是七国叛乱也是迟早都会发生的事

  • 《史记》把郅都列为酷吏,有以偏概全之嫌?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郅都,刘启,刘荣,太后,皇上,窦太后

    作者:赵心放郅都生卒年不详,西汉河东郡杨县人,在历史上不算一个著名人物,但也不是完全黙黙无闻,在司马迁的巨作《史记》中就专门有他的一篇,是放在《酷史列传》里的。读罢这篇名为《“苍鹰”郅都》的文章,笔者不敢苟同司马迁对酷史的定论,笔者管见把郅都列为酷史,有以偏概全之嫌。(一)酷史的定义何谓酷史?就是中

  • 汉景帝宠妃如厕遇野猪,郅都违令不救,太后却赏百金,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醉风文史标签:刘启,郅都,皇帝,野猪,窦太后,汉景帝

    酷吏,无论是从字面意思还是背后逻辑来看,都不是一群好相与的普通角色,这类人往往能摒弃宽仁、善心之类的道德包袱,一切都以统治者的意志行事,因此酷吏深受统治者的喜爱。话说回来,历史上但凡有点雄心的皇帝,谁又没用过酷吏呢?比如汉武帝任用主父偃逐步削减诸侯的实力,武则天使用来俊臣排除异己等等,酷吏就是皇帝手

  • 中行说投降匈奴, 14万铁骑入塞, 汉朝“和亲”的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大北北大宝贝标签:匈奴,冒顿,刘恒,汉军,辽东,铁骑,汉朝,汉高祖刘邦

    汉朝“和亲”的悲哀,对匈奴妥协的辛酸。前174年,中行说大怒:“让我去陪嫁,我就带匈奴杀入长城”。8年后,老上单于、中行说率14万骑兵抵达甘泉宫,长安震动,汉文帝下令戒严,狼狈不堪。前200年,冒顿单于围困刘邦在白登山,32万汉军惨败,被迫“和亲”,每年还得给匈奴送去“礼物”,汉朝负担很大,也很耻辱

  • 被视为汉奸老祖宗的中行说,从太监变为匈奴的谋士,背后有何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匈奴,李陵,刘恒,刘邦,武帝,汉王朝,谋士,中行说

    中行说:汉家贱如草,出塞成良谋国人对汉奸的痛恨有时比痛恨侵略者更甚,如汪精卫、洪承畴等等,但对于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汉奸中行说,相对来说人们的看法就有些不太一致。因为,他走上汉奸之路,有很大程度上是被逼无奈,可以说并不是他的本心,所以,同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汉奸相比,他有着一些令人同情之处。观点不一致的

  • 中行说历史上是第一个汉奸吗?他都做了哪些危害本民族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匈奴人,匈奴,刘恒,汉奸,宦官,中行

    电视剧《汉武大帝》展现了一个汉奸中行说的嘴脸,因为汉民族从汉朝算起,所以,有人称中行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奸。中行说,姓“中行”,名“说”(音“月”)。中行是个古老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姬姓。晋文公时期改三军为“三军三行”(所谓的六军),其中“三行”之一的中行,主将叫荀林父。荀林父姬姓荀氏,因为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