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时期,有两位大臣是大叔颇为喜欢的,一是晁错,二是郅都,但是这两位大臣却是太史公都不大喜欢的人,评价也都不大好。在大叔看来,太史公的评价其实不够客观的,是存在偏见的,给予差评是不合适的。
先来说说晁错吧!晁错是汉景帝一朝最具有政治眼光的政治家,虽然七国之乱起源于他,但是七国叛乱也是迟早都会发生的事,有谁不想登上帝位耀武扬威呢?又有谁愿意甘居人下呢?晁错是为了大汉帝国长久传承才急于削藩,他难道不知道会引来杀身之祸么?
晁错肯定知道,只是他一心为公,早已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了,这样的大臣在历史上能有几人?对于一般大臣而言,国家的好坏着实与他无关,国家强大或者衰弱都不会影响他的既得好处,他也不想为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操心,更不会因此而掉了脑袋。
因此大部分大臣都喜欢尸位素餐,追求安稳无事,有谁会闲的蛋疼操心国家能不能长久发展下去。就凭借这一点,太史公也应该给予晁错好评,而非把他定义为酷吏,不应该把他归入残酷吏一流。
郅都更应该得到好评,他应该算是汉景帝肱骨之臣,但是太史公却把他定义为了酷吏一流。只是因为郅都用法严苛,不论是谁,他都丝毫不顾及情面与背后的利益,一切都依法办事。
郅都在大叔看来,是一位值得夸赞的大臣。因为在他的治下,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且下属官吏也不敢为非作歹,做欺压百姓之事。这样的大臣,上不负于皇帝,下无愧于百姓,能做到这样的大臣有几人呢?这样的大臣,难道不值得被夸赞么?
历史上大多官吏都喜欢利用职务之便压榨老百姓,恨不能抽筋剥骨。他们对上是满嘴谎言,同时拉帮结派窃取非常收入,且极力维护同层利益,难道是这样的官吏才值得被赞扬么?
郅都在雁门关任职,匈奴人知道郅都到来,始终不敢靠近雁门关一步。郅都在雁门关任上时,匈奴人从未到雁门关骚扰侵袭,因为他们忌惮郅都的威名。郅都在时,边境百姓安居乐业,不受战乱之苦,这样子的人难道不比霍去病与卫青更值得称道么?
可惜郅都最后被窦太后依法诛杀,起初汉景帝还想保护郅都周全,汉景帝说他是个忠臣,可惜汉景帝终究没能违背窦太后的意志,诛杀了郅都。大叔不明白就这样一个贤能的忠臣,太史公为何会认为郅都这样一个一心为公的忠臣是一个酷吏。
在大叔看来,那些依仗权势与社会地位残害百姓的人才应该是酷吏,而非郅都与晁错这样子的人。因为他们为官并未做过残害百姓的事情,且他们一心为公,毫不掺杂自利之心,这是值得非常值得称道的品质,应该予以赞扬。
从古至今,那些政治场上的官员,哪个不是先己后公,大部分官员都打着为公的名义干着残害百姓的事。大部分官员心中哪有什么仁慈之念,哪有一心为公的信念?都是想着自己该如何夺取利益,该如何让自己拥有到更大权利,有谁会操心国家安定与发展呢?
太史公评价一个官吏的仁或者不仁,都针对的是同阶层的人,而非下层百姓,因此太史公才会给晁错与郅都冠上一个酷吏的名号。但是在大叔看来这是有失偏颇的,而且还带有阶层偏见的。
太史公的话有时候也不可全信啊!当然这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有他自己偏见的,书写时肯定会加入到一些主观色彩在里边,同时也会刻意的谋杀掉一些东西。当然这正是历史的魅力之处,正因为有些东西存疑,才使得你会一步步进入她的世界里,进而揭开她的面纱。当然文章纯属个人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