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晁错与郅都难道不值得被称赞么?太史公为何要给他们差评呢?

晁错与郅都难道不值得被称赞么?太史公为何要给他们差评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爱读书的陕北大叔 访问量:678 更新时间:2023/12/26 6:57:29

汉景帝时期,有两位大臣是大叔颇为喜欢的,一是晁错,二是郅都,但是这两位大臣却是太史公都不大喜欢的人,评价也都不大好。在大叔看来,太史公的评价其实不够客观的,是存在偏见的,给予差评是不合适的。

先来说说晁错吧!晁错是汉景帝一朝最具有政治眼光的政治家,虽然七国之乱起源于他,但是七国叛乱也是迟早都会发生的事,有谁不想登上帝位耀武扬威呢?又有谁愿意甘居人下呢?晁错是为了大汉帝国长久传承才急于削藩,他难道不知道会引来杀身之祸么?

晁错肯定知道,只是他一心为公,早已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了,这样的大臣在历史上能有几人?对于一般大臣而言,国家的好坏着实与他无关,国家强大或者衰弱都不会影响他的既得好处,他也不想为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操心,更不会因此而掉了脑袋。

因此大部分大臣都喜欢尸位素餐,追求安稳无事,有谁会闲的蛋疼操心国家能不能长久发展下去。就凭借这一点,太史公也应该给予晁错好评,而非把他定义为酷吏,不应该把他归入残酷吏一流。

郅都更应该得到好评,他应该算是汉景帝肱骨之臣,但是太史公却把他定义为了酷吏一流。只是因为郅都用法严苛,不论是谁,他都丝毫不顾及情面与背后的利益,一切都依法办事。

郅都在大叔看来,是一位值得夸赞的大臣。因为在他的治下,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且下属官吏也不敢为非作歹,做欺压百姓之事。这样的大臣,上不负于皇帝,下无愧于百姓,能做到这样的大臣有几人呢?这样的大臣,难道不值得被夸赞么?

历史上大多官吏都喜欢利用职务之便压榨老百姓,恨不能抽筋剥骨。他们对上是满嘴谎言,同时拉帮结派窃取非常收入,且极力维护同层利益,难道是这样的官吏才值得被赞扬么?

郅都在雁门关任职,匈奴人知道郅都到来,始终不敢靠近雁门关一步。郅都在雁门关任上时,匈奴人从未到雁门关骚扰侵袭,因为他们忌惮郅都的威名。郅都在时,边境百姓安居乐业,不受战乱之苦,这样子的人难道不比霍去病卫青更值得称道么?

可惜郅都最后被窦太后依法诛杀,起初汉景帝还想保护郅都周全,汉景帝说他是个忠臣,可惜汉景帝终究没能违背窦太后的意志,诛杀了郅都。大叔不明白就这样一个贤能的忠臣,太史公为何会认为郅都这样一个一心为公的忠臣是一个酷吏。

在大叔看来,那些依仗权势与社会地位残害百姓的人才应该是酷吏,而非郅都与晁错这样子的人。因为他们为官并未做过残害百姓的事情,且他们一心为公,毫不掺杂自利之心,这是值得非常值得称道的品质,应该予以赞扬。

从古至今,那些政治场上的官员,哪个不是先己后公,大部分官员都打着为公的名义干着残害百姓的事。大部分官员心中哪有什么仁慈之念,哪有一心为公的信念?都是想着自己该如何夺取利益,该如何让自己拥有到更大权利,有谁会操心国家安定与发展呢?

太史公评价一个官吏的仁或者不仁,都针对的是同阶层的人,而非下层百姓,因此太史公才会给晁错与郅都冠上一个酷吏的名号。但是在大叔看来这是有失偏颇的,而且还带有阶层偏见的。

太史公的话有时候也不可全信啊!当然这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有他自己偏见的,书写时肯定会加入到一些主观色彩在里边,同时也会刻意的谋杀掉一些东西。当然这正是历史的魅力之处,正因为有些东西存疑,才使得你会一步步进入她的世界里,进而揭开她的面纱。当然文章纯属个人之言,仅供参考

更多文章

  • 《史记》把郅都列为酷吏,有以偏概全之嫌?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郅都,刘启,刘荣,太后,皇上,窦太后

    作者:赵心放郅都生卒年不详,西汉河东郡杨县人,在历史上不算一个著名人物,但也不是完全黙黙无闻,在司马迁的巨作《史记》中就专门有他的一篇,是放在《酷史列传》里的。读罢这篇名为《“苍鹰”郅都》的文章,笔者不敢苟同司马迁对酷史的定论,笔者管见把郅都列为酷史,有以偏概全之嫌。(一)酷史的定义何谓酷史?就是中

  • 汉景帝宠妃如厕遇野猪,郅都违令不救,太后却赏百金,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醉风文史标签:刘启,郅都,皇帝,野猪,窦太后,汉景帝

    酷吏,无论是从字面意思还是背后逻辑来看,都不是一群好相与的普通角色,这类人往往能摒弃宽仁、善心之类的道德包袱,一切都以统治者的意志行事,因此酷吏深受统治者的喜爱。话说回来,历史上但凡有点雄心的皇帝,谁又没用过酷吏呢?比如汉武帝任用主父偃逐步削减诸侯的实力,武则天使用来俊臣排除异己等等,酷吏就是皇帝手

  • 中行说投降匈奴, 14万铁骑入塞, 汉朝“和亲”的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大北北大宝贝标签:匈奴,冒顿,刘恒,汉军,辽东,铁骑,汉朝,汉高祖刘邦

    汉朝“和亲”的悲哀,对匈奴妥协的辛酸。前174年,中行说大怒:“让我去陪嫁,我就带匈奴杀入长城”。8年后,老上单于、中行说率14万骑兵抵达甘泉宫,长安震动,汉文帝下令戒严,狼狈不堪。前200年,冒顿单于围困刘邦在白登山,32万汉军惨败,被迫“和亲”,每年还得给匈奴送去“礼物”,汉朝负担很大,也很耻辱

  • 被视为汉奸老祖宗的中行说,从太监变为匈奴的谋士,背后有何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匈奴,李陵,刘恒,刘邦,武帝,汉王朝,谋士,中行说

    中行说:汉家贱如草,出塞成良谋国人对汉奸的痛恨有时比痛恨侵略者更甚,如汪精卫、洪承畴等等,但对于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汉奸中行说,相对来说人们的看法就有些不太一致。因为,他走上汉奸之路,有很大程度上是被逼无奈,可以说并不是他的本心,所以,同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汉奸相比,他有着一些令人同情之处。观点不一致的

  • 中行说历史上是第一个汉奸吗?他都做了哪些危害本民族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匈奴人,匈奴,刘恒,汉奸,宦官,中行

    电视剧《汉武大帝》展现了一个汉奸中行说的嘴脸,因为汉民族从汉朝算起,所以,有人称中行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奸。中行说,姓“中行”,名“说”(音“月”)。中行是个古老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姬姓。晋文公时期改三军为“三军三行”(所谓的六军),其中“三行”之一的中行,主将叫荀林父。荀林父姬姓荀氏,因为官居

  • 汉初风云:中行说送亲降胡,薄将军擅权自裁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匈奴,贾谊,刘恒,刘武,稽粥,文帝

    汉初风云:中行说送亲降胡,薄将军擅权自裁某日,匈奴派人报丧,是因冒顿单于病死,其子稽粥嗣立,号为老上单于。汉文帝意在羁縻,复欲与匈奴和亲,因此再派遣宗室女翁主(汉时称帝女为公主,诸王女为翁主)往嫁稽粥,作为阏氏。特派宦官中行说护送翁主,同往匈奴。中行说不欲远行,托故推辞,文帝以中行说为燕人,生长朔方

  • 汉奸鼻祖中行说:投靠匈奴报复汉朝,祸害中原极深,最终结局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匈奴,匈奴人,中原,刘恒,刘彻,漠北

    汉奸,原指汉族的败类,后引申为背叛中国、罪无可赦之人,虽然这个词汇最早在宋朝末年才出现,但至迟于汉朝初年便已经出现这类人物。据现有史料考证, “汉奸”的鼻祖,正是汉文帝时期投降匈奴的宦官中行说(音同中航月)。那么,中行说为何要背叛汉朝?变节后都做过哪些危害祖国的坏事?最终结局如何?一 含恨叛国由于史

  • 【名家名作】周昌谷:现代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人才库标签:苦铁,书法,名家,画家,周昌谷,人物画,花鸟画,黄朴存,雕塑家

    周昌谷(1929—1985),号老谷。浙江乐清人。1948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代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之一。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尝潜心学习八大、石涛、徐青藤、方方壶、吴昌硕、黄宾虹等人作品,并赴敦煌临摹壁画。又对西方印象派、野兽派色彩

  • 赵忠尧:默默无闻贡献堪比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事业的奠基人

    历史解密编辑:妙笔历史标签:中国,赵忠尧,钱学森,核物理,科学家,数学家,两弹一星,原子弹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祖国面临着诸多困难。内有台湾方面的咄咄相逼,外有美帝国主义等其他国家的进一步的压迫。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国急需加强自己的国防实力,来充分捍卫我们的主权。而加强国家的国防实力,原子弹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威慑力量。中国原子弹的创造离不开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原子弹的成功诞

  • 人品清如玉壶冰——访当代书法家赵忠卫

    历史解密编辑:江淮快报标签:赵忠卫,书法,书法家,书画,书法作品,名家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寿县,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他的谈吐中流露出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几十年如一日,他广泛涉猎国学经典,孜孜不倦地阅读中国古代典籍,积累了深厚的国学知识,并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书法创作的支撑。他的多幅作品参加重量级展览并获得重要奖项。他就是著名书法家赵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