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司马迁写《史记》是激愤之作,对于外戚和酷吏极为的不满,这也是司马迁为何刻意抬高李广的原因。但在所有的外戚里,唯独一人司马迁对其评价极高,此人就是魏其侯窦婴,此人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他的被杀更多是政治牺牲品,是汉武帝告诫太后,今后外戚不许干政。
窦婴这个外戚非常有意思。他是窦太后的亲侄子,是景帝在位的时期第一外戚,但他被重用,封侯爵完全是凭本事吃饭,而且忠于皇室,七国之乱立有战功。可偏偏是这样一个政治优势很明显的人,没有政治头脑,最终把牌打得稀烂,被诛三族。
当初窦太后希望汉景帝立梁王刘武为皇太弟的,窦婴站出来反对,坚决维护父死子继的权力交接制度。窦婴就这样被窦太后逐出皇宫,革除窦氏族籍。但他赢得了景帝的信任和好感。窦婴作为窦家人,他的姓氏和血缘就注定了他天生政治派系就是窦氏外戚。这时候他不想着为窦太后的权力说句话,反而维护了景帝的权力。这实际上就是政治站队。此时的窦婴虽然被罢官,但发达就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七国之乱爆发的时候,汉景帝让窦婴叫来当大将军。监督正在平叛的周亚夫。景帝让窦婴当大将军,不仅是因为窦婴站了景帝的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窦婴还是窦氏外戚的人,是窦太后的人,自己人才放心。景帝信不过别人,这个任务和机遇就是给自己人准备的。整个七国之乱,窦婴就带兵驻守了荥阳,一仗没打,回来直接封魏其侯了,还成为太子刘荣的太傅。窦婴封侯就是景帝对他站队的补偿。
但出人意料的是,后来景帝要改立刘彻为太子,窦婴作为刘荣的老师,他必然要站在景帝的对立面,但在刘彻已经被立为太子,他还跟景帝据理力争论个对错。这显然就是犯浑,刘荣被废。他这个太子太傅也就没有价值了,而窦婴也打上了刘荣标签,从那以后,虽然窦婴人还活着,也有魏其侯的爵位,但是他的政治生命却基本画上了句号。景帝也不会再用他,这就意味意味着,汉武帝也不会把窦婴当作自己人。
当初他反对景帝“兄终弟及”,现在他又反对景帝“废长立幼”。看上去,他两次政治投机下注,都是为了皇帝着想,但实际上呢,窦婴第一次反对景帝。是因为维护了景帝的权力,所以景帝给他机会当大将军,捞功名。而窦婴第二次反对景帝,却恰恰干预了景帝的政治安排。从此之后,窦婴就被闲置了。如果不是有窦太后,窦婴很有可能提前被杀。 汉武帝继位后,亲妈王娡升为太后。王家外戚代表田蚡为太尉。上一代外戚代表窦婴为丞相。唯独没有武帝的人。
武帝是少年天子,权力不在武帝手上,权力在窦太后手上。所以窦婴能做这个丞相。这也说明武帝的势力很弱。窦婴为了证明忠于皇帝,支持武帝搞儒家学说,把大量窦氏家族中当官的赶出长安。虽然为此证明了自己的忠心,但也意味着,一旦发生意外,无人替窦婴讲话,窦婴根本没弄明白,他是外戚,只能忠于窦氏。他为武帝做的再多,武帝也不可能信任和重用他,就算重用外戚那也是田蚡。最后窦太后看不下去,一句话把窦婴这个丞相罢了。让你当丞相是为了让你维护窦氏利益。而不让你拆台的。
明堂事件之后,窦婴和田蚡都被罢官,但是田蚡是假罢官,窦婴是真罢官。田蚡可以凭借着国舅的身份很快复制,窦婴却没有这个机会了,在窦太后过世之后,窦婴才知道他的权力来源于何处,但现在才明白也晚了,窦婴身边的门客也就都跑到田蚡那里。而灌夫一事,成为了两大外戚博弈的焦点,最终以窦婴失败而告终。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显然,窦婴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窦婴为灌夫这个败类出头实在是得不偿失。
公元前131年冬,魏其侯窦婴被斩于市。理由是“窦婴矫诏”。但这桩西汉初年最大的无头公案,至今也没有定论。而这个坑很有可能是汉景帝自己设计的,他给了窦婴一份遗诏,却故意没有存档,目的就是为了武帝有致窦婴以及窦氏家族为死地的理由。即便是真有,武帝也可以不承认,田蚡也可以说没有,毕竟让窦婴死的人太多了。汉武帝却借机也将王家外戚田蚡一并除掉,汉武帝成最大赢家。
窦婴就是典型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烂。他在权力场混了一辈子,可是对权力一无所知。他既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上去,也不知道为什么上不去。他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权力来源,也没有搞懂权力的心思。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