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其候窦婴之死,实为公器私用,人间不清醒!

魏其候窦婴之死,实为公器私用,人间不清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疯狂奇哥 访问量:596 更新时间:2024/1/22 19:22:56

一、西汉初期的政治法律制度简述

西汉建立于公元202年二月,刘邦被诸侯王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等诸侯、臣子尊为皇帝。西汉执行的是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律是基于《秦法》的改良,丞相萧何(-前193年)根据秦朝旧律基础上,增加了户、兴、厩篇章,合计九篇,称之为《九章律》也就形成了汉初的刑律。

在政治制度上面,是以三公九卿制为核心,由于武帝时期实行的并非隋唐的科举制,主要采用察举制,也就是说是地方长官在辖区进行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者是中央,经过考试以后再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譬如:长安城陈某,是当地的读书人富有贤名,孝顺父母、待人宽和,则地方长官会进行考核,完成后随即聘任。

因此,对于中央政府而言,西汉的皇帝家族、后宫家族、军功家族、封建大地主等都会在自己的位置推荐出自己认为合适的人才来管理整个国家,也就会形成了西汉影响较大的外戚、皇族、朝廷官员、地方官员四类统治阶级,在不断的合作、斗争当中度过。

二、窦田之争朝堂之上的形势

西汉武帝时期(前141年-前87年)的54年中,效法依然是汉初《九章律》,官员依然是采用的察举制。因此,也就奠定了在朝堂之上最有势力的是皇帝的家族人群,包括皇帝本姓的皇族、皇帝后宫母后(太后)/妻妾的外戚、朝廷朝臣、地方官员等。其中皇族一般是诸侯王,常驻封地。

武帝时期则为王太后,这一位二婚嫁给汉景帝刘(在位前157-前141年)的太后,当时则为国舅田蚡。朝廷朝臣则为三公:丞相--处理国家政务群臣之首(武安侯田蚡)、太尉--掌管军队(已不可查)、御史大夫--官员的考察纠错(韩安国)。御史大夫韩安国与武安侯田蚡交好,田蚡乃王太后之弟,此时的田蚡势力如日中天。

三、魏其候窦婴之死的罪名

魏其候窦婴(--公元前131年)之死罪名为:“矫先帝诏,罪当弃市”,也就是说,窦婴假传圣旨,其当执行死刑。然而,武帝并不想杀掉自己的叔叔窦婴。窦婴患病以后,得知武帝刘彻并不想杀掉自己这位窦太后的侄子,因此开始吃饭和治疗疾病。后,有流言蜚语让武帝得知,最有可能是王太后以及武安侯田蚡的努力,最终决定处决在十二月将窦婴在咸阳斩首示众。《史记》记载:“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故以二十月晦论弃市渭城”。

四、“窦田交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

根据《史记》记载:魏其已为大将军後,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也就是说,窦婴已经是大将军,田蚡为郎官,还没有得到富贵,经常倒酒侍奉窦婴,跪起如窦婴之子一样。当时的窦田尚不知道后来,双方的结果会出现兔死孤悲的处境。

那时汉景帝为了名实,冤杀提出削藩的老师晁错(前200年--前154年),后又平定七国之乱时期。七国之乱三月平息,期间窦婴为大将军,后宫王太后还是汉景帝的王美人。田蚡为郎官,受将军管制,不能够权倾朝野。

武帝六年,即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即武帝祖母去世。随即,窦婴之丞相位被免,取而代之的是田蚡。窦婴受到冷漠,此时的窦婴郁郁寡欢,窦太后在世虽将其移出窦氏族谱,但是依然是窦家的血脉,不会没有了支柱。武帝朝堂之上,卫青(大司马)、公孙弘(丞相)皆没有进出权力的中心。此时的朝堂乃皇帝手下,田蚡一家独大!而依然尊重窦婴的仅有曾经的家臣灌夫(-前131年),也仅有灌夫能够关心窦婴,让其感受到自己依然不在孤独。

田蚡、窦婴当时受到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皆崇儒学。此时的汉朝天下,已经出现了奢靡之风,不在是老子的无为而治,与民生息。此时的汉朝天下,府库充盈,粮食大丰收,内部相对稳定。因此,窦田都在权力斗争的情况下,逐渐丧失了自我,在权力的旋涡中自家亲戚关系也就疏远了,往日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

武帝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丞相田蚡娶燕国夫人,王太后诏书:列候宾客宗室皆需要前往祝贺。于是,窦婴于灌夫一同前往。灌夫为人刚直,不会讨好上级,不懂的变通,不喜文,只好行侠,颍川之家富强,属于豪强一类。在宾客满面的大丞相宴席上,由于丞相拒绝灌夫行酒,于是灌夫出言侮辱丞相,丞相留下灌夫。田蚡家臣籍福,建议灌夫致歉,灌夫怎可听从,比不同意。此时,丞相大怒:此吾骄灌夫罪。而后,窦婴与宾客劝,皆不得解。而后,窦婴为救灌夫,则拿出诏书(内容为诛杀王太后及外戚),由于西汉的诏书一般有两份,一份放于皇宫,一份给臣子手上。诏书皇宫之中没有备份,可能是王太后取走,亦或是皇帝如何能够绞杀自己的母亲?诏书内容即景帝为了防止王太后外戚干政,下发给窦婴的。

后窦婴被斩于市,三月内田蚡也亡。《史记》载“其春,武安侯病,专呼服谢罪。使巫视鬼者视之,见魏其、灌夫共守,欲杀之。竟亡。”也就是说,春天,武安侯病了,口呼谢罪,巫师来看,看到窦婴、灌夫在守,田蚡准备杀,竟然自己死亡了。

五、窦婴之死,实乃人间不再清醒,公器私用!

西汉政治体制下的官僚系统是以家族的形式来进行的,尽管是在汉武帝时期同样如此。只不过,汉武帝是以察举、征辟制(选举品学兼优的人士)、自荐等组成。因此,在整个汉武帝时期,由于选官任官监督官员体系的完善,终其武帝时期人才频出。桑弘羊、卫青、主父偃等知名的大臣共同铸就了汉人的自信系统。

但是,在武帝时期,其改了三公为功臣后裔的自高祖刘邦的传统,积极运用了贵族外戚势力,以此来防范功勋贵族的带来的巨大压力。此时的汉庭已经意识到功臣世家对于刘家的影响,如景帝惩处丞相周亚夫,周勃家族,而陷入到普通氏族范畴。时,田蚡为相,御史大夫韩安国交好,则此时的汉武帝权力尚不能够达到巅峰。而,汉武帝之王霸雄主,怎可将朝堂交由田蚡一人?终其汉武帝时期,丞相之位合计13位,则可说明,武帝运用频繁的更换丞相,保证其政令的下达和质量。

窦婴之死,实际上问题就在于窦婴之死。评价历史人物,需要从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进行关切。更需要从内因、外因来开展分析。

第一,窦婴离开了权力中心,盖是窦太后的离世,此时的朝堂,无论是汉武帝还是王太后,都不能够允许窦太后的势力存在西汉政治权力中心。盟友也就是王太后与武帝的政治共识,于公于私皆会形成政治同盟。因此,窦婴离开权力中心成为必然。即使,窦婴是罕见的人才,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依然会被罢免。

第二,灌夫的鲁莽行径,更像是窦婴的出气筒,也是窦婴所不敢做的行径。此时的汉朝思想乃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4年就已实施,儒家的外表,法家的内里,思想上的儒家,体制上的法家,已经成熟。因此,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儒家为主,掺杂着法家的思想。而老庄道家思想依然是急流勇退者的选择。窦婴崇儒家,本在权力剥夺以后出现了郁郁寡欢的情况,加之仅有灌夫听从,形成了出气筒,达成了联盟。但是,此联盟仅仅是不受待见,浑浑噩噩的消极情绪。

第三、窦婴与灌夫公器私用,最终导致了双双被杀。由于高祖时期,刘吕两家在后期达成了巨大的政治团体和联盟,刘邦刘氏家族、功勋官僚、吕后家族,形成了当时的权力势力。刘邦遗诏,给予了周勃权力,在吕后死后,周勃联合陈平夺取吕禄军权,诛杀吕氏诸王,拥立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景帝刘启,依然害怕王太后的野心宏大,于是极有可能以同等的方式降诏书与窦婴。窦婴在灌夫鲁莽行径发生以后,田蚡并未原谅且劝说不解。窦婴为了拯救自己的旧臣故友,于是拿出先帝遗诏,上能够诛杀田蚡,下能够拯救灌夫,中能够促使自己重新掌握权力。却不曾想,此时的武帝早已对当时的政治体系,或者任用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都已将有自己的人才。且,王太后的势力非常单薄,不像诛吕时期的在各个地方皆有权力位置。因此,即使王太后不操作,汉武帝也必定不会诛杀王太后与外戚。窦婴或已得知此情况,仅仅是想利用遗诏求得灌夫之生而已!却不想,成为矫诏,武帝应得知此情况,并没有追查。但是,田蚡和王太后秉持斩草除根的思想,对于政治对手不再忍耐,最终拖了不久,武帝已经准备完善,则斩杀灌夫和窦婴。三月后,田蚡亡。

第四,窦田之争,受益者是武帝的中央集权更加稳固,可以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治理国家。太尉改为大司马,由自己的姐夫卫青担任,丞相更换13位,御史大夫韩安国被换,任用酷吏等,整肃了国内政治思想、政治体系以及任用贤臣,最终实现了北击匈奴的宏图伟业。那么,为何要杀窦婴与灌夫?实际是政治上的妥协,律法上的维系。其一,政治上此时的田蚡依然独大,武帝必然会妥协。其二,窦婴无论是出于何等目的,有何等功绩,其乃矫诏,矫诏不杀,则律法无以为系。帝王是没有情感的,有情感是建立在符合其思想、律法无违才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五,窦田之争,对现实的教训是什么?窦婴交友不可说不善,而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灌夫必接受不了田蚡的魅相,也无法接受田蚡的后贵之气。对于田蚡的变化,心中痛恶!窦婴也是无法控制灌夫,也不曾想田蚡的容人之气太窄。对于田蚡而言,其做出的努力,包括对前期窦婴的巴结,后为贵胄都是一种变化,权力使人忘却自己的黑历史,报复心欲甚。窦婴则是过于看重感情,头脑不清,倘若其坚定与田蚡的斗争,不在灌夫将被杀之时拿出诏书或可非矫诏。且,对于当时的具体事项并未清晰,无根基、无政治盟友,不像周勃与陈平的关系。因此,对于现实中,如果我们选择忍耐,则需要一忍再忍,如果需要反击,则需要先下手为强,不能在忍耐中,无计划的爆发,更需要审时度势,对于整个大环境有所认知,对于小环境有所了解,做好各项准备,谋定而后动,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武帝之妥协,律法之维系,更是一种谋定而后动智慧。对于出身卑微之人,献媚无问题,位居高位更需要谦卑、宽仁,该退出则退出,否则必将受其累!

更多文章

  • 汉武帝杀窦婴,绝对是冤杀,目的就是不许外戚干政

    历史解密编辑:闲云清意标签:窦婴,刘彻,丞相,刘启,太后,司马迁

    有人说司马迁写《史记》是激愤之作,对于外戚和酷吏极为的不满,这也是司马迁为何刻意抬高李广的原因。但在所有的外戚里,唯独一人司马迁对其评价极高,此人就是魏其侯窦婴,此人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他的被杀更多是政治牺牲品,是汉武帝告诫太后,今后外戚不许干政。窦婴这个外戚非常有意思。他是窦太后的亲侄子,是景帝在

  • 窦婴献遗诏,最终反而被处死,究竟是谁在幕后操作杀掉了窦婴

    历史解密编辑:帝王霸朱标签:窦婴,遗诏,刘彻,田蚡,皇帝,王太后,窦太后

    汉武帝是历史上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不过他的一生,都伴随着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其政治斗争的惨烈程度,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君王能达到。其中,窦婴和田蚡之间的争夺,就是汉武帝前期朝廷政治斗争的一个高潮。窦婴和田蚡两个大臣在争斗的时候,田蚡陷害窦婴的好朋友,同时也是窦婴政治团队成员的灌夫。于是这件事就闹到了汉

  • 自视甚高的窦婴:和汉景帝刘启的较劲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窦婴,刘启,窦漪房,刘恒,太后,汉景帝刘启

    窦婴,字王孙,清河观津人,是汉文帝皇后窦漪房侄,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任为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窦婴的发迹很简单,他是汉文帝皇后窦漪房堂兄的儿子,当窦漪房成为大汉皇后时,窦家成为了外戚。而遍观窦氏家族,最有才干者就属窦婴。汉文帝给窦婴的官职是吴相,吴国国相是

  • 窦婴: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汉武帝为何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窦婴,刘彻,丞相,刘启,王太后,灌夫

    前131年,大将军窦婴患了中风,不愿意治疗,也不愿意吃饭。听说汉武帝没有处死他的意思,窦婴才开始吃饭,接受治疗。谁知,窦婴还没吃饱饭,汉武帝就派人将其拉到大街上,斩首示众。窦婴,河北衡水人,汉文帝的小舅子,堂姐是窦皇后。有了这层关系,窦婴前途无量,他是汉文帝的亲信,许多人都纷纷投奔其门下。可惜,窦婴

  • 汉景帝对梁王说:我死后传位与你!窦婴一句话得罪所有人

    历史解密编辑:小人物故事标签:刘启,窦婴,梁王,汉景帝刘启,太后,皇上

    梁王是汉景帝刘启的弟弟,有一次,梁王与汉景帝一起畅饮,汉景帝酒后上头说:等我百年之后,我把帝位传给你,让你过把皇帝的瘾。有一次,梁王来长安拜见汉景帝,由于汉景帝当时没有立太子,在与梁王一起畅饮时酒精上头,对梁王说:等我百年之后,我把皇帝的大位传给你,让你也过把皇帝的瘾。梁王听到汉景帝这么说,不知道汉

  • 窦婴拿出景帝遗诏,为何汉武帝反而杀了他?原来罪魁祸首另有其人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窦婴,刘彻,景帝,丞相,王太后,太后

    窦婴拿不拿出汉景帝的遗诏,他都会遭到诛杀,但诛杀他的人不是汉武帝,而是另有其人,窦婴死于汉武帝初期的朋党之争。窦婴与田蚡的“相爱相杀”汉武帝即位之初,由于年幼,按照汉朝的开国惯例,应由太后临朝称制。然而此时的后宫却有两个太后,一个是汉文帝的皇后--窦太皇太后,另一个是汉景帝的皇后--王太后,这就使得

  • 消失的诏书,汉武帝因此杀了窦婴,究竟谁在这千古谜案中做了手脚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窦婴,刘彻,王太后,刘启,丞相,灌夫

    在众多有关汉武帝的影视剧中,由陈宝国主演的《汉武大帝》绝对是比较经典的一个版本,这部剧无论是服化道还是剧情都比较符合真实历史上的汉朝。但影视剧毕竟是娱乐大众的产物,编剧在结合历史的基础上必然会对剧情进行艺术加工,《汉武大帝》也不例外。这部剧中牵涉到了一个疑雾重重的千古谜案,历来史家对这个案件的细节不

  • 窦婴矫诏案:魏其侯窦婴所持汉景帝遗诏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窦婴,刘启,遗诏,太后,丞相,灌夫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元光四年(前131年),丞相田蚡与魏其侯窦婴、将军灌夫发生冲突,靠着姐姐王太后的支持而迫使外甥汉武帝将窦婴、灌夫逮捕治罪。随后窦婴为了救自己与灌夫,便拿出汉景帝给自己的遗诏,将之献给汉武帝。然而朝廷认为诏书为假,便处死了窦婴、灌夫。

  • 文景之乱(二一)窦婴并非军人出身,为何刘启将他任命为大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窦婴,刘启,晁错,大将军,周亚夫,窦太后,汉景帝,文景之乱

    窦婴是窦太后的堂侄,在汉景帝刘启执政期间备受重用,并且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中立下大功。在刘启重用窦婴之前,窦婴因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储君与窦太后不合,辞去詹事官职,还被窦太后从允许出入宫门的名单上删去,禁止他入宫朝见。七国之乱发生后,刘启考察皇族和窦氏外戚的名册,从中提拔了窦婴。于是窦婴被任命为大将军,

  • 汉武帝杀窦婴, 绝对是冤杀, 目的就是不许外戚干政

    历史解密编辑:馨馨的生活标签:窦婴,刘彻,丞相,刘启,太后,司马迁

    有人说司马迁写《史记》是激愤之作,对于外戚和酷吏极为的不满,这也是司马迁为何刻意抬高李广的原因。但在所有的外戚里,唯独一人司马迁对其评价极高,此人就是魏其侯窦婴,此人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他的被杀更多是政治牺牲品,是汉武帝告诫太后,今后外戚不许干政。窦婴这个外戚非常有意思。他是窦太后的亲侄子,是景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