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朱买臣,很多人会人也他也算是个励志人物,有人会认为他度量狭窄,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映射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哀。从最开始的不得志,连自己的妻子都瞧不起他,以至于妻子羞愧不已离开他而去;但等到他爬上了统治阶级的高位之后,大家又都来奉承他。人生的起落并没有让朱买臣看淡世态炎凉,而是让他表现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他表现出的恩怨分明,和战国时六国拜相的苏秦,秦国范睢的睚眦必报,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知识分子也要受时代的约束和影响,这就决定了他们无法超越自身的阶级,他们所有的努力不过是为了得到统治阶级的信任和倚重,“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概莫能外。汉高祖刘邦年少时不愿意和父亲兄长一样务农,也被人说成是不务正业的市井之人。胸无大志的人总是难以超越自身的局限,看不到更远处的未来,而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所看到的未来也只是统治阶级的未来而已。
朱买臣一心读书、不治产业,想靠读书求取功名,换取荣华富贵。他只有依附于统治阶级才能生存下去,并依靠统治阶级是否收容来决定他的人生道路。封建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和春秋战国有很大的不同,以朱买臣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不断努力迎合皇帝,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天下而是为了自己。
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汉书·朱买臣列传》
朱买臣从小家境贫寒,他不治产业只能靠打柴维持生计,每次打柴后去叫卖,走在路上的时候还要发生读书。
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汉书·朱买臣列传》
他的妻子跟在他身后,感觉很羞愧,就让他不要继续读书了,并说:“我们是贫苦的打柴人,没有大富大贵的命,你这样大声,我听了都替你感到羞愧!”朱买臣不听,还是继续我行我素,他的妻子便离开了他。朱买臣望着妻子远去的背影,大声说道:“你都已经和我过了这么多年的苦日子了,再过一段时间你就可以和我过上好日子,还是不要离开我了,好让我好好报答你。”朱买臣的妻子并不相信,说道:“等到你富贵了,恐怕早就饿死在山沟里了!”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了,她不相信朱买臣的话。
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汉书·朱买臣列传》
朱买臣这下彻底成了孤家寡人,还是天天依靠打柴为生,有时候还吃不上饭,经常在荒郊野地里过夜,有时候前妻和丈夫上坟,看到朱买臣,还会给他一些吃的,接济一下他。
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汉书·朱买臣列传》
又过了几年,朱买臣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作为士卒跟随上计吏来到长安,上书给汉武帝后,希望能够得到皇帝的信用,但是等了很久也没有任何消息,粮食没有了,大家就轮流来接济朱买臣。
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汉书·朱买臣列传》
这时候朱买臣的老乡严助正受到汉武帝的宠幸,他在汉武帝面前推荐了朱买臣。在汉武帝面前,朱买臣把自己这些年读的《春秋》、《楚辞》都侃侃而谈,让汉武帝十分高兴。于是在老乡的引荐和汉武帝的赏识下,朱买臣可谓平步青云,做上了会稽太守,可谓衣锦还乡。
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汉书·朱买臣列传》
衣锦还乡的朱买臣,回到了家乡开始“有恩报恩、有怨抱怨”,这一做法颇似当年秦国范睢“睚眦必报”的作为。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做法,就是朱买臣令自己的前妻羞愤而死,毕竟前妻尽管离开了他,但在他没有发迹前疾病交加的时候,还曾接济过他。朱买臣痛恨过去的自己,想和过去的自己彻底摆脱任何的联系,这其中就包括那个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女人。心中容不下过去的自己,容不下曾经的妻子,那么他心中怎么可能容得下天下之人呢?况且在政坛上,怎么可能有长胜将军,不过都是皇帝的工具罢了。
居岁余,买臣受诏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俱击破东越,有功。征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汉书·朱买臣列传》
朱买臣利用汉武帝开边兴利的机会,为汉武帝谋划了平定东越的策略,并且跟随韩说一起攻破了东越,从此朱买臣的地位更加显赫,因功做到了九卿之位,走到了自己人生的顶峰。
朱买臣和张汤的矛盾,源于张汤对于严助的打击,而严助作为朱买臣的老乡,又对他有举荐之功。
后汤以延尉治淮南狱,排陷严助,买臣怨汤。及买臣为长史,汤数行丞相事,知买臣素贵,故陵折之。买臣见汤,坐床上弗为礼。——《汉书·朱买臣列传》
朱买臣感激严助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因此对于排挤诬陷严助的张汤恨之入骨,张汤知道朱买臣地位显赫,又得到汉武帝的信用,因此想和朱买臣拉近关系,但朱买臣并不买账,因为严助的缘故,朱买臣一直想置张汤于死地。
买臣深怨,常欲死之。后遂告汤阴事,汤自杀,上亦诛买臣。——《汉书·朱买臣列传》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酷吏张汤,朱买臣刻意收集张汤的黑材料,然后让人在汉武帝面前告发张汤,不过张汤倒台了,朱买臣的末日也到了,汉武帝不久也把朱买臣诛杀了,这一切表面上看是因为张汤临死前写的一封信。
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者,三长史也。”遂自杀。——《汉书·张汤列传》
张汤被下狱,张汤不甘心被审判,于是自杀而死,临死之前写下了一封遗书,在遗书中写道:“害死我的是三长史!”这三个人中就包括朱买臣,朱买臣被汉武帝诛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表面上看是臣子之间的派系之争,而背后暗涛汹涌,所有的臣子不过是汉武帝手中的棋子,那个掌控全局的人一直是汉武帝本人。张汤和朱买臣不过是两枚弃子,他们不在了,自然有其他人接替他们的位置。
汉武帝用了“一石二鸟”的办法,让酷吏张汤和朱买臣最后同归于尽。如果仔细观察下,我们会发现:汉武帝身边哪有什么常青树,除了那个老狐狸公孙弘外,几乎在他身边的重臣,最后没有一个能够得到善终。就算是曾经的帝国双壁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外戚,也概莫能外。
因一人之意志而飞黄腾达,因一人之意志而灰飞烟灭,这就是朱买臣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