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总说“糟糠之妻,何以不弃”,一个男人在发迹之后如果能够不抛弃跟自己同甘共苦的发妻,那便是美德。而朱买臣的人生却不同,在他贫瘠穷困的岁月中,他的发妻离他而去,嫁给了别人,在朱买臣衣锦还乡后,也没有对前妻落井下石,依然选择了善待。
所以朱买臣这也是一种美德,只是有些另类罢了。
西汉时期的朱买臣乃是一位奇人,家庭贫困,但却热爱读书,他运用自己的才华来对抗卑微的命运,在市井中坚信会有自己的人生。
吴县一儒生,低调朱买臣。
朱买臣的家世背景具体如何,祖上有没有富户,甚至是当官的,历史都没有详细记载,不过朱买臣平时能够接触到很多的“书籍”,特别是儒学文化,这是朱买臣的精神食粮,他靠此吃到了中年,亦不觉人生无趣。
在西汉初,能够接触到书籍的人,家世曾经肯定都是不普通的,不说别的,那时候的书籍不是纸张做的,乃是“竹简”,光是搬运和携带,这里面的重量就不可小觑,再加上朱买臣乃是“博览群书”,可见家中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是不为过的。
不过朱买臣的生活很苦也是真的。
他和他的妻子成亲后,二人没有务农的生活,维持日常生计的方法就是“拾柴鬻柴”,捡到了柴枝拿去卖,然后拿微薄的利润作为家用,所以朱买臣夫妻的日子很苦。
在吴楚七国之乱中,朱买臣还被迫“逃难”。
吴楚七国之乱在汉景帝前元三年爆发,居住在江苏的朱买臣被战乱波及,只能带着妻子逃到浙江杭州一带(当时乃是会稽郡富春县)生活,来到了这里后,朱买臣自觉空气清新,山清水秀,于是带着妻子上山搭着捡漏的茅屋,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这新的生活,却没有给朱买臣带来好的结果。
朱买臣很喜欢读书,已经喜欢到了出言便是背书的境界,熟读圣贤书的他,即便是每天捡柴为生,也可以怡然自乐,因此在山林之间,每天都能看到他拾柴的身影,还有他读书的声音。
这个时候,旁边就有人笑他了,说他是一个书呆子,一事无成的书呆子。
细细想来,可不是嘛,一个落魄到拾柴为生的中年人,还天天三言两语离不开书本,别人是仰慕读书人,但大家的价值观真正喜欢的是“有钱有权”的读书人,而不是朱买臣这种穷书生。
时间久了,朱买臣的妻子也被人指指点点,只是一个妇人的她,哪里经受得住别人的议论,于是乎她和朱买臣起了争执,让朱买臣不要再这样下去,谁知道朱买臣不以为意,反而是更加大声地读书、背书,偶尔还唱了出来。
正是因为这个争执,朱买臣的妻子和他提出“和离”(古代的离婚),朱买臣百般挽留,却是没有留住,二人因此分道扬镳。
往后山林间,多一陌路人。
和妻子在商量离婚这件事的时候,朱买臣还很开朗地说,他是一个到了五十岁就能注定大富大贵的人,而他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好日子马上就要来了。
然而他的妻子哪里听得进去这些,狠心地一定要离婚,并且告诉朱买臣,像他这样的人,最终只可能是饿死在山林的沟壑之中,不可能有出头之日。
眼见无法挽留,朱买臣也无能为力,自此成为了孤家寡人。
他的生活好像变了,也好像没变,依旧是每天拾柴读书,但是没人给他洗衣做饭了,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偶尔在山林间,他能看到一对夫妻时常来一处坟地祭拜,这对夫妻中的女方,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前妻。
只不过这世上所有的狠心都不是彻底的,朱买臣的前妻也陪伴了他那么多年的艰苦岁月,所以朱买臣不一定是恨她的,同样的,他的前妻也未必是痛恨他的,痛恨的只是贫困的日子,因此当朱买臣与她前妻在路上相遇见时,他的前妻还会拿出一些食物来分给他。
这对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覆体的朱买臣来说,算得上是很大的帮助了,而朱买臣也没有迫于面子不接受,只要是前妻愿意伸出援手,他都不会拒绝,所幸前妻的丈夫也是一个明事理的人,而且非常善良,也接受了朱买臣的存在。
生活的变迁改变了朱买臣许多,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朱买臣的“初心”,他依旧在山林间背着柴木,咏读着书篇,这样的生活让他沉醉其中,他知道的是,他会一直以这样的爱好这样活下去,直至死亡,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坚持即将要化为胜利的硕果,瓜熟蒂落。
赤子心不变,此诚可动天。
公元前141年,经历了“削藩”和“吴楚七国之乱”的汉景帝驾崩,他给他的太子刘彻留下一个最好的时代,后世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这个盛世中,百姓们安居乐业,粮食充足,人人都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只不过对于年轻的刘彻来说,这个最好的时代里面,还有些不好的事情,比如他母亲和他祖母老喜欢掺和他当皇帝的事。
外戚干政严重,这是汉武帝朝初期很明显的一个问题,以王太后、窦太皇太后为主的两支外戚势力严重地干扰了汉武帝的执政,这让汉武帝很不满,而且窦太皇太后十分反对儒家,一直推崇道家,恰好汉武帝就想用儒家统一思想和政治,有着祖母这座大山,汉武帝郁郁寡欢。
为了摆脱朝廷固化的政治集团,汉武帝开始了“向下”搜索人才,这也是历代君主改变政治局面的一个常用手段,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打破阶级固化的最好办法。
于是汉武帝加大了对“举贤”制度的重视(当时每一个郡级单位都有义务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在一次“对策”(相当于对人才的面试)中,汉武帝认识了严助,觉得严助的思想和策论都非常不错,因此开始重用严助。
那么严助和朱买臣又有什么关联呢?
在这场汉武帝的“人才选拔”中,朱买臣没有第一时间成为朝廷官员,而是稍微地被改变了命运,成为了会稽郡的一名差役。
真正让朱买臣改变命运的,乃是他和已经成为了“中大夫”的严助的相遇。
虽然工作改变了,但好像“饥贫”是一直咬着朱买臣不放的命运,在一次朱买臣跟着会稽郡押送物资前往京城的时候,朱买臣又碰到了没东西吃的困境,到了京城,只有靠人接济才勉强度日,也是这次进京之旅中,朱买臣遇到了同乡人严助。
严助对朱买臣的谈吐和知识惊为天人,于是便起了提携之心,而严格来讲,严助乃是朱买臣做人将近五十年以来,第一个真的“懂他”的人,严助随即将朱买臣推荐到汉武帝面前,面对着汉武帝,朱买臣将这数十年来都不曾有一日断绝念诵的圣贤书说给汉武帝听,汉武帝顿时大喜。
有些时候,一个人改变命运的方法、时机、地点,看起来就是那么简单,不值一提,但也许背后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代价,而这些事情,才是不为人知的东西。
经过这次机遇,朱买臣成为了汉武帝身边重要的言官,当时汉武帝已经有了组建“内朝”的心思,朱买臣这样的人,就是汉武帝急切需要的。
官路也坎坷,衣锦需还乡。
对于汉武帝来说,朱买臣这个人更是传奇,因为他和那些世家大族出来的文人不一样,朱买臣在成为中大夫的前一刻都还在挨饿,他的人生记录若是有着一本册子,那么不用怀疑,每一页都写满了苦难。
可也是这样的人,头脑和思想却那么新颖。
公元前111年,此前因为一些政治错误而导致“罢官”的朱买臣再次被朝廷提名重用,但也是这一次的回归,才是朱买臣人生的真正蜕变。
时值东越王队朝廷不忠,汉武帝向朱买臣讨要讨伐东越的策论,朱买臣欣然作答,得到了答案的汉武帝十分开心,于是乎让朱买臣去担任会稽郡的太守,而后还对朱买臣说,假如一个人富贵了之后不返回家乡,穿着锦衣华服却在夜里行走,那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汉武帝的言外之意就是,他知道朱买臣曾经在会稽郡受过苦,挨过饿,他相信朱买臣的内心里也是为了争一口气,才不愿意放弃读圣贤书,他给朱买臣封会稽郡守的官职,就是希望朱买臣能以一个让众人目瞪口呆的姿态归来。
朱买臣连连磕了几个响头,不得不说,汉武帝此举对他的恩情非常之大。
回去会稽郡的时候,朱买臣却起了作弄人的“小心思”。
回到会稽郡的时候,朱买臣没让随从一直跟着,而自己则是穿上了以前过苦日子时候的破衣裳裤子,他来到了郡守办公和居住所在的“郡邸”,一言不发地开始“蹭吃蹭喝”,而旁边不认识他的人,都有些看不起他。
吃了吃够了,玩也玩够了,朱买臣也不装了,直接把自己的“太守印章”亮了出来,这个时候有郡邸的小吏看到了,起初他们还不相信,再揉一揉眼睛,发现真的没有看错,朱买臣带着的,正是专属于郡守的印章,于是乎郡邸之中从上而下纷纷“坐立不安”。
众人才知道,这个看起来落魄之人,竟然是新任太守,于是纷纷行礼拜见朱买臣,朱买臣也没有在意,就以这种方式宣告了他的回归,也宣告了他的到来。
此时城外的“郡守仪驾”缓缓进城,在百姓的目光中,把这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给接走了,整个过程宛如天方夜谭一般,而会稽郡的官员动作也非常迅速,让人立即组织百姓打扫“道路”,目的就是为了给朱买臣一个好印象。
很巧的是,朱买臣的前妻和她的现任丈夫也在“清扫”道路的行列,朱买臣记得二人的恩情,于是乎让人带着他们一同前往郡守府居住,给予他们富贵的住处,还给他们丰富的吃食。
只是朱买臣没想到,没过多久,他的前妻就上吊自尽了。
君非昨日君,妻已他人妻。
前妻上吊,还在自己的郡守府,这件事传出去总会不好听,不过朱买臣没有太在意这些虚名的东西,他曾经在会稽郡混得跟乞丐差不多,会稽郡几乎无人不晓,所以他的糟糠之妻弃他而去,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让朱买臣感触最大的,或许是他前妻这种决然的态度。
她或许是因为“羞愧”而自尽,羞愧于自己的目光短浅,而朱买臣如此大方,也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内心不甘而自尽,这样一位高高在上的男人,乃是她陪同了多年,如何贫困都不曾离弃的人,她却在最后关头放弃了,而且再也不能挽回了。
所以她自尽了,在她自尽后,朱买臣给了他前妻的丈夫一些钱财,让他厚葬这个女人。
而后在会稽郡,朱买臣一一报答了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整一个会稽郡都知道了曾经山林里的一个卖柴书生,如今成为了一郡之父母官,位高权重。
从后世的历史来看,朱买臣乃是一个很注重“报恩”的人,他从不拖欠对自己所欠下的人情,只是朱买臣无法偿还的,乃是他的前妻这么多年的“陪伴之情”。
有的人会觉得,他的前妻抛弃他而去,二人早已经没有了瓜葛,更没有了谁欠谁的,只是夫妻多年,且共患难那么久,要说一丝感情都没有,那是不现实的,对于朱买臣而言,前妻早已经是亲人的角色了,不然也不至于在与他和离之后,还经常给他一口饭吃。
只是二人再也回不去,朱买臣不再是昨日那个贫困的中年人,他说他五十岁会富贵,成为了真事,而他的前妻,也不再是曾经那个跟着他四处漂泊的妻子了,她的心已经变了,两个人都不再是昨日山下的清泉水。
朱买臣蒸发成为了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天上云雨。
他的前妻则是坠入了大海,成为普遍众生的一滴。
结语:
糟糠之妻被陈世美之流抛弃的故事并不罕见,但是糟糠之妻弃丈夫而去的故事,确实自古以来鲜有,更具备戏剧性的是,成为这为数不多“幸运主角”的朱买臣最后还衣锦还乡,让他的前妻遭到了自我内心的谴责和挣扎,她或许一直觉得自己是对的,但最终结果,她是错的。
朱买臣没有怪罪于她,但越是沉默,越是大度反而是更加伤人,或许朱买臣光荣归来后,与她不见面才是一件最好的事情吧。
那些在山林间拾柴而生的日子已经要褪去了记忆的颜色,朱买臣也不再挨饿了,只是山林回响的读书声还偶尔那么清晰,朱买臣还会回到山间背着柴木大声诵读圣贤书吗?
也许那个旧的朱买臣,已经和他的前妻一同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