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景帝削藩,其他诸侯均乖乖就范,为何到了吴王刘濞这里就反了

汉景帝削藩,其他诸侯均乖乖就范,为何到了吴王刘濞这里就反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花萃谈谈 访问量:4005 更新时间:2023/12/27 1:09:51

公元前154年4月,汉景帝决定听从恩师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随即吴王刘濞举兵谋反;最终,此事演变成影响了两汉历史发展的“七国之乱”。

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恐削地无已,因发谋举事。

提起这一段历史,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且如数家珍。

青史君相信:对于在此期间所发生的种种是非对错,每位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见解;比如,晁错死的冤不冤?再比如,周亚夫坚持不救梁王的举措到底对不对?等等等等。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以前讨论过,今天就不在此赘言了。

今天,青史君想要和大家聊的是上文所引述的那句史料: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恐削地无已,因发谋举事。

请大家注意那个“方”字,它的意思是“刚刚、刚开始”。

那么,上面这句话可以翻译为:汉廷刚刚开始讨论怎么削弱吴国,吴王刘濞就因害怕利益受损而谋反了。

可能很多朋友还没有get到青史君的点;那么,我就再说明白点吧!

对于“削藩”一事到底会演变成怎样一种局面,其实,在晁错和汉景帝师徒的心里,也是没底的;所以,在向实力最强的诸侯吴王刘濞下手前,他们(景帝和晁错)先捡了几个“软柿子”捏——从公元前152年开始,赵王、胶西王、楚王等诸侯,就因各种罪名,被朝廷削去封地。

及楚王戊来朝,错因言:“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削东海郡。及前年,赵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胶西王卬以卖爵事有奸,削其六县。

很明显:赵、楚、胶西这几个诸侯王的利益都切切实实地受到了损害,但他们却没有谋反。

其实,想来也可以理解:毕竟被朝廷削去几个郡县的诸侯王,依然是人上人,日子同样可以过得美滋滋,但是如果他们铤而走险去谋反,那么,大概率上是要家破人亡的。所以,大多数诸侯面对削藩一事,都选择了忍气吞声。

可是,到了吴王刘濞这里就不一样了,朝廷刚刚开始商议怎么削弱他(还没实施),他就立即举事谋反了。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刘邦的预言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已经年老体衰的刘邦(不到一年之后,刘邦就驾崩了),本想着让太子刘盈代替自己率军出征。

可是吕后等人觉得,已经身为太子的刘盈,就算打了胜仗,也是赏无可赏;但万一打了败仗,他的太子之位却必然会受到威胁——怎么算,这都是一笔赔本的买卖,所以,死活不同意刘盈带兵出征。

最终,没有办法的刘邦只好再次披甲上阵。

都如此大的年纪了,还要坚持“996”,刘老板内心的悲凉,我们可想而知。

这时候,有一个刘姓子侄却自告奋勇,主动跟随刘邦平叛;他就是刘邦二哥之子,年仅二十的沛侯刘濞。

吴王濞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高帝自将往诛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

虽然,英布的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望着这偌大的东南之地,刘邦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吴楚之地,自古民风彪悍,如果没有一两个自家人在这镇守着,恐怕将来还要出乱子。

可是我们都知道:刘邦半生征战,是没有生下几个儿子的,于是,那个自告奋勇的侄子刘濞被刘邦选中,册封为吴王,奉命镇守吴越之地。

事情发展到这里,就变得有点“玄幻”起来——当册封仪式完成之后,“越来越相信天命”的刘邦突然心血来潮,召来一位相士给刘濞看相;这一看不得了,那位相士说:刘濞的相貌是天生反骨。

刘邦一听,心想:这不完犊子了?本来想着找一个自家人,可以看场子,谁知道却找了个砸场子的!

可是君无戏言!身为皇帝的刘邦又不能因为一句预言,就将自己刚刚册封的王爵给撸了(政治的严肃性)。

于是,他摸着子侄刘濞的后背说道:相士说,五十年以后,东南之地会有人谋反作乱,那个人不会是你吧?!

刘邦停了一下,又说道:不论怎么说,这大汉天下都是我们刘家的,你在做任何决定前,可要考虑清楚,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吴王刘濞脑袋磕得邦邦想,连说不敢不敢。

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後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插一句啊!青史君认为,一生精明的刘邦在这里走了一步臭棋——如果没有刘邦自己点名“预言”这一档子事,或许在吴王刘濞的内心里,就不会产生谋反的想法。可是,经过刘邦这么一说,却等于是在无意间给刘濞的心里种下了一棵种子。

文帝的助力

然而不论怎样,青史君相信:当时刘濞说自己不敢谋反,那绝对是真心之语。

因为,彼时的他刚刚坐上吴王之位,对于这偌大的吴越之地,还属于两眼一抹黑的状态;别说谋反,你就是让刘濞去指挥几个郡守,恐怕都费劲。

不过,人的野心总会随着实力的增长而增长的。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由于汉惠帝年仅十六岁,所以大汉王朝的统治权,便毫无争议地落在了皇太后吕雉的手中。

提起吕后,大家一般会想到的是她将人制成“人彘”时的残忍,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吕后当权的那些年,她除了折腾过少数几个不听话“刺头”外,其实这位女政治家并没有真正地大肆屠戮过刘姓诸王。

而且,在其当权期间,还开了一项最为伟大、正确的国策:无为之治(朝廷尽力少插手具体事务,任由大家自由发展)。

当权者不仅不折腾自己,还非常贴心地给政策;这要是不干点啥,都对不起自己了——由于吴国境内物产丰富,既有铜山,又是海水,所以,刘濞开始大肆招揽亡命之徒“铸钱煮盐”,猥琐发育。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之所以说刘濞是“猥琐发育”,那是因为,彼时的大汉国策虽然遵行“无为而治”,但是还没有到“无法无天”的地步——私铸钱币,依然是违法行为。

可是,到了汉文帝时期就不一样了,这位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圣君之楷模”的帝王,其实也做过很多“昏聩”之事。比如,他曾经就为了“讨好”自己宠臣邓通,不惜将国家的铸币权,下放到民间。

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宠幸,上欲其富,赐之蜀严道铜山,使铸钱。吴王濞有豫章铜山,招致天下亡命者以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而国用饶足。于是吴、邓钱布天下。

从此时开始,吴王刘濞可以正大光明地铸钱煮盐,不久之后便富可敌国。

小结:到此时为止,吴王刘濞不仅内心被种下了谋反的种子,而且更有了谋反的实力,貌似所有的一切,只欠一股“东风”了。

景帝的逼迫

孝文帝在位时的某一年,吴王刘濞派遣自己的太子前去长安朝贺。

当时同样是太子的汉景帝刘启闲来无事,就和自己这位堂兄弟下棋解闷。

两个年轻人,一边喝酒,一边下棋,本来也是其乐融融;可是,后来却突然吵了起来。

前面我们说了,吴国由于猥琐发育,早已富可敌国,所以这位吴太子,也就有点财大气粗的感觉,不把堂堂大汉太子(景帝)放在眼里,放了很多狠话。

身为大汉太子的刘启哪受过这气啊?抡起棋盘直接就砸在了吴国太子的脑袋上,没成想,酒后的刘启(景帝)下手没轻没重的,吴国太子一下就被打死了。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

出了这样的事情,汉文帝很是内疚,便命人将吴国太子厚殓入棺,送回吴国安葬。

吴王刘濞心想,我好好的一个儿子,让你们给弄死了,现在把尸体送回来,算怎么回事?就以“天下同宗”的理由,将棺椁送回长安,让汉文帝处置。

於是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

很明显,吴王的这个举动,和现在社会出了医疗事故以后,在医院门口摆花圈的行为“一模一样”。

不过,理亏的汉文帝也没有说什么。

然而,刘濞却还是不甘心,他又声称自己有病,以后就不能到长安朝拜了。

按照礼法规定:刘濞的这种行为属于“大不敬”,是严重的政治问题;文帝还没有发话,有关部门就想着要收拾刘濞。

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吴王恐,为谋滋甚。

刘濞心想,这下玩大了!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就真正开始为反叛做准备了。

好在汉文帝宽仁,最终没有真的收拾吴王,所以刘濞谋反的想法也就慢慢地淡了。

但是,青史君认为,事情发展到这里,其实一切早已注定。

现在,我们在回顾一下整个过程:

公元前196年,刘邦亲自在刘濞的内心里种下了谋反的种子;后来,汉文帝刘恒下放国家铸币权,让刘濞真正有了谋反的实力;再后来,刘濞的儿子又被汉景帝刘启打死。

到了现在(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又要分割人家(刘濞)的领地!

如果你是吴王,你能忍吗?

标签: 刘濞刘启吴王刘邦吴国刘恒

更多文章

  • 吴王刘濞为什么要发动七国之乱,汉景帝刘启是如何平叛的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刘濞,刘启,吴王,刘恒,吴国,文帝,汉景帝,七国之乱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了,被打压的刘家皇族人向吕氏家族发起攻击 ,代王刘恒收到了长安使者带来的书信,代王刘恒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这帮诡诈多谋的大臣太厉害了,他们刚刚诛杀了吕后的族人,难道这是又要拿我开刀了,说什么也不能去,否则就成了自投罗网!郎中令张武对刘恒说道:“那帮人曾经追随高祖平定天下,各

  • 吴王刘濞之子与太子刘启下棋,发生争吵后,刘启直接用棋盘砸他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濞,刘启,吴王,刘肥,吕雉

    汉景帝在位期间,创造了后人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可以说汉景帝这个皇帝还是很有能力的,按理来说,这样的皇帝应该也是一个比较明智的人,甚至说他的这些能力应该是从小就已经培养出来的了。可惜真实情况似乎有些差距,汉景帝在年少时期,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在当时影响很不好,这件事情就是汉景帝在当太子期间,和吴

  • 考古重大发现!如皋找到隋炀帝时期开挖的古运河“掘沟”,2200多年前吴王刘濞开凿的运盐河有望“重见天日”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刘濞,吴王,盐河,隋炀帝,大运河,古运河,如皋市,汉高祖刘邦

    1100多年前,日本高僧圆仁在著名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一条隋炀帝时期开挖的古运河“掘沟”。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支流,“掘沟”连接海洋和运河,在漫长历史里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沧海桑田,“掘沟”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过往尘烟中。上周末,大运河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暨徐家桥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在江苏如皋市

  • 为什么吴王刘濞要发起“七王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刘濞,吴王,刘启,刘邦,刘恒,分封,七王之乱

    西汉汉景帝在位时期,吴王刘濞发起“七王之乱”。汉景帝的朝廷和吴王刘濞等七个诸侯王经过一番恶战,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按照传统史官的观念,吴王刘濞等七个诸侯王,骨子里就是乱臣贼子,所以才会造反。但是实际上,汉景帝和诸侯王们的矛盾,本质上就是利益问题导致的冲突。1、酌情分封制刘邦建立西汉帝国以后,根据秦朝

  • 汉初风云:晁错力主削藩,刘濞联络诸王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濞,晁错,刘武,太后,景帝

    汉初风云:晁错力主削藩,刘濞联络诸王晁错接连升任气焰愈张,尝与景帝计议,请减削诸侯王土地,第一着应从吴国开手。所上议案,大略说是: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半有天下。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因赐几杖,德至厚也,当改

  • 景帝诛杀晁错换取和平,刘濞自称东帝分庭抗礼,简析七国之乱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刘濞,晁错,景帝,吴国,周亚夫

    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是在西汉汉景帝期间的一次诸侯国叛乱。这次的诸侯国叛乱是从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到汉景帝时期的第一次叛乱,仅三个月就被镇压。这次变乱是一次诸侯地方势力与中央集权专制的一次总的爆发,其因在于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呈上《削藩策》,请求削减诸侯封地。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将楚王、赵王、胶西

  • 坐拥铜盐之利,大肆收买人心,刘濞如何掀起七国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大雄聊天下标签:刘濞,刘邦,刘恒,刘启,吕雉,吴国,七国之乱,历史故事

    #历史开讲#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刘濞很可能就亡于秦末的动荡中,不仅没有机会以宗室的身份前往吴地,更不可能凭铜盐之利与帝国中枢争权,甚至有机会成为天子。从农民之后,到一方诸侯,再到教唆同宗掀起七国之乱,人生“开挂”的刘濞为什么倒在了天子宝座的跟前?一、郡国并行,帝王妥协刘邦取得天下后,

  • 周亚夫得到赵、邓之助;刘濞拒绝田、桓之谏,于是胜败之局定格了

    历史解密编辑:附允历史观标签:刘濞,吴王,梁王,刘启,刘武,汉朝,周亚夫,邓之助

    当吴王刘濞得知汉景帝开始“削籓”之后,决定起兵造反。但刘濞自知孤掌难鸣,就联络了楚王刘戊等诸侯王一起兴兵。于是,“七国之乱”开始了,其中的主力是吴、楚两国。一、危难之际,汉景帝起用周亚夫。要想进入关中,扳倒长安的汉景帝,就必须攻占进关的门户洛阳。但是,汉景帝的胞弟梁王刘武的梁国阻挡了前进的道路。如果

  •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刘伯鸣 大国重器的“锻造者”

    历史解密编辑:黑龙江新闻网标签:刘伯鸣,大国重器,二十大,水压机,锻件

    □路久宽 本报记者 孙昊他操控着1.5万吨水压机,把几百吨重的大钢锭,巧妙地变形为轴、辊、筒、环等各类大锻件。这位大国重器的“操控者”,就是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刘伯鸣。刘伯鸣见证了中国超大锻件国产化、产业化的历程。他说:“我热爱中国一重,热爱与我朝夕相伴的1.5万吨水压

  • 中国一重刘伯鸣荣获“央企楷模”称号

    历史解密编辑:黑龙江新闻网标签:核电,劳模,刘伯鸣,中国电建,航天科技,央企楷模,中国一重集团

    本报讯(记者桑蕾)16日,国资委党委隆重发布2022年度“央企楷模”,召开中央企业“时代楷模”“央企楷模”代表座谈会,弘扬国有企业先进精神,凝聚国资央企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来自中国一重的刘伯鸣等12人和团队获得殊荣。国资委党委发布的2022年度“央企楷模”是:航天科技杨宏,航空工业集团歼20飞机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