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杂粮面各1斤做成丸,外涂朱砂,一顿服用。”张仲景给沈槐开方。沈槐拍打床板,大笑,“真是浪得虚名!”他的老伴儿却感激涕零:“真不愧是医圣啊!”
沈槐与张仲景,都是南阳一带的名医。沈槐入行早,可以说是张仲景的前辈。
难道同行是冤家,这是沈槐设的局?他想坑害张仲景吗?其实,不然。
那一年,沈槐已经70有余,的确生了重病。
他每天茶饭不思,日渐消瘦,且性情大变,易嗔易怒。后来,身体日渐沉重,竟到了下不了地、起不了床的地步。
俗话说:医者不自医,老伴儿就从外面,请郎中给沈槐瞧病。
可是,前后请了不下10余人,竟无一人,能把病瞧好。
这下,可把老太太犯愁坏了,她想央人去请张仲景,听说他在长沙做太守时,曾给无数百姓治过病,人送外号“医圣“。
可是,却被气若游丝的沈槐拦住:“我自己的病我知道,怕是神仙也无法,叫那后生来有何用?”
终究是心高气傲,心里对“医圣”的名号不服气。
这么多年的夫妻,老伴儿怎能不懂他的小心思:“老头子,你就别逞强了,你若是走了,剩下我孤老太婆,可怎么活呀!”
说完,再也不听他阻拦,抹着眼泪去找张仲景。
张仲景素来敬重沈槐,他二话没说直奔沈槐家中,给沈槐行了个晚辈礼,就坐下来给他诊脉。
没过多久,张仲景提笔“唰唰”写下药方,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五谷杂粮面各1斤,做成丸,外涂朱砂,一顿服用。
写完,躬身一礼:“诊费我月余后再来取。”还未等送,他径自离开。
沈槐手拿药方,不禁哑然失笑,喘着粗气费力地说:“这小子就是浪得虚名,老婆子你就按这药方,给我制成药丸来,看我怎么寒碜他。”
说完,心里竟轻松了不少,和老伴儿要了一点水喝,又进食了一点米汤,多少有了些力气。
老太太心里也狐疑,没有其他办法,只能依言照办。
这下可好,药丸被端上来,满满一大盆子。
沈槐越看越好笑,命人将药丸串成串,挂在房梁上每天欣赏。有人来串门时,他就指给人家看,以取笑张仲景为乐。
尤其是,同行来看他时,他更是来精神:“你们都说张仲景医术高,我看他是浪得虚名,你们看!这是他给我开的方子。”
郎中们看看药方,再瞅瞅满屋悬挂的药丸,也是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5斤杂粮面做药丸,还让我一顿都吃了,我行医数十年,竟不知吃五谷杂粮,就能把病治好?“说完又忍不住一阵哈哈大笑。
他越想越觉得可笑,每天有事没事就笑上一阵,不知不觉中竟然有了食欲,精神头也好了许多。
不足月余,他竟然能够下床行走。
此时,他才有所感悟道:“莫不是张仲景的方子起了作用?”老伴儿喜极而涕,絮絮叨叨的说:“这后生真不愧为医圣啊!”
这时,张仲景登门拜访,见到活动自如的沈槐一阵欢喜:“恭喜老先生身体复原,晚辈献丑了。“
接着又说:“我知道您为何生病,您一直苦于膝下无子,担心自己医术失传,所以忧心所致,是也不是?“
这话说到沈槐心坎上,他正是忧思成疾,导致一病不起,多亏张仲景不惜名声,想出这么个法子,让他疏散了胸中郁气,这才好了起来。
此时,沈槐对张仲景佩服之至,心事也不藏着掖着了,口打咳声道:“哎!实不相瞒,正是为此。“
原来,沈槐这是心病,也就是时下所说的抑郁症。
心病还得心药医,由表及里都得治。
张仲景目光如炬,看向沈槐:“老先生,我们行医治病,是为了造福百姓,祛病延年。何必拘泥于,一家一户的传承。
我有心搜集天下经典方剂,编撰成册传播开去。让更多医者,学会治病救人的本领,让更多百姓,能够得到及时医治,不知你可愿帮我?“
沈槐一听,心中阴郁尽扫,抚掌大笑:“妙妙妙,果真后生可畏,我愿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
至此,沈槐心病彻底根除,两人还成了忘年交。
这就是,张仲景巧用妙招,治疗情志病的故事。
后来,张仲景博采众家所长,编撰了《伤寒论》这部医学典籍。
在398条原文中,涉及情志病的条文,就有88条。113个方子中,治疗情志病的方子就有34个。
这些方子,被后世奉为经典方剂,沿用至今。
张仲景,心怀天下百姓,正是他的坦荡无私,不拘泥于一门一户的传承,将自己平生所学发扬光大,为后世中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可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医者仁心在人间。
素材来源:中国新闻网《张仲景曾治好老人抑郁病 使用“情志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