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肃、张松、张表一家在益州政权产生什么作用,历史形象是怎样的

张肃、张松、张表一家在益州政权产生什么作用,历史形象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计划儿 访问量:1252 更新时间:2023/12/18 12:28:35

《三国志》有行文简略的特点,蜀汉也没有专门记注修史的史官。所以《三国志》当中的《蜀书》的部分非常少,很多重要的人物都没有立传。比如张肃张松、张表这一家,可以说是极大程度上改变了益州的历史发展,在三国历史上也算是比较重要的人物。虽然没有个人传记,但是现有的史料中,这三个人物的形象也比较丰满。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张肃、张松、张表这三个人物。

刘璋别驾从事——张肃

如果单独提起张肃可能会有人觉得比较陌生,不过他的弟弟就非常有名气,就是帮助刘备入川的张松。这个下文会详细介绍。尽管在后世中声名不显,但是在当时的时候,张肃在益州可以说是一个名士,也是刘璋的重要部下。

由于张肃等人没有传记,他们的祖先渊源、家族世系很难搞清楚。张肃是益州蜀郡成都人,按《华阳国志·蜀志》中的记载,成都县大姓有柳、杜、张、赵、郭、杨。大概张肃就是出身在张氏的大姓家族当中,在蜀地有一定的能量,也算是能够代表益州本土大户立场的人物。

在《益部耆旧杂记》中评价张肃是''有威仪,容貌甚伟'',外表上十分出众,行为举止也很得体。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是士人的一个加分项,也算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源。刘焉与刘璋父子统治益州时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别。刘焉是以严治蜀,重用外部州郡流入益州的流民来压制益州本土力量;而在刘璋时期,虽然益州本土与外来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东州士''的关系仍然很恶劣,但是刘璋对益州本土还是有拉拢的态度,比刘焉时期强。所以在刘备入川的时候,益州人的抵抗程度反而比''东州士''更加激烈。

张肃作为蜀中名士和豪族的代表,也受到刘璋的拉拢,被辟请为别驾从事,是州牧或者州刺史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属吏,出巡的时候不和刘璋同车,而是另乘一车,所以叫做别驾。在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这个时候曹操基本上可以说是北方首屈一指的大军阀,下一个方向就是南方的荆州。刘璋也提前做出臣服的态度,令张肃送蜀兵三百人以及其他礼物贡献给曹操,曹操以张肃为广汉太守,张肃又回到益州。

后来张松背叛刘璋暗中勾结刘备,与刘备有书信往来。张肃却不看好刘备,向刘璋告发张松的阴谋,刘璋杀死了张松,对刘备关闭关隘,才导致刘备和刘璋之间的彻底决裂,成为''益州之战''的导火索。

刘备入川的重要人物——张松

相对于张肃来说,张松的形象无疑是更加丰满。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张肃和张松两兄弟正好是相反的两种形象:张肃高大有仪容,张松身材短小;张肃容止有威严,张松放荡形骸不拘节操礼法;张肃出卖张松,虽然在史料中的解释是担心祸及自身,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也是忠诚于刘璋的表现,食君之禄忧君之事。而张松恰恰是刘备得以入川的关键人物,对刘璋集团来说也是一个背叛者。

首先来聊一聊张松的形象,除了放荡不羁之外,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聪明。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恰巧荆州牧刘表病死,信任的荆州牧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可以说是兵不血刃拿下荆州。这个时候刘璋更需要向曹操示好,又派遣别驾从事张松(张肃已经成为广汉太守)出使曹操。

曹操这个时候有点膨胀了,感觉统一天下就在眼前,不必再维系与刘璋的关系,对张松不甚礼遇。不过曹操的主簿杨修认为张松是一个人才。杨修用曹操所写的兵书展示给张松,张松在饮食之间就能够背诵下来。起码可以证明张松的思维是很敏捷的。杨修劝说曹操辟请曹操,但是曹操没有放在心上,这对曹操来说绝对是一个''损失'',因为正是这个''损失''促成刘备的迅速崛起。

张松因为受到曹操的冷落而心怀仇恨,加上随即发生的''赤壁之战''的失败,导致形势的扭转。张松回到益州之后,就劝说刘璋放弃曹操,与刘备联盟;又劝刘璋将刘备请入益州,增强益州的军事实力,其实就是引狼入室的计谋。促成刘备入川一事中,法正孟达都有参与,但是从地位上来看,主要力量还是张松。

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帮助下,刘备顺利进入益州,他被刘璋安排在葭萌。刘备和刘璋虚与委蛇了一段时间后,听从谋士庞统的建议,假装出川引诱白水关守将。张松信以为真,写信坚定刘备的决心。因此事情泄露被张肃告发,死于刘璋之手。

蜀汉庲降都督——张表

张表肯定是张肃、张松兄弟的子侄辈,不过究竟是谁的后代还不好说。在《益部耆旧传》中记载是张肃的儿子,在《华阳国志》中记载是张松的儿子。《益部耆旧传》的作者是蜀汉、西晋人陈寿,《华阳国志》作者是东晋人常璩,从时间上来说,《益部耆旧传》可能更可信。而且《三国志》中评价张表''有威仪风观'',从形象上来看,也更加贴近张肃。所以小编个人倾向张表是张肃的儿子,张松的侄子。

张表在益州也算是一个名士,与杨戏、程祁、杨汰等人齐名。当然在后人看来,这些人的名气都不太高。只有杨戏在《三国志》中有一个个人传记,又收录了杨戏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资料《季汉辅臣赞》。张表开始的时候就与杨戏齐名,而低于程祁。程祁是程畿的儿子,程畿死于刘备与陆逊的''夷陵之战''中。程祁与本文无关,只是简单说一句。

张表做过尚书一职,后来出为安南将军、庲降都督。庲降都督是蜀汉四大镇戍之一,其他三个是汉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主要负责镇抚南中地区,虽然没有汉中都督、永安都督那样重要,但毕竟也是手握军权独当一面。刘备集团以及蜀汉历任庲降都督有邓方、李恢张翼马忠、张表、阎宇。其中只有李恢、张翼、马忠有传记。马忠平复过南中地区的叛乱,在任期间恩威并立,南中形势比较稳定。而张表在名望上超过马忠,但是实际镇抚南中的政绩却不如马忠。大概正是因为没有突出的成绩,只有清谈虚名,张表才没有详实的记载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华阳国志》

标签: 张肃张松益州张表刘备蜀汉

更多文章

  • 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韩信临死时仰天长叹:悔不听蒯通之言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萧何,韩信,刘邦,通之言,樊哙,项羽

    公元前196年,刘邦外出平叛,吕后趁机将韩信诱杀于长乐宫。韩信临死时仰天长叹:“我不服,悔不听蒯通之言,如今死于妇人之手,岂非天意!”汉朝建立后,韩信的三十万大军,虽然已被刘邦夺取,划归为朝廷的主力部队。但韩信拥有楚地,除刘邦外,韩信的军事实力最强。最让刘邦感到恐惧的是韩信的军事天才,当世无人能及。

  • 灭齐时,韩信若听从蒯通的话自立为王,他能不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韩信,蒯通,刘邦,项羽,萧何,吕雉,龙且,灭齐,汉朝,春秋战国,秦朝

    浅谈:韩信的军事思想很强,但政治谋略却很孱弱。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刘禹锡秦末汉初、楚汉争雄,在这个纷乱的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军事将领,韩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他从西边一直打到了东边,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他也被刘邦视为“汉初

  • 如果当初韩信听从蒯通建议,举兵自立,会不会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阔儿看世界标签:韩信,刘邦,项羽,萧何,魏国,刘备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最容易成就英雄和造就英雄,项羽,关羽和韩信都是三国有名的英雄,而今天小编想跟大家一起探讨探讨韩信的历史功绩,如果韩信选择举兵自立,那么是否能一统天下呢?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韩信这个人,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在中国军事史上也赫赫有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

  • 闲聊强汉(卌七)韩信临死前为什么要出卖蒯通?他在借刀杀人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韩信,蒯通,刘邦,吕雉,萧何,代王,强汉,汉朝,秦朝,借刀杀人,春秋战国

    当刘邦带兵出征讨伐反叛的代王陈豨时,韩信利用京城空虚的机会联络旧党,组织政变。最终这次政变以失败而告终,韩信也被萧何诱入长乐宫,被皇后吕雉处死在钟室之中。临死前的韩信觉得自己很憋屈,曾经不可一世的功勋也化为乌有。于是他留下遗言,声称自己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谋士蒯通的建议,拥兵割据齐国,成为与项刘三足鼎立

  • 蒯通唆使韩信叛乱,刘邦不仅赦免了他,还重用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韩信,刘邦,蒯通,三毛,高祖

    汉朝高祖刘邦手下文臣武将众多,陈平、韩信等都赫赫有名,这其中也不乏像蒯通这样的能言善辩之士,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语言也是最厉害的武器,不但能力挽狂澜,有时还能反击敌人。蒯通从容地回答说:"陛下,秦朝法度废弛、政权瓦解的时候,天下大乱,各个诸侯国纷纷自立起兵造反,英雄豪杰们像乌鸦一样纷纷聚集。秦朝被推

  • 蒯通与韩信:两大智者间的、一场历史性的心灵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一遇旧人标签:韩信,蒯通,项羽,汉王,齐国

    一天,一个相面先生打扮的人走进了韩信的军帐。韩信看见来人后,先是一愣,而后觉得此人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稍加思索后,韩信问道:“您不是蒯通先生吗?”“是的,我也是相面先生!”来人赶紧强调道。韩信接着漫不经心地问道:“先生看相采用什么方法呢?”蒯通郑重其事地回答道:“人的尊贵与卑贱在于骨骼;忧愁与喜悦

  • 说自己是狗还能救命?蒯通在刘邦手底下保命,这嘴皮子厉害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人物故事标签:刘邦,蒯通,韩信,项羽,吕雉,萧何

    | 说自己是狗还能救命?蒯通在刘邦手底下保命,这嘴皮子厉害了韩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论是西汉开国功臣的身份,还是汉初三杰的名头,都是人们所熟知的,胯下之辱更是成了忍辱负重的代名词。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韩信最终却是被吕后和萧何联手算计死的下场,让人唏嘘不已。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天天闷闷

  • 韩信死时悔恨“不用蒯通之言”,其实不是他不想反而是根本反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清蒸一口气标签:韩信,蒯通,刘邦,灌婴,樊哙,萧何

    史记中韩信在即将被吕后杀掉的时候,说了一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韩信口中的“儿女子”,“儿”意为“小子”、“小人”,应该指的是萧何。萧何是韩信的伯乐,是他的恩人,韩信对萧何是非常信任的。但最后萧何却骗了他,赚他进宫,于是吕后命武士在长乐宫钟室杀了韩信。所以说,成也萧何,败

  • 品读千年人精蒯通,感悟个人命运与国家平台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蜀南培培标签:蒯通,韩信,刘邦,项羽,曹参,赵高

    古今中外,排得上号的人精,蒯通绝对算一个,纵是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司马迁也在《史记》里给了他足够的篇幅。要知道太史公可不是“李哥”或“李老”这样的感情名号,而是仅次于皇帝老儿比丞相还要大的大官街,而且这大官只干一件事——专门记史。想要太史公记你一笔,真的好难好难滴呢。蒯通这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平头

  • 蒯通是如何劝韩信独立的?如果韩信听蒯通的,结果会怎么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宠到家了标签:韩信,蒯通,刘邦,项羽,齐国,龙且

    韩信打败龙且占领了齐国之后,齐国的术土蒯通见刘邦和项羽都在极力争取韩信,知道韩信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就想劝韩信自立,齐国不再依靠他人。蒯通见到韩信后,先转弯抹角地对他说:“我曾经学过相人之术。”韩信问: “你相人相得准吗?”蒯通回答:“一个人的贵贱,看他的骨法;喜怒哀乐,表现在外表上;至于事业之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