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韩信的军事思想很强,但政治谋略却很孱弱。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刘禹锡
秦末汉初、楚汉争雄,在这个纷乱的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军事将领,韩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他从西边一直打到了东边,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他也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
可惜的是,刘邦虽然欣赏韩信,但是内心却也忌惮韩信。一次,在他出征期间,吕雉联手萧何将韩信杀死在了未央宫,可悲、可叹!
对于韩信的死,很多人都感觉非常可惜,其实权力就是那么的残酷,而韩信虽然军事才华出众,但是其政治能力的孱弱,注定了他的下场不会太好。
一、从落魄到天下兵马大元帅
1、韩信神秘的出身背景
韩信出生于秦朝末年,虽然《史记》对他的描述不多,但是从蛛丝马迹中,依然也可推测出韩信的背景定然不凡,有很大可能是一个没落的贵族。
其一,古时候,知识是被各大世家贵族垄断的,普通人根本很难接触到,而韩信一出场便会读书写字,由此观之其家庭背景定然不凡。
其二,韩信手中还有一部兵法,兵法在古代更是稀有资源,一般而言都会在家族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从这里便可以推测,韩信没落的家族大概率会是一个军事世家。
没落之后的韩信,因为缺少一技之长,所以受尽了白眼与歧视。不过,在这样的逆境之中,韩信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立誓要闯荡出一番大事业。
2、从项羽到刘邦
最初,韩信投靠的并不是刘邦,而是兵锋正盛的项羽。可惜的是,项羽太过傲气,根本就看不上韩信的才华。
与此同时,项羽更是对韩信多般侮辱,让他当自己的“执戟郎中”。古人曾言:“士可杀不可辱”,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便离开项羽,转而去了巴蜀之地投靠刘邦。
其实,来到巴蜀之后,刘邦对韩信也不是太看重,仅仅只给了他一个管理仓库的工作。对此,韩信非常的失望,不久之后便骑马走了。
幸运的是,萧何深知韩信的才华,深夜之时借助月光将韩信追了回来。随后,他便大力向刘邦推荐韩信,由此刘邦才开始重视他。
加入刘邦的阵营之后,韩信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此时他的才华彻底地被释放了出来,带着为数不多的兵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杀出了巴蜀,与项羽展开了十年的争雄之战。
不过,打出巴蜀之地后,韩信并没有与刘邦在一起,而是在不久之后北上灭齐,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经历。
二、不听蒯通之言,为命运埋下了伏笔
1、灭齐,偶遇谋士蒯通
得知韩信要灭齐时,项羽曾派龙且前去阻拦。可惜的是,龙且有勇无谋,更是看不起韩信,在此情况下大败潍水,齐王被活捉、龙且战死、楚国的势力被削弱,隐约间天下形成三分之势。
此时,项羽曾派武陟游说韩信,希望能够与他达成统一战线。与此同时,韩信偶然间得到的谋臣蒯通也向他建言:
“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简单来说,你现在功高震主,刘邦对你已经赏无可赏,如果不自立为王,便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奈何,韩信却优柔寡断,他回答:“汉王待我甚厚,我怎能向利而背义。”看到韩信没有采纳自己的言论,蒯通便知大事不妙,从此远离韩信,并装疯卖傻希望躲过一劫难。
从结果上来看,事实也的确像蒯通所说的那样发展了,只是这些都是后话罢了,当时韩信自己还不知道大难将至。
2、血溅未央宫,三族遭诛杀
在十年争霸的战争中,楚汉双方的实力虽然都有所减弱,但是相比于项羽而言,刘邦的后勤做得更好,更有韧性。
因此,在楚汉和谈之后,刘邦趁着项羽不备,单方面撕毁了条约,发动了对项羽最后的攻击。在韩信的带领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让楚军军心涣散,最终项羽兵败乌江而自杀。
回首往昔,可以说刘姓江山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当年他担任主帅之后,从西向东先后击败了魏、代、赵、燕、齐,有着泼天之功。
因此,在西汉建立之后,刘邦便封他为王。只是,刘邦虽然封了韩信,但心中却一直都忌惮着他,生怕他有造反之心,所以处处提防他。
可是,即使如此,刘邦对韩信依然还是不放心。后来,更是找了一个借口,削掉了韩信的“王”,封为了“淮阴侯”,丝毫的兵权都没有给他。
当时,韩信虽然被称之为“淮阴侯”,但是却相当于被变相囚禁在长安。公元前198年,代地的阳夏侯陈豨兴兵叛汉,刘邦御驾亲征。
临走之前,刘邦还告诉自己的夫人吕雉,若有造反之人必定是韩信这类人,一旦有此事发生你只需与萧何商量即可。
果然,在刘邦远征期间,有人告发韩信趁机叛变、意图谋反。吕雉立刻找来了萧何,与他商讨如何除掉韩信,就这样一个“毒计”便问世了。
一天夜里,萧何将韩信骗到了未央宫中,趁此机会,守卫们将韩信抓了起来,绑入了未央宫内的钟室内,用竹剑将韩信活活戳死。
为了永绝后患,吕雉随即又将韩信的父族、母族、妻族尽数屠灭,所涉及的人数成百上千,用血流成河也不夸张,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三、若韩信听从蒯通之言,能逃脱一死吗?
话又说了回来,如果在北上灭齐的过程中,韩信听从蒯通的言论,自立为王、三分天下,他能够成功吗?这个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大致有以下两点原因。
1、韩信自身的懦弱与自卑
年轻的时候,韩信曾遭到了“胯下之辱”,现如今很多人将这件事情看作是韩信“能屈能伸”。
但从某个角度而言,也可看出他没有那种大丈夫“血溅当场”的气魄,或许也是因为家庭遭遇的原因,使得韩信有抱负,但又有少许的懦弱。
再比如,韩信在拒绝蒯通的建言之后,从表面上来看,他不相信刘邦会杀他,但内心深处却很认可蒯通的说法。
因此,此后不久,韩信一边向刘邦索要封赏,一边还向他索要承诺,即是所谓的“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简而言之,就是天下没有人能杀韩信。
看到刘邦向自己信誓旦旦地承诺之后,韩信内心也放心了,开始专心帮刘邦打天下,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奈何,王朝建立还没有多长时间,吕雉联手萧何便将他给杀了,未央宫、梁头之上、竹签戳死等也没违反“三不杀”的诺言。
从上述的介绍来看,韩信不是没有反抗刘邦的实力,也不是没有预料到刘邦会杀自己,只是他不敢反对刘邦。
在他看来,自己虽然军事才华很高,但其它方面的实力却不行,甚至军队自己只有指挥权,而没有所有权,各方面的顾虑非常多。
在此情况下,韩信只能够仗着才华,向刘邦索要一些官职、荣誉,并不敢反对他的统治,也注定了韩信即使造反,最后也不会成功,因为他心底里压根不相信自己会成功。
2、韩信缺少野心
当韩信拒绝蒯通之后,蒯通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来评价韩信,大致意思就是:只考虑细节的人,不可与他谋大事;只想为人臣得人,当然不会有当君王的意图。
单单这一句话,就足以看出,韩信没有称王称霸的野心。在诸侯割据的楚汉时期,韩信缺少统一天下的雄心,只想成为一个封疆大吏,堂堂正正地渡过自己的一生。
总而言之,韩信虽然有将相之才,但却无帝王之心。即使短期内反叛刘邦成功,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他也仅仅是“项羽第二”罢了,甚至从某方面来说,他还不如项羽呢!
可惜的是,韩信虽然是这么想的,但是当权者却不这样认为。天下初定之后,韩信的作用也没了,他的末日也在悄然到来。
从齐王到楚王,再到被贬为淮阴侯,其实都代表着一种信号,只是韩信还在抱有“三不杀”的幻想罢了。
当未央宫中的事情发生后,韩信此时才算是彻底明白,大声叫喊着:“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作为一名军事家,韩信无疑是历史上有名的名将,可是他的军事思想再怎么强大,都不能掩盖政治谋略的孱弱。
如果在西汉建立之后,韩信能像张良一样归隐山林,亦或者像萧何一样自污,还有可能活下来,奈何他对功名利禄太过于执着。
严格来说,韩信从项羽军中走出,成为刘邦帐下大元帅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似乎就已经注定了。
参考文献:
《史记》
《汉高祖功臣颂》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