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灭齐时,韩信若听从蒯通的话自立为王,他能不能成功?

灭齐时,韩信若听从蒯通的话自立为王,他能不能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吉吉嗑普 访问量:3230 更新时间:2023/12/9 0:05:23

浅谈:韩信的军事思想很强,但政治谋略却很孱弱。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刘禹锡

秦末汉初、楚汉争雄,在这个纷乱的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军事将领,韩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他从西边一直打到了东边,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他也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

可惜的是,刘邦虽然欣赏韩信,但是内心却也忌惮韩信。一次,在他出征期间,吕雉联手萧何将韩信杀死在了未央宫,可悲、可叹!

对于韩信的死,很多人都感觉非常可惜,其实权力就是那么的残酷,而韩信虽然军事才华出众,但是其政治能力的孱弱,注定了他的下场不会太好。

一、从落魄到天下兵马大元帅

1、韩信神秘的出身背景

韩信出生于秦朝末年,虽然《史记》对他的描述不多,但是从蛛丝马迹中,依然也可推测出韩信的背景定然不凡,有很大可能是一个没落的贵族。

其一,古时候,知识是被各大世家贵族垄断的,普通人根本很难接触到,而韩信一出场便会读书写字,由此观之其家庭背景定然不凡。

其二,韩信手中还有一部兵法,兵法在古代更是稀有资源,一般而言都会在家族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从这里便可以推测,韩信没落的家族大概率会是一个军事世家。

没落之后的韩信,因为缺少一技之长,所以受尽了白眼与歧视。不过,在这样的逆境之中,韩信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立誓要闯荡出一番大事业。

2、从项羽到刘邦

最初,韩信投靠的并不是刘邦,而是兵锋正盛的项羽。可惜的是,项羽太过傲气,根本就看不上韩信的才华。

与此同时,项羽更是对韩信多般侮辱,让他当自己的“执戟郎中”。古人曾言:“士可杀不可辱”,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便离开项羽,转而去了巴蜀之地投靠刘邦。

其实,来到巴蜀之后,刘邦对韩信也不是太看重,仅仅只给了他一个管理仓库的工作。对此,韩信非常的失望,不久之后便骑马走了。

幸运的是,萧何深知韩信的才华,深夜之时借助月光将韩信追了回来。随后,他便大力向刘邦推荐韩信,由此刘邦才开始重视他。

加入刘邦的阵营之后,韩信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此时他的才华彻底地被释放了出来,带着为数不多的兵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杀出了巴蜀,与项羽展开了十年的争雄之战。

不过,打出巴蜀之地后,韩信并没有与刘邦在一起,而是在不久之后北上灭齐,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经历。

二、不听蒯通之言,为命运埋下了伏笔

1、灭齐,偶遇谋士蒯通

得知韩信要灭齐时,项羽曾派龙且前去阻拦。可惜的是,龙且有勇无谋,更是看不起韩信,在此情况下大败潍水,齐王被活捉、龙且战死、楚国的势力被削弱,隐约间天下形成三分之势。

此时,项羽曾派武陟游说韩信,希望能够与他达成统一战线。与此同时,韩信偶然间得到的谋臣蒯通也向他建言:

“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简单来说,你现在功高震主,刘邦对你已经赏无可赏,如果不自立为王,便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奈何,韩信却优柔寡断,他回答:“汉王待我甚厚,我怎能向利而背义。”看到韩信没有采纳自己的言论,蒯通便知大事不妙,从此远离韩信,并装疯卖傻希望躲过一劫难。

从结果上来看,事实也的确像蒯通所说的那样发展了,只是这些都是后话罢了,当时韩信自己还不知道大难将至。

2、血溅未央宫,三族遭诛杀

在十年争霸的战争中,楚汉双方的实力虽然都有所减弱,但是相比于项羽而言,刘邦的后勤做得更好,更有韧性。

因此,在楚汉和谈之后,刘邦趁着项羽不备,单方面撕毁了条约,发动了对项羽最后的攻击。在韩信的带领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让楚军军心涣散,最终项羽兵败乌江而自杀。

回首往昔,可以说刘姓江山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当年他担任主帅之后,从西向东先后击败了魏、代、赵、燕、齐,有着泼天之功。

因此,在西汉建立之后,刘邦便封他为王。只是,刘邦虽然封了韩信,但心中却一直都忌惮着他,生怕他有造反之心,所以处处提防他。

可是,即使如此,刘邦对韩信依然还是不放心。后来,更是找了一个借口,削掉了韩信的“王”,封为了“淮阴侯”,丝毫的兵权都没有给他。

当时,韩信虽然被称之为“淮阴侯”,但是却相当于被变相囚禁在长安。公元前198年,代地的阳夏侯陈豨兴兵叛汉,刘邦御驾亲征。

临走之前,刘邦还告诉自己的夫人吕雉,若有造反之人必定是韩信这类人,一旦有此事发生你只需与萧何商量即可。

果然,在刘邦远征期间,有人告发韩信趁机叛变、意图谋反。吕雉立刻找来了萧何,与他商讨如何除掉韩信,就这样一个“毒计”便问世了。

一天夜里,萧何将韩信骗到了未央宫中,趁此机会,守卫们将韩信抓了起来,绑入了未央宫内的钟室内,用竹剑将韩信活活戳死。

为了永绝后患,吕雉随即又将韩信的父族、母族、妻族尽数屠灭,所涉及的人数成百上千,用血流成河也不夸张,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三、若韩信听从蒯通之言,能逃脱一死吗?

话又说了回来,如果在北上灭齐的过程中,韩信听从蒯通的言论,自立为王、三分天下,他能够成功吗?这个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大致有以下两点原因。

1、韩信自身的懦弱与自卑

年轻的时候,韩信曾遭到了“胯下之辱”,现如今很多人将这件事情看作是韩信“能屈能伸”。

但从某个角度而言,也可看出他没有那种大丈夫“血溅当场”的气魄,或许也是因为家庭遭遇的原因,使得韩信有抱负,但又有少许的懦弱。

再比如,韩信在拒绝蒯通的建言之后,从表面上来看,他不相信刘邦会杀他,但内心深处却很认可蒯通的说法。

因此,此后不久,韩信一边向刘邦索要封赏,一边还向他索要承诺,即是所谓的“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简而言之,就是天下没有人能杀韩信。

看到刘邦向自己信誓旦旦地承诺之后,韩信内心也放心了,开始专心帮刘邦打天下,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奈何,王朝建立还没有多长时间,吕雉联手萧何便将他给杀了,未央宫、梁头之上、竹签戳死等也没违反“三不杀”的诺言。

从上述的介绍来看,韩信不是没有反抗刘邦的实力,也不是没有预料到刘邦会杀自己,只是他不敢反对刘邦。

在他看来,自己虽然军事才华很高,但其它方面的实力却不行,甚至军队自己只有指挥权,而没有所有权,各方面的顾虑非常多。

在此情况下,韩信只能够仗着才华,向刘邦索要一些官职、荣誉,并不敢反对他的统治,也注定了韩信即使造反,最后也不会成功,因为他心底里压根不相信自己会成功。

2、韩信缺少野心

当韩信拒绝蒯通之后,蒯通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来评价韩信,大致意思就是:只考虑细节的人,不可与他谋大事;只想为人臣得人,当然不会有当君王的意图。

单单这一句话,就足以看出,韩信没有称王称霸的野心。在诸侯割据的楚汉时期,韩信缺少统一天下的雄心,只想成为一个封疆大吏,堂堂正正地渡过自己的一生。

总而言之,韩信虽然有将相之才,但却无帝王之心。即使短期内反叛刘邦成功,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他也仅仅是“项羽第二”罢了,甚至从某方面来说,他还不如项羽呢!

可惜的是,韩信虽然是这么想的,但是当权者却不这样认为。天下初定之后,韩信的作用也没了,他的末日也在悄然到来。

从齐王到楚王,再到被贬为淮阴侯,其实都代表着一种信号,只是韩信还在抱有“三不杀”的幻想罢了。

当未央宫中的事情发生后,韩信此时才算是彻底明白,大声叫喊着:“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作为一名军事家,韩信无疑是历史上有名的名将,可是他的军事思想再怎么强大,都不能掩盖政治谋略的孱弱。

如果在西汉建立之后,韩信能像张良一样归隐山林,亦或者像萧何一样自污,还有可能活下来,奈何他对功名利禄太过于执着。

严格来说,韩信从项羽军中走出,成为刘邦帐下大元帅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似乎就已经注定了。

参考文献:

《史记》

《汉高祖功臣颂》

《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如果当初韩信听从蒯通建议,举兵自立,会不会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阔儿看世界标签:韩信,刘邦,项羽,萧何,魏国,刘备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最容易成就英雄和造就英雄,项羽,关羽和韩信都是三国有名的英雄,而今天小编想跟大家一起探讨探讨韩信的历史功绩,如果韩信选择举兵自立,那么是否能一统天下呢?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韩信这个人,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在中国军事史上也赫赫有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

  • 闲聊强汉(卌七)韩信临死前为什么要出卖蒯通?他在借刀杀人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韩信,蒯通,刘邦,吕雉,萧何,代王,强汉,汉朝,秦朝,借刀杀人,春秋战国

    当刘邦带兵出征讨伐反叛的代王陈豨时,韩信利用京城空虚的机会联络旧党,组织政变。最终这次政变以失败而告终,韩信也被萧何诱入长乐宫,被皇后吕雉处死在钟室之中。临死前的韩信觉得自己很憋屈,曾经不可一世的功勋也化为乌有。于是他留下遗言,声称自己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谋士蒯通的建议,拥兵割据齐国,成为与项刘三足鼎立

  • 蒯通唆使韩信叛乱,刘邦不仅赦免了他,还重用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韩信,刘邦,蒯通,三毛,高祖

    汉朝高祖刘邦手下文臣武将众多,陈平、韩信等都赫赫有名,这其中也不乏像蒯通这样的能言善辩之士,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语言也是最厉害的武器,不但能力挽狂澜,有时还能反击敌人。蒯通从容地回答说:"陛下,秦朝法度废弛、政权瓦解的时候,天下大乱,各个诸侯国纷纷自立起兵造反,英雄豪杰们像乌鸦一样纷纷聚集。秦朝被推

  • 蒯通与韩信:两大智者间的、一场历史性的心灵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一遇旧人标签:韩信,蒯通,项羽,汉王,齐国

    一天,一个相面先生打扮的人走进了韩信的军帐。韩信看见来人后,先是一愣,而后觉得此人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稍加思索后,韩信问道:“您不是蒯通先生吗?”“是的,我也是相面先生!”来人赶紧强调道。韩信接着漫不经心地问道:“先生看相采用什么方法呢?”蒯通郑重其事地回答道:“人的尊贵与卑贱在于骨骼;忧愁与喜悦

  • 说自己是狗还能救命?蒯通在刘邦手底下保命,这嘴皮子厉害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人物故事标签:刘邦,蒯通,韩信,项羽,吕雉,萧何

    | 说自己是狗还能救命?蒯通在刘邦手底下保命,这嘴皮子厉害了韩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论是西汉开国功臣的身份,还是汉初三杰的名头,都是人们所熟知的,胯下之辱更是成了忍辱负重的代名词。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韩信最终却是被吕后和萧何联手算计死的下场,让人唏嘘不已。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天天闷闷

  • 韩信死时悔恨“不用蒯通之言”,其实不是他不想反而是根本反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清蒸一口气标签:韩信,蒯通,刘邦,灌婴,樊哙,萧何

    史记中韩信在即将被吕后杀掉的时候,说了一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韩信口中的“儿女子”,“儿”意为“小子”、“小人”,应该指的是萧何。萧何是韩信的伯乐,是他的恩人,韩信对萧何是非常信任的。但最后萧何却骗了他,赚他进宫,于是吕后命武士在长乐宫钟室杀了韩信。所以说,成也萧何,败

  • 品读千年人精蒯通,感悟个人命运与国家平台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蜀南培培标签:蒯通,韩信,刘邦,项羽,曹参,赵高

    古今中外,排得上号的人精,蒯通绝对算一个,纵是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司马迁也在《史记》里给了他足够的篇幅。要知道太史公可不是“李哥”或“李老”这样的感情名号,而是仅次于皇帝老儿比丞相还要大的大官街,而且这大官只干一件事——专门记史。想要太史公记你一笔,真的好难好难滴呢。蒯通这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平头

  • 蒯通是如何劝韩信独立的?如果韩信听蒯通的,结果会怎么样呢?

    历史解密编辑:宠到家了标签:韩信,蒯通,刘邦,项羽,齐国,龙且

    韩信打败龙且占领了齐国之后,齐国的术土蒯通见刘邦和项羽都在极力争取韩信,知道韩信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就想劝韩信自立,齐国不再依靠他人。蒯通见到韩信后,先转弯抹角地对他说:“我曾经学过相人之术。”韩信问: “你相人相得准吗?”蒯通回答:“一个人的贵贱,看他的骨法;喜怒哀乐,表现在外表上;至于事业之成败

  • 闲聊强汉(卅五)蒯通劝韩信背约伐齐,其志在割据齐国自立为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韩信,蒯通,齐国,刘邦,燕王,秦朝,汉朝,闲聊强汉,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舞台,各种英雄豪杰在这个舞台上亮相,然后表演出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英雄豪杰,自然有卑鄙无耻的小人,也会有阴险狡诈的阴谋家。本章所讲到的蒯通就是这么一位阴谋家,可以说是楚汉战争时期最顶尖的阴谋家。历史上认为他是集战国权变阴谋之术大成,有着高超的辩才和智慧。他在这段时期

  • 当初韩信能听从蒯通建议,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提前到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韩信,蒯通,刘邦,项羽,汉王,勾践,汉朝,春秋战国,秦朝

    韩信被封齐王后,实力最雄厚的人变成了三个:楚王项羽、汉王刘邦、齐王韩信。韩信的地位骤然上升,其一举一动关系着刘邦和项羽的兴亡成败。项羽也看到了这一点,连忙派说客武涉去游说韩信。武涉直接开门见山,一见韩信就说:“今楚汉二王相争,您起决定作用,投楚则楚胜,投汉则汉胜。但您应该看到,您之所以有今日,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