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一朝的丞相公孙弘为何成功?又因何被后世看不起?

汉武帝一朝的丞相公孙弘为何成功?又因何被后世看不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1104 更新时间:2023/12/8 10:50:29

汉武帝一朝,一共用过十三位丞相,七位非正常死亡,剩下的要么碌碌无非,要么战战兢兢。只有公孙弘活得最精彩,不光有所建树,还在任上寿终正寝。所以题干说,公孙弘是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一点没错。

公孙弘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为何如此悲催呢?原因就是汉武帝行皇权独裁,与相权矛盾很深。这就导致丞相们要么结局悲惨(比如庄青翟田蚡公孙贺),要么屈从皇权,做个尸位素餐之人(比如石庆)。越到后期,丞相们的存在感越低,末年公孙贺因为被任命为丞相,竟被吓哭了!

那么公孙弘何德何能,凭什么活得那么精彩呢?

一、品行好:为人简朴,不作伪,不结党营私

《史记》对公孙弘的人品,采以鄙视的立场,其实不公平。公孙弘的为人,至少有三点值得赞赏。

生活简朴:公孙弘身为丞相,俸禄不菲,但是他“躬身菲薄,所得俸禄以奉待之”,“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馀。士亦以此贤之。”,把钱都花在了奉养贤士身上,自己穿布衣盖破棉被。因为过于简朴,还受到了政敌的诽谤,认为公孙弘是沽名钓誉。

公孙弘

不作伪:面对汲黯等人的指斥,公孙弘坦言承认自己就是沽名钓誉,并说,沽名钓誉总比不顾名誉,挥霍奢侈违法乱纪好吧?作为一名丞相,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如果还继续“沽名钓誉”,其实就已经不是沽名钓誉了,而是一个人的品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不结党营私:汉武帝非常反感大臣们养门客,公孙弘却例外,他在府中开东门,专门用来接待门客学士,却从来没因此受到汉武帝批评和猜忌。原因就是公孙弘养客却不结党,更不营私。丞相之位,本就是利益矛盾的中心,很多人就是死于此,比如田蚡、窦婴。公孙弘能让自己置身于利益纷争之外,跟他独善其身的修为息息相关。

这是这些优良的品行,让公孙弘虽然时时刻刻处于流言蜚语之中,但是没有人能真正抓到他的短处。

二、情商高:善于化解矛盾,善于平息危机

历史上为何对公孙弘的人品持怀疑态度?这跟他略显圆滑的处事态度有关,缺少所谓的骨鲠之气,做人没有棱角,甚至被认为没有原则。其实这一点,何尝不是公孙弘情商高的表现。

汉武帝

比如前文所说,汲黯指责公孙弘作伪,公孙弘不辩解,辩解只会加深矛盾,还容易越描越黑,坦言承认,反而让对方的大炮,放了空响。

还有一次,公孙弘和汲黯面君,公孙弘察言观色,发现汉武帝并不赞同他与汲黯的提议,于是他临时改变策略,迎合汉武帝,弄得耿直的汲黯火冒三丈,当场指责公孙弘奸诈。面对汲黯的轰炸,连汉武帝也对公孙弘的为人起了疑心,你看公孙弘的解释多技巧:

“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了解我的人就会知道我的忠诚,像汲黯这种人,他是不了解我,那么就让他认为我不忠诚吧。这种回答方式,看起来文不对题,其实充满技巧。

首先回避了矛盾的尖锐对抗,如果直接回击,会越陷越深,最终顶多是两败俱伤;其次,这个说法容易把汉武帝拉回对往事的整体印象,而不是纠缠于眼前一件事;再者,这种说法有划界限之嫌,将汉武帝与自己划归为“知己”,反而让汉武帝对自己更信任。

汲黯

所以,这句轻描淡写的话,效果极佳:“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让政敌的一发炮弹,变成了香甜的糖果,这种情商不是一般的高。

正是公孙弘的圆滑,让人产生他没有道德底线的错觉,虽然屡屡让自己躲过中伤,但是诟病却愈深。

三、能力强:儒法结合,有建树

公孙弘此人最神奇的一点是,他从四十一岁才开始读书,之前做过短暂的吏员,人生的大多数时光,他是养猪为生。他第一次被举荐出仕时已经六十岁,因为出使匈奴让汉武帝不满意,受到批评,回来后就辞职回家。

公孙弘的仕途,在他七十岁那一年,第二次被家乡举孝廉,入京为待诏开始。

公孙弘跟当时的儒生不大一样,他奉行的儒法杂用,以儒学为纲,以法家为用。这种儒法结合的方式,暗合了汉武帝的治国之道。

公孙弘

汉武帝虽然支持罢百家尊儒术,但是他个人骨子里行的是法家之术。汉宣帝就曾经直言不讳,说汉武帝是“王霸杂用”。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不光不利于行政,更不利于思想统一,估计汉武帝自己也很矛盾:儒家听起来那么好,我怎么感觉法家更实用呢?

公孙弘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法家思想,为汉武帝的法术,提供了儒家理论依据,也为冰冷的法家,戴上了一顶温情的帽子。

公孙弘最早得到汉武帝重视,就是一篇对策,在策书中,公孙弘提出了“和”的概念,将法家与儒家,以对立统一的思想,糅合在一起。比如,他讲儒家的礼仪,与法家的赏罚时,认为礼仪与赏罚既是对立的两种方式,也是统一的治理手段,“礼仪服之,赏罚顺之”,不矛盾,要结合使用,相得益彰。

这种观点等于为汉武帝推开了一扇窗,让他的法家手段,获得了理论支持,也为儒家治国的弊端,打了补丁。

公孙弘与汉武帝

四、技巧妙:善于处理君臣关系

公孙弘最成功的一点,在于他与汉武帝的相处之道。伴随在汉武帝这头猛虎之侧,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作为丞相,避免不了形成相权与皇权的矛盾,犹如虎口夺食。公孙弘怎么让汉武帝成功变成了可人的猫咪呢?

公孙弘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不强谏,意见提了,接不接受在你;二是适当妥协,换取成果最大化,而不是完胜。

古人讲求的尽忠,往往要求大臣们坚持原则,自己的意见如果皇帝不接受,要坚持不懈,不能妥协,甚至死谏,仿佛只有这样才是忠臣。公孙弘不是,他认为做臣子的只要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就算尽责了,至于接受不接受,那是皇帝的事,臣子不需要,也不应该强谏。

是公孙弘无原则,还是大臣们愚忠?其实都不是,帝制结构下,皇帝的个人作风,对朝政决策影响极大,大臣们该如何尽责,其实要视皇帝而定。汉武帝很独裁,不希望跟大臣们分享决策权,他把丞相定义为执行机构,顶多是决策参谋。在这种情况下,你跟他强谏,那就有强制分权的嫌疑,虽说骨鲠气十足,也是不明智的做法。

汲黯

公孙弘是不是那就那么不负责任,把责任完全推给汉武帝呢?其实也不是,他还是会采取一些灵活措施,弥补妥协的后果。

比如,汉武帝在元朔年间,发动了三场大的工程——打通西南夷、兴建沧海郡、新建朔方郡。三大工程,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北。其中打通西南夷的道路修建已经耗时六年,死伤无数士卒,沧海郡兴建两年,让燕赵疲惫。

虽然公孙弘表示过反对,汉武帝一直不采纳。现在又要修朔方郡,公孙弘再次上疏反对。

“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汉武帝派朱买臣去责难公孙弘,公孙弘立刻先承认错误,我就一个见识鄙陋之人,认识不清修筑朔方郡有这么大的战略意义,同意皇帝的英明决定。不过,国家确实承受不起这么大的压力,请停了西南夷和沧海郡兴建,一心一意搞好朔方营建。汉武帝批准了!

这就是公孙弘的沟通技巧,虽不强谏,但是会用妥协的方式,达成目的,不追求完胜,而是力求成果最大化。假如公孙弘一味跟汉武帝顶牛,会那么痛快地答应罢西南夷和沧海吗?恐怕直接罢了公孙弘!

公孙弘

最成功的丞相,为何被后人看不起

公孙弘虽然事业成功,可是在历史上,对公孙弘的诋毁颇多,包括司马迁在内,史学界大多认为公孙弘是个两面三刀,明哲保身,擅长奉迎的无原则的小人,甚至是一个阴险歹毒的家伙。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公孙弘时,说他是长着毒牙的蛇!

笔者个人认为,公孙弘被妖化了。

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态度,就存在太多贬抑,对公孙弘这种缺少骨鲠之气的人,也是很不欣赏,乃至于鄙视。正统的儒生们,更不接受公孙弘看似软弱,对皇帝一味奉承的做派。再加上公孙弘的思想,是儒法兼用,为儒生们所不喜。

其实客观分析,公孙弘虽然圆滑,但作为丞相,首要责任就是协调百官与皇帝的关系,维护朝政稳定,偏激的作风,显然更不适合。

洁身自好,不结党营私,一心扑在朝政上,这样的人不应该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

标签: 刘彻公孙弘丞相司马迁儒生法家

更多文章

  • 西汉丞相之位频繁遇难,公孙丞相却寿终正寝,公孙弘的为官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公孙弘,丞相,刘彻,皇上,为官,主父偃

    公孙弘,西汉丞相,与旁人不同的是,公孙弘四十岁才开始读书,六十岁初徵博士,后来出使匈奴,不合皇上心意,于是免官回家。七十岁的时候汉武帝下令要求郡国举荐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收到了汉武帝的青睐,于是又被任命为博士。前124年,公孙弘拜为丞相。公孙弘能够在丞相之位上平凡渡过没有祸患,和他为臣的智

  • 如何在征召制下成为丞相——公孙弘的成功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青年农民小黑胖标签:皇帝,丞相,才干,公孙弘,征召制,尚书令

    在征召制的模式下,人才的选拔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偏好和实际需要,而这种制度下的晋升也并非唯一途径。公孙弘就是一个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采取切实可行策略的代表, 成为了西汉的丞相。公孙弘出身卑微,没有任何显赫的背景,但他却拥有强大的思想能力和才智,因此在进入官场后很快就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和赏识。公孙弘深入学习兵

  • 被称为毒牙丞相的公孙弘,真的靠拍马屁,六年从老百姓做到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公孙弘,丞相,主父偃,刘彻,董仲舒,司马迁,皇帝,史记

    丞相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人臣所能达到的顶峰。自汉武帝起,丞相还有一个荣誉——封侯。所以,在帝制社会,一个人能做到丞相位置,无异于登天。当然,汉武帝一朝除外,那时候的丞相是高危职业。汉武帝一共提拔了十三位丞相,六位被杀,一位自杀,剩下的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只有两位除外,一位是最后一任丞相田千秋,另

  • 公孙弘从布衣到丞相只用了6年,经常给同事挖坑,到底是忠还是奸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丞相,刘彻,刘恒,汲黯,公孙弘,主父偃,董仲舒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丞相,他之所以著名,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身上有比较浓厚的传奇色彩。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小的狱吏,没干多久就因作风问题被免职,一度落魄到海上养猪为生;40岁又开始正儿八经地潜心学习,60岁的时候才被推荐入仕,没干多久,却因出使匈奴回来汇报工作让大老板汉武帝感觉不尽如人意而再

  • 削竹简抄读的公孙弘,是怎样大器晚成,最终成为布衣丞相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丞相,武帝,刘彻,皇帝,宰相,汲黯,公孙弘,主父偃

    《三字经》中“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自勉。”描述的是:西汉时期,公孙弘以及董仲舒的弟子路温舒早年皆因家贫而买不起书。于是路温舒便将书抄于蒲草之上,而公孙弘则在自己牧猪的竹林中砍伐竹子削成竹简,将内容抄于竹简上。虽然他们二人没有书,但是却不忘勤奋勉励。公孙弘削竹简抄读浮雕今天我们就说说公孙弘的故事

  • 汲黯两次硬怼公孙弘,却被轻松化解,堪称教科书般一对一现场教学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公孙弘,汲黯,刘彻,丞相,齐国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的第六任丞相,当他进入官场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年逾七十的老头。让人奇怪的是,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为数不多能够老死在丞相任上的。要知道,汉武帝亲自任命了12任丞相,有6人的下场都是惨死,死亡率高达50%,公孙弘能够在丞相任上死去,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由此可见,公孙弘的确是有一些本事的,

  • 汉朝以丞相封侯第一人,公孙弘有何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封侯,丞相,武帝,刘彻,贾谊,汲黯,汉朝,公孙弘,董仲舒

    元光五年(前130年)八月,汉武帝再次下诏各郡国举贤良,菑川国再一次推荐公孙弘赴京。能够进京接受皇帝召见,这绝对是天大的机会。元光元年(前134),广川人董仲舒就是在与武帝的策问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而名扬天下。但公孙弘对送上门的机会却予以婉拒,建元元年(前140)公孙弘就曾被郡国举荐

  • “李姓”富豪有哪些?李想、李斌携手登榜,李蔡美灵家族拥有千亿

    历史解密编辑:柳先说标签:李想,李斌,李蔡美,富豪榜,李宁,胡润百富榜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姓李的人口超过1个亿,是全国前三大姓氏之一。李姓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我国西南和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下面依据胡润研究院公布的“2022胡润百富榜”数据,来看看到底有哪些“李姓”富豪登上榜单。维达集团创办人李朝旺排在富豪榜第1127名,出生于广东江门,64岁身价55亿元。维达为亚洲具规模

  • 石庆圣:英超7连红,昨天都是欧冠!(冠军福利)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综艺分享标签:英超,英冠,欧冠,诺维奇,西布朗,石庆圣,布莱克本

    昨天的比赛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虽然两场冠军赛确实存在失误,但胜场总收入不成问题。他们还赢得了冠军联赛和曼城的大胜利,并且最多的连续进球都得到了精心管理,收获没有问题。还有,昨晚NBA比赛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掘金犯了一个错误,我要向大家道歉。但是,NBA4连胜的实时表现仍然不是问题。今晚的NBA比赛还处

  • 林高远逆转张禹珍,樊振东/王曼昱苦战晋级 | WTT新加坡大满贯赛

    历史解密编辑:乒乓世界标签:张禹珍,奥林匹克运动会,林高远,世乒赛选拔赛,梁靖崑,新加坡,樊振东,王曼昱,大满贯赛

    2023WTT新加坡大满贯赛继续进行,男单1/16决赛今天正式拉开了幕布。继首轮比赛3比0战胜了丹麦选手乔纳森后,梁靖崑又在今天比赛直落三局战胜了东道主选手冯翊新,顺利晋级16强。和首战开局被乔纳森咬到17:17平后才分出胜负相比,今天梁靖崑更显张弛有度,几乎没有给对手任何机会。赛后梁靖崑认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