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穷兵汉武(十三)公孙弘气量狭窄嫉贤妒能,为何刘彻破格将其拜相

穷兵汉武(十三)公孙弘气量狭窄嫉贤妒能,为何刘彻破格将其拜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3803 更新时间:2023/12/8 10:34:11

公孙弘是汉武帝刘彻亲政初期著名的丞相,他打破了稀罕未封侯不能拜相的潜规则,成为第一个先拜相后封侯的丞相。由于他是刘彻破格提拔的,而在执政中又表现出了气量狭窄和嫉贤妒能的缺点,所以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这些争议一方面来源于他不遵守西汉传统官场规则的提拔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他积极排挤有能力的官员,表现出了气量狭窄和嫉贤妒能的品行。在中国古代王朝对于丞相这样重要的官职,在品行道德方面的考评是尤为重要的。公孙弘的品行评价并不高,刘彻却破格将其提拔,引发了历史学者们的很多争议。

对于刘彻提拔公孙弘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公孙弘作为儒家承前后的人物,对儒家学创新作出重要贡献,得到了儒家官员的支持。另一种是认为公孙弘能力比较卓越,对西汉发展的政治路线上与刘彻不谋而合,所以受到刘彻的推崇。然而从史书上看,上述两个原因其实是非常牵强的,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不论是从儒家学者中的地位,还是从个人能力上来看,公孙弘都不是最优秀的。如果单从这两个方面找人,在西汉比公孙弘更有资格的不只一两个。为了这点牵强理由,让刘彻破格拜相,实在是说不过去。

公孙弘虽然在儒家学者中名气很大,尤其是以专修《公羊传》出名,但他并不是单纯的儒家学者。实际上在执政过程中,公孙弘表现的是外儒内法的政治态度。在国家的教化和立法层面,公孙弘比较倾向于儒家的仁义学说,而且讲究德政,但到了执行层面则是两回事。他在执行层面更多的是用法家手段,对于刑名之术和赏罚分明的方面操作比较多。从这点上看,公孙弘其实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并不是真正的儒家学者。而真正的儒家学者如董仲舒等,反而是被公孙弘排斥的。董仲舒就多次被公孙弘排挤,甚至被下放陷害到诸侯王领地当国相。

董仲舒先后被迫到江都王刘非和胶西王刘端的领地当国相,这实际上是遭到打压和排挤造成的。这两位诸侯王都是崇尚黄老学说的,而且都是以残暴著称,被处死的国相都好几个。董仲舒被派去刘非处当国相,当时还是窦太后执政,作为儒家官员被打压是意料之中。而被派去刘端处当国相,这时候已经是刘彻亲政,公孙弘等儒家弟子已经发迹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董仲舒变相被贬,实际上就是公孙弘借刀杀人的操作。他知道刘端讨厌儒家学说,想要借刘端之手除掉董仲舒。后来董仲舒当了几年国相便称病辞官,其实就是为了自保。

如果刘彻真的以儒家为标准用公孙弘,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公孙弘陷害董仲舒。实际上从刘彻的行为上看,他自己对儒家学说也是挑选着使用的。对自己的雄才大略有利地“大一统”思想,刘彻是非常推崇的。不利于自己统治的“德政”和“天人”思想,刘彻要么是篡改,要么是摒弃。刘彻本质上是好法术、刑名等法家治国理论的人,董仲舒虽然多次规劝,但刘彻并不听从。从这个角度看,公孙弘坑害董仲舒,其实还符合刘彻的心思。至少刘彻不希望以德和民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占据自己统治的西汉朝廷。

至于说公孙弘能力出众,与刘彻不谋而合的原因,其实也要分情况来看。大量引入儒家学者到朝廷担任官位,排挤黄老学说,这方面公孙弘和刘彻是有共识的。但在国家对外的发展策略上,公孙弘也不同意刘彻的方略。刘彻否定了和亲政策,拉开了与匈奴的战争。他还在东北修沧海郡,在西南开通大道,目的是将东北和西南纳入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而公孙弘认为东北和西南都是蛮夷之地,浩大的工程不但给中原形成负担,而且没有什么收益。他甚至在卫青夺取河套平原后,反对在此设立朔方郡和五原郡。

由此可见公孙弘的政治方略是趋于保守的,只顾中原腹地,而不愿意经营周边和扩充汉土。这与刘彻的雄才大略是矛盾的,两人也因此而产生了很大的争论。尽管如此刘彻并没有拿下公孙弘,而是通过朱买臣驳得公孙弘哑口无言。但这也说明了两人在治国方略上的差异,公孙弘更加的短视和保守。因此说刘彻因为儒家学说和能力的原因提拔公孙弘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这两方面都不是公孙弘最出类拔萃的地方。综合刘彻和公孙弘的行为看,他破格对公孙弘拜相,是应为公孙弘是典型的伪君子,够无耻且没有下限。

公孙弘为官期间与法家理论的人走得很近,比如与著名的酷吏张汤便是相交莫逆。他的这种行为让很多正直的君子方案,不论是儒家学者,还是黄老学者都排斥他。比如刘彻曾经的太子洗马汲黯就指责公孙弘是欺世盗名之辈,说他看似俭朴的生活方式都是沽名钓誉。汲黯是刘彻评价最高的大臣,也是刘彻最怕的大臣。刘彻称汲黯是“社稷之臣”,在很多地方重用汲黯,甚至在汲黯面前都不敢衣冠不整。就是因为汲黯太正直了,又是黄老学说派系的。汲黯会直言不讳地指出刘彻的缺点,这让刘彻又爱又恨。

因此刘彻在任用汲黯的同时,却将其压制在九卿之位,其主要原因就是汲黯不愿意和刘彻同流合污。但公孙弘不同,他是伪君子,可以不要脸的干些肮脏的事情。比如排挤同僚,坑害董仲舒这种事情,公孙弘没有一点心理压力。而公孙弘的虚伪也让他在真正的儒家官员中名声不好,这让他不得不依靠刘彻才能在朝廷立足。比如公孙弘的朋友高贺就说他的俭朴是装出来的,他外表是粗布衣裳,里面却藏着华贵的衣服。高贺还说公孙弘对外自称只吃一道菜,实际上在家里摆了五个大鼎吃饭,这是典型的虚伪做作。

公孙弘虚伪不要脸的名声不但在朝中众所皆知,就连诸侯王里面也对其低劣的人品认识很深。在淮南王刘安案发之前,他就对朝廷官员进行过评价,对公孙弘的评价是最低的。当时汲黯在朝廷任右内史,掌管京畿事务,刘安非常的忌惮。他说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他把公孙弘比做可以像落叶一般轻易震落的,这说明公孙弘就不是忠于刘彻的官员,而是可以被利益收买的墙头草。实际上刘安在安排人刺杀卫青时,也说公孙弘不用刺杀就能被收买。

刘彻声称用儒家治国,实际上是利用儒家官员排挤黄老官员,夺取朝廷的大权,因为在全国儒家官员的势力最大。但在治国方略上,他主要还是玩的法家那套。但法家名声不好,被秦朝搞得声名狼藉,没法直接引入朝廷,所以他干脆挂羊头卖狗肉。刘彻遇到公孙弘,恰好是王八看绿豆,成了黄金搭档。所以刘彻任用的官员中,大量的法家酷吏借着儒家官员的名声上位了,如张汤、宁成等人在刘彻手下混得风生水起。而公孙弘的存在就是为了给这些酷吏当保护伞,让他们能够尽情地施展法家治国的那一套方略。

刘彻其实是个真小人,他刚言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劝说。像汲黯、董仲舒这样的大臣天天劝他,他反而感到反感。如果刘彻把汲黯或者董仲舒等人搞到丞相的位置上去,那张汤等人在朝中岂有生存的空间和机会?因此对于刘彻来讲只有公孙弘这种伪君子用起来最顺手,而破格提拔拜相又让公孙弘与勋贵集团格格不入,这让刘彻不担心他与勋贵集团同流合污。由于公孙弘年老,因为虚伪而得罪的人太多,所以他必须依靠刘彻的庇佑才能生存,这是刘彻最能放心使用他的原因。但刘彻这种利用小人的手段只是一时之利,长期以往却是国之大害。在他晚年出现的朝政乱局,便是这种隐患爆发的结果。

更多文章

  • 汉武帝一朝的丞相公孙弘为何成功?又因何被后世看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刘彻,公孙弘,丞相,司马迁,儒生,法家

    汉武帝一朝,一共启用过十三位丞相,七位非正常死亡,剩下的要么碌碌无非,要么战战兢兢。只有公孙弘活得最精彩,不光有所建树,还在任上寿终正寝。所以题干说,公孙弘是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一点没错。公孙弘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为何如此悲催呢?原因就是汉武帝行皇权独裁,与相权矛盾很深。这就导致丞相们要么结局悲惨

  • 西汉丞相之位频繁遇难,公孙丞相却寿终正寝,公孙弘的为官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公孙弘,丞相,刘彻,皇上,为官,主父偃

    公孙弘,西汉丞相,与旁人不同的是,公孙弘四十岁才开始读书,六十岁初徵博士,后来出使匈奴,不合皇上心意,于是免官回家。七十岁的时候汉武帝下令要求郡国举荐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收到了汉武帝的青睐,于是又被任命为博士。前124年,公孙弘拜为丞相。公孙弘能够在丞相之位上平凡渡过没有祸患,和他为臣的智

  • 如何在征召制下成为丞相——公孙弘的成功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青年农民小黑胖标签:皇帝,丞相,才干,公孙弘,征召制,尚书令

    在征召制的模式下,人才的选拔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偏好和实际需要,而这种制度下的晋升也并非唯一途径。公孙弘就是一个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采取切实可行策略的代表, 成为了西汉的丞相。公孙弘出身卑微,没有任何显赫的背景,但他却拥有强大的思想能力和才智,因此在进入官场后很快就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和赏识。公孙弘深入学习兵

  • 被称为毒牙丞相的公孙弘,真的靠拍马屁,六年从老百姓做到丞相?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公孙弘,丞相,主父偃,刘彻,董仲舒,司马迁,皇帝,史记

    丞相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人臣所能达到的顶峰。自汉武帝起,丞相还有一个荣誉——封侯。所以,在帝制社会,一个人能做到丞相位置,无异于登天。当然,汉武帝一朝除外,那时候的丞相是高危职业。汉武帝一共提拔了十三位丞相,六位被杀,一位自杀,剩下的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只有两位除外,一位是最后一任丞相田千秋,另

  • 公孙弘从布衣到丞相只用了6年,经常给同事挖坑,到底是忠还是奸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丞相,刘彻,刘恒,汲黯,公孙弘,主父偃,董仲舒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丞相,他之所以著名,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身上有比较浓厚的传奇色彩。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小的狱吏,没干多久就因作风问题被免职,一度落魄到海上养猪为生;40岁又开始正儿八经地潜心学习,60岁的时候才被推荐入仕,没干多久,却因出使匈奴回来汇报工作让大老板汉武帝感觉不尽如人意而再

  • 削竹简抄读的公孙弘,是怎样大器晚成,最终成为布衣丞相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丞相,武帝,刘彻,皇帝,宰相,汲黯,公孙弘,主父偃

    《三字经》中“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自勉。”描述的是:西汉时期,公孙弘以及董仲舒的弟子路温舒早年皆因家贫而买不起书。于是路温舒便将书抄于蒲草之上,而公孙弘则在自己牧猪的竹林中砍伐竹子削成竹简,将内容抄于竹简上。虽然他们二人没有书,但是却不忘勤奋勉励。公孙弘削竹简抄读浮雕今天我们就说说公孙弘的故事

  • 汲黯两次硬怼公孙弘,却被轻松化解,堪称教科书般一对一现场教学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公孙弘,汲黯,刘彻,丞相,齐国

    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的第六任丞相,当他进入官场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年逾七十的老头。让人奇怪的是,公孙弘是汉武帝时期为数不多能够老死在丞相任上的。要知道,汉武帝亲自任命了12任丞相,有6人的下场都是惨死,死亡率高达50%,公孙弘能够在丞相任上死去,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由此可见,公孙弘的确是有一些本事的,

  • 汉朝以丞相封侯第一人,公孙弘有何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封侯,丞相,武帝,刘彻,贾谊,汲黯,汉朝,公孙弘,董仲舒

    元光五年(前130年)八月,汉武帝再次下诏各郡国举贤良,菑川国再一次推荐公孙弘赴京。能够进京接受皇帝召见,这绝对是天大的机会。元光元年(前134),广川人董仲舒就是在与武帝的策问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而名扬天下。但公孙弘对送上门的机会却予以婉拒,建元元年(前140)公孙弘就曾被郡国举荐

  • “李姓”富豪有哪些?李想、李斌携手登榜,李蔡美灵家族拥有千亿

    历史解密编辑:柳先说标签:李想,李斌,李蔡美,富豪榜,李宁,胡润百富榜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姓李的人口超过1个亿,是全国前三大姓氏之一。李姓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我国西南和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下面依据胡润研究院公布的“2022胡润百富榜”数据,来看看到底有哪些“李姓”富豪登上榜单。维达集团创办人李朝旺排在富豪榜第1127名,出生于广东江门,64岁身价55亿元。维达为亚洲具规模

  • 石庆圣:英超7连红,昨天都是欧冠!(冠军福利)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综艺分享标签:英超,英冠,欧冠,诺维奇,西布朗,石庆圣,布莱克本

    昨天的比赛整体表现还是不错的。虽然两场冠军赛确实存在失误,但胜场总收入不成问题。他们还赢得了冠军联赛和曼城的大胜利,并且最多的连续进球都得到了精心管理,收获没有问题。还有,昨晚NBA比赛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掘金犯了一个错误,我要向大家道歉。但是,NBA4连胜的实时表现仍然不是问题。今晚的NBA比赛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