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是汉武帝刘彻亲政初期著名的丞相,他打破了稀罕未封侯不能拜相的潜规则,成为第一个先拜相后封侯的丞相。由于他是刘彻破格提拔的,而在执政中又表现出了气量狭窄和嫉贤妒能的缺点,所以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这些争议一方面来源于他不遵守西汉传统官场规则的提拔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他积极排挤有能力的官员,表现出了气量狭窄和嫉贤妒能的品行。在中国古代王朝对于丞相这样重要的官职,在品行道德方面的考评是尤为重要的。公孙弘的品行评价并不高,刘彻却破格将其提拔,引发了历史学者们的很多争议。
对于刘彻提拔公孙弘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公孙弘作为儒家承前启后的人物,对儒家学创新作出重要贡献,得到了儒家官员的支持。另一种是认为公孙弘能力比较卓越,对西汉发展的政治路线上与刘彻不谋而合,所以受到刘彻的推崇。然而从史书上看,上述两个原因其实是非常牵强的,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不论是从儒家学者中的地位,还是从个人能力上来看,公孙弘都不是最优秀的。如果单从这两个方面找人,在西汉比公孙弘更有资格的不只一两个。为了这点牵强理由,让刘彻破格拜相,实在是说不过去。
公孙弘虽然在儒家学者中名气很大,尤其是以专修《公羊传》出名,但他并不是单纯的儒家学者。实际上在执政过程中,公孙弘表现的是外儒内法的政治态度。在国家的教化和立法层面,公孙弘比较倾向于儒家的仁义学说,而且讲究德政,但到了执行层面则是两回事。他在执行层面更多的是用法家手段,对于刑名之术和赏罚分明的方面操作比较多。从这点上看,公孙弘其实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并不是真正的儒家学者。而真正的儒家学者如董仲舒等,反而是被公孙弘排斥的。董仲舒就多次被公孙弘排挤,甚至被下放陷害到诸侯王领地当国相。
董仲舒先后被迫到江都王刘非和胶西王刘端的领地当国相,这实际上是遭到打压和排挤造成的。这两位诸侯王都是崇尚黄老学说的,而且都是以残暴著称,被处死的国相都好几个。董仲舒被派去刘非处当国相,当时还是窦太后执政,作为儒家官员被打压是意料之中。而被派去刘端处当国相,这时候已经是刘彻亲政,公孙弘等儒家弟子已经发迹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董仲舒变相被贬,实际上就是公孙弘借刀杀人的操作。他知道刘端讨厌儒家学说,想要借刘端之手除掉董仲舒。后来董仲舒当了几年国相便称病辞官,其实就是为了自保。
如果刘彻真的以儒家为标准用公孙弘,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公孙弘陷害董仲舒。实际上从刘彻的行为上看,他自己对儒家学说也是挑选着使用的。对自己的雄才大略有利地“大一统”思想,刘彻是非常推崇的。不利于自己统治的“德政”和“天人”思想,刘彻要么是篡改,要么是摒弃。刘彻本质上是好法术、刑名等法家治国理论的人,董仲舒虽然多次规劝,但刘彻并不听从。从这个角度看,公孙弘坑害董仲舒,其实还符合刘彻的心思。至少刘彻不希望以德和民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占据自己统治的西汉朝廷。
至于说公孙弘能力出众,与刘彻不谋而合的原因,其实也要分情况来看。大量引入儒家学者到朝廷担任官位,排挤黄老学说,这方面公孙弘和刘彻是有共识的。但在国家对外的发展策略上,公孙弘也不同意刘彻的方略。刘彻否定了和亲政策,拉开了与匈奴的战争。他还在东北修沧海郡,在西南开通大道,目的是将东北和西南纳入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而公孙弘认为东北和西南都是蛮夷之地,浩大的工程不但给中原形成负担,而且没有什么收益。他甚至在卫青夺取河套平原后,反对在此设立朔方郡和五原郡。
由此可见公孙弘的政治方略是趋于保守的,只顾中原腹地,而不愿意经营周边和扩充汉土。这与刘彻的雄才大略是矛盾的,两人也因此而产生了很大的争论。尽管如此刘彻并没有拿下公孙弘,而是通过朱买臣驳得公孙弘哑口无言。但这也说明了两人在治国方略上的差异,公孙弘更加的短视和保守。因此说刘彻因为儒家学说和能力的原因提拔公孙弘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这两方面都不是公孙弘最出类拔萃的地方。综合刘彻和公孙弘的行为看,他破格对公孙弘拜相,是应为公孙弘是典型的伪君子,够无耻且没有下限。
公孙弘为官期间与法家理论的人走得很近,比如与著名的酷吏张汤便是相交莫逆。他的这种行为让很多正直的君子方案,不论是儒家学者,还是黄老学者都排斥他。比如刘彻曾经的太子洗马汲黯就指责公孙弘是欺世盗名之辈,说他看似俭朴的生活方式都是沽名钓誉。汲黯是刘彻评价最高的大臣,也是刘彻最怕的大臣。刘彻称汲黯是“社稷之臣”,在很多地方重用汲黯,甚至在汲黯面前都不敢衣冠不整。就是因为汲黯太正直了,又是黄老学说派系的。汲黯会直言不讳地指出刘彻的缺点,这让刘彻又爱又恨。
因此刘彻在任用汲黯的同时,却将其压制在九卿之位,其主要原因就是汲黯不愿意和刘彻同流合污。但公孙弘不同,他是伪君子,可以不要脸的干些肮脏的事情。比如排挤同僚,坑害董仲舒这种事情,公孙弘没有一点心理压力。而公孙弘的虚伪也让他在真正的儒家官员中名声不好,这让他不得不依靠刘彻才能在朝廷立足。比如公孙弘的朋友高贺就说他的俭朴是装出来的,他外表是粗布衣裳,里面却藏着华贵的衣服。高贺还说公孙弘对外自称只吃一道菜,实际上在家里摆了五个大鼎吃饭,这是典型的虚伪做作。
公孙弘虚伪不要脸的名声不但在朝中众所皆知,就连诸侯王里面也对其低劣的人品认识很深。在淮南王刘安案发之前,他就对朝廷官员进行过评价,对公孙弘的评价是最低的。当时汲黯在朝廷任右内史,掌管京畿事务,刘安非常的忌惮。他说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他把公孙弘比做可以像落叶一般轻易震落的,这说明公孙弘就不是忠于刘彻的官员,而是可以被利益收买的墙头草。实际上刘安在安排人刺杀卫青时,也说公孙弘不用刺杀就能被收买。
刘彻声称用儒家治国,实际上是利用儒家官员排挤黄老官员,夺取朝廷的大权,因为在全国儒家官员的势力最大。但在治国方略上,他主要还是玩的法家那套。但法家名声不好,被秦朝搞得声名狼藉,没法直接引入朝廷,所以他干脆挂羊头卖狗肉。刘彻遇到公孙弘,恰好是王八看绿豆,成了黄金搭档。所以刘彻任用的官员中,大量的法家酷吏借着儒家官员的名声上位了,如张汤、宁成等人在刘彻手下混得风生水起。而公孙弘的存在就是为了给这些酷吏当保护伞,让他们能够尽情地施展法家治国的那一套方略。
刘彻其实是个真小人,他刚言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劝说。像汲黯、董仲舒这样的大臣天天劝他,他反而感到反感。如果刘彻把汲黯或者董仲舒等人搞到丞相的位置上去,那张汤等人在朝中岂有生存的空间和机会?因此对于刘彻来讲只有公孙弘这种伪君子用起来最顺手,而破格提拔拜相又让公孙弘与勋贵集团格格不入,这让刘彻不担心他与勋贵集团同流合污。由于公孙弘年老,因为虚伪而得罪的人太多,所以他必须依靠刘彻的庇佑才能生存,这是刘彻最能放心使用他的原因。但刘彻这种利用小人的手段只是一时之利,长期以往却是国之大害。在他晚年出现的朝政乱局,便是这种隐患爆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