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昭君入宫那年陈汤已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但为何还要出塞和亲呢

昭君入宫那年陈汤已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但为何还要出塞和亲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生活磁场 访问量:4125 更新时间:2023/12/23 7:01:06

汉朝在立国之初就和匈奴打的难解难分,有汉一朝,匈奴就如恶魔般的存在,常常令汉朝蒙羞。如汉高祖刘邦半生征战,率数十万大军出征仍有白登之围。

因汉初内患未平,百废待兴,所以不得不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遴选宗室女,携带厚礼出塞,以期与匈奴人和睦相处,争取发展缓冲时间。

但是匈奴人也实在豺狼本性,即使汉朝如此低声下气,仍是年年寇边,从未少过。汉文帝时期出于对匈奴侵略的愤怒,曾停止和亲,然而几次谋划,却仍然不是匈奴人的对手。文帝、景帝只能一边在上林苑驰骋奔射发泄怨气,一边默默继续实力。和亲的方式,断断续续,因为大多数是被迫的,所以史官写起来也深以为羞。好在终于在汉武帝时期大破匈奴人,一雪六十年耻辱。

汉武帝之后,汉朝的和亲政策并未停止,不仅和匈奴,还和乌孙等国继续施行送公主和亲的政策。然而的和亲,和汉初被迫的和亲并不相同,实际是出于政治需要,谈不上什么屈辱。我们不妨以昭君出塞为例来分析一下。

昭君的故事就不用过多介绍了,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有沉鱼落雁之姿,喜欢历史的,哪个没悄悄搜索过她的的资料呢?

王昭君是于公元前33年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的,此时她已入宫三年,未得到皇帝宠幸,因此自愿出塞寻找另一条人生道路。此时的皇帝是汉元帝,而在汉宣帝时“匈奴甚弱”,中国北方边塞就很少有事。之后,匈奴出现了“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再往后,匈奴有了南北之分,两相对峙。

而在王昭君入宫那一年,即公元前36年,名将陈汤出使西域,召集大汉屯田兵及各附属国兵马四万人讨伐北匈奴,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并写下那封闻名两千年的奏疏,其中那句“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是令人热血沸腾,激励了华夏男儿。

此时的汉朝与匈奴关系早已逆转,不是汉朝看匈奴眼色,而是匈奴看汉朝颜色。但为何昭君还要出塞和亲呢?

这是因为王昭君要嫁的呼韩邪单于是南部匈奴的单于。当时呼韩邪单于面临的形势并不太好:北方有北部匈奴,南方有强大的汉朝。他被夹在了中间,腹背受敌。于是,在公元前51年,也就是迎娶王昭君前约20年,呼韩邪单于就已经亲自入汉庭,正式向汉朝称臣。

此后呼韩邪单于三次来长安朝拜,下跪称臣。这二十年里,呼韩邪多次言辞恳切的请求汉室以公主许配给他,但始终未获应允。最终为了笼络南匈奴人,毕竟其有十余万精锐骑兵,汉元帝下令挑选了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这和之前被迫以公主和亲有本质区别,更多的是一种赏赐性质。呼韩邪单于虽然知道昭君身份低微,但看到昭君绝世姿容,加上毕竟是汉室以朝廷名义送亲的,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此后直到东汉灭亡,南匈奴大多数时间对汉朝服服帖帖,他们的单于必须经过大汉皇帝册封才算数。此外,南匈奴还派遣精锐骑兵加入汉军,在汉朝征战四方中出了不少力,甚至有的单于在随着汉朝军队出征时战死。

更多文章

  •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之对民众的教化,地方官学和民间私学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教化,儒生,董仲舒,地方官,民间私学,儒家思想

    古代社会是行政权力支配下的社会,政府是教化实践的主角,官学的兴起、教化主导思想的规划、施教人员的选拔、教化典型的塑造等,主要都是由政府经办或认可的,甚至皇帝本人也要亲身行教,以促教化之顺利开展。但对普通民众的教化绝非政府之专利,民间私学、乡里舆论礼俗等也都是教化的重要环节。为了施行对社会民众的教化,

  • 董仲舒推行孝廉制度, 倡导敬老爱亲

    历史解密编辑:章娱姐姐标签:孝道,操守,董仲舒,价值观,孝廉制度,敬老爱亲

    在古代中国,孝廉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这种制度最早由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所提出,并在他的倡导下成为了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董仲舒认为,孝是人类道德的核心,而将孝廉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能够确保官员们既有才能,又有道德操守,能够公正、高效地为国家服务。孝廉制度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需要形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李知微,天宝彍骑,建康人,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董仲舒,李知微,五经,建康

    李知微李知微,性格旷达,自视清高,通览史书,家境贫寒。一次月夜,过文成宫下,看到几十个小人儿站在古槐下,都几寸高,带着车马仆从,好像是有地位的人。李知微悄声屏气,想看看他们要干嘛。不一会,从东面破墙下的洞穴里,走出一个紫衣人。戴着高大的帽子,神态威严,所带的随从稍微高一点。古槐下的小人上前参拜,讨要

  • 衡水市博物馆“大汉儒宗”董仲舒儒学文化专题展开展

    历史解密编辑:圈衡水标签:董仲舒,衡水市,博物馆

    9月20日,由衡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衡水市博物馆承办的“大汉儒宗”董仲舒儒学文化专题展在衡水市博物馆临展厅开展。展览分为“汉承秦制·儒学式微”“汉武更化·独尊儒术”“阐道醇儒·高山景行”“遗迹犹存·遗风泽世”“董子故里·大儒之乡”五个部分,通过图片、文字、书籍、文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了一代儒学大

  • 孔融、徐干、董仲舒会聚:两汉山东的“北海文化圈”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孔融,徐干,曹操,诗人,董仲舒,山东省,北海文化圈

    文|冬华渤海古称“北海”,在渤海南岸的潍坊一带,历史上曾设有北海郡、北海国、北海县等。两汉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昌盛,统治者重视人才,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到了东汉,开始出现“文章”的概念,不少文士以文章显名。这段时间里,内外交融的“北海文化圈”,会聚了一批文学名家,成就了独特的文化

  • 衡水故城出土明万历年间石碑,佐证董仲舒“下帷授徒”

    历史解密编辑:人民资讯标签:石碑,碑文,碑额,董仲舒,明神宗,衡水故城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3月17日,从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文保所获悉,该县房庄镇榆林村出土一通明朝石碑,记载了重修泰宁寺的过程及汉代大儒董仲舒“下帷授徒”的相关情况。此碑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有409年。石碑出土时的整体情况。故城县委宣传部供图该碑通体青石质地,长230厘米、宽9

  • 董仲舒:五德终始

    历史解密编辑:想去北极洲标签:邹衍,刘彻,始皇,秦汉,刘邦,水德,董仲舒

    值得注意的是,邹衍的“五德终始”思想在秦汉之际影响颇大。按照邹衍的理论,“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战国末

  • 名家论儒 | 孔德立:仁义之道与《春秋》精神——从孔孟到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孟子研究院标签:仁义,孔子,孟子,孔孟,春秋,董仲舒,孔德立,儒家思想

    按语:仁义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孔德立教授指出,尊王攘夷是《春秋》的明线,是王者之道,仁义之道则是《春秋》的暗线。面对贵族普遍的破坏礼乐的行为,孔子找到了一个支撑礼的内在基石,仁,创造性地突破了血缘界限,强调“仁者爱人”,从亲亲家庭领域引入社会生活。孟子“行天下大义”,显示了士君子对天下责任的担

  • 传·董仲舒传原文

    历史解密编辑:小迷糊的小世界标签:孔子,天下,天子,董仲舒,儒家思想

    传·董仲舒传原文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

  • 成武曾有地名“留董里”,此处留的可是董仲舒?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董仲舒,成武,孔子,刘彻,春秋,司马迁

    文|张长国 朱琳在清代康熙《城武(即今成武)县志》“古迹”中,记载着一个名曰“留董里”的地名。为什么叫“留董里”?这与汉代大儒董仲舒有关。县志中关于留董里的记载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景河北。相传汉董仲舒微时道经此地,有老人遇之,不问姓字,相款数月,留一‘董’字而去。后还复过此,老人曰:‘其所谓董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