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成武曾有地名“留董里”,此处留的可是董仲舒?

成武曾有地名“留董里”,此处留的可是董仲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齐鲁壹点 访问量:4319 更新时间:2024/1/17 2:16:42

文|张长国 朱琳

在清代康熙《城武(即今成武)县志》“古迹”中,记载着一个名曰“留董里”的地名。为什么叫“留董里”?这与汉代大儒董仲舒有关。

县志中关于留董里的记载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景河北。相传汉董仲舒微时道经此地,有老人遇之,不问姓字,相款数月,留一‘董’字而去。后还复过此,老人曰:‘其所谓董耶!’又礼之,始终不及名。古重道不重名如此。老人不传,亦可想见其高义矣!今有董子庙。”据当地传说,董仲舒年轻时曾路过这里,遇到连绵不断的阴雨,又生了病,无法继续前行,此时他遇到当地一位老人。老人看到他一个外乡人漂泊在外,有病在身,无处可去,就把他请到家中居住养病。董仲舒在老人家里吃住了几个月,老人始终没有问他的姓名。待董仲舒身体康复后,在桌子上写了一个“董”字就走了。过了一段时间,董仲舒返回时又经过这里,再次遇到那位老人,老人说:“你不是上次那个姓董的吗?”又把他请到家中款待,始终没有问董仲舒的名字。从这个传说可知此地民风淳朴、重道不重名。

董仲舒是广川人,广川大约在今河北景县一带,距今菏泽市成武县三百多公里。据《史记》和《汉书》记载,董仲舒对《春秋》非常有研究,读书时曾经“三年不窥园”。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赞赏。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为汉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治理社会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从这时起,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皇帝尊重。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

“留董里”地名现已不存,据考证,该地当在今成武县城西南约二十五里的九女集镇汪庄村。据清代县志记载,该村建有董子庙,但经百年风雨,庙已不存。现村北有玄帝庙,有明崇祯十年的“玄帝庙记”碑和清道光元年“重修元帝庙记”石碑,为古董子庙旧址。玄帝即真武大帝。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变”夺取帝位后,大力提倡奉祀真武大帝,使真武大帝信仰在明代达到顶峰,宫廷和民间都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明代兴修玄帝庙时,大概是与董子庙合修在了一处,玄帝庙因皇帝提倡而被民间重视,而董子庙式微,被其取代。后来,每到农历三月三真武大帝诞辰,附近民众都邀请剧团唱戏,举办庙会。

董子庙旧址

据明崇祯时所立“玄帝庙记”碑记载:“文山西南二十五里留董村,董子曾停骖于斯,一时父老咸攀辕留之,依依然不忍听其去,后因以取名焉。”从署名“中陶庠生”的人所写碑记来看,“留董里”的真正得名原因应该是董仲舒曾坐着马车在此地经过暂住,当地父老知道他是大儒,都想挽留他多住些时日,所以此地得名“留董里”。“里”是秦汉时期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村。据村民介绍,这块明代石碑是近几年从一处古桥处挖出重立的。从碑文没有收录进清代历修县志来看,修县志的人应该没有见到这块石碑,大约石碑在明末时就已被修桥所用。清代道光“重修元帝庙记”记载:“县治西南二十里许,旧有留董市,居民殷富,风俗醇古,贸易者不下百余家……”从石碑记载可以确证,此地是古留董里,而且是一个大商贸集市,董仲舒确曾从此经过。

董仲舒为何经行成武呢?因为资料缺乏,现已不可能知道其具体缘由。但从他的学习内容和主张来看,应该和他到齐鲁之地游学有一定关系。在记载董仲舒生平的《史记·儒林列传》中,司马迁在序言中多次提到孔子“自卫返鲁”的事情以及他听闻“西狩获麟”后的感叹等等,这些相关地点都在菏泽境内。最重要的是,司马迁说,从战国到秦统一六国这段时间,各地儒学的继承和研究已经严重荒废了,“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这就说明,虽然遭遇战乱,在齐鲁之地仍有很多学者坚持学习和研究儒学。

董仲舒崇尚儒学,在对答汉武帝所提出的如何光大汉朝伟业的提问时,他的“天人三策”中很多次引用孔子的话,还引用了舜和孔子的事迹。董仲舒是靠《春秋》起家的,这部书是孔子整理修订的,是儒家经典之一。董仲舒研究《春秋》成为博士,对孔子个人的事迹也非常了解,尤其是孔子周游列国游学的事情。孔子周游曾经途经成武县、定陶县等地,一路之上留下不少《论语》的经典章节。董仲舒所推崇的虞舜,其曾“耕历山,渔雷泽,灰于常阳”,而“雷泽”等都在今菏泽境内,离成武县百里左右。成武县的文亭山,就是谋士陆贾说服刘邦治理天下要“文武并治,长久之术也”的地方。因陆贾的说服并献十二篇“新语”,刘邦专门到曲阜去祭祀孔子,开了帝王祭孔的先河。作为舜故里、不废儒学的齐鲁之地和帝王祭孔的转折点,董仲舒无论如何是要来游历一番的。而他在成武县所经历的事情,无论是传说中老人不问姓名的热情款待,还是明碑所记的当地父老热情挽留,想来都让他真切感受到了重道不重名的齐鲁之风。

留董里因董仲舒过此而引来后世不少文人雅士游览抒怀,曾任清代成武县教谕的“客亭先生”赵于京曾赋《过留董村》长诗,诗中曰:“先生抱醇学,独立春秋门。玉杯果良策,竹林具灵根。至今衣香远,岂止留董村。”

标签: 董仲舒成武孔子刘彻春秋司马迁

更多文章

  • 从秦到汉,从统治学术思想的策略,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历史解密编辑:画个圈圈吧标签:董仲舒,嬴政,天人,康有为

    历史在进步,社会体制也在发生变化,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社会体制从奴隶制度完成了到封建制度的转变。秦始皇时期的思想统一在秦始皇荡平六国一统天下,政治上取得了一统,为了维持一统天下的模式得以长久,自然而然要在学术上进行统一,所以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出现了统治学术思想的创举,这件事是由李斯发起,由秦始皇推

  • 有人说董仲舒、程朱歪曲孔子的本义,他们解释不了孔子的原意吗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董仲舒,孔子,程朱,朱熹,刘彻

    都是使用汉字,秦朝人写的和当今写的完全是两个样子。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儒学在春秋的孔子、汉朝的董仲舒、宋代的程朱心中有所不同,这也是正常不过的。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董仲舒首先“歪曲”孔子的儒学,就是带着目的的。不过他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汉武帝的利,为了国家

  • 衡水市举办2022中国·衡水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

    历史解密编辑:衡水头条标签:董仲舒,儒家,衡水,孔子,吴晓华

    衡水市举办2022中国·衡水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吴晓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钮兴辉主持开幕式11月19日至20日,2022中国·衡水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学术年会在我市举办。市委书记吴晓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市政协主席钮兴辉主持开幕式,副主席贾超绪出席开幕式

  • 西汉时期,为什么晁错失败而董仲舒却成功了?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晁错,景帝,武帝,文帝,刘启,西汉,汉朝,董仲舒,汉高祖刘邦

    晁错失败是因为他锐意改革,大力提倡“削藩”导致西汉吴楚七国叛乱,最终被叛军杀害了。而董仲舒好像在执政期间没什么重大的改革吧,董仲舒应该算是一个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没有那么明确的政治目的,所以最后得以善终。晁错当时是处于汉景帝时期,其实削藩是符合汉景帝的意图的。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陈述诸侯

  • 董仲舒的“法术”:求雨和止雨,与巫术无异

    历史解密编辑:糊说故事标签:孔子,巫术,止雨,汉书,董仲舒,儒家思想

    “董仲舒神功”,有些人看到这几个字可能会觉得奇怪。毕竟,按照我们所了解的历史,董仲舒应该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家大师。他研究孔孟学说。我学的是六经之术,不是道士巫师。不可能和魔法扯上关系,更何况是一个以“敬鬼神远”、“不说异能迷神”着称的孔子弟子。你应该远离这样的炼金术之类的。但事实上,即使他和世人都认

  • 董仲舒为何不得汉武帝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董仲舒,刘彻,孔子,儒家,公羊传,墨子

    董仲舒: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董仲舒的名声一直不太好,按说,他在汉武帝时将儒学推上了最崇高的地位,怎么说也是宗师级的人物,可他却连个“子”都没混上,有孔子、荀子、墨子,连宋代的朱嘉都称为朱子,而这董仲舒却一直被叫做董生,没见有人以董子相称的,悲哉。董仲舒身上最醒目的标签就只

  • 唐艳:董仲舒求雨止雨祝辞中“情”与“理”的张力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求雨,止雨,神灵,祝辞,祭天,唐艳,董仲舒

    摘 要:董仲舒请雨、止雨祝辞中既强调天道阴阳原理,又渗透着人之为人的性情、意志与精神,从中可以揭示出天人互动的内在机制。董仲舒要求“择巫之洁清辩言利辞者以为祝”,以虔诚、恭敬之心去感化天。《请雨祝》《止雨祝》超越了商汤祷辞中鬼神崇拜与血腥残忍的蒙昧面向,以“开阴闭阳”“开阳而闭阴”的天人感应原理来实

  • 董仲舒:三统

    历史解密编辑:想去北极洲标签:邹衍,三统,天子,赤统,董仲舒,儒家思想

    董仲舒认为一年有十二个月,其中有三个月可作为岁首,并且以此月的颜色作为本朝要崇尚的颜色。可作为岁首的三个月分别是寅月(农历正月)、丑月(农历十二月)、子月(农历十一月)。“统”字意味着根本与纲领的意思。根据农历的正月、十二月与十一月顺应天道运行所建立起来的改制制度,就是董仲舒历史哲学中的“三统”。黑

  • 章伟文:论董仲舒的经学历史哲学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董仲舒,章伟文,孔子,春秋,哲学

    本文作者章伟文教授摘要: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三统”“三正”等一系列历史哲学思想,试图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王朝更迭的规律、法则等问题做出探讨,并为汉王朝政权统治的合法性进行理论论证。他主要结合阴阳理论与传统儒家礼制,通过阐明《春秋》之理,来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规律性进行概括、总结。这种经学历史哲

  • 汉初风云:汉武帝嗣位大统,董仲舒独尊儒家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董仲舒,刘彻,丞相,公孙弘,刘启,孔子

    汉初风云:汉武帝嗣位大统,董仲舒独尊儒家汉景帝又用宁成为中尉。宁成专尚严酷,比郅都还要辣手,曾做过济南都尉,人民疾首,并且居心操行,远不及郅都的忠清。偏景帝视为能吏,叫他主持刑政,看他诏令中语,如疑狱加罪,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诏令。治狱务宽,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诏令。也说得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