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个人读书笔记,若是喜欢可关注
“弘毅斋味”
或收藏此文,本号专做文化类节目,望共同学习和探讨。
在郑厉公复辟登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79年,齐桓公相邀各诸侯国在卫国的鄄地举行会盟,还邀请了周王室的代表单伯参加了会议,郑厉公也参加此次会盟。在这众诸侯当中就是郑厉公最瞧不上齐桓公的,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议既没有确定纲领性文件,也没达成共同目标,最后只讨论讨伐一个叫的小国家,并且会上宋国表现的特别积极,只有郑厉公表达了反对意见;于是各诸侯国回去之后,郑厉公气不打一处来便发兵首先攻打了宋国。
听到宋国被攻打,这是直接在抗议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于是在公元前678年齐桓公率领宋国、卫国两国军队发起了对郑国的战争。虽然齐国在管仲的改革下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最终在和郑厉公的角逐中并未得到压倒性优势,双方一连鏖战了好几个月依旧处于胶着状态;毕竟郑厉公非一般对手,他的军事天赋是无与伦比的。
就在他们双方战斗最艰难的时候,突然间被一股外来的力量打破了平衡,那就是南方的楚国,于是乎他们双方不得不走上谈判桌前去考虑怎么应对楚国的问题。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后,楚武王的儿子熊貲登上君位,他就是楚文王;楚文王一上位就将国都从江汉平原的丹阳迁都到靠近中原腹地的郢,并且楚文王还修书一封给郑厉公,其大概意思是指责郑厉公从栎城攻打新郑复位未知会楚国,这完全是不把楚国放在眼里。对于楚国这种无端的指责,郑厉公理都没理并怀着嗤之以鼻的态度待之。
楚文王见对方如此怠慢自己,于是带领着楚国军队火速地向郑国杀奔而来,再者他也想趁着齐国、郑国相互内斗的时机好好大干一番;没多久楚国的军队便直逼郑国的栎城,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到齐桓公的耳朵里。齐桓公一看这不正是号令诸侯的大好时机吗?毕竟郑厉公如今可是腹背受敌,如果我给他施一点恩惠,那所有的问题不都解决了吗?故齐桓公马上派特使去郑国军营表达双方想和谈之意,郑厉公见没啥坏处也就答应了。
在当年的十二月份,齐、鲁、郑、宋、卫、陈、许、滑、腾九国诸侯在宋国的幽地发起了如何抵御楚国的问题会议。这次会议也非常成功,首先确立了以齐桓公为诸侯之长的领导地位,并要求尊重王室,并在齐桓公领导下共同抗衡楚国的进攻,进而维护中原和平的国际局势共同努力。
这一消息很快不胫而走,当楚文王得知此事后北望而叹悄然将军队撤回了国内,自此之后十余年,楚国都不敢再窥探中原。
齐桓公得到众诸侯国拥护那自然是心理得到了极大满足,若不是有管仲等一批贤臣干将辅佐,我想齐桓公和他的哥哥齐襄公其实没啥不同,因为他的这次会盟只不过是满足他那虚荣心罢了。
然而幽地会盟比鄄地会盟的意义大得多,郑厉公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也想去拥护这个组织的。
解读:
1、有的时候不是你选择历史怎么走,而是因为外界条件逼迫着历史必须这么走,就比如说齐国、郑国;若不是楚文王的突然干预,这九国诸侯又怎么能这么快达成盟约;所以这是历史推动的必然。
2、预则立,不预则废;管仲在给齐桓公提供的策略中就明确了如何称霸之路,如没有早期思想做指导,这些国家又怎么会想到同盟这一条路来抵御外敌。
3、楚国的势力已经崛起,这次行动也让中原的诸侯国再次审视这个天下的力量布局。
4、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