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桓公结盟江国黄国,管仲却竭力反对,能以结果判定对错吗?

齐桓公结盟江国黄国,管仲却竭力反对,能以结果判定对错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有料吧 访问量:2926 更新时间:2023/12/10 21:47:49

齐桓公称霸江湖期间,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楚国。从齐桓公称霸江湖的那一刻起,楚国就从没向齐国臣服过:齐桓公因为郑厉公背盟而伐郑,楚文王随后也带兵入侵郑国栎地;齐桓公率领诸侯大军前往伐楚,楚国在召陵向齐国低头,隔年就背盟,将齐国盟友弦国灭了;齐桓公要定周襄王太子之位,楚国就与周惠王、郑文公一起与齐桓公对抗;徐国投靠了中原霸主,楚国又多次前往讨伐……。可以说,楚国是齐桓公一生的对手!

为了制服这一顽固对手,齐桓公绞尽脑汁想出了很多办法,可直到他去世,楚国都没有拜倒在齐国门下。齐、楚二国的对抗,基本上是齐国得了“面子”,楚国却得了“里子”。

在齐桓公与楚国对抗期间,有一项策略是颇具争议的,这就是与江国(河南正阳县东南)和黄国(河南潢川西北)结盟。江国和黄国,都是淮水流域的诸侯国,临近楚国。由于长期以来楚国对外的侵略性,江国和黄国都对楚国戒心重重。特别是黄国,早在楚武王时期就与楚国不和,矛盾重重。齐桓公与江国、黄国等等淮水流域诸侯国结盟,就是为了在楚国周边构筑起遏制楚国的第一道防线,其用意可谓是路人皆知。

然而,齐桓公此举,却遭到了身边重臣管仲的竭力反对。早在贯地盟会期间,管仲就指出了齐桓公与江、黄二国结盟的最大弊端:“江、黄二国,远离齐国却接近楚国。对于这两国,楚国拥有地利。如果楚国讨伐他们齐国却不能救,就无法向天下诸侯国交代了!”

确实,楚国实力强大而距离这两个国家又近,只要有机会,瞬间就可抵达。而齐国则远在山东半岛,在楚国攻打这两个国家时,必定是远水不解近渴,无力救援。“带头大哥”无法保护自己的“小弟”,那还怎么能服众,怎么作江湖的“带头大哥”?

果然,在公元前648年,楚国就趁齐桓公忙于救助周襄王之际,一举出兵把黄国给灭了!

黄国的灭亡,证实了管仲见识之高明,也验证了齐桓公与江国、黄国结盟策略的失误。因此,以这一结果而言,齐桓公与江、黄二国结盟的对错,似乎已完全没有必要再讨论。

然而,事情却没这么简单。

公元前659年,因为徐国之女嫁与齐桓公,徐国自然而然地投靠了齐国。可是,楚国却甚为愤怒,派军前往讨伐徐国。因为夫人这一群带关系,齐桓公积极协调诸侯前往救援徐国。但是,各国诸侯见齐桓公因年老不能亲临战场,便纷纷推脱此责,只派出大臣们前往解救。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诸侯大军名义上是去救徐,实际上却是出工不出力,导致拯救行动彻底失败。这年秋,为救徐国齐桓公只得与曹国联手,两国共同派兵去攻打楚国盟友厉国,也试图来次“围魏救赵”。可惜,厉国久攻不下,徐国却没能抵挡得住楚国进攻,在娄林(安徽泗县东北)被楚军击溃。没办法,齐桓公只得让军队从厉国紧急赶往徐国,赶走了楚国军队。

徐国位于安徽泗县西北(也有说在江苏泗洪县,两地相邻),厉国位于河南鹿邑县(也有称在湖北随州附近,明显有误)。厉国位于宋国边缘,徐国则接近山东半岛而远离南阳盆地。从地理上来说,这两国更靠近齐国而远离楚国。如果按管仲主张的,楚国就不应该与厉国结盟,更不应该试图强占徐国。

可是,楚国不但与厉国结盟还多次劳师以袭远来攻打徐国,甚至还能占据许多便宜——可见,地理位置的远近,并非决定是否能结盟的关键因素。

楚国既然能与靠近齐国的诸侯国结盟,齐桓公为何不能与临近楚国的江、黄二国结盟?

既然如此,那么到底是管仲见识更为高明还是楚成王更为高明呢?

实际上,在战略抉择方面,管仲与楚成王并不存在谁高谁低。齐国与楚国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就定义了齐国和楚国在战略上存在决然不同的选择。

首先,楚国在楚武王时期,就趁周王室陷入低谷之时,公然自立为王。楚国自立为王,意味着楚国已脱离了周王国体系,不再受周王国体制内的诸多约束。所以楚国在吞并周边诸侯国时,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法理和道德上的桎梏——“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所以,在楚武王时期,楚国就已彻底摆脱了诸侯不相侵伐的制度性限制:只要战略需要,楚国就可随意入侵任何一诸侯国!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楚国所处的南阳盆地及其周边,并没有能遏制楚国迅速强大的诸侯国。楚国周边,曾经存在以随国为首的所谓“汉阳诸姬”,将楚国势力长期限制在汉水以西,不得前进半步。然而,当楚武王意识到这点后,从公元前706年开始,持续多年开了征服随国的历程。到了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不顾年老体衰,坚决发起对随国的最后一击,虽然他逝于征途上,却让随国从此臣服于楚。

在征服了遂国以后,楚国的发展道路上就再也没有强大拦路虎,很快就突破了南阳盆地的地理限制,快速地向外扩张。南阳盆地以外的息国、弦国、黄国等等,先后成为楚国刀下之鬼,而中原实力派诸侯国大多远离楚国,对楚国的疯狂扩张都鞭长莫及,无力阻扰。

所以,到齐桓公称霸末期,楚国势力早已深深渗透到中原,直逼郑、宋、鲁等等中原大国了。这时对楚成王而言,与宋国边上的厉国结盟、攻打山东半岛边缘的徐国,都不过是小菜一碟了。

相比较于楚国,齐国就大为不同。

周平王东迁之时,齐国远在东海边,无法参与“二王并立”混乱时期的纵横捭阖,白白错过了极佳的发展机遇。当周平王政权彻底战胜了携王政权后,齐国就早早地投靠了平王政权——所以,齐国是最早与郑国建立起外交关系的传统诸侯强国之一。齐国此举,固然是期望早一些承认平王政权,就能早一日获得政治利益。但是,因为齐国没有摆脱旧日周王国的秩序体系,使得齐国自身发展也受限了。在周王国体系下,齐国要想吞并周边诸侯国,就存在法理和道义上的诸多限制:公元前661~662年期间,鲁国遭遇庆父之乱,政坛四分五裂;齐桓公一度想借机吞并鲁国,但是大臣仲孙一句“不可,(鲁国)犹秉周礼”,就彻底打消了齐桓公的念头!

其次,从地缘政治角度,齐国的地理位置也极为不利。齐国大部分位于山东北部,西边就是强大的卫国,南边为政治影响力更加强大的鲁国,北边有北燕国,东部是同姓的纪国。再往中原方向延伸,还有宋国、郑国等等诸侯强国。可见,齐国周边可谓是群雄环绕。对于祝国、谭国、遂国等等这些小国,齐国可轻松消灭;但是,像鲁国、卫国、北燕国、宋国、纪国等等这些大国,齐国要想彻底消灭,可就是困难重重了。

齐国之东纪国,不过是一中等诸侯国。早在公元前707年,齐僖公就想偷袭纪国,但未能成功。后来,是东周“第一大恶人”齐襄公悍然杀死鲁桓公,再利用妹妹文姜控制了鲁国朝政之后,最终才能于公元前690年强行吞并了纪国。此后,甚至在齐国国力最为强大的齐桓公时期,在卫国、鲁国、莒国等等诸侯国限制之下,齐国领土都难以突破山东半岛。

齐国迟迟突破不了山东半岛,当然南下到淮河流域、甚至到南阳盆地周边来与楚国争霸,当然是困难重重了。

因此,从齐国地缘政治出发,齐国与江国、黄国结盟就是一战略上的失误:因为一旦楚国攻打这两个盟国,齐国根本无法及时赶来救援。但是,从楚国地缘政治出发,楚国与厉国结盟,攻打徐国却是战略上的必然:楚国领土既然已突破了南阳盆地的限制,再从多个方向上向中原渗透、突破,就是最佳的选择。

所以,结果并不能判定对错,但是齐、楚两国地缘政治的不同,决定了两国结盟对象选择的不同。因而,楚成王能轻松将势力扩张到中原而无害,齐桓公与楚国周边国家结盟却让齐国实力受到损害。这其中的利害关系,除了管仲,又有几人能看透?如果你来当霸主,又会如何抉择?

标签: 齐桓公管仲黄国齐国郑国诸侯国

更多文章

  • 齐桓公称霸之路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迷路了标签:齐桓公,齐国,楚文王,诸侯国,管仲,郑国

    以下是个人读书笔记,若是喜欢可关注“弘毅斋味”或收藏此文,本号专做文化类节目,望共同学习和探讨。在郑厉公复辟登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79年,齐桓公相邀各诸侯国在卫国的鄄地举行会盟,还邀请了周王室的代表单伯参加了会议,郑厉公也参加此次会盟。在这众诸侯当中就是郑厉公最瞧不上齐桓公的,更重要的是这次会

  • 齐桓公问管仲:怎么打败楚国兵马?管仲回道:买鹿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管仲,齐桓公,楚国,齐国

    齐桓公问管仲:“打败强大的楚国,得用多少军队?”管仲道:“不用军队,去楚国买鹿,就能置其于死地。”齐桓公非常信任管仲,就让他着手安排此事,齐桓公要看看,怎么靠买鹿,打败强大的楚国。管仲先修了一个超大规模的鹿苑,然后就派人去楚国买鹿。由于管仲的故意炒作,鹿的价钱一路飙涨。楚王听说此事以后,非常高兴,他

  • 齐桓公身为春秋第一霸主,为什么会被人活活饿死呢?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齐桓公,齐国,管仲,国君,君主

    齐桓公,在内励精图治,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促使齐国逐渐强盛;在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位于春秋五霸之首。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强势的君主,老年却被人活活饿死,死的时候几个月都没人为其收尸,下场却是春秋五霸中死得最惨的一个。齐桓公身为春秋第一霸主,为什么最终会被人活活饿死呢?其实直接原因

  • 霸主手册:齐桓公的绝对规则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齐桓公,齐国,郑国,周天子,郑庄公

    周平王东迁都城之前,周天子的命令还是基本管用的。只要周天子的命令一下,大部分的诸侯还是要听话的。那时候的周天子们,权威还是在的。而在周平王东迁都城之后,以前那些远离都城的诸侯们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周天子除了会命令,一无是处。周天子的命令要靠诸侯们传达,周天子的宫殿也要诸侯们出钱出力修筑,周天

  • 春秋五霸之齐桓公-从九合诸侯跌落到被幽禁饿死的凄惨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齐遇念别离标签:齐桓公,齐国,管仲,春秋五霸,周天子,诸侯

    序言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在这场群雄逐鹿的纷争中,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在这五大诸侯中,最跌宕最具有悲剧色彩的当属齐桓公,他从号令诸侯、称霸中原的盟主到晚年被软禁饿死的凄凉下场让人扼腕叹息。姜小白的逆袭之旅齐桓

  • 齐桓公称霸天下,除了武力,他还依靠了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齐桓公,齐国,诸侯国,周王室,管仲,周天子

    春秋五霸当中,真正称霸诸侯的,只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其中,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人。跟晋文公和楚庄王不同的是,齐桓公称霸靠的不仅仅是武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这是什么呢?《史记》载:“ 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也就是说,齐桓公靠的还有德行。这个听起来有点虚,毕竟一个道德品质高的人是不适合

  • 齐桓公晚年齐国内乱,冷血特工谍影重重,其中恐有异族巨大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齐桓公,齐国,管仲,竖貂,鲍叔牙,宋襄公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齐桓公篇(28)主笔:闲乐生公元前645年某夜,齐国圣人管仲静静的走了,正如他静静的来,挥一挥衣袖,带走无数的遗憾与牵挂。据《公羊传》记载,就在这一年夏五月,天空再次发生了日食。仲父去了,齐桓公顿时觉得心里像被挖了一块,痛楚遍及全身,他失去了内心强大的支撑,也失去了仅存的勇敢与力

  • 九合诸侯,尊王攘夷——齐桓公的传奇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齐桓公,齐国,管仲,鲍叔牙,鲁国,诸侯

    齐襄公在位时,齐国比较混乱。管仲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齐国大夫雍林杀公孙无知。得到消息的小白立刻启程回国,鲁国知道后也急忙发兵送公子纠回国。管仲知道纠落后小白一步,就带兵在即墨附近截击,亲自射中小白的铜带钩,小白急中生智倒

  • 齐桓公的一家有多奇葩:身居高位却丧失操守,堪比如今的伦理剧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齐国,管仲,国君,君主,先秦,周朝,齐桓公,周王室,历史故事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许多沉迷享乐的君主都好女色,不过齐桓公好女色的程度古今罕见,可谓“独树一帜”。齐桓公此人并非完全昏庸无能之辈,恰恰相反,他青年时大有作为,曾带领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中原霸主。然而如此光辉的履历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晚年时的齐桓公转而进入另一个极端

  • 管仲早已辨出易牙等佞臣,为何只让齐桓公驱逐,而不彻底除掉?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管仲,易牙,齐国,卫国,和珅,周朝,先秦,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桓公是五霸之一,拥有一时的辉煌,这与管仲的辅佐密不可分。但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竟然是被佞臣饿死的,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管仲临终前就曾经提醒要求齐桓公将朝廷中的三个奸佞小人驱逐出去,齐桓公也照办了,可后来又召回了。慧眼识人的管仲既然早已看出易牙、开方、竖刁三个人是奸佞之臣,为何不让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