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桓公凭借他知人善用的能力广纳天下贤才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业,被后人称之为“春秋五霸之首”。不仅如此,他的身世也是让很多人望尘莫及。他是姜太公吕尚的第12代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电视剧当中看到的姜子牙。齐僖公的第3子,妥妥的名门之后帝王之家。
然而,即便是如此声名显赫的君王,最后却落了一个非常凄凉的下场,这其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我们今天的故事就来说说这个事。
其实要说齐桓公他初期摄政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齐襄公治国时期齐国的政治环境非常混乱,作为齐襄公的堂兄弟,公孙无知一直想要谋害齐襄公自己当君王。没承想这愿望刚实现没多久,这大王的椅子还没有焐热,公孙无知就被雍林人给斩杀了。
对于“雍林人”这个 概念,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一方认为雍林人就是雍廪;一方认为雍林人是雍林这个地方的人。总之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不清,我们今天也暂且搁置,重点讨论齐桓公的故事。
公孙无知被杀,这时候王位再次空出来,雍林人倒是也会来事。知道自己擅自杀君是有罪的,但是也仗着当时的齐国朝廷不敢对他们怎么样,便找个台阶让自己下,他们对齐国的各位士大夫承诺:“我们将继续效忠你们新选出来的君王。”
此时,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该出场了,当时的齐桓公还叫作齐小白,人称“小白”。早期由于齐国内部动乱,被管仲、召忽分别将小白和他的哥哥公子纠送往了鲁国和莒国。
这次新选君王对这二位王子来说显然是个机会,然而鲁国方面倒是优先嗅到了商机,台面上对外宣称作为公子纠的母国自然会支持公子纠继承王位,其实他更深层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样多少对鲁国还是有些好处。
他们事先暗地派遣管仲半路上拦截公子小白,让他“回不了齐国”,你懂得。只可惜鲁国的君主机关算尽也没想到自己派出的管仲却是一个胳膊往外拐的“负心汉”。管仲认为小白相对公子纠更适合当君主,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管仲半路上确实遇到小白了,出于自己的想法他不能杀死小白;但是鲁国君主的托付又不能不做,于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扣,小白也应声倒地装死(这个细节具体是提前商量好的还是两个人心有灵犀我们不得而知),事后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小白被自己杀死了。
听到这话,鲁国人认为既然公子小白已经死了,也就没必要着急了,慢慢悠悠的将公子纠送回国,走了7天才回到齐国,这个时候的小白早已赶回齐国多时,并且继承王位是为齐桓公。
看完上面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会认为管仲在齐桓公夺得王位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事实也是的确如此,即便在齐桓公执政期间,管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让齐国成了春秋时期实力相当雄厚的国家。管仲的名声也享誉天下,甚至当时有人传出“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是强国”的说法。
公元前643年,管仲病重,齐桓公到他的病榻前探望并询问国家的未来的大事。管仲交代说开方、竖刁、易牙这三个人绝不能亲近和信任。然而此时的齐桓公却十分不解,在他的认知里这几个人对他都是有大恩大惠的人,怎么到管仲这里就变成不能亲近的小人了呢。
管仲也挨个的做出了自己的评判:现实中的表现确实没错,他们舍得烹制自己的儿子给你、割下自己的血肉给你、抛弃自己的王位追随你,但是这些事情也正是他们没有人情味的表现啊,人世间最珍贵的无非是骨肉至亲,他连骨肉之情都不在乎,会在乎你这个金主吗?
此时的齐桓公虽然表面上敷衍着管仲说的言之有理,口头上也应承了管仲,但是在后来的行动上并没有遵从他在管仲面前的允诺,还是亲近这三个小人还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信。
直到自己病重的时候,这三个人的狐狸尾巴就终于露出来了。他们纷纷认为机会来了,便大肆使用齐桓公的名义在外招摇撞骗,首先贴了一张诏令,禁止任何人入宫面见大王,在大门前竖起高墙不准任何人进出。
作为一国之君的齐桓公,最后在病床上孤苦宁定连口水都没有。而在宫门之外,竖刁和易牙也在各自忙着自己的“争权大计”,卫国公子开方也带领着愿意跟随他的齐国子民投奔了自己的母国卫国。最后,这位曾经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竟然活活被饿死在深宫之中。
不仅如此,在他死后他的儿子们忙于争夺权位,根本顾不上父亲的丧葬事宜,最后导致齐桓公的的尸体一直在宫中搁置了67天之久,尸体生了蛆都没能过问。
齐桓公的晚年悲剧也给我们后人做出了警醒,要时刻注意身边的小人,不能因为一些人的谗言献媚就判定此人能为自己所用,要多考察多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