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的远祖不姓孙,姓陈,是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陈国发生内乱,陈完为了保全性命,便跑到了齐国,改姓田,当时陈、田二字读音差不多。齐景公时,田武出生,字长卿。武是持戈前行的意思。
周岁抓阄,田武爬到祖传的军事理论 《军政》 竹简前坐了下来,然后用两只小手死死地抱住一卷竹简,伸着脑袋,张着小嘴狠命地咬竹简的一角。祖父高兴地说,这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大将军。
田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而且特别尚武。两三岁时爷爷就教他认识竹简上的字句,三四岁时爷爷就给他讲述自己亲历的战争故事。爷爷无意中还会给田武讲一些用兵谋略,这些都成为田武步入军事理论、开始喜欢军事谋略的坚实基础。他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
春秋时代流行的如 《黄帝兵书》、《太公兵法》、《风后渥奇经》、《易经卜兵》、《军志》、《军政》、《军礼》、《令典》、《周书》、《老子兵录》、《尚书兵纪》、《管子兵法》 及上自黄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关战争的许多竹简,塞满了田家的整个阁楼。
田武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虽然这些书田武还不能真正看懂,但在爷爷和父亲的帮助下,还是了解了其中的许多内容。
15岁,田武拜会司马田穰苴。田穰苴对这位远房侄子疼爱有加,叔侄二人促膝长谈,无话不说。从谈话中,田穰苴看出田武志向远大,天资聪明,心中更加喜爱。夜深了,田穰苴拿出自己根据从军经验编写的兵法,郑重地交到田武手中,这就是被后世称道的 《司马穰苴兵法》。
29岁,田武的祖父被齐景公赐姓孙,田武就此改名孙武。30岁,孙武游历天下,观看地形,实地勘察,为写作《孙子兵法》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回家以后,孙武闭门谢客,潜心著述。他把长期以来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包括平时的读书笔记,考察日记,心得体会,经验总结等,一一进行归类、整理、排序、编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夜以继日地翻阅资料,废寝忘食地伏案书写,不厌其烦地求助于长辈。春去秋来,寒往暑至,一部鸿篇巨制终于在孙武的手中诞生了,虽然这还不是最后的定稿,但是已经基本确立了后来 《孙子兵法》的框架和主要思想。
40岁,孙武跑到吴国,隐居穹窿山。穹窿山东岭有一条深坞,地势平缓宽阔,坞中古树翠竹,荫天蔽日,山泉淙淙,终年不绝。这里除了鸟雀和鸣之外,清静得没有一点儿人间喧哗。隐居期间,孙武对自己撰著的兵法十三篇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着修改。
一个偶然的机会,孙武结识了从楚国逃到吴国的伍子胥。两人惺惺相惜,虽然素昧平生,但共同的理想和抱负,使他们很快成了知心朋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或谈论天下大事,或切磋武艺,或饮酒对弈。
机会很快到来。吴王阖闾要征讨楚国,决定启用伍子胥,伍子胥便向阖闾推荐了孙武。孙武和伍子胥带领吴国大军攻破楚国都城,得胜还朝。阖闾大会群臣,准备对战争中的有功之臣进行奖励。论破楚之功,首推孙武,并要加官晋爵,光耀门第。然而孙武却坚辞不就,并且提出了辞官还乡的请求。阖闾和伍子胥百般劝说,奈何孙武心意已决,也就不再勉强。
孙武归隐山林以后,整日与青山碧水相伴,同家人在一起悠闲自在,享尽天伦之乐。
《孙子兵法》博大精深,兹摘十句与大家共享。
1.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
知道可以进攻和不可以进攻的将领能够取得胜利,知道兵力的多少,能够恰当的使用的良将能够取得胜利,全军上下能够同心同德,有共同理想的,可以去的胜利。
2.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能够了解敌军情况,也能够知道自身,这样便可以长久不败。不了解敌人,只知道自身情况,这样便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手情况,又不能够看清自己现状,这样一定会失败。
3.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孙子兵法·九地篇》
通常越境作战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士兵越能团结一心,进入得浅,反而会逃散。
4.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兵法·火攻篇》
国君不可以因为一时的愤怒,便去发动战争,将帅也不可以因为一时的愤怒,便去和敌军交战。
5.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孙子兵法·始计篇》
用利益去诱惑对手,使其混乱,然后谋取他。如果敌军实力强劲,就应当防备他,敌人兵锋强劲,就应当躲避他。敌军愤怒而至,就应当设法阻挠他。敌军如果词卑行敛,就应当设法使其骄傲懒惰。敌军如果修正好,便应当使其劳顿。敌军如果和睦相亲,就应当设法离间他们。
6. 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孙子兵法·用间篇》
打仗这事,没有比间谍更能亲信的人了,赏赐也没有什么比赏赐间谍更优厚的,但凡做事情,也没有什么比间谍更机密的了。
7.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
最好的军事策略是运用谋略取胜,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再次是运用军事手段,最下是攻占敌人的坚城。
8.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孙子兵法·形篇》
防守是源于敌方兵力比我方强大,进攻是源于我方势力强于多方。善于防守的人,能够将兵力隐藏于极深的层次,而不易被敌军发觉。
9.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兵法·军形》
能够取得胜利的军队,总会提前创造出取胜的条件,然后再去谋求和敌军作战。经常打败仗的军队,总会先与敌人交战,然后再去谋求胜利。
10. 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孙子兵法·军争》
行军百里而去争利益,便有可能被敌军全部擒获,因为行军百里,强壮的士兵先到达,疲弱便会掉队,能够到达的士兵不过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罢了。
《孙子兵法》自从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为世界第一兵书、兵学圣典,是兵学经典之首。历朝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一例外地从中汲取了极大的养料,用以对战争实践与发展军事理论进行指导。
《孙子兵法》不但是中国的智谋宝库,而且在西方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在8世纪时,《孙子兵法》传入了日本;在18世纪,《孙子兵法》传入了欧洲。现在已经被翻译成了29种文字,在全球各地广为流传。据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而被囚禁的时候读了《孙子兵法》,无限感慨道:“如果我早得到这本书,何至于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