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初交
周王室没落之后,东方的海滨大国齐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国,拥有昔日周天子才有的号令诸侯的权力。而齐国的崛起不是一朝一夕、一君一臣的事,是数十年时间的积累一朝迸发,数代君臣共同努力的成果。管仲和鲍叔牙两人是功不可没的,两人最初是相交好友,后来却走上各为其主、兵戈相见的地步。不过经过一段曲折的君主更替和公位继承的故事,两人重归于好,共同辅佐齐国走向天下巅峰。虽说齐桓公是重用管仲成为齐国执政,才实现多次会合诸侯、天下出现归一秩序的霸业的,然而时人却不怎么买管仲的账,相反对鲍叔牙特别赞赏。
管仲,名夷吾,因而又名管仲夷吾。管仲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贤明才能,鲍叔牙与他主动交往,两人时有往来。管仲家境贫寒,常吃不起饭、买不起一些东西,鲍叔牙没有因此嫌弃他,而是主动提供帮助,让管仲放宽心占便宜,无碍。当然,鲍叔牙长此以往地如此厚待管仲,自然是因为他认为管仲“其贤”,还有便是鲍叔牙知道他“其有母而贫”,不是因为贪心才占自己小便宜的。
冒险推荐
不久以后,鲍叔牙侍奉起齐国公子小白,管仲则追随齐国公子纠。待到一番龙争虎斗的生死追击结束,鲍叔牙一方获胜,公子小白即位齐桓公,管仲沦为牢狱中的阶下囚。已是齐桓公的公子小白如此待管仲,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便是: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管仲为了公子纠,埋伏齐桓公,差点一箭将其带走。真是生死一瞬间,完全运气好。遭到死亡威胁的齐桓公,自然不会善待这位当初射杀自己的仇敌,虽说当时是各位其主,但还是不容原谅,心里过不去那个坎。
鲍叔牙知道管仲的贤能远在自己上面,他才是匡扶齐国、成就霸业的最佳人选。所以鲍叔牙冒着得罪齐桓公、被其厌恶的风险,主动上书说明“管仲为相,齐国称霸”。一代雄主的齐桓公放下个人恩怨,派人前去鲁国,将关押在监狱等待发落的管仲请到齐国为相。管仲知道这是好友鲍叔牙的运作,担心迟则生变,遂催促押解自己的车夫快马加鞭赶回齐国。回到齐国的管仲,得到齐国新君齐桓公的礼遇:亲自迎接,礼节隆重。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一谈便是三天三夜。其实就像是齐桓公作为老板面试新员工管仲,最后再决定给予他什么地位和官职。
管仲自知
齐桓公在交谈过后,斋戒三日以示尊重,拜管仲为相,并称其为“仲父”(无血缘关系的第二个父亲)。管仲执政齐国后,果真让齐国崛起称霸天下。功成名就,管仲不忘鲍叔牙对自己长期的关照,有感而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确,昔日管仲和鲍叔牙两人做生意,赚钱了,管仲每次都要多分点,知我贫也;管仲为鲍叔牙出谋划策,导致事情更加糟糕,鲍叔牙不责怪,知时有利不利也;管仲多次做官被国君厌恶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是我能力不行且疏远我,知我不遭时也;管仲多次上战场后当逃兵,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知我有老母也;主公失败,大臣殉葬,管仲没有殉葬而是默默忍受屈辱,鲍叔牙不认为他不知礼义廉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得友如此,夫复何求啊。管仲是该庆幸,一直有一位好友默默为自己加油打气,帮助自己,对他的好比对亲兄弟的好还好还多。鲍叔牙不为一己私欲,甘愿身居管仲之下。管仲和齐国也回报了鲍叔牙的子孙后代: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这比曾助齐国霸天下的管仲的子孙后代福荫更久远。因此当时春秋时期的人,大都不称赞管仲的才能如何,而是去赞美鲍叔牙有超乎寻常的识人之能。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古人与今人
虽有“管鲍之交”,可今人多忽视鲍叔牙,而歌颂管仲;古人则不同,怎么会这样呢。说到底就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古人认为管仲能使齐国强盛,是源自鲍叔牙的不断的支持,没有鲍叔牙,管仲就没有一切;今人熟知管仲,则是因为管仲的功绩彪炳千古,从表面看到这些,没怎么关注鲍叔牙对管仲的帮助。另外,古人对鲍叔牙子孙后代所拥有的福荫非常羡慕热衷,认为这比管仲取得的成就实际上好多了;而今人喜欢一时的辉煌壮丽,忽略了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