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为什么人们选当范蠡当财神?
文/晏凌羊
01
为什么人们选择了范蠡作为财神?
我觉得这里头有好多道道可以讲。
范蠡出身贫寒却博学多才。
早年,他跟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振兴越国。
等勾践成就霸业之后,他选择激流勇退,只给老友文种留下了一封信,其中有著名的那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走后不久,文种便被赐死。
而离开越国的范蠡已年过花甲、六十多岁了,他化名从商,结果一不小心就成为巨富。
为此,他三次散尽家财,救济贫困,可每次散尽家财之后,又很快赚到比以前还要多的财产。
所谓财神,不是财产多的人,而是能驾驭财富的人。
财富就像水,它是会流动的。
范蠡能聚财,但不守财。财富遵循它本身的规律,流向了他,归顺了他。
范蠡想聚财时,就能聚财;
想用财时,财就能为他所用;
想散财时,财又很听话地分散四处.....
别人追财追得很辛苦,而财富在他手里就像是他养的鸽子。
对财富,他收放自如,不会为之所困。
什么样的人能当财神?不是财产多的人,而是这种能驾驭财富的人。
很多财产多的人得到财富后,骨子里是不自信的,所以,他们会成为守财奴。
而真正有驾驭财富能力的人,对待财富的状态是松弛的,因为TA相信自己的能力、早已经掌握了财富流淌的规律,笃信“千金散尽还复来”。
现在,我们当中有好多人拜财神、求财神,都是在求财神爷给自己散一点的财,可这种拜求,本质上是与财富规律相悖的。
财真的不是你求来的,而是你“吸”来的。
我们真正应该发力的“点”,不在于财本身,而是探究财富背后的规律。
只可惜,这种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所以,被财神爷眷顾的人也是极少数。
我很喜欢看个人传记、政商界人物故事、娱乐八卦.......然后,早早发现了一点:
人想要搞钱,还是得靠创造。
所有你创造出来的“作品”,几乎都能给你带来钱,钱是创造的结果和附加值。
现在好多人都知道搞钱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要怎么搞钱,绝大多数人赚不来的钱的核心原因是:把搞钱的逻辑搞反了。
很多人追求的是“钱”本身而不是“创造”,结果,越搞越搞不出来钱,自己得辛辛苦苦追着钱跑。
而懂“创造”的人,他们先贡献出来的是“作品”。“作品”搞出来了,钱就会追着他们跑。
文字作品、绘画作品、影视剧作品等等,都是“作品”。
厨师做出来的“菜”,是“作品”。
企业家做出来的某个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也是“作品”。
创造一种新的模式、新的渠道、新的服务、新的产品、新的技术等等,都是“作品”.......甚至于,把孩子培养成才,孩子有出息了,也算是父母的“半作品”。
直接向财神爷要钱的,财神爷一般懒得搭理你;你拿创造出来的“作品”跟财神爷交换财富的,财神爷才能注意到你。
02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范蠡的一个小故事:
范蠡晚年的时候定居在陶丘。
他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在楚国犯罪被抓,他准备把小儿子派去“捞人”,但大儿子和老婆都反对,说是“长子为大”,而且大儿子还说不派自己去就自杀。
范蠡没办法,只好让大儿子去,并告诉他应该找的线人的名字、特征。
这个线人名叫庄生,他收了范蠡大儿子的钱,就开始帮着运作。
见了楚王,庄生就说: 我们马上就有自然灾害,现在需要未雨绸缪,然后楚王就封了府库( 古代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 )。府库被封,老百姓的理解是要大赦天下、释放人丁。
这个消息就被传开来。庄生就是想用“集体大赦”的方式营救范蠡的二儿子。
结果呢?范蠡的大儿子听到这个消息,就开始心疼自己给出去的钱,他跑到庄生家里说: “这个事已经解决了,我们家现在不需要你再帮忙了,但你能不能把我给你的钱给我退回来。”
庄生一听,特别恼火,他嘴上不说,把钱退给了范蠡的大儿子,接着就跑去找楚王,说是街上的老百姓都在传你要大赦天下,而你之所以干,是因为范蠡的儿子犯了死罪,他们花了很多钱疏通官员。
楚王一听,很是生气:这还有没有王法?
然后,当天就把范蠡的二儿子杀了,第二天才宣布大赦。
范蠡的大儿子第二天只好拿着钱财、领着弟弟的尸首回家。
范蠡看到这结局,感慨说: 我早就知道可能会是这结局。
范蠡当时想派小儿子去,不是没原因的。
大儿子小时候,范蠡还比较穷困,大儿子备尝艰辛,知道钱财来之不易,会很怜惜钱财。
而小儿子出生时,范蠡已经致富了,小儿子办事情时,能够舍弃千金之财,进而办成事情;大儿子则太在乎钱,就办不成这件事。
03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好多人都明白,但最终做到的人,好像只有范蠡一个。
早些年,马云宣布退休时,我也以为它是这种高人,毕竟,他一直很喜欢用“风清扬”做自己的“花名”。
但后来我想了想,风清扬本身也不是真能隐退的人,对“气宗剑宗之争”,他有他的意难平,不然也就不会冒出来教导令狐冲,字里行间还对岳不群多有贬抑。
马云退休,只是“身退但心不退”。
尽管他不再担任董事局 主 席,可他的合伙人委员会可以任免董事局主席,而且来钱最快的“蚂蚁金服”他还是主要控股人 (现在好像真退了) 。
然后,陆家嘴的一声炮响,把自己半生建立的名誉炸得稀碎。
张良做到了功成身退吗?也没有。
张良是韩国贵族,是韩王被项羽杀了以后,他才转投刘邦,可此时的刘邦已经不是当初的亭长了,他已经有做强做大的倾向。
张良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刘邦的嫡系,所以功成后,他退居幕后。
但是,他退是退了,但还是关注着朝廷的一举一动。
刘邦要改立太子,吕后急了,找张良求助,还真给她找着了,而且张良还真给了建议。
刘邦死后,张良在吕后的劝说下还是留在京城。
张良的儿子还继承了爵位,结果犯事儿要被杀头,张良只好拿出所有家产捞人。
若是他当初拿着家产全身而退,也不会“财来财去一场空”不是?
还有那个刘伯温,也不是真的功成身退。
你要真退隐,那就像《鹿鼎记》里的韦小宝一样,找一个让皇D根本找你不着的地方隐居,但刘伯温不,他就戳在朱 元 璋 跟前。
朱 元 璋 想要废立宰相,问他意见,结果他回答得非常君子。
别人说了他坏话,他凹大度造型,坚决不打对方的小报告。
朱 元 璋 看中其他几个,包括与刘伯温关系好的,也全部被他否决.......
然后,刘伯温也死了。具体是自然死亡,还是别人把他搞死的, 史学界现在也搞不清楚。
只能说,人真的很难放弃自己亲手创下的基业,“功成身退”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只有极少人能做到。
范蠡做到了,后来就被拜成了神。
ps:至于怎么搞钱,我也不知道,但次条我们有一个小小的搞钱计划(分销),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移步去看并参与。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老遇到网友问我,我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请你给我开个书单。
而我想说的是,别老让人开书单,某些知识也不是看一本书就能掌握的。别老等着别人把知识喂到你嘴上,而是要主动去寻找知识。也别指望看一本书就吃成个胖子。
再者,爱看书的人已经看起来了,不爱看书的人才会——等到书单=读了;买了书=读了。实在不爱看书,加入我们的读书会也行 。
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再买来精读也不迟呀。
ps:有人说,读得时间短能有用吗?
呃,其实哪怕5分钟,只要看到让你触动的东西,也能让你有所收获。只要坚持下去,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总能产生质变。
在【晏凌羊私享会】里,我将每周为你精读两本经典好书,每次不到30分钟的时间,读懂一本书的精华内容。
让你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也能有所收获。
如遇售后问题请联系客服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微信号:17612147226)。
春节期间,还会还有一份红包送给大家!现在只要加入或续费晏凌羊读书会,就可以领取52元超值红包,用超低的价格开启自己的读书之旅!
速速扫描下方二维码
抓住活动的小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