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81年,鲁庄公十三年,春秋记载“夏六月,齐人灭遂”。《左传》记载,“夏,齐人灭遂而戍之”。终于,遂国的灾难降临了!显然,这是齐桓公亲自率领兵马,借口遂国不参加北杏会盟发起的一场灭国之战!遂国,是齐桓公当政三年来,第二个被灭的国家。第一个是谭国,灭国之祸的原因是怠慢过齐桓公,曾经的公子小白!
遂国位置
遂国,按照谭其骧先生标注位置,大概位于今天的肥城市安临路镇附近,但是在东平县东北至今有上遂城,不知是否就是遂国故址。由于遂国被灭,族人有可能外迁。不论这两处的那一处,从山川形势上看,遂国所居之地都是交通要道,是出入肥城盆地的重要门户!
灭遂
这次灭遂,《春秋》没有记载“齐师灭遂”,而是蔑称为“齐人灭遂”!这反过来说明,一定是齐桓公亲自领兵征伐,而且兵力动用,必定超过了“师”的编制,是大军前来。即“兴大师曰灭”!应该说,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北杏,是谋定而后动,所以从临淄一出发,必定是大军随身,威风八面!
并不是“灭遂”就一定需要这么大的动静,而是诸侯会盟,尤其作为牵牛耳的盟主齐桓公,一定会以强大的武装力量作为会盟成功的军事基础!这是称霸的需要,也是动用盟主权力的需要,当然更是明白无误的武力恫吓!所以,在这次会盟中,遂国受到邀请而没有参会,那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一定会在北杏会议上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被提出来,提出后的结果就是遂国必须予以严惩!所谓严惩,就是灭国!即毁其宗庙,戮其国君。唯其如此,才能彰显霸权之威!
除此之外,齐桓公灭遂,也是对鲁国进行的一次战略威慑!只有灭遂,才能彻底把齐国的军事威慑能力摆在鲁国面前,这会让鲁国君臣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鲁国重新回到齐、鲁联盟的战略框架之中。
阅读《春秋》《左传》可知,北杏之会在春,不知具体月份,而灭遂之战结束在夏六月。这就存在一个问题,齐桓公是在会盟之后立即着手灭遂,还是先班师临淄,等到入夏再出兵灭遂?从军事上讲,夏季出兵,雨水泛滥,不利行军,兵家所忌。加之正值农忙,有害农时,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多半不会入夏兴兵。其二,齐桓公如果返回临淄,再来灭遂,则显然劳师费力,非但浪费时间,也会增加战争风险。第三,鉴于本次会议主题是宋国的问题,必定要等待宋国国君能够前来。考虑宋国内乱结束于上年冬天,公子御说即位后不可能立即出席北杏会盟。而且与会各国,在接到邀请后,需要驿使往来,沟通会盟事项,期间准备繁杂,如果加上鲁国从中博弈,时间必然不会在春初,更大的可能应是春末方可。
这样一来,通过北杏会盟,齐桓公兴伐遂之师应该就在会盟之后!值得注意的是,北杏会盟之地,在今天的山东东阿县,位于东平县西北,距离今天上遂城只有44公里,距安临路镇也不过53公里。因此,齐桓公灭遂,可从东阿县东去平阴县,走平阴古道,南下就来到肥城盆地,如此灭遂,最为近便!
灭遂之战示意图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齐桓公灭遂国时间应该是始于春末。但是战事并非一蹴而就,双方打到夏六月才真正结束,期间大约用了一到两个月。一场灭国之战,在春秋时期,用如此长时间的可能有多大?按照齐襄公率五国之师送卫惠公入卫,所用时间长达半年的情况来看,并非没有可能。而齐桓公灭遂,如果遭遇到遂国人的顽强抵抗,尤其考虑鲁国人会出兵参战,则灭遂之战,也许真就不容易!尤其齐国灭遂,从事后要派兵戍守来看,战争过程残酷,遇到抵抗的可能性很大!
可巧的是,作为鲁国参战的佐证,就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原文是“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按照这段记载,那么曹沫为将,被齐三败之地,应该就是遂国。因为,从后文“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说明,遂国是在齐国三败鲁国之后,不得已被鲁国放弃,遂国由此灭亡。
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齐桓公灭遂会用这么长时间,因为是鲁国参战。由于鲁国参战保卫遂国,伐遂之役出现了胶着。正是因为遂国出现了顽强抵抗,所以对于齐桓公而言,必灭之而后快!这也就能解释此后的柯之盟上,曹沫为何力主索回汶阳之田!因为,是曹沫为将,丢了遂国!
到此,曹沫在柯之盟上的离奇表现,才能让人恍然大悟!
但是,读者会问,如果真有这齐国三败鲁国之事,为何不见于鲁史《春秋》,而《左传》也只字不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鲁国人有一个特点,即“內不言战”。也就是说,在鲁国境内如果被战败,那是不会说的,因为太丢人!要讳言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