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谁给伍子胥戴了三张面具?

谁给伍子胥戴了三张面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 访问量:1851 更新时间:2024/1/18 21:47:15

公元前484年6月13日,阴历五月初五,吴王夫差下令,将伏剑自刎的大夫伍子胥扔进了钱塘江。

考虑到伍子胥尸首沉于钱塘江一事比屈原投江要早,有些文献便记载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逐渐形成的节日。就连端午节上的赛龙舟习俗都可能与江苏一带擅长舟楫水战的吴国有关。

伍子胥对于后世来说是多面的。从冒死直谏吴王夫差的忠臣形象,到掘楚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的复仇者形象。甚至在宋代还增加了举荐刺客专诸、刺杀吴王僚的谋逆之名。

如今,人们为他立庙祭祀,将潮水现象与之相联系,形成浙江一带的潮神文化信仰。

伍子胥雕像

这便是历史人物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的结果。

就像三国时期的曹丕妻室甄宓,一面是引发曹丕、曹植兄弟相残的祸首,一面却又被演绎成完美的洛神形象。

又或者是元末富商沈万三,从朱元璋猜忌的罪臣到点石成金的财神爷,演绎着从人到神的进阶之路。

那么,真实的伍子胥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会留下后世不同面向的争论?

第一,父兄在楚国遇害,伍子胥投身吴国,助吴王阖闾破楚称霸,替父报仇。

伍子胥,名员(yún),字子胥,出身于楚国的士大夫家庭。父亲伍奢身为太子的老师,被牵连进了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矛盾之中。伍家瞬间家破人亡,伍子胥只能忍辱负重,逃离他国。

当他到达楚国的宿敌吴国之后,认准了一位有称霸野心的未来主公子光。伍子胥先是为公子光推荐了刺客专诸,帮他篡位成功。当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后,伍子胥又制定了下一步的称霸计划。他协同大将孙武,率三万水陆之师伐楚,在柏举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吴王西破强楚之后,在伍子胥的谋划下,又经历了北败徐、鲁、齐,成为春秋一霸。

第二,伍子胥冒死直谏下一任吴王夫差,却遭到赐死。

下任吴王夫差继位后,吴越交恶,一场夫椒之战让越王勾践大败。作为人质,越王勾践开始了在吴国卧薪尝胆的三年光阴。

越国的谋士文种买通了夫差身边的太宰伯嚭(pǐ),让他劝和。伍子胥立刻向吴王夫差谏言,不可许和!他认为吴越地缘相邻,将来必然存在吞并关系。

可夫差此刻正一心想着齐、晋那些中原的大市场,根本不将手下败将越国放在眼里。

夫差不但没有听劝,还以谋反之名赐死了伍子胥。

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记载了浙江百姓们在五月初五纪念潮神伍子胥的情景。

一生跌宕起伏的伍子胥在后世又经历了哪三次不同的形象塑造呢?

第一次,先秦时的忠臣。

在《春秋经》、《左传》及《国语》这些古史记载最权威的历史著作里,伍子胥是一个足智多谋、性格刚烈的耿直忠臣形象。《左传》详细描述了他为吴王阖闾伐楚提供了“疲楚”战术,将吴军兵分三队,轮番袭击楚国,最终拖垮了强楚。

为了表现伍子胥敢于直谏的性格,《国语》将《左传》中他被赐死的结局,改成了因谏言伐齐,主动“伏剑自杀”。

由此,在先秦史官的笔下,伍子胥成为了耿直的忠臣。

第二次,汉代的复仇者。

让伍子胥形象发生这样转变的一个关键人物便是西汉史官司马迁。在他的那本史家绝唱《史记》中,司马迁详细描述了伍子胥从楚国出逃的经过,以及在吴国忍辱乞讨、推荐专诸刺王僚的故事。这样,一个忍辱奋发的复仇形象跃然纸上。

为了突出这样的形象,司马迁更增添和细化了两处情节。一个是伍子胥破楚之后掘墓鞭尸三百下。这在《左传》、《国语》中根本没有提及,即便是后来的《吕氏春秋》也只是提到“鞭墓”,而非“掘墓鞭尸”。

另一处改动是细化了伍子胥自刎前的预言。伍子胥自刎前,愤然留下遗言,要家人把他的双眼挖出,挂在城门上。司马迁增加了具体的悬挂地点和目的,“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从此,头悬国门成为热血为国赴死的经典。陈毅元帅就曾作诗引用,“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以表革命志向。

第三次,宋代的乱臣贼子。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宋徽宗时期的史馆编修晁补之。

大观三年,宋徽宗命人梳理历代有所建树的大臣,欲以追封。而入选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忠君。这时,晁补之对一直挂有忠臣名号的伍子胥提出了异议,认为他推荐专诸以刺杀吴王,实乃篡逆。

跟着就有人附和此说法,伍子胥最终被踢出了宋代的功臣之列。

伍子胥是姑苏城(今苏州)的营造者,至今苏州仍有胥门遗迹。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演变呢?

第一,先秦特殊的忠君观念更侧重于伍子胥的尽忠形象。

先秦的忠君观念有其相对性与灵活性。当时君臣关系更突出“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庄子就将伍子胥列为比干一样的忠臣。

第二,以孝治天下的汉代,血亲复仇思想盛行。

汉初的文景之治,大力推行黄老治术。社会上以孝道为上,轻生重气的侠义精神深入人心。

同时,复仇形象的转变也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有极大关系。他因为替李陵投降一事说话,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为了抒发心中的愤懑,司马迁将伍子胥塑造成复仇者形象。

第三,乱臣贼子的转变是宋代元佑党争与理学中忠君思想交错的结果。

宋徽宗提出整理历代功臣,是想强化大臣的忠君观念,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晁补之对伍子胥是乱臣贼子的判定,也有他的政治目的。

晁补之不仅是汉代御使大夫晁错的后代,更是苏轼的得意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这样的身份和地位,意味着他参与了元佑年间的党争。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推翻了王安石变法,身为变法派的元佑党人晁补之也受到波及。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得以复用。晁补之以伍子胥乃逆臣的判定,来抨击那些所谓忠君的旧党。

当然,伍子胥形象发生大转变的背后还有社会观念的因素。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忠”摆在了“孝”前面,成为五伦之首。相比先秦时“士无定主”的灵活忠君观念,宋以后的忠君更强调唯一性。

这便是时代的印记。伍子胥从忠臣到复仇者,再转变为乱臣贼子,除了个体的偶然因素之外,更多的是时代变更中的观念不同。这正是组成古史传播中“层累说”规律的重要原因。

历代评价:

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苏州府志》增补

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

——《荀子·大略篇》

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後已。

——(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子胥“是吴之刺客,非忠臣也”

——(宋)晁补之《济北晁先生鸡肋集》

编辑说明

文字 / 范范之辈

排版 / 乐多

封面 / 乐多

标签: 伍子胥吴国夫差阖闾专诸

更多文章

  • 被渔夫救了一命,伍子胥送他宝剑,为何渔夫却在接过宝剑时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宋小小标签:宝剑,渔夫,刘邦,李渊,伍子胥,李世民,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很多著名人物,也发生了很多经典的故事,比如伍子胥便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谈资。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但是可惜的是,太子为费无忌所诬陷,而伍奢也受到了牵连。费无忌是个赶尽杀绝的人,他害怕伍奢的后代报仇,于是便游说楚王将伍奢的儿子也杀了。伍

  • 1962年老农鱼塘挖出战国金瓜子,原来是伍子胥河中洒金三斗三升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白名单标签:伍子胥,吴国,战国,孙武,春秋战国

    “真有如此烈性的女子吗?”1962年,一老鱼农从河塘挖出一颗金瓜子,没想到,竟然揭开了一桩2000多年前的谜团。那天,江苏溧阳县的村民董法清正在清理鱼塘,忽然看到淤泥里有一颗瓜子大小、亮晶晶的小石头,他抹了一把上面的淤泥,小石子居然呈现出黄澄橙的颜色。难道是金子?他用牙咬了一下,果然出现了牙印,再仔

  • 逃命的伍子胥向姑娘讨饭,吃饱后,姑娘竟抱起石头投水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吴国,千金,浣纱,伍子胥,春秋战国

    姑娘复杂的眼神,望了伍子胥一眼,抱起一块石头,扑通一声,投水而死,伍子胥大叫一声,却也无可奈何!原来,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都被楚平王杀害。逃过一劫的伍子胥,去投奔吴国。他一路上只顾慌慌张张的逃命,身上也没带些食物。此刻饿的前心贴后背,别说赶路了,再不吃东西,被活活饿死的可能都有。正在这苍徨无助

  • 伍子胥自刎时长叹: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挂在东门楼,我要看着吴亡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吴国,齐国,夫差,吴王,伯嚭,伍子胥,春秋战国,越王勾践

    伍子胥仰天长叹道: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寇杀入都城,灭掉吴国。 之后,惨烈的拔剑自刎。伍子胥作为吴国第一重臣,到底怎么了?竟然如此愤恨的死去,并且对吴国发出如此毒咒。话说,吴王夫差的部队打败越王勾践之后,勾践对吴王夫差又是送金银珠宝,又是送美女西施的,同时也

  • 管仲有一条毒计,兵不血刃打垮一国,后来成了美国的“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紫星薇辰标签:管仲,齐国,美国,鲍叔牙,毒计,日本,诸侯国

    战场上最优的作战方法,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过能做到这点的军事家少之又少,春秋时期的管仲算是一个。他曾用一条毒计,帮助齐桓公兵不血刃地打垮了一个国家。甚至2000多年以后,这招还成了美国杀手锏使用,在与各国的贸易战中屡试不爽。当年你差点弄死我,现在我让你当宰相,我咋想的?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去世。

  • 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说起,聊聊管仲的“不仁”之仁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管仲,孔子,鲍叔牙,齐国,齐桓公

    管仲的“仁”。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篇》对于管仲“仁”的评价较早的是春秋晚期的孔子,正如上述孔子所说,他认为管仲的“仁”表现为辅佐齐桓公建立了霸业,也明确地表示,齐桓公不用武力就可以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这都是管仲的力量,是他仁德的表现。而对于管仲

  • 管仲:保护中华文明的华夏第一相

    历史解密编辑:时拾史事标签:管仲,齐国,周王室,鲍叔牙,齐桓公,鲁国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陈华他有许多雅号,其中最霸气的就是“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和“华夏第一相”。他本是周天子的同宗,从父亲那一辈就落魄的跟个三孙子似的,不得不走上经商的道路。要不是遇上中国最善解人意的合伙人,他早就提前出局了。他曾是干嘛嘛不行,吃嘛嘛都香。好不容易截胡公子小

  • 管仲的治国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观测者的资格标签:管仲,治国,耻辱

    何如用贫与富?曰: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怎样使用贫穷的人和富贵的人?管仲说,人太富了,就不好利用,人太穷了,就不知道耻辱。

  • 管仲用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掉四国,如今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枕猫标签:管仲,齐国,鲍叔牙,丞相,楚庄王,齐桓公

    美国为了让智利总统阿连德在国际上的影响变弱,不再危及到美国的经济利益,偷学了齐国名相管仲当年兵不血刃灭掉四国的一条毒计。最终美国成功让智利全国上下陷入了虚假繁荣的情况,导致了智利政府破产,百姓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再也没有办法在经济贸易上制裁美国。智利美国对外贸易杀手锏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各种手段打击对

  • 管仲有一条毒计,兵不血刃打垮一国,如今却成了美国的“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珺瑶婉史标签:管仲,齐国,美国,宰相,齐桓公,梁国

    从二战后美国彻底崛起,成为主导世界秩序的超级大国至今。其以另一种完全不同于人类历史上其他西方列强的方式和手段来控制世界,不断利用手中的金融、货币武器来“薅羊毛”。到处推行经济霸权,并利用各种制裁手段对自己认为有威胁的国家出手打击。其实这种方式世界各国都明白,但由于美国之前的布局做得比较完备,且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