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一切都逃不过利益两个字。这其实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差不多,很多都是建立在现实利益的基础上的。
而国家之间的力量也分强弱大小,大国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掌握了较多的话语权,至于那些实力比较一般甚至弱小的国家,那只能是依托大国或者是左右逢源夹缝求生,根本没有任何说话的余地。时至今日也是如此,某些霸权国家任意欺凌弱小,肆意发动侵略战争,弱小自然也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一个非常善于治国和用人的君主,在他即位之后大力任用管仲,励精图治,大力推行国家体制改革,整顿朝纲,在此期间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任用了一批能臣,这批尽忠职守的能臣共同辅助了齐桓公,齐国的国力蒸蒸日上,开始有了争霸天下的本钱。
而齐国的周围也有不少的邻国,和这些邻国的关系也是很考验齐桓公的政治智慧的。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大力搞好和邻国的关系,和邻国之间互相帮助,反正就是不能激化矛盾,这其实也是体现了政治智慧的地方,因为发展的国家无疑是需要稳定的发展环境的,如果和自己周围的近邻兵戎相见或者制造矛盾,那失去了和平的环境自己的国家是很难有起色的,更无从谈起走向强大。
所以齐桓公对待自己的邻国,哪怕是弱小的国家,他的态度也很友善,基本不会主动去讨伐别个小国。但是如果有不识抬举的人,想要无视齐桓公的存在,那不好意思,齐桓公也不是好惹的主,说灭掉你还是举手之间。不过说来也巧,齐国的邻国还真的有一个愣头青,就是不把齐桓公放在眼里,导致的结果就是最后被灭国,国内的人民更是被齐桓公下令屠杀殆尽,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小国家就是遂国,遂国人是据说舜的后裔,在西周大封诸侯的时候被周武王封为遂国,地盘大致在今天的山东宁阳一带,地盘也不大。按道理如此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国家跟随大国的步伐行稳致远就行,但是大国偏偏就是有“骨气”。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为了平定宋国内部的政权斗争,齐国开始以诸侯的身份举行了会盟,在历史上称为北杏会盟。当时前来参加会盟的国君除了齐国还有宋、陈、蔡、邾四个国家的君主,本次会盟是齐桓公的第一次会盟,也是提升齐国威望的最佳时刻,是不能搞砸的,所以齐桓公自然格外的重视。齐桓公在会盟之前也很给遂国的面子,也发出了邀请,但是意外的是遂国国君压根不理会齐国,直接拒绝参加。
遂国拒绝的原因现在无法考证,不知道是忘记还是其他的客观因素,反正就是会议开到结束的时候,遂国的国君仍然未出现在齐桓公的视线范围内。这下不是明摆着看不起人吗?
齐桓公有点愤怒,于是下令出兵攻打遂国,遂国一个弱小的国家哪里是齐国军队的对手,一交手就顿时被打的一败涂地,四散奔逃,作为惩罚,齐桓公把遂国的君主给直接驱逐出遂国,而派了一部分齐国军士驻守在遂国国土上。 其实事情到了这一步,也还不是特别的严重,遂国其实派个使者来认个错求个情应该就没什么事了,但是遂国的主政者不知道怎么想的,做了一件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残忍事情。
时间过去了几年,驻守在齐国的将士开始有了思乡的情感,突然一天,遂国之前的几位贵族大臣,亲自带了一群随从抬着好酒好菜,前来齐国军营里面,他们声称是为了慰问犒劳在这里驻守的齐国将士,特地带来酒肉希望增加双方的友谊。这种事情本来放在平时根本是行不通的,毕竟是敌人,哪能不留心眼呢?
但是可能时间过去了很久,而且这期间遂国的人民都非常的安分守己,没有做什么反抗的事情,加上驻守的齐国士兵逐渐感到疲惫,一听是来慰问的,顿时兴奋不已,哪里还想防备的事情。
以前的酒肉就是最好的抚慰人心的东西,特别是驻守在外的将士,更是没有太多的娱乐方法。在遂国几个大臣的建言之下,齐军将士人人开怀畅饮。在推杯换盏中,齐国的士兵不知不觉从早喝到晚,彻底的没有了战斗的能力,指挥的将领也没有留下警戒部队,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夜幕降临之际,齐国的军营之内出现了一个个手持利刃的遂国武士,屠刀毫不犹豫挥向了醉酒熟睡的齐国将士,就这样齐国驻守的士兵全部被遂国武士杀害。
听到消息的齐桓公无比的震惊和悲痛,他怎么也想不到遂国人竟然会如此的残忍,自己只不过是赶走了他们的一个君主而已,也没有对遂国人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甚至也没有吞并遂国的地盘,但是换来的竟然是遂国如此歹毒和卑劣的报复。
怒不可遏的齐桓公再次出动齐国军队直扑遂国,但是这一次的事情可就不像之前那样简单了,齐桓公不仅杀掉了遂国的统治阶级,而且连遂国都城内的百姓也一并屠杀殆尽,自此遂国终被齐国吞并。我们现今很难知晓遂国的目的究竟是如何?
也不知道他们出于什么目的要把齐国驻守将士赶尽杀绝,但是在乱世当中,一切以实力说话,遂国如此不太明智的行为最终葬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