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谢救命之恩,伍子胥赠渔夫一把宝剑,为何对方收下剑当场自刎?

为谢救命之恩,伍子胥赠渔夫一把宝剑,为何对方收下剑当场自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最爱故事 访问量:3729 更新时间:2023/12/26 9:58:12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落梅》”古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士可杀而不可辱。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古代文人追求气节不惜牺牲生命的代表。除了士大夫,许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有为了追求气节而不在惜自己的生命。明末清初江南的柳如是在清兵突破南京城后跳江而死,很多人都不理解国家灭亡跟一个底层女人有什么关系,但这就是中国人的气节。

历史上的伍子胥是一名颇受关注的人物,史书中关于他的传闻、资料数不胜数,而有一件事情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伍子胥早期从楚国出逃途中,遇到一名渔夫,渔夫救下伍子胥的性命之后,获得了伍子胥宝剑相赠,而渔夫在收到宝剑之后本该高兴,但是却当即自刎,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01出逃吴国公元前559年,一代名相伍子胥出生于楚国郢都,他的父亲伍奢作为太子太傅位极人臣。但是树大招风,太子建被费无忌诬告要谋反,伍奢作为老师也受到牵连。费无忌害怕伍奢的两个儿子会替父亲寻仇,便劝说楚平王斩草除根,楚平王听信谗言命伍子胥和伍尚前来王宫。

兄弟二人推断这定是楚王的阴谋,为的是让他们伏诛。但在父亲这件事上二人产生了争执。伍子胥建议投奔其他国家积蓄力量,等时机成熟再为父亲报仇。而伍尚也知道去皇宫就是赴死,但是不救父亲的话会遭受天下读书人的耻笑。于是兄弟俩一个出逃,一个与父亲一起赴死。

伍子胥出逃之后听说太子建在宋国,于是就先去投奔太子。没想到刚到宋国,宋国就发生内乱,伍子胥与太子只好前往郑国。在郑国过了一段时间后,复仇心切的太子不顾伍子胥的劝说,联合郑国大夫中行寅发动事变,结果事情败露而太子也兵败被杀。伍子胥没办法只好带着太子的儿子出逃吴国。

此时楚王得知他们要前往吴国,便派重兵追杀。他们一路晓伏夜行,但是却被一条大江挡住去路。这时前有拦路,后有追兵追赶,伍子胥非常绝望。所幸天无绝人之路,伍子胥遇到了一位渔夫这才得以脱险。02渔夫相救,获赠宝剑“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史记·伍子胥列传》”渔夫知道伍子胥要着急过江,连忙把船停靠岸边。伍子胥成功过河之后,渔夫知道伍子胥肚中饥馑,于是拿出酒肉招待。渔夫善良的行为也让伍子胥感动不已,他决心以后富贵了必定要回报这位渔夫。当他问及渔夫姓名的时候,渔夫笑了笑告诉他叫自己“渔丈人”就可以。

伍子胥知道渔夫大义凛然,做好事不图回报。他默默地将这份情谊记了下来,转身告别渔夫继续赶路。走了一段路之后,伍子胥内心不安,他深怕渔夫将自己的行踪告诉追兵,于是转头又回到了河岸边。再次见到伍子胥的渔夫很是吃惊,问他为什么不赶紧赶路。伍子胥不说话,只是将自己的龙泉宝剑赠与渔夫,这让渔夫更加吃惊。

因为伍子胥这把宝剑可是大有来头,它是由铸剑宗师欧冶子与干将合力铸成,而且为了淬火整整凿了一座山。足可见此剑的珍贵。而伍子胥以宝剑相赠显然是为了换自己的性命,求渔夫不要告诉追兵。渔夫接过宝剑之后仰天长叹,没想到自己单纯救人还要被怀疑。他告诉伍子胥:“我救你是因为你是被冤枉的,你们祖辈都是忠义之士。我从来没想在你身上得到什么,只想着有朝一日你东山再起可以匡扶社稷。既然你对我不放心,也罢,我就用此剑了结自己的性命。”

说罢,渔夫拔剑自刎而死,伍子胥内心感觉到十分懊悔,自己竟然以小人之心揣测君子之腹,自己一个读书人还比不上一个渔夫。将渔夫尸首掩埋之后伍子胥继续上路前往吴国,并且立誓要为父亲报仇。后来,伍子胥在吴国韬光养晦,最终成功攻破楚国,报仇雪恨。而伍子胥一生虽然功勋卓著,但是不免被奸臣陷害,最终也是拔剑自刎而死。03小结从伍尚为救父以身犯险到渔夫为证清白拔剑自刎,再到伍子胥被奸臣陷害拔剑自刎,可以看出古人将气节看做比生命还重要。同时拔剑自刎这种方式确实是古人彰显气节的一种方式,他们可以接受自己的身体死去,但是不能让灵魂受到一点屈辱,有时候死亡也是证明自己善良、正义的一种方式。

金庸和古龙笔下有很多英雄人物,他们坚持道统,为了正义与黑恶势力斗争。虽然这些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他们身上的气节却是我们几千年来仁人志士的追求。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面写道:“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舍身求法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孟子说:“吾养吾之浩然正气”。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少有人会坚持自己心中所谓的气节,像陶渊明不会五斗米折腰的事情已经很难再出现了。但是我们不该忘也不能忘,只有坚守自己的内心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标签: 伍子胥渔夫吴国

更多文章

  • 伍子胥:鞭尸方解心头恨

    历史解密编辑:影的告白标签:楚王,秦国,吴国,平王,伍子胥,费无忌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父亲伍奢做了太子的太傅,仕途一度被看好,却因太子少傅费无忌的离间差点人头落地。有一次,楚平王派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娶亲,看见准新娘长得实在漂亮,不想忠于太子的费无忌觉得巴结楚平王的机会来了,就私下报告平王,说那女子美貌绝顶,大王可自己娶过来,有空再替太子另娶。贪图美色的楚平王果然中招

  • 晋国败楚奇谋:伍子胥用之破楚,南宋吴玠学之败金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伍子胥,吴玠,晋国,阖闾,完颜宗弼,岳飞

    写下《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的柏杨,在美国纽约孔子大厦演讲时,将中华文明形容为酱缸文化,批判中国文化是“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对中华文明否定多于肯定。其实,中华文明中糟粕有之,但精华更有之,不信且看春秋晋国败楚奇谋,伍子胥用之成功破楚,后世南宋吴玠学之也曾大败金兵。晋国破楚奇谋:三驾疲楚在与

  • 渔夫救了伍子胥,他为报恩赠一把宝剑给渔夫,渔夫却立即拔剑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傻瓜历史标签:渔夫,吴国,伍子胥,司马迁,吴越春秋,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古人有“以死明志”的思想特征在,历史上因此有不少以死明志的名人,如屈原、聂政、张自忠、文天祥,“以死明志”的思想特征又催生出了“拔剑自刎”的人物行为,如石奢、项羽、豫让、朱友贞,很多人不能理解“以死明志”的逻辑,也无法理解“拔剑自刎”的选择,而这其实与古人骨子里信奉的“气节”有关。气节是指一个人的志

  • 渔夫救下伍子胥一命,伍子胥赠渔夫一把宝剑,渔夫接过剑却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爱历史说说标签:伍子胥,吴国,渔夫,秦国

    记得以前曾经看过一部有趣的小说,叫做白发魔女传,这部小说及故事情节固然吸引人,但是里面的一个设定却也让人感兴趣,那就是一夜白头。当然除了这部小说以外,很多电视剧都有一夜白头的场景,似乎只要人的情绪达到极致,真的可以发生非常奇妙的生理变化。也许很多人会抨击,电视剧中的演绎根本不靠谱,然而或许我们不知道

  • 湖北省监利市重要地标,以前写着“伍子胥故里”,现在怎么没了?

    历史解密编辑:刘小顺标签:伍子胥,监利市,湖北省,监利,雕像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监利市位于我国湖北省的中南部,是湖北省"最年轻"的县级市之一,现在由荆州市代管,还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监利市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地处江汉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如果来过湖北省监利市的朋友,应该都会在监利市的

  • 伍子胥为逃命愁煞不已,竟然一夜白头?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伍子胥,吴国,楚平,子胥

    楚平王的儿子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 可楚平王自己却很喜欢,把儿媳抢过来,杀了儿子和儿子老师。 好吧,我必须杀死老师两个诚实的孩子。 老师的大儿子被杀了,小儿子还好跑了。 小儿子名叫伍子胥,发誓要为父兄报仇。 但当时他一个人,没有对付楚平王的实力,他先是逃到了吴国,等自己变强了再回来报仇。 在他逃跑

  • 谁说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端午还和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女文青月小牙标签:伍子胥,屈原,吴国,阖闾,夫差

    提起端午,很多人都会想起屈原,似乎在许多人心目中,端午节是因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实际上,还真不是。其实和端午节相关的历史人物,除了战国时期的屈原,还有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和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伍子胥的故事发生在屈原之前。可能有人不知道伍子胥,但大家应该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吧?勾践卧薪尝胆,为的就

  • 伍子胥与浣纱女故事发生地,因溧水而得名——地名探究之江苏溧水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伍子胥,溧水,浣纱,子胥,吴国,溧阳

    【开篇语】断断续续中,地名探究来到了第三个系列——江苏。写山东的时候,失之庞杂,罗列了太多;写河南的时候,慢慢沉淀下来,关注做好地名本身的事情;江苏这个系列,将更加关注地名本身,寻找与地名有关的由来,以及沿革之中的故事。学,然后知不足,在路上,雨未歇……▲溧水风光——东庐观音寺公元前522年,楚平王

  • 伍子胥为了报家仇,不惜引敌国之兵灭掉自己母国,这是多大的仇?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伍子胥,吴国,阖闾,孙武,齐国,楚平

    伍子胥为了报家仇,不惜引敌国之兵灭掉自己的母国,这可取吗?他到底有怎样的仇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伍子胥之恨。伍子胥父子三人都是楚国重要的大臣,伍子胥父亲也是个直言敢谏的忠臣。然而,当时发生的一件事,直接影响了伍家父子三人的命运。当时的楚平王看到孟嬴美艳无比,就动了色心,在奸臣费无极的撺

  • 渔夫救伍子胥性命,为感恩伍子胥赠其一宝剑,渔夫接过剑当即自刎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伍子胥,渔夫,吴国,勾践

    随着时代的更迭,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帝王,他们或励精图治,造福百姓;或南征北战,保卫疆土,始终秉持着为天下苍生的高尚信念。然而,一个伟大帝王的身后却有着一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臣们。卧龙先生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出谋划策,最终助刘备成为一方霸主。唐代谏臣魏徵,为了国家昌盛直言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