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落梅》”古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士可杀而不可辱。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古代文人追求气节不惜牺牲生命的代表。除了士大夫,许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有为了追求气节而不在惜自己的生命。明末清初江南的柳如是在清兵突破南京城后跳江而死,很多人都不理解国家灭亡跟一个底层女人有什么关系,但这就是中国人的气节。
历史上的伍子胥是一名颇受关注的人物,史书中关于他的传闻、资料数不胜数,而有一件事情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伍子胥早期从楚国出逃途中,遇到一名渔夫,渔夫救下伍子胥的性命之后,获得了伍子胥宝剑相赠,而渔夫在收到宝剑之后本该高兴,但是却当即自刎,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01出逃吴国公元前559年,一代名相伍子胥出生于楚国郢都,他的父亲伍奢作为太子太傅位极人臣。但是树大招风,太子建被费无忌诬告要谋反,伍奢作为老师也受到牵连。费无忌害怕伍奢的两个儿子会替父亲寻仇,便劝说楚平王斩草除根,楚平王听信谗言命伍子胥和伍尚前来王宫。
兄弟二人推断这定是楚王的阴谋,为的是让他们伏诛。但在父亲这件事上二人产生了争执。伍子胥建议投奔其他国家积蓄力量,等时机成熟再为父亲报仇。而伍尚也知道去皇宫就是赴死,但是不救父亲的话会遭受天下读书人的耻笑。于是兄弟俩一个出逃,一个与父亲一起赴死。
伍子胥出逃之后听说太子建在宋国,于是就先去投奔太子。没想到刚到宋国,宋国就发生内乱,伍子胥与太子只好前往郑国。在郑国过了一段时间后,复仇心切的太子不顾伍子胥的劝说,联合郑国大夫中行寅发动事变,结果事情败露而太子也兵败被杀。伍子胥没办法只好带着太子的儿子出逃吴国。
此时楚王得知他们要前往吴国,便派重兵追杀。他们一路晓伏夜行,但是却被一条大江挡住去路。这时前有拦路,后有追兵追赶,伍子胥非常绝望。所幸天无绝人之路,伍子胥遇到了一位渔夫这才得以脱险。02渔夫相救,获赠宝剑“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史记·伍子胥列传》”渔夫知道伍子胥要着急过江,连忙把船停靠岸边。伍子胥成功过河之后,渔夫知道伍子胥肚中饥馑,于是拿出酒肉招待。渔夫善良的行为也让伍子胥感动不已,他决心以后富贵了必定要回报这位渔夫。当他问及渔夫姓名的时候,渔夫笑了笑告诉他叫自己“渔丈人”就可以。
伍子胥知道渔夫大义凛然,做好事不图回报。他默默地将这份情谊记了下来,转身告别渔夫继续赶路。走了一段路之后,伍子胥内心不安,他深怕渔夫将自己的行踪告诉追兵,于是转头又回到了河岸边。再次见到伍子胥的渔夫很是吃惊,问他为什么不赶紧赶路。伍子胥不说话,只是将自己的龙泉宝剑赠与渔夫,这让渔夫更加吃惊。
因为伍子胥这把宝剑可是大有来头,它是由铸剑宗师欧冶子与干将合力铸成,而且为了淬火整整凿了一座山。足可见此剑的珍贵。而伍子胥以宝剑相赠显然是为了换自己的性命,求渔夫不要告诉追兵。渔夫接过宝剑之后仰天长叹,没想到自己单纯救人还要被怀疑。他告诉伍子胥:“我救你是因为你是被冤枉的,你们祖辈都是忠义之士。我从来没想在你身上得到什么,只想着有朝一日你东山再起可以匡扶社稷。既然你对我不放心,也罢,我就用此剑了结自己的性命。”
说罢,渔夫拔剑自刎而死,伍子胥内心感觉到十分懊悔,自己竟然以小人之心揣测君子之腹,自己一个读书人还比不上一个渔夫。将渔夫尸首掩埋之后伍子胥继续上路前往吴国,并且立誓要为父亲报仇。后来,伍子胥在吴国韬光养晦,最终成功攻破楚国,报仇雪恨。而伍子胥一生虽然功勋卓著,但是不免被奸臣陷害,最终也是拔剑自刎而死。03小结从伍尚为救父以身犯险到渔夫为证清白拔剑自刎,再到伍子胥被奸臣陷害拔剑自刎,可以看出古人将气节看做比生命还重要。同时拔剑自刎这种方式确实是古人彰显气节的一种方式,他们可以接受自己的身体死去,但是不能让灵魂受到一点屈辱,有时候死亡也是证明自己善良、正义的一种方式。
金庸和古龙笔下有很多英雄人物,他们坚持道统,为了正义与黑恶势力斗争。虽然这些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他们身上的气节却是我们几千年来仁人志士的追求。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面写道:“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舍身求法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孟子说:“吾养吾之浩然正气”。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少有人会坚持自己心中所谓的气节,像陶渊明不会五斗米折腰的事情已经很难再出现了。但是我们不该忘也不能忘,只有坚守自己的内心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