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女子引楚庄王灭陈国,大臣劝阻令陈复国,细节证实他并非真心!

一女子引楚庄王灭陈国,大臣劝阻令陈复国,细节证实他并非真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2867 更新时间:2023/12/20 22:02:28

陈国,为妫姓国,是舜之后,西周初作为“三恪”之一被封于淮水之北。名义上,陈国作为先王之后,在周王国政治地位很高。然而,以实力而言,陈国充其量也就是一三流诸侯国。

进入春秋时代以后,陈国地位更是每况愈下。春秋早期,陈国与三大国接壤:西北边是郑国,西南是蔡国,东北是宋国。后来楚国崛起,快速扩张到淮水流域,陈国周边又多了楚国这一“超级大国”。群雄环视之下,陈国的命运就更加难以自我掌控了。

陈灵公执政时期,处于晋国和楚国两大国交叉势力范围内的陈国,被迫“朝晋暮楚”,轮番侍奉两个大国,可谓是苦不堪言。

公元前608年,因为陈灵公投靠晋国,楚庄王率兵讨伐陈国;公元前604年,因晋国不足为恃,陈国改投楚国,又被晋人讨伐;公元前603年,晋国联合卫国再度伐陈;公元前601年,陈国被迫再次改投晋国,结果楚国大军立刻前来讨伐,陈国又与楚国签定了城下之盟;公元前600年,晋国计划再度伐陈,不过恰好晋成公去世,陈国才幸免一难……。

乱世之中,小国受大国欺辱,经常吃些苦头是不可幸免之事。如此险恶国际环境之下,如不能苦中作乐,就很难坚持下去了。

作为一国之君,陈灵公有着自己独到的取乐之道。

陈国与郑国为邻国,两国之间频繁通婚。郑穆公在世时,把女儿夏姬嫁给了陈国大夫御叔。夏姬与御叔生下儿子夏征舒之后不久,御叔就被杀,留下了夏姬独守空房。时间一长,夏姬寂寞难耐,便与陈灵公以及陈国卿大夫孔宁、仪行父三人勾搭成奸。

这就是陈灵公的取乐之道:日常无事时,便与大臣之妻偷情为乐,来舒缓巨大的生存压力。

陈灵公君臣与夏姬偷情,却并不想掩人耳目:三人不但时常偷腥,还经常怀揣夏姬内衣裤到朝中公然炫耀。炫耀次数多了,便引起别人反感。

大夫洩冶就看不过去,劝谏陈灵公说:“国君与卿大夫公开宣示淫乱之事,就无法教诲百姓,况且名声也不好。国君还是收起女人内衣裤吧!”被大臣这么一说,陈灵公还算知耻,羞愧地回答:“我马上就改!”

然而,当陈灵公将洩冶之语告知孔宁、仪行父二人时,这两人却恼羞成怒了——洩冶装什么正人君子,居然敢管国君私事!于是,他们马上提出杀了洩冶,陈灵公却不置可否。见陈灵公如此,孔宁、仪行父二人便大胆起来,就真将洩冶给杀了!

杀死了洩冶后,三人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公元前599年的一天,三人到夏姬家公然饮酒作乐,席间口不择言。突然间,陈灵公对着仪行父就开起了玩笑:“征舒长得很像你啊!”仪行父一听,淫笑着回应:“我看也很像国君您啊!”说完,三人就“哈哈”乐开了怀。

陈灵公、孔宁、仪行父三人只顾自己嬉笑,却不知这番话恰好被夏征舒本人给听到了。夏征舒从小就被母亲偷情的风言风语所笼罩,心中早就痛恨难当。陈灵公继位之初,夏征舒就已是陈国之卿,在外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现在听到自己被人这么羞辱,顿时怒火中烧。于是,他便躲在马厩中,等陈灵公一出家门,就射杀了他!

孔宁、仪行父二人见势不妙,立刻逃往楚国避难;陈灵公太子则逃往晋国。

见陈国已无人敢与自己争锋,夏征舒就更大胆了,干脆自立为君!

如果夏征舒只是杀无道昏君,也许没人会干涉。可是,夏征舒居然敢自立为君,陈国这场内乱的性质就变成了弑君篡位!陈国居然有人敢弑君篡位,这还了得!

楚庄王正愁没机会彻底收服陈国,陈国一乱,机会恰好就送上门来了。

公元前598年夏,楚庄王在辰陵举行盟会。辰陵为陈地,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西六十里。《春秋》中记载此次盟会,说:“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

《春秋》中提到的“陈侯”,究竟是指谁?

陈灵公去年就被夏征舒所杀,而他太子妫午此时在晋国,不可能回到陈国来参加楚国的盟会。因此,这位“陈侯”不是别人,必然是刚刚弑君篡位的夏征舒!

进入春秋以后,天下诸侯已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篡立者,诸侯既与会,则不得复讨;臣子杀之,与弑君同。”(杜预注)这是周王室没落之后,诸侯趁机坐大而逐渐形成。夏征舒参加此次盟会,就是希望借助这条规矩来正式确认自己的诸侯地位。

楚庄王远赴陈国来主持这场盟会,说明他也希望扶持一位新君,来彻底收服陈国。所以,辰陵盟会,《左传·宣公十一年》称:“陈、郑服也”,但实际上郑国求成不过是附带,扶持夏征舒为君才是楚庄王此行的主要目的。

既然得到了楚庄王的支持,看来夏征舒这次弑君篡位,已创造了一个奇迹——弑君篡位居然成功了!

然而,不要高兴得太早:大国的心思永远深不可测。

公元前598年冬,楚庄王突然亲率大军,前往伐陈,宣称要讨伐夏征舒弑君之乱!

年初还与夏征舒结盟,为何到年底楚庄王就翻脸不认人了呢?

其实,很容易理解:虽然陈灵公淫乱被杀是自作自受,但夏征舒当陈国国君,威望不足,不服者也甚众。夏征舒既然不能得到陈国人普遍认同,楚庄王再扶持他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这一次楚庄王入侵陈国,当然是顺应陈国民心,前来讨乱了。

在进入陈国前,楚庄王向陈国人宣告:“不要惊慌!我只想诛杀夏征舒而已。”随后,他率军杀入陈国国都,抓住了夏征舒,将他在陈国都城栗门车裂了!

杀死夏征舒,并不是楚庄王的最终目的;夏征舒的死活,其实对他而言无足轻重。楚庄王更想要的,是陈国这块土地。夏征舒已死,陈国内部又无继承人,楚庄王顺便就明目张胆地将陈国改成陈县,纳入了楚国领地!

对于楚庄王灭陈,《谷梁传》是如此评价:“入者,内弗受也。……何用弗受也?不使夷狄为中国也。”意思是,“《春秋》中说‘入’,是表示陈国人并不愿意接受。……陈人为什么不愿接受楚庄王呢?因为不愿让夷狄之人来统治中原华夏国家!”

春秋时代,华夷之辩确实盛行。但是,陈人是否将楚国视为夷狄?这不好说。当年楚文王强占息妫为妻,楚庄王再怎么说也是息妫玄孙;所以,鄙视楚庄王,也许就是鄙视陈人自己。但是,在家国思想隆厚的春秋时代,楚庄王强行灭陈为县,确实得不到大多数陈国人的认同。

可这就是丛林法则的时代,小国寡民再不服气,在强权政治下,都不得不低下曾经高昂的头颅。

这就是宿命!

楚庄王回到楚国后,群臣及诸侯都纷纷前来祝贺,庆贺他讨伐夏征舒成功。楚成王也因此而沾沾自喜,既得了土地又得了好名声,这真是莫大的功劳!

此时,楚国大夫申叔时恰好出使齐国回来,复命完毕后,他就一言不发地退出去了。这让楚庄王很不高兴,派人责难他,说:“夏征舒作出无道之事,杀死了国君;寡人率领诸侯前往征讨,将他给杀了,诸侯、县公都来庆贺,你独不发一声,这却是为何?”

楚庄王自以为是主持公道,还指望别人都能来庆贺,这是有点假:年初楚庄王不还与他盟会了吗?楚国国内的大臣都不敢点破,但申叔时出使齐国,肯定听到了不少讥笑之声。

因此,面对楚庄王责难,申叔时小心翼翼地回了一句:“可以说说理由吗?”楚庄王倒也大度:“当然可以!”

申叔时便答道:“夏征舒杀了他的国君,其罪极大;讨伐而杀了他,是国君的大义。不过,别人也有说:‘牵牛践踏别人的田地,因此而夺了他的牛;牵牛之人,确实有罪,然而为此而抢了他的牛,惩罚就太重了。’诸侯跟随国君,是说讨伐有罪之人;可把陈国变成楚国之县,就是贪图别国财富了。以讨伐有罪而召集诸侯,却以贪图财富而收场,这恐怕不好吧?”

楚庄王一听,顿时羞愧难当,答道:“我还没听到过这种说辞。让陈国复国可以吗?”

于是,楚庄王便接回了陈国太子妫午,立之为国君,是为陈成公。

虽然同意复封陈国,可楚庄王却又做了三件不太厚道之事。

首先,为了宣示伐陈之功,楚庄王从陈国每一乡取一人带回楚国,让他们集中居住在一地,称之为“夏州”(大致位于湖北武汉汉阳北)。

其次,楚庄王并不想陈国走上正轨:他将逃亡至楚国的孔宁、仪行父又护送回了陈国,让他们去混乱陈国朝政。

最后,楚庄王将夏征舒母亲夏姬也带回了楚国,想纳入后宫,却被大臣巫臣及时劝阻。楚庄王便又把夏姬赏给了大臣连尹襄老,这又引发了大臣巫臣匪夷所思的抢妻大策划——夏姬这女子,不但引发了陈国内乱,又招来楚庄王灭陈国,让楚国君臣为之倾倒,她的魅力之大,由此可见!

“蹊田夺牛”故事中的诸多细节,证实楚庄王让陈国复国并非真心:先与夏征舒盟会,再征讨他;复国之后,又将两大吝臣送回陈国。但不管如何,楚庄王复立陈国都是顺应了诸侯人心。《淮南子·人间训》称:“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楚庄王此举,让东周诸侯第一次看到楚国并非蛮不讲理的蛮夷;从此,对楚国除了惧怕之外,又多了一份敬意。因此,在晋国霸业无法维持的前提下,诸侯人心思楚,也就不奇怪了。

诸侯人心,就是最大的财富。

一年后,楚庄王就亲率楚军伐郑,并在邲之战中大胜晋国,一举争霸成功!

标签: 楚庄王陈国夏征舒晋国楚国

更多文章

  • 二十三年前大臣侮辱宋国,楚庄王令他前往送死,换来讨伐宋国借口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楚庄王,宋国,齐国,郑国

    公元前617年冬,楚穆王在厥貉(河南项城)与陈、郑、蔡三国会盟,准备前往讨伐宋国。 这时,宋国司寇华御事向宋昭公建议:“楚国这次是想征服我国,我们不如先示弱,何必要等到别人来逼迫我们呢?我辈实在无能,民众又有何罪?” 宋昭公听了,接受了华御事的建议,主动前去厥貉迎接楚穆王,慰劳参与会盟的各国军队,

  • “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典故出自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楚庄王,齐国,齐威王,楚国,晋国

    成语“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一鸣惊人”是指:鸟鸣使人震惊。喻意是指:在平时普普通通,没有出色的表现,突然一下有了出色的成绩。一鸣惊人这则典故有两个历史出处,不过都是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一说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另一说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威王。楚庄王和齐威王在位时期都不理朝政,甚至导致国家局势变得混乱动荡

  •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三年不问朝政,后来是如何成为霸主的?

    历史解密编辑:神圣海王殿标签:朝政,宋国,楚国,周朝,先秦,楚庄王,孙叔敖,春秋(书),中国古文献,烽火戏诸侯

    春秋时期是群雄争霸,战争频发的一个时代,各诸侯国,为了争取霸主的位置,对其他小国不断进行兼并,使得一些小国被消灭。在这期间一些大国在不断的崛起,各个大国在崛起的同时,也各自在对外进行着扩张,壮大各自国家的实力。各个大国的领导者都在励精图治,希望自己国家在将来处于不败之地,但是到了楚庄王这里,就发生了

  • 你想象中的问鼎中原,与楚庄王计划的有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楚庄王,王孙满,秦国,周天子,楚国

    楚国人,一直都想走进中原。楚武王、楚成王、楚穆王,一代代的楚国君主都在为北进中原而努力。因此,当楚庄王掌控了楚国,中原就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开的话题。楚庄王即位之时,年纪不过二十来岁,正是青春年少之时。刚刚即位的楚庄王也的确像极了纨绔子弟,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蔡国求救楚国,楚庄王不管;巴国进贡楚国,楚庄

  • 楚庄王三年的时候,楚国的危机再一次来临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楚国,齐国,秦国,吴越,楚庄王,朱孟烷,历史故事

    楚庄王三年的时候,楚国的危机再一次来临。楚国大旱,国内爆发严重饥荒。中原有晋国、齐国等国虎视眈眈,在与晋国的几次对阵中楚国都落了下风。而楚国边境,这个时期也频发动乱,戎人、淮夷、吴越、巴蜀等等部族都趁楚国新旧交替之际发动对楚国的骚扰战。输给晋国、齐国,楚庄王可以没有任何表示。可是输给了戎夷、吴越,楚

  • 三年不理朝政,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楚庄王,朝政,吴国,齐国

    楚庄王(出生不详——公元前591年),芈姓,熊氏,名旅(侣),熊旅(熊侣),又称荆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楚穆王十二年(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作为嫡长子的熊侣继位,是为楚庄王,此时的楚庄王,年龄不足20岁,但他继位后要应付的时局却很复杂,此时

  • 春秋五霸:明礼守信,真偶像楚庄王

    历史解密编辑:烛下青史标签:楚庄王,春秋五霸,陈国,楚国,晋国

    在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我们往往都会为自己树立一个我们或许并不能及,但却又是那种嘱意的人物为自己的偶像。从美女迪丽热巴,到创业者马云、马化腾,小鲜肉蔡徐坤等等。这无疑为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可要是你到达了春秋时期,这个优质的偶像便非楚庄王莫属了。楚庄王的故事能够让我们懂的很

  • 楚庄王一鸣惊人前为何要隐忍三年?

    历史解密编辑:风尘讲历史标签:秦国,楚国,庸国,晋国,周朝,先秦,楚庄王

    楚庄王名熊旅,是楚国第二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然而光看他执政的前三年,绝对看不出这是位雄主。史书记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有一天右司马实在忍不住了,就含沙射影地问楚庄王“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楚庄王听出了其中之意,说出了那句名言“不鸣则已一鸣惊

  • 那一年,楚庄王窥视王城,震动了东周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楚庄王,王城,周王室,周王朝,周天子,诸侯国,东周,先秦,周朝

    公元前606年,一支楚国的军队在向河南嵩县进发,带兵的是楚国的一代雄主楚庄王,征讨的对象是从北方南下的一支蛮夷部队陆浑之戎。看到自己的军队盔甲整肃、旌旗招展,楚庄王非常满意,他知道自己的军队将轻易打败这群野蛮的乌合之众。楚庄王的信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就在前几年,楚国的这支军队先后消灭了庸国、麇国、舒国

  • 楚庄王是在哪一场战役之中,奠定了霸主之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先轸,大军,郑国,晋国,周朝,先秦,楚庄王

    晋成公在扈地率领诸侯联军与楚军对决,打赢了几场战役之后,晋成公就去世了。晋成公的儿子晋景公就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中即位,成为了晋国的新国君。楚庄王得到晋成公去世的消息,就加紧攻打晋国。晋景公即位之后,稳定了军心,按照父亲先前的布置,继续和楚国对抗,最终战胜了楚庄王。三年后,楚庄王包围了郑国,郑国向晋国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