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700字 | 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
还有三天,就是我们传统的端午节。
屈原,这个战国时期楚国曾经的“二把手”,因为在端午节那天投江,后来统治者为了某种需要,就把端午当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虽然据考证,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
忧楚而投江的屈原,是不是辜负了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呢?
投江57年后,屈原热爱并忧心忡忡的楚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已经不复存在了。
朝代更替,人生无常。
早与迟的关系。
虽然我们习惯于端午节就是为屈原而设,但两千多年以后,朝代在更替,屈原早已远去。
我们虽然吃着粽子划着龙舟,只能互道“端午安康”。
端午节,承载着不能忘却的纪念。
留下凄美《楚辞》的屈原为什么投江,现在变得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现在的人大多知道屈原,是因为他,端午节可以放假一天。
很多人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我们纪念屈原,总是把他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
世袭贵族,一生都想报效楚国的屈原,他的那种爱国爱到投江,怎么说才好呢?
易中天老师曾经在他《父亲的端午节,以及屈原与爱国主义》一文中写道:
“历史的趋势是天下变成一个国家。
实现天下一统的是秦。
这三个,都不是秦国人。
商鞅,魏国。
韩非,韩国。
李斯,楚国。
法家三巨头,全都不爱国。”
三个“不爱国”的人帮助秦国完成了大一统。
最爱国的那个人终究自己投江而死了。
很显然,屈原就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典型。
古代,一个人爱不爱国,是取决于“一把手”的喜好。
如果哪天“一把手”心情不好,你曾经荣华富贵,曾经拥有的一切都是浮云。
这样看来,即使贵为楚国主管内政外交的“二把手”,屈原也得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知道当时的楚国是楚怀王的,不是他屈原的。
屈原无疑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但他留给后世的“政治遗产”也如此之高,不是你想不想要,而历代王朝统治者必须给你的信息。
不过,对于屈原这个人到底存不在,不少大师有疑问,包括闻一多、胡适。
他们认为,为何只有司马迁《史记》有此人记载,其他史料都就没有,估计是司马迁为了想表达一种什么思想“塑造”了屈原这个人物形象。
但这重要吗?
更多人认为,在春秋战国这个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最灿烂、最百花齐放的时代,人才是流动的,而且流动得很快,说不定今天是本国一平头老百姓,明天就是其他国家的士大夫了,那时候有志之士都是哪点有自己施展才能的地方哪点就是自己的国家,强调的是个人抱负的实现。
想想也是。
屈原更像是被塑造起来的一个精神图腾。
在古代,奸大多没有好下场,而是死得很惨。
可是忠臣也未必能有好结果。
比如岳飞。
爱国一定要分场合,爱国一定要懂政治,爱国一定要听招呼。
非常爱国的岳飞,就基本上没有做到上面三点。
马上就要“直捣黄龙”收复中原,迎回“二圣”的岳飞被南宋第一任皇帝高宗赵构以加急的“十二道金牌”招回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于风波亭。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杀那么爱国,在广大军民享有崇高威望的岳飞?因为岳飞做的一切就是要把他哥哥和父亲迎接回来!不知道岳飞到底想过没有,这两位回来了,赵构往哪里放?岳飞估计没有想到这是端掉赵构饭碗的事情啊。
岳飞存心让现任皇帝下不了台啊,不杀他,你说赵构杀谁?跪倒岳王庙的秦桧不过是背锅而已,当时已经是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长)的岳飞,中央管的干部,哪能其他大臣说杀就杀?宋高宗不点头,谁人能杀?
真正爱国直是有风险的。
真正的爱国是什么?在国家有问题有危难的时候,敢于直言,敢于去纠正并身体力行,这就是爱国者。
伟大的爱国者屈原投江,本不是一个爱国者的归属,可是就这样发生了。
这世间难道真的有什么大是大非,唯有一死才能让苍天明鉴?
历史远比现实精彩,而现实远比历史更残酷。
两千年后,英国人莎士比亚透过《哈姆雷特》说过一句话: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活着的人都要死去,从生存的空间踏进永久的宁静。
或许,屈原早就想逃离痛苦异常难于生存的空间进入永久的宁静了。
肉体的消亡,让他获得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一个假设:如果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这天,你在汨罗江边遇见满脸忧愤的屈原,你会阻止他投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