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开表示张仪算不上大丈夫,孟子为啥瞧不起张仪?

公开表示张仪算不上大丈夫,孟子为啥瞧不起张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北上城南 访问量:3602 更新时间:2024/1/23 23:17:17

张仪剧照

孟子瞧不起张仪的历史记录,来自于《孟子》一书中,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一场辩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在景春看来,公孙衍和张仪那可都是跺一脚能让地球动三动的大英雄,是他崇拜的偶像。而孟子的观点则与景春截然相反,他根本就看不起这两个人,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以反问的口气肯定地说:“他们根本算不上大丈夫!”那孟子为什么瞧不起张仪他们呢?我们不妨走进历史来看个究竟。

说起张仪的奋斗史,那也是挺励志的。想当初,张仪作为穷人家的孩子,不仅学习刻苦,而且还志向远大。只不过,社会地位低的人要想取得成功,那就得遭遇比别人更多的磨难,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张仪也不例外。

张仪学成后,想到楚国去谋个一官半职。刚开始还不错,张仪不仅能见到楚相大人,而且能和楚相在一起吃吃喝喝。就在张仪以为自己就要在楚国扎下根,一步步成长时,不幸降临了。原来,在喝酒中,楚相的玉璧不见了。那可是个宝贝呀!楚相就召集人来破案。大家分析来分析去,一致认为是张仪给偷了去。原因很简单:“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张仪是个穷光蛋,不是他偷的还会是谁偷的呢?于是,在这个先入为主的有罪推断下,众人把张仪抓来一顿胖揍,“掠笞数百”,想让张仪承认自己偷了玉璧。可张仪也是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打死也是咬定一句话:“我没偷!我就是没偷!”这些人没法,只得把张仪给放了。回到家里,老婆看了非常心痛,就埋怨道:“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如果你不急着去游说做官,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而张仪却满不在乎,说:“只要我还有三寸不烂之舌在,就能成就大事!”后来,张仪果然在老同学苏秦“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的暗中支助下,装做一个阔公子哥,在秦国谋得了发展,成为秦惠王的客卿。

虽然张仪就像个“打不死的小强”,在逆境中不认命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在孟子看来,他的求仕之路却不符合君子的求仕之道。在孟子看来,作为贤者自己不能为了做官,而去做“枉尺直寻”的事,因为一个人如果一心为了做官这点“利”,就会无所不为,甚至去做“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的丑事来。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那么,孟子所说的这个做官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君主要尊重贤者,对贤者要“致敬尽礼”;如果贤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么,就不要去见君主,君主也就不能“得而臣之”。否则,国君不“尊贤”,而自己却强出头要出来做官,那一定会自取其辱。

孟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既想向世人表现出自己是个尊贤的君主,可又不愿放低身价,就派人对孟子说:“我本来是想去看望你的,可是我却偶感风寒,不便于出门。如果你来见我的话,我就上朝接见你。”孟子一听,就知道齐宣王是在演戏,便也说起谎来,说:“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不好意思,你病,刚好我也病了。

对照孟子的气节,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张仪的求仕之路,就知道为什么孟子瞧不起他了。

张仪在秦国的得意之作,莫过于欺骗楚怀王了。

秦国想攻打齐国,可齐楚却是联盟,要想取得攻齐的胜利,就必须破坏齐楚联盟。于是,张仪就奉命出使楚国,对楚怀王说:“如果大王能断绝与齐国的来往,我能给大王带来两大好处,一是把秦国的六百里商於之地割让给楚国,来大大增强楚国的实力;二是送一个漂亮的秦女来给大王做妾,这样两国结为亲家,就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楚怀王一听,只要与齐国断绝来往就能得到土地与美女,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不仅满口应承下来,而且还派人跟着张仪回秦国去办理土地交接手续。

张仪是个出色的演员。回到秦国就假装从车下摔了下来,以养病为借口,是三个月不出门上朝。楚国的使者左等不见张仪出门,右等不见张仪出门,就把这个消息赶快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一听,心想:“张仪这家伙之所以呆在家里不上朝,不与我们交接这六百里土地,大概是还嫌我与齐国绝交得不够彻底吧?”于是,就专门派人到齐国,把齐王给痛痛快快骂了一顿。如此一来,齐楚彻底断了交。

张仪一看自己的目标达到了,就晃晃悠悠出来上班了。楚国跟来的使者赶忙上前参见,要张仪兑现之前的承诺。可张仪却装着大吃一惊的样子说:“哪有这六百里土地的事?我说的是把我的六里封地献给楚国!”消息传回楚国,把楚怀王气得跳着脚骂娘,非要“发兵而攻秦”不可。

虽然张仪通过自己的阴谋为秦国谋得了利益,但在孟子看来,做人是应该有底线的,那就是“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像张仪这样以无耻的手段来欺骗楚怀王,那才是真正的无耻。关于“无耻”,孟子还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羞耻心对于人很重要,而专以机谋巧诈为业的人,他们是没有羞耻心的。这句话是不是孟子专门用来评价张仪的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从孟子的“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句话来判断,在孟子的心中像张仪这样没有羞耻心的人那简直就是禽兽。

孟子又怎么能瞧得起禽兽呢?

还接着上面张仪欺骗楚怀王的事情往下说。楚怀王见自己被张仪骗了是非常生气,便决定出兵教训一下秦国。可楚国是仓促出兵,事先没有周密的准备。而反观秦国,张仪和秦王早就预料到楚国在受骗后会发兵来攻打的,是早早就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并且由于齐国受到楚国的羞辱后也投到了秦国的怀抱,因此上,楚国一出兵,就遭到秦、齐的夹攻,是损兵折将,被斩首八万不说,还被秦国攻取了丹阳、汉中之地。楚怀王打了败仗,心中更是窝火,又增兵来与秦国在蓝田大战,结果,“楚大败”。楚怀王遭到两次痛击,算是有点清醒过来,想想自己这样子是打不过有准备的秦国的,便“割两城以与秦平”,结束了这场战争。

无论是张仪欺骗楚怀王,还是因此而引发的秦楚大战,张仪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给秦国开疆拓土。其实,自从张仪得到秦惠王的重用后,他就一直致力于为秦国开疆拓土。为了给秦国扩大地盘,他不仅“为秦将,取陕”,亲自挂帅出征,为秦国打下了陕这个地方;而且还到处游说,挑拨诸侯之间的关系,给秦国攻打他们扩大地盘制造机会。可以说,张仪相秦,是秦国快速扩大地盘走向强盛的一个关键阶段。

一般人会认为张仪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个能臣。可孟子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君子,辅保君主的首要工作,是要“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也就是要引导国君行仁政,而不是通过战争来扩大地盘。孟子不仅直接称像张仪这样“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的所谓“良臣”为“民贼”,而且还进一步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由此可知,孟子对张仪这类“率土地而食人肉”的人是有多么的痛恨了!

看完上面的分析,我们就会明白,孟子瞧不起张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公孙衍的所作所为在孟子看来,与张仪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他瞧不起张仪,也看不起公孙衍,所以,才在与景春辩论时说他们俩“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赵倡文

标签: 张仪孟子秦国楚怀王齐国

更多文章

  • “既生仪,何生衍”,张仪与竞争对手公孙衍之间的恩怨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张仪,秦国,魏国,齐国,公孙衍,魏惠王,秦惠王,科学家,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既生仪,何生衍”,张仪与竞争对手公孙衍之间的恩怨世间有如管仲与鲍叔牙一般的莫逆之交,也有如张仪与公孙衍一样的竞争对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诸侯国掌权,东周灭亡后,天下逐渐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国日益崛起并凌驾于六国之上,公孙衍首创合纵之策,即“

  • “忽悠大王”张仪:为秦国奔走半生,晚年却被赶到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张仪,秦国,魏国,齐国,苏秦,秦武王,科学家,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忽悠大王”张仪:为秦国奔走半生,晚年却被赶到魏国春秋战国时期,笑到最后的是秦国,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使得秦国成为了一个大一统的强国。说起秦王朝,很多人都能想到商鞅和张仪这两位。他们二人一个变法图强,一个游说各国,为秦国争取时间,可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张仪却被迫逃往魏国。张仪为秦国操劳了半生,

  • 帮助勾践复国之后,范蠡和西施泛舟五湖?真相并非想象中美好

    历史解密编辑:秋月凉有你标签:范蠡,西施,勾践,伍子胥,吴国,夫差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之间的世仇想必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吴国和越国交战,越国人射伤了吴王阖闾的脚趾,结果阖闾因此一命呜呼。他的儿子夫差没有忘记仇恨,反而击败越国。越王勾践为了保存越国,向夫差投降称臣。此后他受尽屈辱,卧薪尝胆,最后覆灭吴国,大仇得报。在勾践复国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人物——文种、范蠡、西施

  • 自古功成身退得其善终者莫若范蠡,只因他参透了一个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范蠡,勾践,文臣,君王

    范蠡,楚国人,后到越国为相,负责越王勾践完成了复仇吴国的大业,并最终北上,称霸诸侯国。然而就当功成名就、坐享其成的时候,范蠡却选择了淡出政坛,离开倾尽自己才华的越国,表示无意于在政治上更上一层楼。范蠡能有此举,是因为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封建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而不是我为人人的社会,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君

  • 【上金谷文集】王安石与范蠡跨越千年的相遇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王安石,范蠡,勾践,变法,鄞县

    王安石鄞州访民情庆历七年,做了几年淮南节度判官的王安石,离开当时天下最富庶的扬州,一路南下,到了鄞州。鄞州就是今日的宁波,那时的鄞州还不像现在这样繁荣,是个荒凉偏僻的地方。没人知道,为什么王安石要到鄞州来,这年他本可以通过京试进入国家中枢,一路加官进爵,他却突然给自己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庆历七年,大

  • 范蠡真的和西施双双归隐了?范蠡或许不是陶朱公!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范蠡,西施,勾践

    我们惊叹于范蠡的人生,他辅佐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灭掉吴国,功成名就之后化名陶朱公,三次经商成为巨富,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以至于许多后人都供奉着他的塑像,尊他为商圣。《史记》记载到:范蠡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意思就是,范蠡功成身退后,与

  • 范蠡、西施助勾践灭吴后,真的泛舟五湖而去了吗?或有另一种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范蠡,西施,勾践,吴国,夫差,阖闾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非常有名,勾践、范蠡、文种、夫差、西施这些吴越争霸中的人物的形象也十分鲜明。勾践忍辱负重,借助范蠡、文种、西施等人的帮助终于击败夫差,灭掉吴国。主流观点认为,勾践复国成功之后杀死文种,范蠡敏锐地意识到风险,隐姓埋名为陶朱公、邸夷子皮,西施可能被勾践所杀,也有说法跟随范蠡泛舟五

  • 历史牛人智商堪比诸葛亮,口才超过苏秦张仪,财商不弱于范蠡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诸葛亮,苏秦,张仪,范蠡,齐国,吴国

    道家原本跟儒家一样,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学派,但道家最后成为了道教,被民众封神,而其创始人老子也成了三清之一:太上老君。如果儒家也封神了,那孔子封神之后的地位也应该堪比太上老君,而孔子的高祖子贡估计也应该是姜子牙、太乙真人一类的人物。今天咱们聊的这个人就是子贡,子贡是字,原名叫端木赐,子贡经常出现在论

  • 文种:“悔不该不听范蠡之言!”范蠡:“时至今日、好生去吧!”

    历史解密编辑:岛未晴心未眠标签:范蠡,夫差,吴国,文种,小说家,越王勾践

    大家好,我是打工人兼头条创作者——伏羲的卦象。关注我,为您分享更多我身边的故事。范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初,文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内心是做何感想的!当我读《吴越春秋》读到这里时,内心深处猛然惊醒道:“是啊!没有对立面的事物的存在,那么单边也必将在内耗中走向死亡!”勾践在灭掉

  • 江苏发现“范蠡墓”,揭开西施间谍之谜,或许范蠡从没爱过西施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范蠡,西施,吴国,勾践

    看到“范蠡墓”三个字,许多人脑海中都是各种质疑,这个话题到底有没有头?江湖传言的“范蠡墓”,在全国各地已经出现了五六座,湖北、山东等地均在其列,天天这有墓那有墓,连个像样儿的东西都没见到过,又要在这忽悠人这些说法大多数是野史中所记载的,没有经过考究,并不具备信服力。当然有些陵墓显得特殊,许多后人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