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忽悠大王”张仪:为秦国奔走半生,晚年却被赶到魏国

“忽悠大王”张仪:为秦国奔走半生,晚年却被赶到魏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档案笔记 访问量:3634 更新时间:2024/2/13 7:15:37

“忽悠大王”张仪:为秦国奔走半生,晚年却被赶到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笑到最后的是秦国,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使得秦国成为了一个大一统的强国。说起秦王朝,很多人都能想到商鞅和张仪这两位。他们二人一个变法图强,一个游说各国,为秦国争取时间,可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张仪却被迫逃往魏国。

张仪为秦国操劳了半生,为何到了晚年却被秦武王赶走,这其中究竟是一场误会,还是有人存心设计?张仪的出走对自身和秦国到底是福还是祸?

为报复投身秦国苏秦和张仪都师从鬼谷子,两人一起从鬼谷子那里学习游说之术,虽然两人师出同门,但是苏秦却认为自己比不上张仪。

两人在出师之后,纷纷来到各个诸侯国施展自己的游说之才,最终苏秦因为成功说服赵惠王实行合纵而在赵国站稳脚跟,而当时的张仪还在四处漂泊,没有找到自己的伯乐。

苏秦本身就有些忌惮张仪,担心自己在游说其他国家答应加入合纵联盟的时候,秦国攻打其他的诸侯国,这样自己的合纵计划就会流产,也会失去赵惠王的信任。

而在这个时候,苏秦听说张仪还未找到任何一个诸侯国落脚,于是就打算设计利用张仪。

苏秦先是找人联系到了张仪,劝说张仪来到赵国投奔自己。等到张仪来到赵国,呈上自己的名帖,拜见苏秦的时候,苏秦却故意冷落张仪。

他让张仪住在下人的房间里,吃食也是一些下人们吃的东西,甚至还在众人面前羞辱张仪,说张仪当初才高八斗,如今却穷困潦倒,落魄到了要来自己门下讨饭的地步,羞辱完之后,就打发张仪走了。

张仪本来就有一身才华,只不过是暂时没有找到赏识自己的君王,被昔日同门苏秦如此羞辱,心中自然不服。张仪心想:既然苏秦在强大的赵国,那么其他六国之中,唯有秦国能够与之抗衡,于是张仪就来到了秦国。

与此同时苏秦也悄悄安排人手帮助张仪,等到张仪站稳脚跟之后,他才知道这当中的原委,理解了苏秦的激将之法,意识到当初自己误会了苏秦。因此张仪也答应苏秦,苏秦在赵国一天,他就不会劝说秦王攻打赵国。

出任秦国相位,游说各国连横张仪取得秦惠王的信任之后,便开始到各国游说自己的连横政策,使得各国与秦国交好。张仪首先来到魏国,劝说魏国退出合纵联盟,加入连横的阵营,但是魏惠王不接受张仪的建议,秦惠王十分生气,接连两次下令攻打魏国。魏国不敌秦国,被迫接受张仪的建议,最终向秦国屈服,退出合纵联盟,加入连横的阵营。

秦国为了扩张,开始将目光转向齐国,可这时齐国已经与楚国结成了联盟。

于是张仪又成了说客,他来到楚国,游说楚怀王与齐国断绝往来,承诺秦国将献出六百里土地,并允许秦楚两国通婚友好往来。楚怀王听此,十分高兴地应允了张仪的请求,还以厚礼优待了他,之后很快与齐国断绝了所有往来。

齐国见此情景,一怒之下与秦国结成了联盟。当楚王派人赴秦讨要张仪承诺的六百里土地时,张仪却出尔反尔,他告诉使者自己只有秦王赏赐的六里封地,并愿意将其献给楚王。

楚王得知自己被耍之后,愤怒地出兵攻打秦国,可面对秦、齐两国的联盟,楚怀王最终大败而归。

之后,为了使秦国能够在各国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张仪还出使了韩国、齐国、燕国、赵国等各个国家,靠着一张巧嘴和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同秦国结成连横,简直就是“忽悠大王”。

他的大半生可以说都是在为秦国奔波,然而到了晚年,他与秦国的故事却并未“善始善终”。

晚年生活悲惨公元前311年,游说了诸国的张仪决定返回秦国向秦惠王汇报成果。然而就在他走到咸阳时,秦惠王就因病去世,秦武王即位。秦武王是一位极为锋锐的君主,他在做太子的时候就看不惯张仪上不得台面的阴谋诡计,做了君主之后更是想除之而后快。

当时朝中很多臣子看出了秦武王对张仪的厌恶,于是纷纷上书弹劾张仪,称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秦武王也认为自己建立的政权不应当重用张仪这样的人,于是对这些弹劾之言深信不疑,他与张仪的关系逐渐破裂。

当时的诸侯国得知秦武王与张仪的关系破裂,纷纷解除了连横,恢复了合纵。张仪为人聪明圆滑,自然明白秦武王对他的厌恶,为了活命他主动提出让秦武王将他送到魏国。他告诉秦武王,如果他去了魏国,齐国一定会将矛头对准魏国,这样一来就会暂时缓解秦国的危机,秦武王听后欣然将他送到了魏国。

在张仪到了魏国后,齐国果真准备进军攻打魏国。为了能够在魏国站稳脚跟,张仪又派使者前往齐国,告诉齐王真相,得知真相的齐王果真撤军,这样一来又缓解了魏国的危机。如此看来,张仪对秦国确实没有多大忠心,他的所有计策和奔波,都不过是为了在乱世中求一个安身之所,保全自己的性命罢了。

很多人都认为张仪的大半生都在为秦国奔波,秦国最后却无情地赶往了魏国。其实张仪追随秦国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忠诚与信仰,一切不过是利益之间的相互往来。

秦武王继位后,张仪与秦国的合作也走到了终点,以秦武王的个性,张仪就算凭借自己曾经的游说功劳留在了秦国,到最后也难逃一死的命运。

张仪的晚年生活虽然悲惨,但这并不是悲剧,他选择出走魏国也是为了保命的无奈之举。秦国不是他最好的归宿,他确实帮助秦国渡过难关,但秦国也为他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他只是曾经与秦国合作,一起上演了一段强强联合的精彩历史。所以,与其说张仪是被秦武王驱逐而走,倒不如是说他与秦国“好聚好散”。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更多文章

  • 帮助勾践复国之后,范蠡和西施泛舟五湖?真相并非想象中美好

    历史解密编辑:秋月凉有你标签:范蠡,西施,勾践,伍子胥,吴国,夫差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之间的世仇想必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吴国和越国交战,越国人射伤了吴王阖闾的脚趾,结果阖闾因此一命呜呼。他的儿子夫差没有忘记仇恨,反而击败越国。越王勾践为了保存越国,向夫差投降称臣。此后他受尽屈辱,卧薪尝胆,最后覆灭吴国,大仇得报。在勾践复国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人物——文种、范蠡、西施

  • 自古功成身退得其善终者莫若范蠡,只因他参透了一个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范蠡,勾践,文臣,君王

    范蠡,楚国人,后到越国为相,负责越王勾践完成了复仇吴国的大业,并最终北上,称霸诸侯国。然而就当功成名就、坐享其成的时候,范蠡却选择了淡出政坛,离开倾尽自己才华的越国,表示无意于在政治上更上一层楼。范蠡能有此举,是因为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封建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而不是我为人人的社会,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君

  • 【上金谷文集】王安石与范蠡跨越千年的相遇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王安石,范蠡,勾践,变法,鄞县

    王安石鄞州访民情庆历七年,做了几年淮南节度判官的王安石,离开当时天下最富庶的扬州,一路南下,到了鄞州。鄞州就是今日的宁波,那时的鄞州还不像现在这样繁荣,是个荒凉偏僻的地方。没人知道,为什么王安石要到鄞州来,这年他本可以通过京试进入国家中枢,一路加官进爵,他却突然给自己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庆历七年,大

  • 范蠡真的和西施双双归隐了?范蠡或许不是陶朱公!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范蠡,西施,勾践

    我们惊叹于范蠡的人生,他辅佐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灭掉吴国,功成名就之后化名陶朱公,三次经商成为巨富,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以至于许多后人都供奉着他的塑像,尊他为商圣。《史记》记载到:范蠡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意思就是,范蠡功成身退后,与

  • 范蠡、西施助勾践灭吴后,真的泛舟五湖而去了吗?或有另一种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范蠡,西施,勾践,吴国,夫差,阖闾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非常有名,勾践、范蠡、文种、夫差、西施这些吴越争霸中的人物的形象也十分鲜明。勾践忍辱负重,借助范蠡、文种、西施等人的帮助终于击败夫差,灭掉吴国。主流观点认为,勾践复国成功之后杀死文种,范蠡敏锐地意识到风险,隐姓埋名为陶朱公、邸夷子皮,西施可能被勾践所杀,也有说法跟随范蠡泛舟五

  • 历史牛人智商堪比诸葛亮,口才超过苏秦张仪,财商不弱于范蠡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诸葛亮,苏秦,张仪,范蠡,齐国,吴国

    道家原本跟儒家一样,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学派,但道家最后成为了道教,被民众封神,而其创始人老子也成了三清之一:太上老君。如果儒家也封神了,那孔子封神之后的地位也应该堪比太上老君,而孔子的高祖子贡估计也应该是姜子牙、太乙真人一类的人物。今天咱们聊的这个人就是子贡,子贡是字,原名叫端木赐,子贡经常出现在论

  • 文种:“悔不该不听范蠡之言!”范蠡:“时至今日、好生去吧!”

    历史解密编辑:岛未晴心未眠标签:范蠡,夫差,吴国,文种,小说家,越王勾践

    大家好,我是打工人兼头条创作者——伏羲的卦象。关注我,为您分享更多我身边的故事。范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初,文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内心是做何感想的!当我读《吴越春秋》读到这里时,内心深处猛然惊醒道:“是啊!没有对立面的事物的存在,那么单边也必将在内耗中走向死亡!”勾践在灭掉

  • 江苏发现“范蠡墓”,揭开西施间谍之谜,或许范蠡从没爱过西施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范蠡,西施,吴国,勾践

    看到“范蠡墓”三个字,许多人脑海中都是各种质疑,这个话题到底有没有头?江湖传言的“范蠡墓”,在全国各地已经出现了五六座,湖北、山东等地均在其列,天天这有墓那有墓,连个像样儿的东西都没见到过,又要在这忽悠人这些说法大多数是野史中所记载的,没有经过考究,并不具备信服力。当然有些陵墓显得特殊,许多后人内心

  • 商圣范蠡“三致千金”,被称为中国慈善界的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邹记福标签:范蠡,猗顿,千金,勾践,司马迁,李斯

    秦相李斯评价他:“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苏轼评价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没错,他就是名震天下的陶朱公——范蠡。世人皆知,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吞吴复国,却事了拂衣去,抛下了越王许他的上将军,从此泛舟五湖。前半生范蠡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后半生他是富可敌国的

  • 范蠡湖寻幽

    历史解密编辑:手腕绣花吗标签:西施,草堂,勾践,子胥,商圣,范蠡湖

    不知有多少次来嘉兴作客或采风。这里是远古时代良渚文化发祥地,又是著名的江南水乡,长江三角洲地带,又是中共诞生地——南湖,优越的地理和人文条件,孕育出无数名人高士。这么丰厚的历史文明用我的这支拙笔的确是写不完、说不尽的。每次来此只不过浮光掠影地拣捡些许弥留在表面上的青堂瓦舍。这一回,我是心知其意,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