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既生仪,何生衍”,张仪与竞争对手公孙衍之间的恩怨

“既生仪,何生衍”,张仪与竞争对手公孙衍之间的恩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档案笔记 访问量:1860 更新时间:2024/2/13 7:15:29

“既生仪,何生衍”,张仪与竞争对手公孙衍之间的恩怨

世间有如管仲鲍叔牙一般的莫逆之交,也有如张仪与公孙衍一样的竞争对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诸侯国掌权,东周灭亡后,天下逐渐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国日益崛起并凌驾于六国之上,公孙衍首创合纵之策,即“合众弱以攻一强”。

为了应对此举,张仪使用连横之计破解,即“事一强以攻众弱”。从此两人成为了针锋相对的敌人,几乎斗了一辈子。

共侍秦国利益政见相左,公孙衍遭排挤逃往魏国其实公孙衍与张仪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最初两人都在秦国时,就结下了梁子。

也正是因为他们持有不同的政治见解,才有了后来七国的合纵连横,景春曾评价二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两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譬如都来自魏国、都曾依附于秦国,按理说就算无法成为知己,也不应该是仇敌。究竟是什么事情,导致他们最后分道扬镳?

最先来到秦国的是公孙衍,他在十三年间多次为秦国而战,立过多次战功,还获得了最高的爵位封赏。本以为能够长久地维持自己的地位,却因为一位不速之客的出现而不得不另谋出路,这个人就是张仪。

正当公孙衍暗中收受魏惠王贿赂,准备说服秦惠王放弃攻打魏国之时,张仪突然来到秦国。

他帮助秦惠王仔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全力主张进攻魏国,秦惠王听后幡然醒悟,这样一来公孙衍的计划也就泡汤了。

张仪凭借出色的谋略,很快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与此同时冷落了公孙衍。后来秦国的相邦去世,公孙衍原本对成为下一任相邦的事胜券在握,可最后也被张仪抢了去。他在秦国的地位一日不如一日,无奈之下只好去了魏国。

被逼得无路可走的公孙衍,在内心深处将张仪视为仇敌,之后提出的所有政治主张,几乎无一不在针对他。两人都是难得的奇才,但是一山难容二虎,如果无法在同一阵营中成为合作伙伴,那么今后一定会站在彼此的对立面。

公孙衍贪图小利置秦国于不顾,才会失去秦惠王的宠信,就算张仪没有出现,他的所作所为恐怕也会被其他人察觉。

公孙衍一手促成五国合纵,张仪与之作对破坏联盟从秦国再次回到魏国,因为魏惠王曾经与公孙衍有过交集,对他的能力还算比较清楚,于是派他做了将军。

此前经过秦国的多番打击,魏国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状况,都受到了重创,一时之间很难恢复元气。

公孙衍在魏国待了一段时间后,认为单凭一国之力,很难与强大的秦国抗衡,开始思索对付秦国的办法。

很明显公孙衍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开始极力促成魏国和另外六国的合作,这也是他首次提出合纵之策。

如果没有成功的例子,仅凭一张嘴去说服六国,肯定是不行的。于是他先争取与齐国结盟,一同派兵攻打赵国,结果不出所料,赵国毫无还手之力,败下阵来。

这次合纵的成功,不仅使另外几个国家心潮澎湃,跃跃欲试,也让秦惠王感到忧心忡忡。眼看在公孙衍的诱使下,齐、楚、魏三国就要成功结盟,张仪却从中作梗,还率兵攻打魏国。

就这样公孙衍的计划再度被打断,但是他也看到了合纵联合对秦国造成的巨大威胁,更加笃定了内心的想法。

由于魏国宰相惠施也非常推崇合纵之策,因此公孙衍也多了一个帮手。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说服“五国相王”,也就是互相承认对方的君主地位,如此一来便初步结成了联盟。

对方有如此大的动作,张仪自然不会任之不理,他利用齐楚两个大国的力量,攻打魏国,不费秦国一兵一卒,就很轻易地瓦解了对方的联盟。

张仪连横失利魏国叛秦,公孙衍趁机夺相再促合纵发生在秦国的历史再次上演,接连失败的公孙衍,逐渐失去了魏惠王的信任,开始被闲置,魏国也开始亲近秦国。此时张仪假意离开秦国,到魏国出任宰相,实际上是在推行他的连横之策,为秦国对付齐国提供便利。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秦国想要走捷径攻打齐国,必须经过韩、魏两国的领土,张仪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秦国并没有获得胜利,齐国军队奋力抵抗,最终击败了秦军。

这次的失败,使得张仪和秦国的阴谋败露,魏惠王大怒,并将张仪遣返回秦国。

张仪这次的失误,导致各国对他产生憎恶,连横政策也暂时终止。各国内部再次出现主张合纵之声,他们主动要求抱团。

公孙衍因为一直主张合纵,正好迎合了当时的形势,因而再次得到了魏国的重用,还被提拔为宰相。他再次促成五国联手,但由于君主各怀鬼胎,实际上的军事联合只有三个国家参与。

韩赵魏三国联合攻打秦国,结果到了函谷关真正交战时,发现以他们的军队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魏国这个墙头草一般的存在,在张仪的游说下,最先向秦国求和,其它几个国家一见势头不对,也向秦国投降。

只有赵国誓死抵抗,结果被秦军一直追到家门口,损失惨重。

公孙衍几次促成合纵,都被张仪搅了局,这次的重大失败,让他无法在魏国继续待下去了。于是他前往韩国,准备重振旗鼓,再次大展拳脚。

可惜这次他虽然又一次说服了几个国家的联盟,但是当韩国攻打秦国时,所谓的盟国根本无人前来支援,秦军大败韩军。

公孙衍的合纵之策再次宣告失败,这一次的失败,使他再也没有能力将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他也无法再得到君主的信任。

张仪的连横之计显然已经生效,公孙衍的合纵之策固然没有错,但是太过理想。六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各自打着小算盘,根本无法真正团结一心,而合纵最忌讳的就是彼此间的算计。

张仪正是利用了这个致命的弱点,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离间他们,由此达到破解合纵的目的。张仪与公孙衍的恩怨,让人想到诸葛亮周瑜的故事,不禁也想感叹一句“既生仪何生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更多文章

  • “忽悠大王”张仪:为秦国奔走半生,晚年却被赶到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张仪,秦国,魏国,齐国,苏秦,秦武王,科学家,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忽悠大王”张仪:为秦国奔走半生,晚年却被赶到魏国春秋战国时期,笑到最后的是秦国,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使得秦国成为了一个大一统的强国。说起秦王朝,很多人都能想到商鞅和张仪这两位。他们二人一个变法图强,一个游说各国,为秦国争取时间,可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张仪却被迫逃往魏国。张仪为秦国操劳了半生,

  • 帮助勾践复国之后,范蠡和西施泛舟五湖?真相并非想象中美好

    历史解密编辑:秋月凉有你标签:范蠡,西施,勾践,伍子胥,吴国,夫差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之间的世仇想必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吴国和越国交战,越国人射伤了吴王阖闾的脚趾,结果阖闾因此一命呜呼。他的儿子夫差没有忘记仇恨,反而击败越国。越王勾践为了保存越国,向夫差投降称臣。此后他受尽屈辱,卧薪尝胆,最后覆灭吴国,大仇得报。在勾践复国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人物——文种、范蠡、西施

  • 自古功成身退得其善终者莫若范蠡,只因他参透了一个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范蠡,勾践,文臣,君王

    范蠡,楚国人,后到越国为相,负责越王勾践完成了复仇吴国的大业,并最终北上,称霸诸侯国。然而就当功成名就、坐享其成的时候,范蠡却选择了淡出政坛,离开倾尽自己才华的越国,表示无意于在政治上更上一层楼。范蠡能有此举,是因为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封建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而不是我为人人的社会,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君

  • 【上金谷文集】王安石与范蠡跨越千年的相遇

    历史解密编辑:上金谷景区标签:王安石,范蠡,勾践,变法,鄞县

    王安石鄞州访民情庆历七年,做了几年淮南节度判官的王安石,离开当时天下最富庶的扬州,一路南下,到了鄞州。鄞州就是今日的宁波,那时的鄞州还不像现在这样繁荣,是个荒凉偏僻的地方。没人知道,为什么王安石要到鄞州来,这年他本可以通过京试进入国家中枢,一路加官进爵,他却突然给自己的人生按下了暂停键。庆历七年,大

  • 范蠡真的和西施双双归隐了?范蠡或许不是陶朱公!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范蠡,西施,勾践

    我们惊叹于范蠡的人生,他辅佐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灭掉吴国,功成名就之后化名陶朱公,三次经商成为巨富,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以至于许多后人都供奉着他的塑像,尊他为商圣。《史记》记载到:范蠡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意思就是,范蠡功成身退后,与

  • 范蠡、西施助勾践灭吴后,真的泛舟五湖而去了吗?或有另一种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范蠡,西施,勾践,吴国,夫差,阖闾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非常有名,勾践、范蠡、文种、夫差、西施这些吴越争霸中的人物的形象也十分鲜明。勾践忍辱负重,借助范蠡、文种、西施等人的帮助终于击败夫差,灭掉吴国。主流观点认为,勾践复国成功之后杀死文种,范蠡敏锐地意识到风险,隐姓埋名为陶朱公、邸夷子皮,西施可能被勾践所杀,也有说法跟随范蠡泛舟五

  • 历史牛人智商堪比诸葛亮,口才超过苏秦张仪,财商不弱于范蠡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诸葛亮,苏秦,张仪,范蠡,齐国,吴国

    道家原本跟儒家一样,只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学派,但道家最后成为了道教,被民众封神,而其创始人老子也成了三清之一:太上老君。如果儒家也封神了,那孔子封神之后的地位也应该堪比太上老君,而孔子的高祖子贡估计也应该是姜子牙、太乙真人一类的人物。今天咱们聊的这个人就是子贡,子贡是字,原名叫端木赐,子贡经常出现在论

  • 文种:“悔不该不听范蠡之言!”范蠡:“时至今日、好生去吧!”

    历史解密编辑:岛未晴心未眠标签:范蠡,夫差,吴国,文种,小说家,越王勾践

    大家好,我是打工人兼头条创作者——伏羲的卦象。关注我,为您分享更多我身边的故事。范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初,文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内心是做何感想的!当我读《吴越春秋》读到这里时,内心深处猛然惊醒道:“是啊!没有对立面的事物的存在,那么单边也必将在内耗中走向死亡!”勾践在灭掉

  • 江苏发现“范蠡墓”,揭开西施间谍之谜,或许范蠡从没爱过西施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范蠡,西施,吴国,勾践

    看到“范蠡墓”三个字,许多人脑海中都是各种质疑,这个话题到底有没有头?江湖传言的“范蠡墓”,在全国各地已经出现了五六座,湖北、山东等地均在其列,天天这有墓那有墓,连个像样儿的东西都没见到过,又要在这忽悠人这些说法大多数是野史中所记载的,没有经过考究,并不具备信服力。当然有些陵墓显得特殊,许多后人内心

  • 商圣范蠡“三致千金”,被称为中国慈善界的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邹记福标签:范蠡,猗顿,千金,勾践,司马迁,李斯

    秦相李斯评价他:“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苏轼评价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没错,他就是名震天下的陶朱公——范蠡。世人皆知,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吞吴复国,却事了拂衣去,抛下了越王许他的上将军,从此泛舟五湖。前半生范蠡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后半生他是富可敌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