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文公称霸的最大推手,原本和管仲齐名,现在却鲜为人知!

晋文公称霸的最大推手,原本和管仲齐名,现在却鲜为人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信箱 访问量:4723 更新时间:2024/2/7 19:01:19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霸,谐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但是,不管哪一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几乎都是必不可少的选项。对于齐桓公来说,被后人称之为春秋五霸之首。在春秋时期,齐桓公之所以能第一个称霸,不仅是因为齐国整体实力的强大,也离不开管仲这位千古名相的辅佐。而在齐桓公之后,晋文公之所以能接替春秋霸主的宝座,也离不开贤臣的辅佐。其中,就郭偃来说,可以称之为晋文公称霸的最大推手。不过,郭偃原本和管仲齐名,最终却鲜为人知,也即其现在的知名度,完全比不上管仲。

首先,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管仲对内大兴变法、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此,在笔者看来,管仲的变法,无疑增强了齐国的国力,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齐桓公去世后,晋文公称霸中原,并让晋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对于晋文公来说,之所以能在春秋初期迅速称霸,离不开众多文臣武将的辅佐。其中,就郭偃这位卿大夫,在晋国扮演着类似于管仲的角色。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有秦穆公三千精兵的护送,又有晋国国内先氏、胥氏、狐氏、郤氏、赵氏等氏族的支持,成功地回到了已经阔别了十九年的故国。重耳将晋怀公赶下了台,自己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

彼时,郭偃是晋国的大夫,也是一位卜官,历仕于晋献公、晋文公以及晋襄公,其在晋文公时期实行的变法被统称为“郭偃之法”。对于“郭偃之法”来说,主要内容分为三点。其中,就第一点来说,就是促进晋国和周边诸侯国的经济交流。对于晋国来说,地处中原之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晋国得以在诸侯国的贸易交往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称霸,都离不开物质基础,比如齐国有山海鱼盐之利,这是齐桓公可以九合诸侯的重要原因。同样的道理,就“郭偃之法”来说,也非常重视发展晋国的经济。

就第二点来说,在任用人才上面,郭偃之法强调的是“尚贤”,而不是传统的“任人唯亲”。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重用的人才,往往优先选择宗室和贵族势力。当然,这也导致普通的士人难以获得出头之地,并且限制了人才的丰富程度。不过,就晋国来说,则率先打破了这一局面,早在晋献公这位君主在位时,宗室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所以很多卿大夫受到了晋献公的重用。

等到晋文公这位君主即位后,先氏、胥氏、狐氏、郤氏、赵氏等卿大夫家族,继续获得君主的重用,这让晋国的人才来源比较丰富。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晋国缺乏宗室力量,导致卿大夫家族的势力不断壮大,最终引发了三家分晋的结果,也即在战国初期,晋国分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了。不过,在整个春秋时期,晋国还是因为重用卿大夫,从而在整体实力上力压秦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这无疑是郭偃的重要贡献。就第三点来说,郭偃之法中采用了“君食贡”制度,即国君不保留土地,而采用从土地拥有者那里收取税赋的方式,以此来分配晋国的这些土地。

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同样提升了晋国卿大夫开疆拓土的积极性,也即这些卿大夫攻占的土地,往往不会被晋国君主收走。因此,晋国逐渐成为春秋时期疆域最辽阔的诸侯国之一。巅峰时期的晋国,其疆域包含了今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所以,在笔者看来,郭偃在晋国推行的变法,不仅帮助晋文公称霸中原,也对晋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了郭偃之法,晋文公如虎添翼,晋国经历了一次次内乱,竟然仅仅在三四年中就修复了创伤。

最后,晋文公时期,晋国得以打败楚国,成为春秋的第二位霸主,晋国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都维持着霸主的地位。晋文公的成就离不开郭偃的帮助,就像齐桓公的霸业离不开管仲一样,郭偃和管仲的地位是一样高的。《墨子·所染》篇说:“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俞樾说:高亦读为郭,高偃即郭偃。)(《左传》作卜偃)。”墨翟认为,人生来如白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下文列举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说他们都有好的大臣以“染”他们。结论说:“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这五君就是春秋时期的五霸。这是说,齐桓之霸靠管仲,晋文之霸靠郭偃。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郭偃是和管仲齐名的。商鞅同秦孝公讨论变法时说:“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商君书·更法》)“郭偃之法”就是郭偃在晋国变法时的措施和言论。到了战国时期,在秦国发起商鞅变法的商鞅,也对郭偃比较推崇。当然,比较可惜的是,现在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宰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管仲,而郭偃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而这,无疑是对郭偃非常不公的情况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更多文章

  • 晋文公遭兄弟暗杀,逃亡十九年,回来后就弄死了自己的亲侄子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重耳,齐国,骊姬,秦国,夷吾,晋献公

    一、唐叔虞被封晋国,晋献公夺取骊姬周武王打进朝歌没过几年好日子就驾鹤西去了,继位的周成王年龄小,所以周公旦就开始辅政了,后来看唐国不爽,就给灭了,灭了以后,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就被分封到这里了,这位可是拥有高贵血统的主,他的父亲是大周朝的开国大王周武王,母亲是姜太公的女儿,在整个列国当中,论血统比他高

  • 晋文公登基前遭人追杀,被一大臣舍命救下,登基后却将其活活烧起

    历史解密编辑:吹来人尘烟火标签:重耳,骊姬,夷吾,介子推,追杀,晋献公

    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年。因他自幼好结交名人志士,所以在他十七岁时就同当时的五个品德高尚的人成为好友。在他二十一岁时,晋武公去世,晋献公随后即位。而晋献公在位时曾因讨伐骊戎收下两名女子——骊姬、少姬,这两人在被带回楚国后不久便为晋献公生下儿子,两人都想要儿子继位而敌对,之后一直明争暗斗。其中骊姬更

  •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三人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齐桓公,秦穆公,重耳,齐国,骊姬,秦国

    读历史,见人心,看未来。欢迎关注@七品草民,一起遇见司马迁。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历来不一: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这是一种组合,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又是一种组合,也有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并称的(《四子讲德论》)……齐

  • 晋文公重耳:成大事者,有情、有义、有节

    历史解密编辑:如风轻似云淡标签:重耳,齐国,狐偃,秦国,楚王,晋献公,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之子,年少时,他就谦虚好学,善于结交才德俱佳的人,因晋献公宠信骊姬,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后来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继位。晋文公任贤用能,文治武功,在城濮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楚君,后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纵观晋文公流亡后

  • 齐桓公和晋文公,为何能迅速称霸中原?要感谢他们的父亲!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齐桓公,重耳,齐国,宋国,楚庄王,晋献公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其中,就《史记索隐》和《荀子》的版本,应该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认同度。《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这两个版本的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 春秋争霸之三:终成霸业-晋文公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齐国,秦国,重耳,卫国,宋国,郑国,周朝,先秦,晋文公,春秋争霸

    齐楚争霸前656年,楚成王在召陵之盟被齐桓公压了一头,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楚国扩张的势头。前655年,楚国顺手灭了弦国。前655年,为了维护周礼,支持周朝太子姬郑为储君,齐桓公邀集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与姬郑在卫国的首止会盟。周惠王大怒:我立谁做太子,说了还不算?于是

  • “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姬重耳的创业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重耳,齐国,骊姬,宋国,夷吾,秦国,晋献公,春秋五霸,晋文,公姬,晋文公,春秋(书),先秦,周朝,中国古文献

    大家好,这里是9527的七。一个喜欢历史的理科生。霸:即诸侯的老大,其职业名称为会诸侯、朝天子,实际的情况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西周灭亡,进入东周后开展了各种折腾(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弱,老大权威不再,已经无法领导小弟们。小弟们一看老大快不行了,于是相互之间打架,都想做代理老大。关于“春秋

  • 晋文公重耳在复国道路上的女人缘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重耳,齐国,秦国,夷吾,骊姬

    @真知新坐标[微风]01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位国君。重耳一生贤明,为人谦逊,追随者甚多。但是,他的君王之路却一波三折,直到晚年才得以继承君位,成就大业。重耳最终能登上君位,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原由,有其自身仁善贤明,深得赵衰,介子推等能臣拥戴。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

  • 晋文公43岁开始流亡,19年里娶7个老婆,在岳父帮助下回晋国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重耳,晋国,齐国,秦国,夷吾,骊姬,晋献公,晋文公,流亡,周朝,先秦

    晋文公重耳43岁踏上流亡之路,19年的流亡生涯里娶了7个老婆,算得上是一边流亡一边娶媳妇了。公元前656年,因着骊姬的陷害,也或者晋献公本就有意,总之,太子申生送给晋献公的胙肉中有毒这件事让晋献公对申生有了杀心,最终太子申生自杀。骊姬又陷害重耳和夷吾也和这件事有关系,吓得两人不辞而别回到了封地。于是

  •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做了哪些事,才真正得到霸主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重耳,诸侯国,周王室,狐偃,周天子,楚成王

    城濮之战的胜利,为晋文公称霸奠定了基础。这一战结束之后,对晋文公威胁最大的也就是楚国的令尹子玉了。毕竟,子玉也不是一个庸才,而且此次的失败一定会让他怀恨在心,这对晋国的称霸来说,可能会是一个不小的麻烦。但是,让晋文公意外的是,子玉这个麻烦竟然被楚成王自己给解决掉了。对于子玉的失败,楚成王感到非常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