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生了重病,齐桓公去看他,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命在旦夕,有句话要和大王说。我死后,大王一定要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和卫公子启方。 ”
齐桓公大惑不解道:“为什么要这样?"
管仲说:“这几个人都是奸佞,我担心我死后,他们会对大王不利。 ”
齐桓公说:“不会吧?易牙为了我,把他的儿子都烹了,让我尝尝人肉的滋味,他总该算得上忠心吧?"
齐桓公
管仲说:“人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这是人之常情。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大王?"
桓公又说:“那么竖刁自己阉了自己,来侍奉我,这还用怀疑吗?"
管仲说:“人没有不爱自己身体的,这是人之常情。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大王?"
桓公接着说:“那么常之巫能卜生死,祛病灾,这总不是坏事吧?"
管仲
管仲说:“生死有命,灾病无常,大王不去固守常道,却听信常之巫,那么他会因此而骄纵,无所不为。 ”
桓公最后说:“卫公子启方跟随我十五年,他父亲死了都不去奔丧,这总该可以吧?"
管仲说:“人没有不爱自己父亲的,这是人之常情。他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大王?"
桓公一向对管仲信任有加,言听计从。听他这样说,就叹了口气说:“好吧。寡人听相国的。 ”
于是,桓公就把这四个人赶走了。
管仲死后,齐桓公非常难过。更让他不好受的是,离开了四个长期服伺他的人,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香,连政务也懒得处理了。过了三年,齐桓公想,这个管仲,可能是太多虑了。于是,他就把四个人召回宫来。
第二年,齐桓公也病了。其实,这是常之巫从中搞鬼。他说齐桓公将在某月某日死。他们几个一同作乱,关上宫门,筑起高墙,断绝了宫中和外界的联系。齐桓公成为宫中的囚徒,就是想喝口水也没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齐桓公悔恨交加,流着眼泪长叹一声说:“管仲的见识真的是远啊!"
齐桓公一世英明,但到了晚年,却落得个如此凄凉的下场,这些都是不能明察的缘故。
考察人物,最为简单和实用的就是从常情入手。一个人的作为,如果过于违反常情,就是矫情,就肯定会另有图谋。
情矫则必假,管仲就明白地指出了这一点。这道理并不难懂,但齐桓公已经习惯了被这些奸佞之人包围,就像吸毒上了瘾一样,明知有害,却无法戒除,最后只好自食恶果了。
一个人,有了权势地位,就很容易失去警觉。别人的恭维,别人的逢迎,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今天说你是天上的太阳,照耀万物,你也许会不太自然,可时间一长就习惯了,这样难免不在阴沟里面翻船。
当然,管仲也要负一定的责任。他既然看出那几个人是小人,就应及早逼他们现出原形。到了临死,才说出这样的话来,却不知道已经晚了。看来,他的明察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