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提问,春秋争霸究竟争的是什么?从齐桓公把妃子送回娘家说起

历史提问,春秋争霸究竟争的是什么?从齐桓公把妃子送回娘家说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强哥说史 访问量:1333 更新时间:2024/2/18 18:26:33

春秋争霸是一个大众广为熟知的词汇,不过有的读者可能并不怎么清楚“春秋争霸”究竟争的是什么?有的人会说:顾名思义,争的就是霸主地位,谁来当老大呀!说法是没错,但如果问的再深入一些:春秋战国时代明明有一个周天子,争霸又是怎么回事呢?霸又代表了什么呢?明明周天子才是老大,诸侯出来争老大又算怎么回事呢?

可见,小小的问题里面实际上大有玄机,大有学问——

为了让读者更直白易懂的理解春秋争霸争的是什么,先简单说一个小故事。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齐国皇宫里面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齐桓公和自己的爱妃蔡姬在湖上泛舟赏景,生性活泼调皮的蔡姬故意泼水戏耍齐桓公,而且还晃动小船。齐桓公不习水性,因此命令蔡姬不要晃动,可蔡姬非但不听,反而玩的更加开心。

蔡姬荡舟戏齐桓动漫配图

等上了岸以后,齐桓公认为蔡姬顽劣好动,不顾自己安危,心中很是生气。竟然下令将蔡姬送回了她的娘家蔡国,蔡国君主蔡穆侯也很生气,一怒之下就将妹妹蔡姬另行改嫁。失去面子的齐桓公所谓“君王一怒”,号召八个国家一起攻打蔡国。后者自然是不敌,很快就被击败,但齐桓公并没有因此停止军事行动,而是继续挥师南下攻打楚国。

理由是楚国没有按照规定向周王室朝贡;其次周昭王南巡荆楚时死在了汉水,齐桓公要求彼时的楚国国君楚成王做出解释。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锋并没有决出胜负,最后以签订召陵之盟结束,楚国继续向周王室朝贡,故事到此结束。

故事中有几个关键信息:

①齐桓公号召七国(加上齐国共八国);②齐桓公要求楚国恢复纳贡;③齐桓公翻楚国旧账;

有聪明的读者可能看出问题来了:齐桓公凭什么,他有什么资格号召七国,又有什么资格对楚国颐指气使?同样都是诸侯,周天子都没有来指责我,你齐国充什么老大?

So,这篇文章写到这里逻辑已经相当清楚,所谓春秋争霸,争的就是影响力、争的是天子权力,争的是诸侯地位,以及争的是未来是否有可能取代周天子的希望——

春秋争霸:争影响力

齐桓公能够在蔡国把自己的妃子改嫁以后,一怒之下号召七个国家一起跟随自己攻打蔡国,这就是影响力。试想,如果换成蔡国号召诸侯一起攻打齐国,会不会有人来响应蔡国呢?肯定没有,为什么?因为蔡国太弱小,影响力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上。

齐国经过管仲变法以后变得十分强大,不过光齐国自己认为强大不行,得看它的对外军事行动是否取得好的效果。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齐国开始首次对周边国家施加自己的影响力,那就是消灭谭国,理由是齐桓公流亡的时候,谭国没有礼遇齐桓公。齐桓公五年(前681年),为了解决宋国内部持续已久的政治动荡,齐桓公第一次召开了五个国家(齐、宋、陈、蔡、邾)组成的诸侯大会“北杏会盟”。会议的结果是宋国结束政治动荡,齐国和宋国讲和。

第一次诸侯大会——北杏会盟

齐侯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及其入也,诸侯皆贺,谭又不至。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谭子奔莒,同盟故也——《左传》;十三年春,会于北杏,以平宋乱——《左传》

后来宋国背叛盟约,齐国便号召陈、蔡两国跟随自己一起出兵攻打宋国,另外,齐桓公还得到了周天子的支持,迫使宋国再度求和。“十四年春,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由于有了周天子的支持,齐桓公的影响力日益昌盛,霸主的地位得到了诸侯们的认可。

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让自己的影响力更是无人可敌,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一点:

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於齐,齐令诸侯各发卒戍周——《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令诸侯”中的“令”很有意思,齐桓公明明也是诸侯,却能命令其它诸侯发兵解救周王室。可见这不单单只是影响力的问题,还涉及到天子权力,因为齐桓公凭什么能够命令其它诸侯发兵?光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当然不行,齐国得有合理性的借口。

所以这就涉及到春秋争霸的第二层——

春秋争霸:争天子权力

齐桓公能够命令各诸侯发兵解救周王室,这是周天子赋予他的权力,但必须要认识到一点,这种权力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并不是周天子将自己的权力下放给了齐桓公。而是周天子承认了齐桓公可以代替自己行使天子权力,维护诸侯秩序。

齐桓公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是在葵丘会盟中,周天子派来使者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史记·齐太公世家》

葵丘会盟

胙:祭祀用的肉;彤弓矢:一种武器仪仗。

为什么周襄王要送这些礼物给齐桓公呢?《礼记·王制》中有一句话叫做“诸侯,赐弓矢然后征”,意思诸侯只有得到周天子赐予的弓矢才能有发动战争的权利,所以有句话叫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东周时期,由于天子王权衰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实际上已经变成“自诸侯出”。

由于周天子的影响力变弱了,诸侯们不再顾忌他的威权,擅自发动战争的情况越来越多。所以孟子针对这种情况痛心疾首的批评说:

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孟子·尽心下》

意思已经说得相当明白,征伐,君主才有权利发动,诸侯并没有权利,诸侯之间有矛盾,可以由天子出面协调解决,但诸侯之间不能相互征伐,这不合乎礼仪。因此孟子说“春秋无义战”,但齐桓公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允许他可以代表自己去征伐其它诸侯国。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有什么意义呢?这说明齐桓公的行为是合乎规定和礼仪的,是得到周天子支持的,而不是自作主张的侵略行动。所以,齐桓公打出的政治口号“尊王攘夷”也很适应趋势,譬如他当初攻打宋国的时候,还特意征求周天子的同意,攻打楚国的时候也是以维护周王室的权益为借口,质问楚国为什么不纳贡,当年周昭王为什么会死在楚国的汉水里?

正因为齐桓公有这样一面政治大旗,所以他能以种种合理的借口去干涉他国内政,随意发动战争。毕竟在春秋那个时代,还是讲究“师出有名”的,另一方面来说,拥有了这样一种权利,也有利于齐桓公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所以这是春秋争霸争的第二层,有了影响力,有了周天子的权力,齐桓公的诸侯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春秋争霸:争诸侯地位

春秋时期的诸侯地位有两种表现方式:

春秋时期的诸侯地位不尽相同

①是看诸侯们的宗亲关系——如鲁国虽然国家很小,但却是周朝宗室,其地位不是齐国、秦国可以相比的,因此有句话叫做“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而鲁国自诩为周朝宗亲,所以严格恪守周礼,又有句话叫做“周礼尽在鲁”。

②其次是通过国力强盛来体现;

齐国(姜子牙封国)、秦国这些国家在宗法制度中和周朝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不能像刘备一样举起周室宗亲的旗帜。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国家实力,为什么这么说呢?秦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秦国在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前经历了一个百年的衰落期。

在这百年里,秦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甚至在中原诸侯的眼中,秦国和那些夷狄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还不准秦国参加中原的诸侯会盟,可以说秦国的诸侯地位一落千丈。

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资治通鉴》

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的诸侯地位

但商鞅变法以后不一样了,秦国变得十分强大,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秦国的诸侯地位立马得到提升:

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史记·秦本纪》

秦国不仅得到周天子的表扬,诸侯们也开始重视秦国,秦国这才得以会盟诸侯,朝拜天子。这些都是诸侯地位的表现,因为在春秋那样一个诸侯林立的时代,诸侯国一旦衰落,其地位也将一落千丈,大国的情况可能稍好一些,小国则只会沦为其他国家嘲笑和蚕食的对象。这些都是因为国家实力的不同导致的结果。

所以春秋争霸,也是在争这种诸侯地位,而地位取决于国家实力,诸侯实力强大,其地位自然就高了,地位高了,就有了话语权和主动权。就像齐国一样,它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强大的国力之上,有了一对强大的拳头,才能去争夺影响力、争夺天子权力,提高自己在诸侯之中的地位。

春秋五霸形象图

而这些东西,又可能是诸侯将来能够取代周天子的资本和希望——

不过这些都已经是战国时期的事情了,至少在春秋时代,还没有哪个诸侯敢透露取代周天子的野心。直到战国时,随着竞争进入白热化,战国七雄的格局形成,像秦国、宋国、齐国和楚国都相继透露过想要把周天子取代的野心。

而这种野心,则是经过历代君主打拼下来的资本决定的,因此作为老牌强国,战国时代齐国成为秦国强而有力的竞争对手。但最后的胜出者却是秦国,实际上春秋争霸这种竞争状态一直持续到战国依然存在,只不过战国时代的争霸已经悄然转变为争天下,这是周天子名存实亡带来的结果。

综上所述,可见春秋争霸四个字里面包含的历史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一个霸字所表现的并不简单是强大,霸主的意思,它也包含着春秋以来的种种社会变局。

So,你懂了吗?

更多文章

  • 这位老人告诉齐桓公,只要国君不折腾,老百姓就能人人丰衣足食

    历史解密编辑:吹来人尘烟火标签:齐桓公,桓公,国君,利国,政治家

    齐桓公在打猎途中遇到一位老人,为了显示自己作为政治家的亲民风范,命人赐给老人一件新衣服。哪知道老人非常有兼济天下的胸怀,拒绝了齐桓公的好意,并且对齐桓公说:“我希望您作为国君,能让天下老百姓都穿暖,仅仅让我一个人穿新衣服是不够的。”齐桓公非常抱歉,告诉老人,即使把他国库里所有的布匹拿出来,也不够给全

  • 齐桓公想吃人肉,为了讨好齐桓公,他亲手煮了4岁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齐国,管仲,姬发,分封,先秦,周朝,齐桓公,鲍叔牙,姜子牙

    ”齐桓公之功,争霸之首。九阿哥一统天下。 ——曹操《段歌行》齐桓公,字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 n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奖励周朝的开国功臣和王室,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大小诸侯国数十个。其中,姜子牙首当其冲。为周武王所立,国号为齐。传给齐桓公时,齐国已成为东方大国。在鲍叔牙、管仲等人的帮助下

  • 浅论齐桓公是如何称霸中原的

    历史解密编辑:鸿才娱乐标签:齐国,管仲,鲁国,周朝,先秦,齐桓公,诸侯国,周天子,鲍叔牙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春秋战国时期是战火纷乱的时代,是旧制度逐渐崩坏,新制度发展成熟逐渐取代旧制度的时代,亦是英雄人物辈出、尽展风采的时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可谓家喻户晓,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春秋五霸之中首先称霸中原的齐国。当时

  • 齐桓公一句戏言,他就亲手煮了4岁儿子,献给齐桓公食用

    历史解密编辑:道远文史标签:齐桓公,管仲,齐国,易牙,桓公

    前言:民以食为天,再厉害的人物也离不开美食,除非能达到神话传说中辟谷的境界,否则不管换作任何人,也离不开一日三餐。厨师是一个很吃香的行业,做得一手好菜,不仅能让身边的家人大饱口欲之福,也能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一家老小。春秋时期的易牙,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厨师,由于他的烹饪技艺高超,还是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

  • 齐桓公的临终凄凉:软禁在寝殿,忍饥挨饿,袖袍掩面,仅晏蛾儿在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齐桓公,齐国,管仲,诸侯国,鲍叔牙,晏蛾儿,桓公,先秦,周朝

    公元前643年十月初七,齐桓公静静地躺在床上。他已经越来越听不清小妾晏蛾儿的声音。他的思绪一直在往前飞,想到了过去的种种,但身体的疼痛又将他的思绪生生扯回,他想大喊,想说点什么,又觉得无话可说,也没有力气开口。索性就沉默着,沉默着,等到他的视线开始模糊,他将全身最后的一丝力气聚集到手臂上,抬起手臂用

  • 齐桓公问管仲:易牙把儿子的肉都让我吃了,忠诚吧!管仲:不忠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管仲,易牙,齐国,卫国,周朝,先秦,齐桓公

    易牙向儿子说道:你去死吧!说着,放菜板上就剁了。然后,把儿子的肉下锅,再放上各种调料,一道丰盛的菜肴出锅了,之后,屁颠儿屁颠儿的去让齐桓公品尝。易牙这是唱哪出呢?原来,齐桓公一次酒足饭饱之后,乐呵呵的摸着肚皮,开玩笑的说道:我这辈子啥肉也吃过,就没吃过人肉,你们说是不是有点遗憾呢?易牙听了以后,嘴上

  • 齐桓公之死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不听管仲言,吃亏在眼前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管仲,齐桓公,齐国,卫国,竖刁,史记,桓公,先秦,周朝

    (齐桓公与管仲对饮)公元前645年,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将齐桓公推上春秋第一霸主宝座的相邦管仲病逝了。管仲的地位,我想我就不用再多介绍了,毕竟这是三国大v诸葛亮都当做偶像的人物。尊王攘夷,攻灭谭遂,葵丘会盟,管仲可以说是用毕生的精力,成就了齐桓公的一生。看来,当年那一箭,射得不亏。齐桓公当然也能深刻

  •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齐桓公:一个被活活饿死,一个讳疾忌医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尚宫女史标签:齐国,管仲,扁鹊,先秦,周朝,齐桓公,周天子,齐襄公,春秋战国

    齐国自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立周后被封邦建国至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政投降,前后立约820多年,比整个周朝的国祚还要长,比之后世的王朝更是长久得多。当然,齐国实际上也并非一成不变,只不过不是和同时期的晋国那样被三家瓜分,而是来了一个田氏代齐。因着田氏代齐,姜姓吕氏齐国变成了妫姓田氏齐国,虽然诸侯国

  • 霸主齐桓公:任用敌人、目标远大,其情怀和格局值得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管仲,齐国,国君,齐桓公,诸侯国,历史故事

    霸主齐桓公:任用敌人、目标远大,其情怀和格局值得学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最混乱,也最英雄辈出的时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留下无数传说,令人广为传颂。在春秋战国众多的历史人物中,位列“五霸”的齐桓公,拥有者跌宕起伏的人生,他人生的起起落落,与他本人的情怀与格局息息相关,那么,从齐桓公身上,我们可

  • 齐桓公好心收留陈国公子,谁知两百年后,江山被其后裔篡夺

    历史解密编辑:流连染紫悯标签:陈国,齐国,晏婴,公子,国君,江山,先秦,周朝,齐桓公,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以霸主的身份帮助了不少诸侯国,比如说他“救邢存卫”,出兵协助燕国对付山戎。齐桓公在位期间,陈国发生了内乱,一位陈国的公子跑到齐国避难,齐桓公好心收留了他。谁也没有想到,二百多年后,姜姓齐国的江山会被陈国公子的后裔篡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的源头还得从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