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里,司马迁将秦国宰相应侯范雎与蔡泽放在一个列传中。那么这个蔡泽是谁?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能入太史公的法眼而名垂青史?
让我们将视线向前看,先从范雎和战神白起的恩怨情仇开始吧。
公元前258年,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国攻打赵国。
当初,白起想趁长平之战余威顺势攻打赵国、拿下邯郸。范雎受到韩、魏高薪聘请的说客做通“策反”工作,阻止了白起的军事行动,两人因此产生矛盾。
所以,这次秦国出兵,白起以生病为由没有挂帅出征。
同时,范雎推荐救过自己的恩人郑安平作为秦国将军也参加了这次围攻邯郸的行动。
没想到秦国虽然包围邯郸却屡攻不克,再加上信陵君窃符救赵带领魏国、楚国联军大破秦军,郑安平被赵军包皮围,率领二万人投降赵国。秦昭襄王却在范雎的不断拱火之下,一时冲动令白起自尽。
老话说“害人终害己”,范雎万万没想到,在终于搬开白起这块绊脚石的同时,他也将自己置于秦法的风口浪尖之上。
根据秦法:如果战场降敌,将诛及其父母妻子;被俘归来,一律要被没为公家的奴隶。
就是说:郑安平率两万人投降赵国,范雎按秦法必须要受到连坐,据说昭襄王放了范雎一马,郑安平的家人肯定是全部被诛,至于那两万将士的家人,很可能都沦为奴隶。
俗话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今天的历史学家们在为范雎是不是在这次推荐的将军投降而受到牵连被杀时,另一个当初带着落难的他回来举荐给秦昭襄王并也被他推荐的恩人河东郡守王稽因与诸侯各国勾结,犯罪被杀于市。
对范雎来说,这可真是“祸不单行福不双至”的倒霉、喝凉水都塞牙的时候,他简直是度日如年。
这还没完,有一天,昭襄王上朝时不住地叹气,范雎问他原因。昭襄王说:“现在武安君白起已经死了,而郑安平、王稽等又叛国,内无良将,外多敌国,原来咱们秦军是谁也打不过;现在咱们秦军是谁也打不过。因此忧愁烦恼!”
现在傻子都看得出来,秦昭襄王对于一时冲动而杀白起深深地后悔了。
秦昭襄王统治、管理秦国五十六年,论年龄与白起也差不多。可以说,白起是在他眼前成长、成名的,虽说他是宣太后、魏冉发现、提拔、培养出来,平时也不太听自己的话、有点瞧不起自己。还老是顶嘴、使性子,但他毕竟是秦国培养出来的沙场名将,他杀了六国那么多人,除了秦国他也没地儿可去。而范雎从魏国逃到秦国的时间相比白起这个老秦人应该比较短,他只是帮自己搞定了宣太后和魏冉,帮自己夺回了王权、制订一套战略而已,他并不能帮自己攻城略地、摧城拔寨。
等时过境迁,昭襄王头脑冷静下来以后,他一定会后悔。因为他发现,离开白起之后,战无不胜的秦军战士们居然不会打胜仗了。而且也一定会或多或少地迁怒于范雎,这时只要有人像范雎对付白起那样来对付他,他的结果比白起就好不了多少了。
所以,听到秦王这番话浑身透心凉的范雎,现在就像是站在寒风四起的万丈悬崖之上,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现在想抽身、急流勇退也不可能了。可如果他现在处理不好,随时都有可能被白起的那些军界同党或被他报复过的那些仇家给撕成碎片。
就在范雎进退两难、骑虎难下的时候,燕国的蔡泽听到这个消息后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有些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给你搭座桥或上一课,再转身离开或坐到你曾经的位置上,蔡泽这次辛苦赶来为哪般?
他知道以他现在的名望和条件想见到秦国宰相范雎比登天还难,但他有的是办法。他先派人向范雎吹风,说有个燕国来能言善辩、耍嘴皮子叫蔡泽的,正在托人想拜见秦王,说他可以说动秦王治你的罪,最后再取代你。
范雎勃然大怒:好啊!老子现在还是大秦宰相,还没倒呢,就有人敢跳出来想扳倒、取代我了?来人啊!把那个老东西抓过来,我倒要好好看看他算哪根葱、到底有几斤几两?
就这样,蔡泽就被“请”进了范雎的相府。
蔡泽与范雎经过针锋相对的唇枪舌战之后,他用四时的节令、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的下场、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功成名就、急流勇退、进退嬴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一大堆道理后,总结说,现在您仇也报了,恩也报了,心愿完全得到满足却还不作变化的打算,我私下里为您担忧!最后,他用“虎落平原被犬欺”这句话把范雎镇住,成功地说服了范雎。
于是,范雎就和蔡泽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共同与虎(秦昭襄王)谋皮,一起策划了一套万无一失的绝妙计策。
范雎先是将蔡泽奉为上宾,然后把他推荐给昭襄王。
秦王召见蔡泽,与他交谈,要不说这能言会道就是好,蔡泽小嘴一张叭叭叭,秦昭襄王一听这不是单口相声嘛,就十分喜爱他,马上就授与他客卿的职位。
范雎看准时机,立即以生病为借口辞去了相国之职。昭襄王一开始就赞赏蔡泽的计策,再加上范雎的煽风点火、大力举荐,一时高兴就任命蔡泽为相国。
但蔡泽任相国几个月后,因为没有建树,就被免职。
这就足够了,范雎趁机急流勇退、成功上岸;蔡泽也过了几个月秦国相国的瘾,皆大欢喜。
蔡泽在历史上就出现过这么一次,还是凭口舌之利趁应侯范雎“落难”之时趁机落井下石、上位、崛起、替代他,从一介平民迅速跃升为一国之丞相,虽然身居相位不过数月,但是也成功地跻身于历史典籍之中。在《史记》中得以和应侯范雎一同占据一个《范雎蔡泽列传》得以扬名天下、流芳百世。
蔡泽的历史功绩就是把成功地把范雎从危险的位置上换下来,自己再临时顶替几个月而已,时间很短。对秦国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贡献,但为什么《史记》会为他做传呢?这里有什么深意呢?
难道就是因为他是儒生?给儒家弟子树立了进取的榜样?还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或者是“空手套白狼”的传奇?
蔡泽可以说是一个智者:他没有干“趁你病,要你命”的缺德事。当然,他想做也做不了,他根基太浅。他只是和范雎私下达成一个君子协议“趁你病,换床位”。从而完成角色互换、交替掩护,风险资产在不动声色中悄悄转移,范雎成功摆脱危险、尴尬的位置,蔡泽得到他梦寐以求的高位,这种利益转换,最后达到“双赢”。
对蔡泽来说,这真的是“空手套白狼”的经典成功案例。因为他精准地号准了范雎此时的心结:那就是,每一个到了职场关键时间点、关键位置的成功者,考虑得最多的一定不是工作,而是后路。这是历史、人性必然的客观规律,否则,结局一定是不妙甚至是悲惨,就像商鞅。
这,可是如今拿着PPT、方案设计,一心想要得到风险投资的创业小白鼠们应该认真学习的经典案例吧?
说起来蔡泽不过是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的那头猪罢了。但是,他飞起来了,而且看起来似乎只是动动嘴皮子、不费吹灰之力,这让那些费劲千辛万苦却到头来两手空空没能封侯的“李广”们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啊!
什么是命?这,就是命!
历史就像这幅对联,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我想,这也许就是他能登上司马迁老先生的《史记》里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