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会玩制衡术的秦昭襄王,注定了战神白起必死,而国相范雎必须下岗

会玩制衡术的秦昭襄王,注定了战神白起必死,而国相范雎必须下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搜狐说娱乐 访问量:2094 更新时间:2024/3/12 4:38:31

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上演了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也彻底地决定了战国历史的走向,战后,能与秦国掰掰手腕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独大,狼视六国,一统天下已是指日可待,果然,38年后天下归于秦,秦始皇成为了天下共主。

而秦国的强大,与秦昭襄王个人的雄才大略有关,而在他身边的一文一武,更成为他让秦国实现国富民强,开疆辟土,进而称雄诸国的保障。这文就是国相范雎,武就是战神白起

正是从魏国避难而来的范雎,为秦国量身定制的“远交近攻”外交策略,加快了秦国并吞六国的节奏,为何说是是量身定制呢?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日渐强盛,当时的国君秦孝公确立了吞并六国、统一中原的国家发展战略,也就是说,秦国要挑战中原六国。单从秦国当时的国力军力来说,单挑一个国家没点问题,但是,如果六国的联合起来,秦国就有点弱了,所以才有了早年的“合纵”与“连横”之争。

范睢的“远交近攻”其实就是连横的延伸,只不过目的性更强,更具有实用性,比如秦国要进攻齐国的话,路程远不说,再劳师动众攻占了土地,要守住的话,就有了鞭长莫及的窘境,搞不好还为别国做了嫁衣。而首先攻占相邻国家,进退自如,而当时的中原六国各怀心计,为了自身利益,多的是趁火打劫,很少会雪中送炭。

所以隐藏自己的战略目标,对远方国家佯装友好,而首先攻占相邻国家,就可以实现“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么一来,好处都是秦国的,更减少了四处受敌。

秦昭襄王就是采用了范睢的策略,逐步地实现秦国的势力的稳步快速扩张。

而有了正确的策略,还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去执行,白起就是战国时期“神”级的武将,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存在,成为了秦国实现战略目标的利器。

而如此有本事的人,脾气也大,如果驾驭不好,就会成为极大的隐患,那秦昭襄王是如何处理的,并实现了君臣同心?

当然从物质到精神的满足是必然的,财富到名誉一个都不少,但这还不够,秦昭襄王更深谙帝王中的制衡之术。

独大,是不允许的!

秦昭襄王设置了范睢和白起的工作权限,规定了他们各自的工作范围,范睢在政治外交工作上,白起在军事战争上,秦昭襄王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授权,但当一方权势高涨时,他必定会通过授权的调整,让另外一方可以与之形成对等,避免了因为一方势力的独大,造成对王权的左右,这样他就可以保持话语权,游刃有余把控全局。

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威望日隆,手拥重兵,臣强必定会引发主弱。史书上记载的是赵国用了计策,加上范睢出于嫉妒白起的功绩私心,劝说秦昭襄王调回白起,并与赵国和谈,其实这就是秦昭襄王自身的想法,长平大胜,其实对秦国还是有影响的,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必要的休养生息是必要的。

而当时秦国的军队已在无形中成了白起的势力范围,白起对军队的影响力极大,这时,用范睢出面,既可以提升他的势头,打压白起,同时,所有的矛盾也都会指向范睢,这样秦昭襄王就可以居中调停,或升或压,让国家政局保持平衡,掌控权还是在秦昭襄王手中。

生气,是不可以的!

白起被调回中央后,秦昭襄王逐步减低了他的军事授权,开始另外培植军事主官,于是就有了秦国再次攻赵时,用听话的王陵为帅的事。

当然,王陵不争气,让邯郸之战成为秦国的笑话,最后在国家利益前,秦昭襄王不惜放下身段,请白起出山,可白起拒绝了,还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秦昭襄王当然听得出来,以白起之能,当年以7万孤军攻楚,让楚国丢失了半壁江山,现在一个邯郸对他来说自是不在话下,这明显的是有怨气和推脱的话,这无疑在秦昭襄王心中埋下了杀机。

当秦国更换王龁为帅,邯郸的战事还是没有起色时,秦昭襄王还是决定启用白起,这次是直接下了命令,可白起还是拒绝了,还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此举彻底地挑战了秦昭襄王王权的底线。

作为君王,当一个人有用听话时,就会对他王道,但当他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甚至威胁到君王的权威是,那就只有霸道了。

所以,白起的路走到了尽头,死就是他必然的结局了。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下诏杀了白起。

背锅,也是必须的!

白起死了,范睢的好日子也到头了。一个巨头的倒下,采用制衡之术的秦昭襄王,就没有必要再维持所谓的政治平衡了。

范睢失去了制衡的用途,而且当时的秦国国策,是以军事扩张为主导,现在军方将白起之死归结于范睢,他成为了众矢之的,为安抚军方的情绪,作为君王的棋子,他必定要为君王“背锅”,失去利用价值的他,必然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而不久前,范睢推荐的郑安平,在邯郸之战投降了赵国,而曾对他有恩,举荐他给秦昭襄王的王稽因为被人举报叛国,在咸阳街头被诛杀,这一切,让范睢的政治生命走到了尽头,秦昭襄王开始疏远他了。

在魏国差点死在政治倾轧的他,早明白君王的权谋之术,而为感激秦昭襄王的知遇之恩,自己一直很忠诚为国,不惜为君王“背锅”,但现在秦国大业将成,居高位是对君王的威胁,是他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于是他就要求主动下岗。

范睢的命运比白起好,他回到了封地后,终得善终。

写在后面

范睢和白起,作为改变秦国以至战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人物,绝对是才华横溢,治国安邦的顶级人才,说他们个人的性格缺陷决定了最终的命运,还不如说在君王的权谋之下,他们也不过是帝王称霸征途上的棋子而已。

标签: 秦昭应侯白起秦国魏国

更多文章

  • 范雎:因小人诬陷险丧命,远交近攻让秦国强大,睚眦必报一代名相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应侯,秦国,齐国,秦王,魏国,远交近攻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范雎为了换主子,他给王稽送礼,在厕所拜见魏冉,甚至给魏冉擦屁股,极尽献媚之事。虽然他的名气虽然比不上商鞅,张仪,李斯等,但也是当过秦国的丞相,在秦国大一统中,他的贡献功不可没。不过在电视剧中,他被黑成了一位小人丞相,最后还被秦王给诛杀了。历史上的范雎,可不是秦国的小人丞相

  • 范雎对秦国过大于功:逼走魏冉、抹黑白起,因一己之私而自掘坟墓

    历史解密编辑:缁尘绮陌标签:应侯,魏冉,白起,秦国,魏国,秦王

    大多数人提起范雎,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厉害!历史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看到这样的名头,不得不说一句优秀。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范雎的这些称号,就说范雎对于秦国的发展贡献多多,甚至有功无过,这却是夸大其词的。范雎对秦国过大于功:逼走魏冉、抹黑白起,因一己之私而自掘坟墓诚然,能够做到一国宰相,范雎

  • 范雎指导工匠做弓,暗藏邯郸大败缘由,人生得意后他做错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应侯,秦国,白起,魏冉,秦军,范雎,邯郸市

    这天,秦昭王坐在朝堂之上,不断地叹气。范雎见了,马上关心地上前询问:“下臣听说,主上忧虑则是臣下之辱;主上受辱那臣下就应为之而死。今天大王临朝而忧,下臣请求治罪!”秦昭王看看了范雎,缓缓地说道:“楚国剑极其锋利,可他们的倡优却很拙劣。楚剑锋利,就意味着楚国士人大多彪悍;倡优拙劣,说明楚人思虑极远。思

  • 长平之战后,白起与范雎产生矛盾的原因,史记记载自相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白起,应侯,秦国,秦王,长平,秦军

    关于白起与范雎产生矛盾的原因,《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得非常清楚。长平之战后第二年,秦军攻入赵国,并围困了邯郸,白起准备一举灭赵,韩赵两国非常惊恐,派遣纵横家苏代(苏秦族弟)重金贿赂游说秦相范雎:《白起王翦列传》:苏代劝说范雎,“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

  • 《大秦史话》秦国丞相范雎辞相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应侯,秦国,大秦史话,丞相,秦王,范蠡

    蔡泽献计然书,计然书是一本绝世富国富人之书,书中有七策,乃是治国富人的一本奇书。计然书是晋国的一位智者计然所写,后传给布衣之土范蠡,范蠡用书中之策,不到十年功夫富甲天下,因范蠡在陶地以朱公名号经商,因此被称为陶朱公。计然书献给范睢后,范雎被这本奇书惊到了,书中有养息富国六策:通货物,振百工,平物价,

  •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皆为外客秦臣,他们结局如何,谁下场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马通宁小骑士标签:商鞅,张仪,应侯,李斯,范雎,秦朝

    秦国从秦献公改革拉住衰败之势,到秦孝公变法图强,日渐崛起,再到秦始皇武力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除了秦国在正式进入战国时期历代秦君皆为明君雄主的原因外,还离不开一众外来士子人才的辅佐。比如外客秦臣中的佼佼者有秦孝公的卫国人商鞅,辅佐孝公变法强秦,国力自此与日俱增,奠定秦统一基础;秦惠文王时期的魏国人

  • 《大秦赋》背后的故事:秦王为何要5跪范雎,范雎为何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应侯,大秦赋,秦国,秦王,魏国,秦宣太后

    段奕宏、张鲁一等人主演的《大秦赋》即将即将迎来大结局,但有关这部大剧的评价却褒贬不一,不过大家唯一的共识是,老戏骨 王庆祥 饰演的秦昭襄王是真演得好。骆驼在追《大秦赋》时,除了佩服老戏骨的演技之外,也想到了有关秦昭襄王的一段悬案,那就是当年他为什么对范雎要连续5跪,而被他如此看重的范雎又为何不得善

  • 被范雎赶出关中的魏冉,是个什么样的人?白起的伯乐、秦国的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正史漫谈标签:魏冉,白起,应侯,秦国,魏国,秦武王

    虽然最终因政治斗争被秦昭襄王、范雎赶出关中,但魏冉并不是个“反派”;相反,他是个既有态度、又有能力的出色政治家、军事家,为了秦国的发展壮大,他任劳任怨、甘当“工具人”,在政治、军事以及人才举荐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公元前307年,秦军攻破宜阳,周王室门户大开,秦武王终于见到了自己惦记许久的“九鼎”。

  • 范雎逼迫魏齐自杀, 真因为范雎是小心眼吗!

    历史解密编辑:动漫特摄评价标签:应侯,魏齐,魏国,秦国,范雎,平原君,四大名将

    范雎是魏国人,有才但很穷,很穷就意味着在“亲亲,贵贵”的魏国是没有出头之路的,没有出路怎么办?只能投靠到中大夫须贾门下,打算夤缘而上,借以实现人生抱负,当然,须贾也很欣赏他。那年须贾出使齐国,就带范雎去见世面。齐襄王未料朝堂之上,齐襄王随便非难了几句,须贾就张口结舌,不知怎么回答,倒是范雎不卑不亢,

  • 魏国为何错失七大鬼才,商鞅、张仪、范雎等反助秦成就统一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商鞅,张仪,应侯,魏国,秦国

    话说三国时代蜀汉刘备将帅有五虎上将,谋臣有卧龙凤雏,倘戏说一番那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庞统、诸葛亮七人皆去汉归魏,投诚在曹操麾下,恐怕古往今来的三国迷们都会目瞪口呆,无法接受这样的假设。然而在战国纷争,七雄并立的先秦时代,却真出现过这么一出一国鬼才尽投敌国的传奇大戏,从而使得原本七国之中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