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上演了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也彻底地决定了战国历史的走向,战后,能与秦国掰掰手腕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独大,狼视六国,一统天下已是指日可待,果然,38年后天下归于秦,秦始皇成为了天下共主。
而秦国的强大,与秦昭襄王个人的雄才大略有关,而在他身边的一文一武,更成为他让秦国实现国富民强,开疆辟土,进而称雄诸国的保障。这文就是国相范雎,武就是战神白起。
正是从魏国避难而来的范雎,为秦国量身定制的“远交近攻”外交策略,加快了秦国并吞六国的节奏,为何说是是量身定制呢?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日渐强盛,当时的国君秦孝公确立了吞并六国、统一中原的国家发展战略,也就是说,秦国要挑战中原六国。单从秦国当时的国力军力来说,单挑一个国家没点问题,但是,如果六国的联合起来,秦国就有点弱了,所以才有了早年的“合纵”与“连横”之争。
范睢的“远交近攻”其实就是连横的延伸,只不过目的性更强,更具有实用性,比如秦国要进攻齐国的话,路程远不说,再劳师动众攻占了土地,要守住的话,就有了鞭长莫及的窘境,搞不好还为别国做了嫁衣。而首先攻占相邻国家,进退自如,而当时的中原六国各怀心计,为了自身利益,多的是趁火打劫,很少会雪中送炭。
所以隐藏自己的战略目标,对远方国家佯装友好,而首先攻占相邻国家,就可以实现“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么一来,好处都是秦国的,更减少了四处受敌。
秦昭襄王就是采用了范睢的策略,逐步地实现秦国的势力的稳步快速扩张。
而有了正确的策略,还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去执行,白起就是战国时期“神”级的武将,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存在,成为了秦国实现战略目标的利器。
而如此有本事的人,脾气也大,如果驾驭不好,就会成为极大的隐患,那秦昭襄王是如何处理的,并实现了君臣同心?
当然从物质到精神的满足是必然的,财富到名誉一个都不少,但这还不够,秦昭襄王更深谙帝王中的制衡之术。
独大,是不允许的!
秦昭襄王设置了范睢和白起的工作权限,规定了他们各自的工作范围,范睢在政治外交工作上,白起在军事战争上,秦昭襄王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授权,但当一方权势高涨时,他必定会通过授权的调整,让另外一方可以与之形成对等,避免了因为一方势力的独大,造成对王权的左右,这样他就可以保持话语权,游刃有余把控全局。
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威望日隆,手拥重兵,臣强必定会引发主弱。史书上记载的是赵国用了计策,加上范睢出于嫉妒白起的功绩私心,劝说秦昭襄王调回白起,并与赵国和谈,其实这就是秦昭襄王自身的想法,长平大胜,其实对秦国还是有影响的,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必要的休养生息是必要的。
而当时秦国的军队已在无形中成了白起的势力范围,白起对军队的影响力极大,这时,用范睢出面,既可以提升他的势头,打压白起,同时,所有的矛盾也都会指向范睢,这样秦昭襄王就可以居中调停,或升或压,让国家政局保持平衡,掌控权还是在秦昭襄王手中。
生气,是不可以的!
白起被调回中央后,秦昭襄王逐步减低了他的军事授权,开始另外培植军事主官,于是就有了秦国再次攻赵时,启用听话的王陵为帅的事。
当然,王陵不争气,让邯郸之战成为秦国的笑话,最后在国家利益前,秦昭襄王不惜放下身段,请白起出山,可白起拒绝了,还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秦昭襄王当然听得出来,以白起之能,当年以7万孤军攻楚,让楚国丢失了半壁江山,现在一个邯郸对他来说自是不在话下,这明显的是有怨气和推脱的话,这无疑在秦昭襄王心中埋下了杀机。
当秦国更换王龁为帅,邯郸的战事还是没有起色时,秦昭襄王还是决定启用白起,这次是直接下了命令,可白起还是拒绝了,还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此举彻底地挑战了秦昭襄王王权的底线。
作为君王,当一个人有用听话时,就会对他王道,但当他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甚至威胁到君王的权威是,那就只有霸道了。
所以,白起的路走到了尽头,死就是他必然的结局了。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下诏杀了白起。
背锅,也是必须的!
白起死了,范睢的好日子也到头了。一个巨头的倒下,采用制衡之术的秦昭襄王,就没有必要再维持所谓的政治平衡了。
范睢失去了制衡的用途,而且当时的秦国国策,是以军事扩张为主导,现在军方将白起之死归结于范睢,他成为了众矢之的,为安抚军方的情绪,作为君王的棋子,他必定要为君王“背锅”,失去利用价值的他,必然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而不久前,范睢推荐的郑安平,在邯郸之战投降了赵国,而曾对他有恩,举荐他给秦昭襄王的王稽因为被人举报叛国,在咸阳街头被诛杀,这一切,让范睢的政治生命走到了尽头,秦昭襄王开始疏远他了。
在魏国差点死在政治倾轧的他,早明白君王的权谋之术,而为感激秦昭襄王的知遇之恩,自己一直很忠诚为国,不惜为君王“背锅”,但现在秦国大业将成,居高位是对君王的威胁,是他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于是他就要求主动下岗。
范睢的命运比白起好,他回到了封地后,终得善终。
写在后面
范睢和白起,作为改变秦国以至战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人物,绝对是才华横溢,治国安邦的顶级人才,说他们个人的性格缺陷决定了最终的命运,还不如说在君王的权谋之下,他们也不过是帝王称霸征途上的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