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远交近攻”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什么秦昭襄王,却要让范雎来教

“远交近攻”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什么秦昭襄王,却要让范雎来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彦祖普法 访问量:3498 更新时间:2023/12/22 9:19:59

“ 远交近攻 ”这个词来源于《战国策》,原文中是魏国人范雎,献给秦庄襄王的治国之策。看到这里,骆驼有了一个疑问,当时已经年过知天命的大秦之王,为什么不懂“ 远交近攻 ”这种浅显的常识,却要向一个外国人来请教呢?

远交近攻的背后

秦昭襄王是大秦朝最重要的君王之一,能在功勋上和他并列的,只有一统六国的秦始皇。昨天的文章里,骆驼已经列举了他的七宗“ 最 ”,他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但也是最“ 低调 ”的秦王之一。

秦昭襄王之所以“ 低调 ”,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 高调 ”的母亲,她的母亲史称宣太后,史书中没能留下真名,不过一部电视剧,却赋予了她一个红得发紫的“ 艺名 ”——芈月,为什么说宣太后高调呢?

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她身为秦惠文王的 侧室 ,却敢在丈夫去世之后,为儿子和 正室 争夺大秦王位的继承权(秦惠文王死后,儿子秦武王继位,但不久之后他就因为逞能举鼎受伤而死,秦武王是 正室 之子)。虽然最终胜出的人选,并不是她心仪的二儿子赢沛,但秦王的宝座还是传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秦昭襄王。

第二,看过《芈月传》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芈月曾经和义渠国的国王,曾经有过一段“ 婚外恋 ”,而且芈月还给义渠王生过两个孩子,这些内容虽然并非全部杜撰,但也并非史实,芈月之所以牺牲名节,并不是像秦始皇的老妈那样贪图享乐,而是为了秦国的利益着想,当时义渠国是秦国东出的后顾之忧,而秦国却又对它屡除不尽,因此宣太后才用了“ 美人计 ”,最终义渠王死在她手中,而义渠国也被她所彻底覆灭。

第三,宣太后对秦昭襄王有“ 拥立之功 ”,当她对他却并不怎么感冒,因此在秦昭襄王继位以后,宣太后还是通过干预朝政的等手段,对秦昭襄王进行掣肘,从而把大权掌控在自己手中,然后再输送到儿子赢沛、弟弟魏冉等人手中,秦昭襄王“ 名存实亡 ”的时间长达几十年。

而前来秦国求职的范雎,正是看到了秦昭襄王的窘境,才提出了自己的“ 外交近攻 ”之策,赢得了秦王的信赖。骆驼这里所说的“ 远交近攻 ”,并不是这个词的本意,而是它背后的意义。据《史记》记载,秦昭襄王在面试范雎以后,宣太后和赢沛、魏冉等人,都纷纷被边缘化,而同一时期,范雎却平步青云。因此骆驼推断,当时范雎给秦昭王的建议里面,除了表面上的“ 远交近攻 ”,应该还有一份“ 攘外安内 ”之策。

也就是说,秦昭襄王当时如此看重范雎,并非全是因为他为秦国东出提出了“ 远交近攻 ”,而是他帮助秦昭襄王解决了“ 内顾之忧 ”。那么范雎的“ 远交近攻 ”之策,只是一个幌子吗?骆驼认为,并不是。

远交近攻的意义

我们先来说说“ 远交近攻 ”在当时的表面意思,根据《史记》记录,范雎向秦昭襄王推销“ 远交近攻 ”之策时,是真有历史背景的。当时宣太后同母义父的弟弟魏冉,被封为穰侯,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封地,而是看上了当时中原的交通枢纽陶邑(交通便利的地方,物流就方便,物流方便的地方经济就发达,可参考上海)。

这个地方本来归齐国所有,后来被秦国占据,而后就成了魏冉的封地,但是这块地方是个飞地,并不和秦国相连,在陶邑和秦国之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众所周知,在法律不完善的时候,要想护住自己的地盘,那就必须要 拳头硬, 于是魏冉为了给自己的封地撑场子(还有扩张的企图),所以他一直通过宣太后等手段,来控制秦军的作战策略,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一段时间里,秦国的作战策略是“ 远攻 ”。

那么秦昭襄王在位几十年,难道不知道这种做法不可取吗?骆驼认为不太可能,那么秦昭襄王有为什么会对范雎提出的“ 远交近攻 ”感兴趣呢?骆驼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他虽然知道原来“ 远攻 ”的方式不对,但是却无力去改变,因为“ 内忧 ”未除。而范雎应该是给出了解决的方案,而“ 远交近攻 ”这个词,除了用在对外的国策上,用在内政上其实也有可取之处。

第二,秦昭襄王虽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他并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做。骆驼再以大家熟悉的三国为例,刘备当年纵横江湖那么多年,但如果不是遇到诸葛亮,他也就只能发出个“ 髀肉复生 ”的感叹,而不能真的有所作为。这就像是咱们都知道好减肥的奥义,其实就是 管住嘴迈开腿 ,但是如何有效率的 管住嘴 ,又如何正确的 迈开腿, 估计一般人也都不怎么清楚。

因此骆驼认为,秦昭襄王之所以对范雎重视,并不仅仅是因为范雎知道秦国应该“ 远交近攻 ”,而是范雎不光知道这理论,他还知道如何去做秦国才能达成这个目标。这一点在《史记》中也有记载,秦昭襄王曾问范雎,自己也想“ 亲魏 ”,但是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范雎就告诉他,魏国喜欢钱将就给钱,喜欢地就割地,如果敬酒他不吃,咱们就把罚酒也给他备着。

《史记》中虽然写的粗略,但是我们仍然能看出,范雎不光有“ 主意 ”,还很有“ 办法”。 有关这一点,最好的例子就是“ 长平之战 ”。当时秦国和赵国各派了几十万人对峙,一段时间之后,两国都有点受不了。于是范雎就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不害怕正在负责对峙的老将廉颇,而是害怕赵国的小天才赵括(他爹曾经击败过秦军)。

赵国国君得知以后,就把“ 纸上谈兵 ”(这四个字有点言过其实)的赵括给派往了前线,去替换老将廉颇,最后赵括败在白起手下,赵军一次性损失了数十万人,从此变得一蹶不振。从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出,范雎这个人并不是理论家,而是实干家。这才是秦昭贤王重用他的原因。

小结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秦昭襄王之所以重用范雎,并不是范雎提出的“ 远交近攻 ”有多么创新,而是因为范雎这套策略,对内可以解决他的“ 内忧 ”,而对外又确实切实可行。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更多文章

  • 商鞅、张仪与范雎,三个“外国人”,是怎么接力把秦国抬上天的?

    历史解密编辑:窗前外的红杏标签:商鞅,张仪,应侯,秦国,魏国,齐国

    战国历史,就是秦国的崛起、奋进史;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掌舵的秦王外,对秦国贡献最大的还有三位秦相:商鞅、张仪与范雎。这三个人都不是秦国人,而且他们为秦国服务的时段也很有意思:商鞅(公孙鞅)公元前361-338年,张仪公元前333-310年,范雎公元前270-255年(张、范两人之间,掌握秦国大权的是

  • 秦王范雎千里追杀的恶人是谁,竟牵出平原君信陵君?-读战国(58)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应侯,秦王,秦国,赵胜,魏国,范雎,平原君,信陵君,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松鼠父子读战国”系列故事之(58):范雎复仇记文/松鼠爸爸范雎前266年,秦昭襄王采纳范雎(jū)的“远交近攻”之策,东伐魏国。魏国国相魏齐认为秦强魏弱,不是对手,决定派部下须贾前往秦国求和。魏齐和须贾就是数年前差点害死范雎的两个恶人,而他们的求助对象,正是化为“张禄”的秦国国相范雎。但须贾并不知

  • 【战国时代】32魏国就是秦国的人才库——这不,又把范雎赶到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应侯,秦国,魏国,齐国,秦王,嬴稷,范雎,战国时代,四大名将

    衣赐履按:又一个在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登场了,他就是推行远交近攻大战略的魏国人范雎(读如驹)。前270年,魏国的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随从人员中有一个人叫范雎的。齐襄王田法章因为范雎口才敏捷,十分欣赏,私下赠送给范雎许多贵重礼物。须贾觉得奇怪,怀疑范雎把魏国的秘密告诉了田法章,所以才受到

  • 会玩制衡术的秦昭襄王,注定了战神白起必死,而国相范雎必须下岗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秦昭,应侯,白起,秦国,魏国

    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上演了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也彻底地决定了战国历史的走向,战后,能与秦国掰掰手腕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独大,狼视六国,一统天下已是指日可待,果然,38年后天下归于秦,秦始皇成为了天下共主。而秦国的强大,与秦昭襄王个人的雄才大略有关,而在他身边的一文一武,更成为他让秦

  • 范雎:因小人诬陷险丧命,远交近攻让秦国强大,睚眦必报一代名相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应侯,秦国,齐国,秦王,魏国,远交近攻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范雎为了换主子,他给王稽送礼,在厕所拜见魏冉,甚至给魏冉擦屁股,极尽献媚之事。虽然他的名气虽然比不上商鞅,张仪,李斯等,但也是当过秦国的丞相,在秦国大一统中,他的贡献功不可没。不过在电视剧中,他被黑成了一位小人丞相,最后还被秦王给诛杀了。历史上的范雎,可不是秦国的小人丞相

  • 范雎对秦国过大于功:逼走魏冉、抹黑白起,因一己之私而自掘坟墓

    历史解密编辑:缁尘绮陌标签:应侯,魏冉,白起,秦国,魏国,秦王

    大多数人提起范雎,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厉害!历史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看到这样的名头,不得不说一句优秀。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范雎的这些称号,就说范雎对于秦国的发展贡献多多,甚至有功无过,这却是夸大其词的。范雎对秦国过大于功:逼走魏冉、抹黑白起,因一己之私而自掘坟墓诚然,能够做到一国宰相,范雎

  • 范雎指导工匠做弓,暗藏邯郸大败缘由,人生得意后他做错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应侯,秦国,白起,魏冉,秦军,范雎,邯郸市

    这天,秦昭王坐在朝堂之上,不断地叹气。范雎见了,马上关心地上前询问:“下臣听说,主上忧虑则是臣下之辱;主上受辱那臣下就应为之而死。今天大王临朝而忧,下臣请求治罪!”秦昭王看看了范雎,缓缓地说道:“楚国剑极其锋利,可他们的倡优却很拙劣。楚剑锋利,就意味着楚国士人大多彪悍;倡优拙劣,说明楚人思虑极远。思

  • 长平之战后,白起与范雎产生矛盾的原因,史记记载自相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白起,应侯,秦国,秦王,长平,秦军

    关于白起与范雎产生矛盾的原因,《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得非常清楚。长平之战后第二年,秦军攻入赵国,并围困了邯郸,白起准备一举灭赵,韩赵两国非常惊恐,派遣纵横家苏代(苏秦族弟)重金贿赂游说秦相范雎:《白起王翦列传》:苏代劝说范雎,“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

  • 《大秦史话》秦国丞相范雎辞相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应侯,秦国,大秦史话,丞相,秦王,范蠡

    蔡泽献计然书,计然书是一本绝世富国富人之书,书中有七策,乃是治国富人的一本奇书。计然书是晋国的一位智者计然所写,后传给布衣之土范蠡,范蠡用书中之策,不到十年功夫富甲天下,因范蠡在陶地以朱公名号经商,因此被称为陶朱公。计然书献给范睢后,范雎被这本奇书惊到了,书中有养息富国六策:通货物,振百工,平物价,

  • 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皆为外客秦臣,他们结局如何,谁下场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马通宁小骑士标签:商鞅,张仪,应侯,李斯,范雎,秦朝

    秦国从秦献公改革拉住衰败之势,到秦孝公变法图强,日渐崛起,再到秦始皇武力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除了秦国在正式进入战国时期历代秦君皆为明君雄主的原因外,还离不开一众外来士子人才的辅佐。比如外客秦臣中的佼佼者有秦孝公的卫国人商鞅,辅佐孝公变法强秦,国力自此与日俱增,奠定秦统一基础;秦惠文王时期的魏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