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董卓死后,东汉中兴有望,王允为何在这个时候拒绝西凉军归降?

董卓死后,东汉中兴有望,王允为何在这个时候拒绝西凉军归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1416 更新时间:2024/1/21 16:46:29

东汉的彻底衰落,其实并非是董卓入主洛阳时,因为这个时候的东汉朝廷其实还有拨乱反正的机会,真正让东汉陷入至暗时刻是在董卓去世后!王允诛杀董卓后,拒绝了西凉军的投降,引起李傕郭汜等人反叛,最终攻下长安。自此,东汉失去了最后一次中兴的机会,只能不断沉沦,最终灭亡。可以说,东汉的灭亡,就是从王允拒绝西凉军归降那一刻开始的,那么为何王允有诛杀董卓之才,却无法消化西凉军呢?为啥王允要拒绝西凉军的投降,激起他们的反叛呢?

董卓死后的局势

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料到董卓会这么快就死去,可以说董卓之死震惊了众人,使得西凉军群龙无首,局势对王允等人是非常有利的,只不过王允没有好好的把控住局势,最终玩崩了!

王允这个人,说他无才是不可能的,毕竟人家在董卓的眼皮子底下潜伏了那么久,还硬生生地拉起了一支反董的队伍,策反了董卓的保镖吕布,从这一系列事情可以看到,王允的能力还是有的,要不然精明一世的董卓也不会栽在王允的手上!在除掉董卓一事上,王允体现了他极强的组织能力,而在之后处理董卓核心集团的问题上,王允做的也是比较果断的,很快就命人赶往了郿坞,将董卓家人尽数诛杀。所有董卓集团的核心人物,都在这次行动中丧身,可以说董卓集团的核心指挥团队,都已经被打残了。

当时的董卓集团,老大是董卓,二把手则是他的弟弟董旻,真正掌握军队核心指挥权的人就是他们二人,只不过他们二人都死在了长安。在董卓董旻之下,他们通过七大中郎将控制军队,这六人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杨定、吕布。由于董卓董旻及其他核心团队成员被诛杀,董卓集团剩下的官职最高的就是上面这七大中郎将了,其中吕布已经是投靠了王允。这些中郎将中,又以牛辅的地位最高,因为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天然有领导西凉军的权力。自古以来,儿子是最佳继承人,如果没有儿子,则是女儿,所以说,当时的董卓集团,其实最有可能成为领袖的人是牛辅,只不过牛辅这个人没啥大的志向,最后被人直接给干掉了。

当听闻董卓被诛杀,西凉军的指挥中枢被打掉后,董卓的这些中郎将都对局势做出了判断,随后做出了各自的选择。其中徐荣、段煨、胡轸选择了投降朝廷,而董越不愿意投降,跑来找牛辅商量,结果反而被牛辅给杀了,兼并了他的部众。你以为牛辅杀了董越,兼并了他的部众后,是准备起兵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并没有!牛辅之后的选择让人很迷惑,他直接抛下了自己的军队,选择了逃跑,结果被手下干掉,带去长安领赏去了。这一下,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一级别的将军死的死,降的降,可以说对于王允是没有任何威胁了。

牛辅死后,他手下的校尉李傕郭汜自然也是选择了投降,毕竟老大都死了,自己也没必要去和朝廷对抗吧,于是他们派人前往长安请降,希望得到特赦。这其实也是非常好理解的,董卓、牛辅他们这些高级将官都死了,李傕这种中级将官肯定只能投降啊。而对于朝廷来说,历来处置反叛,都是杀其核心,留其基层,这是非常有用的套路,只不过王允没有这么选择,拒绝了给出赦免书。

《后汉书》: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王允的这番话说得非常拗口,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大家都劝王允赦免董卓的部下,不想引起西凉军兵变,而王允也认同西凉兵是受到了董卓的胁迫和鼓动,是不得已为之的。这么一看,王允似乎是愿意赦免这些西凉军的。但是王允话锋一转,立马又说,这些人本来就没啥罪,咱们又干嘛去赦免他们呢?如果他们现在突然给他们加上恶逆的罪名,并且赦免他们,这恐怕反而会使他们猜疑恐惧,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说,这不是处理他们的好办法,最好的办法乃是不做处置!

绝!真的是绝!众人都被王允的这个脑回路给震惊了,这些西凉兵跟着董卓干了这么多坏事,现在董卓伏诛,群龙无首,他们无非是想求个自保,而你王允说他们本来就没罪,没必要给赦免书,怕给了赦免书会让人多想,这不就是断了人家自保的路吗?董卓既然被定义为逆臣了,他们跟着董卓肯定就是逆贼了,这是天下公认的,你说他们不是逆贼就不是吗?天下其他人可认为他们是逆贼啊,包括他们自己,如果你真想说他们不是逆贼,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发布圣旨,昭告天下,说他们不是逆贼。可王允什么都不干,既不允许投降,又不发布赦免书,这就让人不得不多想了。

长时间得不到赦免书,西凉军中人心惶惶,而且随着一条谣言的产生,再次点燃了西凉军的情绪。这条谣言说的是王允准备解散凉州军,杀尽凉州人。这一下,所有西凉军都被吓住了,李傕郭汜等人也准备着卷铺盖跑路了,毕竟他们只是校尉级别的军官,也没办法团结所有西凉军。就在这等关键时刻,贾诩出手了,献出了反攻长安的计谋。

《三国志》: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

不得不感叹贾诩之计谋,不愧为三国第一毒士!他这一条计谋下去,长安被西凉军攻陷,东汉之路便彻底断绝了。最终,吕布战败,王允被杀,长安再一次陷入黑暗之中,而这一次,比董卓时期更加荒唐。看到这里,很多小伙伴便不得不好奇,既然王允实力不如李傕郭汜等人,那他为啥还要拒绝西凉军的归降呢?

王允拒绝西凉军投降的原因

事实上,就算王允拒绝了李傕郭汜等人的投降,他也不一定会失败的,因为李傕郭汜等人只是校尉这种中级军官,完全无法团结西凉军众人。只是很可惜,王允遇到了贾诩这个大才,在贾诩的操纵下,三国序幕被缓缓地拉开了。至于说王允为何拒绝西凉军投降,这里面主要是有三个原因。

一、西凉军群龙无首,对王允没有威胁

西凉军的核心决策层都在长安被王允消灭了,接下来的几大中郎将死的死,降的降,可以说整个西凉军中,根本没人能够组织有效的抵抗,至少在王允看来,局势已经被他给掌控住了。王允也没想到,天下间竟然还有贾诩这种奇才,能把西凉军众人团结起来。

二、王允认为有吕布等人足以

吕布非常勇武,王允诛杀董卓,靠的就是吕布。而且吕布这个人,还是颇有军事才华的,王允是比较看重他的。而在诛杀董卓后,董卓手下的另外三个中郎将段煨、胡轸、徐荣也投降了,可以说此时的王允手下也勉强算是人才济济了,尤其是其中的徐荣,那可是顶级名将啊,就连孙坚这种牛人,在徐荣手上都不断吃瘪。曹操刚开始还差点被徐荣击杀于战场,可以说,当时的徐荣,名声与实力非常强,有这等猛将在手,王允还怕啥呢?

事实上,当李傕郭汜等人率军来战时,王允也派出了段煨、胡轸、徐荣出击,只不过他们最终打败了,死的死,降的降,反倒是给李傕郭汜等人增加了兵力。从这一方面来看,似乎李傕郭汜的军事能力更强。

三、王允志大才疏

王允这个人,虽然志向远大,想要匡扶汉室,但很明显,他的手段差了一些。王允还站在和平年代思考问题,认为只要诛杀了首恶,下面的人就可以让自己随意揉捏了,他忘了现在已经是时代不同了,天下大乱了,尤其是那些西凉军人,他们有兵器在手,如果不给他们一条活路,他们是敢于铤而走险的!王允没有认识到时代的不同,拒绝了李傕郭汜等人的投降,准备用老一套方法对付西凉军,结果迎来了西凉军的反扑,最终使得东汉彻底沉沦,再无中兴之希望。

结语

王允诛杀董卓后,本有机会使得东汉中兴,至少也可以保住关中一隅,这样的话东汉有自己的军队,在天下间的话语权将会更大,可以多延长几十年的寿命。但由于王允的瞎操作,最终使得东汉彻底沉沦。至于王允为何会采取拒绝西凉军投降的策略,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王允认为西凉军首脑已经被全部清除了,没人能团结西凉军了,西凉军不足为惧了;二是王允认为有吕布、段煨、胡轸、徐荣等人,足以压制抵御西凉军;三是王允志大才疏,没有认识到时代的变化,还在玩东汉的老一套,没想过将西凉军收为己用,一直持有偏见,最终激化矛盾!

标签: 董卓王允吕布李傕贾诩东汉三国汉朝西凉军

更多文章

  • 东汉末年预言家,董卓死后,他说王允也活不长,没人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说史道明标签:董卓,王允,东汉末年,袁术,曹操,司马迁

    东汉末年,三国分立,这句话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东汉末年,先是黄巾起义,宦官横行,董卓进入洛阳掌握朝政。后来,司徒望允打算离间董卓和吕布,一举除掉国贼董卓。国贼董卓之死,首当其冲的功劳就是司徒王允,朝臣百姓的赞誉自然少不了王允本人。王允自己,也开始有些高大上了,成为董卓的二把手,掌控朝政,但王允不是董卓

  • 王允王子师:汉末名士的官场之路,到底怎么走来?

    历史解密编辑:减水书生标签:董卓,曹操,张让,何进,宦官,王允王子师

    #历史开讲#可以说,王允这个人天生命好。首先是出身。汉末三国这段历史,英雄必问出身。否则,你根本搞不清这些人的立场秉性和成败由来。王允出自太原王氏。太原王氏是跨越时代的顶级豪门。从汉朝到唐朝,这个家族一直人才辈出。在当时,王允他们家算不上累世公卿、家世两千石,但也是正儿八经的“世仕州郡”,且“为冠盖

  • 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的王允先生

    历史解密编辑:聊聊身边的法律标签:王允,董卓,吕布,貂蝉,曹操,蔡文姬

    读《三国演义》就一定会想到下述关联词:美女貂蝉、帅哥吕布、人渣董卓、连环计……然而,这儿却有两个昙花一现的人物最不应该被忽视,一个是连环计的实施者王允,另一个在当时颇有名气的史学家蔡邕。董卓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狂魔,荼毒天下,人人都想得而诛之残害百姓的超级人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包括各路诸侯讨伐董卓

  • 马愉:汉朝名将马援之后,明朝前期阁臣,六代均为儒生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马愉,马援,杨士奇,杨荣,尚书

    马愉是明王朝前期的一个知名内阁大臣,出生在山东临朐朱位村人,汉朝时期的名将马援是他的父亲。马愉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家族里前后六代的人,都是苦心专研儒家经典的儒生,在这样氛围下长大的马愉,自然也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人,在宣德二年的时候,成功以进士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朝廷当官,被授予了翰林修撰的官职。宣宗

  • 马援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休闲读品杂志标签:马援,王莽,刘邦,匈奴,高帝,隗嚣,汉朝,光武帝刘秀

    生逢乱世,选线站队是头等大事,选什么人跟什么人,决定自己有什么样的命运。东汉的名将马援无疑是在人生的每个关节点上,都选对了“路线”的人,他留下的经验,千古以来反复被人回味。 陕西扶风县 马援铜像, 位于 扶风县 新城区东 。 扶风县 伏波村 是马援墓所在地 ,因此 在此 立有 马援铜像。 1 马援

  • 西凉马超的先祖:东汉“伏波将军”马援

    历史解密编辑:路白与你说历史标签:马超,马援,伏波,西凉,太守,匈奴

    在三国时期,西北有一支劲旅。那就是以马腾、马超父子为代表的西凉马家。很多人不知道,马氏父子有个更为显赫的先祖,他就是东汉时期的伏波将军马援。马援是扶风郡茂林人(今陕西兴平),曾经担任过陇西太守,对青海的历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今天咱们就来讲讲他的故事。图1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在西汉末年的时候社会动荡,

  • 其实中国差点放弃了青海,还是威震塞北的马超先祖马援争取了回来

    历史解密编辑:仰天微笑只为泪回眼眶PLUS标签:马超,马援,太守,汉朝,赵充国,公孙述,青海省,光武帝刘秀

    永远追求精彩的人生——伏波神将汉马援(6)凉州略定,刘秀就可以专注于成都公孙述了,陇地诸军也开始积极筹备南下伐蜀,但就在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原来,在陇地后方的金城郡(治今甘肃兰州西北),本与西羌聚居地西海郡(今青海湖一带)相邻。当年赵充国平定西羌,自此历西汉一朝,羌人都少有叛乱,可到了王莽执政

  • 马援打胜仗归来,送给刘秀一匹铜马,它堪称最“不靠谱”的礼物

    历史解密编辑:拍客探德州标签:马援,刘秀,马超,皇帝,张飞,汉朝,汉光武帝,史说三国

    东汉时期,朝廷大将军马援在外征战得胜归来后,曾送给刘秀一个特别的礼物。然而您可能并不知道,虽然这件礼物十分珍贵,但却透露出马援本人“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这件礼物究竟是什么?马援的“不靠谱”又体现在哪里?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

  • 张一一:马英九马云马龙皆马援后人 与赵丽颖同宗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财经聚焦标签:马援,马云,赵奢,马英九,赵丽颖,张一一,马龙(乒乓球运动员)

    马英九为“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东汉开国名将马援扶风马氏69世孙。中华马氏祖源地——河北邯郸紫山(马服山)。马英九在武汉大学与青年学子互动交流。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被曝亦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扶风马氏后人。奥运会乒乓球卫冕冠军第一人马龙也是马援扶风马氏后裔。赵丽颖被曝是马姓得姓始祖“马服君”赵奢之子

  • 话说东汉名将:收复越南的马援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马援,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彻,马腾

    马援,前14年到49年,活了六十二岁,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关中兴平县一带)人,著名军事家。汉光武帝时,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马氏,出自嬴姓赵氏,为战国赵国马服君赵奢、赵括的后裔。西汉武帝在位期间,马何罗、马通、马安成三兄弟,谋反被诛。马通之子马宾,汉宣帝在位期间,以郎持节,号“使君